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혈관외과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压氧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腔内血管重建后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72例(80条肢体)随机分为HBO组和常规组,每组40条肢体。HBO组除接受高压氧治疗外,其它治疗措施两组完全相同。检测不同时间患肢血液内氧代谢、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pH值,测定踝肱指数(ABI),观察患肢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HBO组的氧代谢水平、LDH、Cr、pH值及AB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常规组有5条患肢、HBO组有1条患肢出现筋膜室综合症行切开减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再通后,早期HBO治疗能显著提高氧含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组织水肿,降低肾功能损害、促进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围手术期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12年在我科行EVAR术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相关参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髂内动脉通畅,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结果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1.1%)。支架近、远端Ⅰ型内漏各4例及1例,Ⅲ型内漏3例,均进行相应处理,内漏消失。单侧髂肢闭塞并继发血栓形成3例,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入;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恶性肿瘤,1例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结论术前评估是EVAR治疗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长期严格随访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
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关性调查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2年6月896例原发性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PCVI)的患者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69例患者进行系统抽样调查,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及下肢深静脉的反流程度对患者进行Kistener分级,探讨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程度与临床症状分级(C分级)、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VCSS)及功能障碍评分(VDS)的相关性。结果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程度与C分级、VCSS、VDS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7、0.505和0.449,P<0.001);穿通支病变对临床症状分级、临床症状严重度、劳动力丧失度有重要影响,并与下肢深静脉反流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0.709、0.845和0.902, P<0.01);伴发疾病、是否处理伴发病及是否穿弹力袜对临床症状分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处理伴发疾病对临床症状严重度及劳动力丧失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 PCVI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受下肢深静脉瓣膜反流程度及穿通支静脉功能状态的影响,深静脉瓣膜修复对本病的远期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内漏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4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腔内治疗。根据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选择覆膜支架植入。植入分叉型支架34例(79.1%),直管型支架6例(14.0%),主-髂单臂型支架3例(7.0%)。术后通过定期随访,了解动脉瘤大小变化及内漏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即时造影发现内漏11例,其中Ⅰ型内漏8例(Ⅰa型5例,Ⅰb型3例),Ⅱ型1例,Ⅲ型2例。分叉型支架植入致内漏9例;直管型支架植入致Ⅰa、Ⅰb型内漏各1例。Ⅰ、Ⅲ型内漏经过一期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型血管或裸支架等处理,8例内漏消失。3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0(平均18.3)个月,3例残留内漏在3个月时消失。在术后6、12个月随访时分别发现迟发性Ⅰb型、Ⅱ型内漏各2例,继续随访1~2年,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内漏的发生与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防治内漏需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支架,并有成熟的操作经验。
-
腺病毒介导的OPG基因转染与VSMC凋亡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应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rAd-OPG及rAd-OPG-shRNA基因转染人血管平滑肌细胞(HVSMC),探讨OPG基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制备OPG过表达及OPG RNA干扰腺病毒,转染体外培养的VSMC。将VSMC分为空白组,OPG过表达组,OPG过表达+RNA干扰组。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OPG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HVSMC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OPG基因表达对VSMC凋亡的影响。结果 OPG过表达组中,OPG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HVSMC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升高;OPG-shRNA能明显抑制HVSMC中OPG基因的表达,在对OPG基因进行RNA干扰后,细胞凋亡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 OPG的过表达可明显诱导HVSMC的凋亡。RNA干扰介导的OPG基因沉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VSMC的凋亡。
-
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栓+下肢挤压驱栓、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 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 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栓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栓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相关蛋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Ang II)1型受体相关蛋白(ATRAP)通过Ang II 1型受体(AT1R)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TRAP cDNA转至pcDNA3载体,然后转染至来源于成年SD大鼠胸主动脉的VSMCs。VSMCs 内DNA合成,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及ERK磷酸化的表达分别通过3H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利用球囊损伤血管的模型,观察转染和未转染ATRAP cDNA的12周雄性SD大鼠的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在Ang II刺激VSMCs 48h后,ATRAP过表达可以抑制Ang II诱导的3H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P<0.05)。在VSMCs内,Ang II的刺激增加了ERK的磷酸化,大约60min达到峰值。ATRAP的过表达使磷酸化ERK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并明显抑制了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增生。结论 AT1受体介导的ERK活性在Ang II调节的VSMCs增殖中起重要作用。ATRAP对VSMCs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干扰AT1受体介导的ERK活性。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Ang II)1型受体相关蛋白(ATRAP)通过Ang II 1型受体(AT1R)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ATRAP cDNA转至pcDNA3载体,然后转染至来源于成年SD大鼠胸主动脉的VSMCs。VSMCs 内DNA合成,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及ERK磷酸化的表达分别通过3H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利用球囊损伤血管的模型,观察转染和未转染ATRAP cDNA的12周雄性SD大鼠的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在Ang II刺激VSMCs 48h后,ATRAP过表达可以抑制Ang II诱导的3H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P<0.05)。在VSMCs内,Ang II的刺激增加了ERK的磷酸化,大约60min达到峰值。ATRAP的过表达使磷酸化ERK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并明显抑制了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增生。结论 AT1受体介导的ERK活性在Ang II调节的VSMCs增殖中起重要作用。ATRAP对VSMCs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干扰AT1受体介导的ERK活性。
-
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病变延长锚定区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13年8月,共56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涉及延长锚定区的处理。延长锚定区的方法包括杂交技术,“烟囱”支架和分支支架。结果行杂交手术13例,烟囱技术36例,分支支架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一期腔内修复术,支架植入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隔绝。围手术期无死亡、脑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66个月,旁路手术桥血管通畅,支架人造血管无移位,瘤腔血栓形成,瘤腔体积无增长。“烟囱”植入分支通畅,1例双烟囱技术治疗患者轻度I型内漏。分支支架均无明显内漏,分支血管通畅。结论通过仔细对病变的评估,个性化使用目前的延长锚定区方法,与常规腔内治疗结合可以拓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手术适应证,改善主动脉弓部疾病的临床治疗预后。
-
“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现实意义
主动脉弓发出了供应颅脑和上肢的血管,可以发生动脉瘤、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等威胁生命的病变。由于弓部解剖的复杂性、脑卒中的高风险,使得弓部病变的处理成为目前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主动脉弓解剖形态复杂,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存在不同程度扭曲,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扭曲还在不断变化,不仅增加了准确测量主动脉弓横截面直径的难度和腔内治疗时支架精确释放的难度,也导致了支架有效锚定时需要更长的锚定区。而弓上分支血管提供上肢尤其是头颈部血液供应,限制了锚定区的随意上移,也为处理弓部病变时的技术操作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其分支的变异更加重了其复杂性。因此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处理应使用先进的软硬件设备精细的测量弓部的解剖结构,术者在熟悉各种处理弓上分支血管的技术基础上,个性化的制定治疗方案。 -
胸腹主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
胸腹主动脉瘤是指累及到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的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的分型采用Safi修订的Crawford分型[1]:Ⅰ型胸腹主动脉瘤指动脉瘤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扩展至肾动脉以上;Ⅱ型指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扩展至肾动脉以下;Ⅲ型指从第6肋间隙至肾动脉平面以下;Ⅳ型指从第12肋间隙至肾动脉以下;V型指从第6肋间隙至肾动脉以上。目前,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开放手术、杂交手术、开窗和分支型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
-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术中重返真腔的常用器械及其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趋势的进展,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下肢慢性全程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CTOs)病变更常见于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介入治疗费时费力,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Bolia等[1]首先提出了内膜下血管成形(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的技术,随着该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包括CTO导丝、支撑导管和SIA术中返回真腔的产品的发展,CTO病变的治疗成功率由70%升高至90%以上。本文将对腔内介入术中重返血管真腔的常用器械及其特点作一介绍。
-
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杂交手术肯定比开放手术获益大吗?
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解剖形态与Crawford法分型的Ⅳ型胸腹主动脉瘤相似,是指病变累及全部腹主动脉,从膈肌处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分叉处,传统手术方法与Ⅳ型胸腹主动脉瘤相同。1991年,Parodi等[1]应用覆膜支架成功地修复了肾下腹主动脉瘤,从此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血管腔内微创方式在肾下腹主动脉瘤治疗上逐渐替代了传统手术。然而,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由于需要重建内脏动脉,其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及开放手术死亡率高,是血管外科治疗困难的疾病之一,因此血管外科医师们也在探索应用腔内技术治疗此病。
-
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现状分析
主动脉夹层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TAAD)。TAAD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 术及Bentall 术等,这些手术必须在深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等辅助下进行,而且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为此,临床上逐渐发展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即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杂交手术及完全血管腔内修复术[2]。
-
主动脉、人工血管及支架的相关力学试验
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可导致主动脉的生物力学改变,同时,人工血管及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正被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因此相关主动脉生物力学特点研究及有关人工血管和支架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将成为热点和焦点。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主动脉疾病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就主动脉、人工血管及支架的力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覆膜支架隔绝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性,56岁。2012年11月5日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移植肾与右侧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恢复良好。2013年3月27日来我院行彩超复查时发现移植肾动脉主干收缩期大流速(Vmax)为73 cm/s,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为0.79,叶间动脉Vmax为39 cm/s,RI为0.75(略增高),肾盂轻度分离,肾门处无回声,怀疑为假性动脉瘤或真性动脉瘤,遂以“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高20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药物治疗。查体:血压140/87 mmHg,右下腹部可见陈旧手术瘢痕,长约10 cm,愈合良好。双股动脉搏动可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患者入院后经CT增强检查提示肾移植后表现、考虑移植肾动脉瘤形成,动脉瘤与移植肾动脉关系密切(见图1)。2013年4月7日移植肾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右侧髂总、髂内动脉形态正常,右侧髂外动脉中段局部可见假性动脉瘤,基底宽。动脉瘤下方可见移植肾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起始段受动脉瘤挤压变细(见图2)。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9例分析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共19例患者进行CEA,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狭窄>70%,术中均用转流管及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发生,1例CEA术后36 h颈部创口处出现大血肿导致呼吸困难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无舌下神经损伤病例。患者都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个月,除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体会。方法8例患者均经CT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SISMAD。根据Sakamot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3例。结果4例保守治疗;4例行血管腔内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1例行腔内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术,2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 SISMAD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尽早CT检查不仅有助诊断及了解病情,而且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血管腔内治疗SISMA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
累及分支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增高等因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发病率显著提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1]。1991年,Parodi首次成功使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2]。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其微创的特色和稳定的疗效已经逐渐被血管外科医生接受,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TBAD的首选治疗方法。统计学研究显示,TEVAR技术治疗TBAD的技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围手术期死亡率仅为2.5%[3]。
-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查询本刊的方法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一组具有原创版权、应用文字、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及幻灯所组成的多媒体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与传统纸质期刊一样具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即ISSN号和CN号。现在可以进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属的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http://www.gapp.gov.cn)查询本刊,具体方法为:在主页顶部的“办事服务”栏目中选择“便民查询”,进入查询页面,在“新闻出版机构查询”栏目中点击“连续型电子期刊”,然后在“期刊刊号”输入本刊刊号“CN11-9303/R”或在“期刊名称”输入“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刊名(支持模糊搜索),即可以检索到本刊。作者、读者如有需要可以按照上述路径查询。特此说明。
-
第六届中国静脉外科论坛在昆明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主办,《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提供学术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静脉外科论坛”于2013年12月6日~8日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市召开。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年1~4期重点号选题征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一本集纸版、光盘版、网络版三网一体的国家级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院长担任主编,现为季刊,逢每季末的20号出版。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临床和实验论著、讲座与综述、短篇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会议报道及手术视频。经《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研究,确定了2014年1~4期重点号选题如表。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官方微博开通
为给广大读者、作者打造一个与杂志“微”距离的交流分享平台,增强编读互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已在近日正式开通官方微博(http://weibo.com/zgxgw)。编辑部将会在微博平台及时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欢迎广大读者及作者关注我们,并参与交流和沟通。
-
第十二届中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8月21日~8月24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将围绕血管外科临床诊治、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新理念和新技术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广泛地探讨和交流。我们非常真诚地邀请全国中西医结合,介入血管科,普外科以及对血管外科感兴趣的广大同仁踊跃投稿。
-
利伐沙班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分册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VTE高危人群发病率并不低,与欧美等国家相当[2]。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3]。
-
血管外科专家--李晓曦教授
入行后从事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甲状腺和乳腺外科的医、教、研工作,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或狭窄、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各类血管瘤、先天性静脉畸形等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索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