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
目的:探讨无肠道准备的多层螺旋CT (MS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方案诊断急性阑尾炎(AA)的价值.方法: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AA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穿孔性急性阑尾炎(PAA) 28例,非穿孔性急性阑尾炎(NPAA) 36例(单纯性AA18例,AA伴周围炎18例).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相结合的方法完整地显示阑尾,观察、测量和比较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诊断AA方面的差异.结果:对于单纯性AA和PAA的诊断和分型,MSCT增强方案明显优于平扫方案(P=0.000,0.000);对于AA伴周围炎,两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1.000);MSCT增强方案诊断AA的准确性为95.3%(61/64),而平扫仅为56.3% (36/64).结论:无肠道准备的MSCT增强方案是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AA诊断方法,结合阑尾MPR重建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信心.
-
慢性胆囊炎与壁厚型胆囊癌的CT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慢性胆囊炎(CC)与壁厚型胆囊癌(TWGC)的CT表现特征,总结两者C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CC和16例TWGC的病历资料,分成良、恶两组,对比分析两者CT表现特征,阅片时重点观察胆囊壁增厚的形态特征、黏膜是否破坏、有无胆道梗阻及梗阻水平、是否合并结石、病变强化特征、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肝脏受侵及邻近转移等.结果:①CC囊壁多呈弥漫性规则增厚(20例,90.9%),内壁较光整,囊壁较柔软,胆囊大小、形态多正常,黏膜线多连续完整(19例,86.4%),并发胆道梗阻概率低(3例,13.6%),且多为低位梗阻(2例),与周围脏器关系清晰(21例,95.5%),无邻近侵犯及转移.②TWGC胆囊壁多为不规则性增厚(14例,87.5%),增厚处内壁毛糙不平,囊壁常僵硬,囊体多缩小伴形态失常,胆囊黏膜线多中断破坏(15例,93.8%),并发胆道梗阻概率较高(6例,37.5%),且多为高位梗阻(5例),胆囊轮廓模糊,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14例,87.5%),常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转移(13例,81.3%).③两者合并结石和病变强化特征无明显差异.结论:CC与TWGC在CT表现上除合并结石及病变强化特征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有显著不同,CT对正确鉴别两者有积极意义.
-
胆囊腺肌瘤病的MRI诊断
目的:结合临床表现和B超,探讨胆囊腺肌瘤病(GBA)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可疑为GBA行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证实为胆囊腺肌瘤病与MRI检查诊断完全一致,MRI能够发现B超不能检知的病变,且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结论:MRI能清晰显示GBA的病灶,对术前明确诊断GBA优于CT和B超.
-
MRCP联合LAVA序列增强在梗阻性黄疸中定性诊断的价值
目的:评价MRCP联合LAVA序列增强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人常规MR平扫、MRCP和LAVA序列增强的综合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梗阻性黄疸MRCP联合LAVA序列增强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3.0%;分类比较符合率为:恶性梗阻87.0%,结石性梗阻100%,良性梗阻83.3%.恶性梗阻组与良性梗阻组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P联合LAVA序列增强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特异性较高,有利于对梗阻性黄疸性质的诊断.
-
肝脓肿邻近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的CT和MRI表现
目的:探讨肝脓肿伴发的一过性肝灌注异常(THPD)的影像表现及其主要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CT上明确显示THPD的19例肝脓肿患者的CT和MRI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35~82岁,平均62.8±13.8岁.全部完成16层CT与MRI的平扫和增强.结果:CT增强显示16例高灌注THPD,3例低灌注THPD,MRI增强T1WI显示14例高灌注THPD,4例低灌注THPD,1例未见灌注异常.常规T2WI显示灌注异常区高信号16例(84.2%).CT和MRI灌注表现一致15例(78.9%),不一致4例,其低或等灌注的检查均先于高灌注的检查.结论:脓肿伴发的一过性肝灌注异常的CT和MRI表现一致,较早期可以表现为低灌注,后期均为高灌注.MR T2WI可以很好显示THPD,有助于诊断.
-
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对诊断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常规MRI扫描通过结合DWI、PWI、TDC、MRS多项技术联合应用对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病例,其治疗前常规MRI信号特点与DWI、PWI、TDC和MRS的表现.结果: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灶周中度水肿,增强后大多呈均匀强化,顶叶病灶可见“压迹征”,病变累及胼胝体时呈“蝴蝶征”;DWI多呈均匀高信号,ADC值与对侧正常脑实质相比明显降低;PWI示rCBV呈等或等低灌注,与正常脑白质灌注相似,多呈黄绿或蓝色;TDC负性增强上升支与下降支基本对称,信号强度回复前出现一小的再下降波形,增强后基线水平较增强前基线水平呈缓慢上升;MRS示Cho峰明显升高,病灶内NAA中度、Cr峰轻度降低,可见Lip峰、Cho/Cr、Lip/Cr、Lac/Cr均明显升高,NAA/Cr明显降低.结论: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常规MRI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联合应用DWI、ADC、PWI、TDC和MRS表现可提高对其诊断水平.
-
高分辨率磁敏感加权像对颅内肿瘤微血管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敏感加权像(SWI)对颅内肿瘤微血管表现,评价SWI在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颅内肿瘤.根据SWI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TSS)进行分级,对所得数据资料行x2检验,结果以x-±s表示,以P<0.05判定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ITSS级别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ITSS级别高于淋巴瘤(P<0.01).在显示颅内肿瘤微血管方面SWI明显优于MRI常规序列.结论:SWI有助于对颅内肿瘤内部结构显示,特别瘤内微血管,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DSCT-CA的心律失常患者共73例(室性期前收缩29例,房性期前收缩25例,心房纤颤19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及心电编辑技术,对各段血管图像质量分级,比较无需编辑组与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需编辑组各段冠状动脉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73例中14例为无需编辑组,59例为需编辑组.无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均明显低于需编辑组(P<0.05).心电编辑后各段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1 1段(11/823)未达诊断要求.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但是控制心率和心率变化仍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
多层螺旋CT灌注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价值的评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治疗过程中疗效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非小细胞肺癌在放、化疗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模式扫描,利用CT灌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病变治疗前后的强化峰值(PEI)、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和血容量(BV)值,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后的PEI、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可以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治疗过程中疗效价值的评估.
-
MRI对X线上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MRI表现,以组织病理学为标准,与非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作对照分析.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来我院完成乳腺MRI及X线摄影检、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乳腺癌的连续180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28~85岁,平均54.4岁;按X线摄影上纤维腺体组织密度分型标准将入组病例分为致密型和非致密型,并对两组的乳腺癌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归纳出致密型中乳腺癌的MRI特点.结果:致密型乳腺77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6例、导管内癌(DCIS)8例及其他病理类型3例;非致密型乳腺103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5例、导管内癌(DCIS)7例及其他病理类型11例.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平均直径2.3cm,明显大于非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平均直径(1.9cm) (P =0.011);致密型乳腺中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癌边缘毛刺或模糊者约71.7% (43/60),较非致密型乳腺(54.0%,47/87)更易表现为边缘不光滑(P=0.031);致密型乳腺组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高于非致密型乳腺组(P=0.009);致密型乳腺组患者平均年龄(47.2岁)较非致密型乳腺组(60.1岁)年轻(p<0.01).结论: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较非致密型乳腺中的病变范围更大,乳腺癌更易表现为边缘毛糙,且在病理学上乳腺癌的病理分级更高.
-
应用Lung Care软件评估孤立性肺结节
目的:评估Lung Care软件在肺孤立性结节(SPN)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SPN 41例,应用Lung Care软件的旋转多平面重建(r-MPR),感兴趣区域(ROI)容积三维重建功能,对SPN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与CT常规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结节30例,良性结节11例.恶性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40%、73.33%、76.67%,对良性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27.27%、45.45%、81.81%,Lung Care重建优于常规横断面图像(P<0.05).Lung Care重建与MP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横断面、MPR及Lung Care软件所检出的肺癌分叶征分别为14、21、25例、胸膜凹陷征分别为13、17、22例、毛刺征分别为11、20、22例、空泡征分别为5、8、10例及支气管血管束征分别为6、15、21例.仅在肺癌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支气管血管束征方面,Lung Care软件检出率优于常规横断面(P<0.05);Lung Care软件对SPN形态特征的显示与MP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所用Lung Care软件能有效观察结节的形态特征,对肺结节的定性有一定帮助.
-
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涎腺肿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对涎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1例涎腺肿物应用高频探头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和分析,全部病例经手术及活检或临床治疗性诊断证实.结果:炎性病变37例,囊肿30例,肿瘤54例.通过比较发现慢性炎性腺体多无特征性表现,而有局限性炎症包块时,易与恶性肿瘤的影像混淆.口外型舌下囊肿较多见,且超声图像较为典型,诊断可靠.良性肿瘤均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诊断可靠.结论:超声有助于确定肿物大小、深度,鉴别肿物的囊实性,发现肿物的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可提高诊断水平.
-
大鼠C6胶质瘤CT灌注成像
目的:研究C6胶质瘤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CD105-MVD、VEGF、血管成熟指数和Ki67的相关性,探讨CT灌注参数在C6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肿瘤组和对照组各8只.大鼠通过立体定向仪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种植C6胶质瘤细胞复制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大鼠C6胶质瘤组行CT灌注检查.灌注成像以尾状核层面为中心.采用Philips CT自带脑灌注软件处理后产生灌注曲线及伪彩图像.检查结束后24h内,处死大鼠并取脑固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CD105-MVD、FⅧ-MVD、α-平滑肌肌动蛋白-MVD、VEGF和Ki67.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参数与CD105-MVD、VEGF、VMI和Ki67之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C6胶质瘤CT灌注成像CBF、CBV和通透性参数均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通透性、CBV、CBF与免疫组化的CD105-MVD、VEGF、VMI和Ki67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C6胶质瘤CT灌注成像获得的CBF、CBV和通透性等参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胶质瘤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
BMI指数及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螺旋CT腰椎扫描辐射剂量的价值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联合应用在腰椎容积螺旋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设计和连续收集我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50例,根据BMI指数分A大组(BMI≤24kg/m2)和B大组(BMI>24kg/m2),各25人,两组内随机分为5个亚组,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扫描参数组合进行容积CT扫描:亚组1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mAs,120kV;亚组2~5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噪声值分别为21Hu、25Hu、25Hu、25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mAs、100~710mAs、40~300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kV、120kV、120kV、100kV.记录随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并测量各组腰4~5椎间盘中心水平两侧腰大肌标准差(SD)及信噪比(SN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两大组的组内5小组间BMI值均相似(P<0.001).A大组1~5亚组CTDIvol值、DL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第5组CTDIvol值、DLP值分别为第1组的37.46%、38.59%;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在5个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腰大肌SD值在各亚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信噪比在各亚组无统计学差异.B大组内1~5小组CTDI vol值、DL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分别为第1组的67.11%、42.60%,DLP值分别为第1组的65.07%、40.93%;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腰大肌SD值、信噪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MI指数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引起的图像质量的降低.BMI≤24kg/m2受试者可采用亚组5参数进行扫描,BMI>24kg/m2受检者应采用亚组4参数进行扫描.
-
CTP联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备三高特征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及时溶栓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但若时机选择不当不仅治疗效果差还会引起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如何确定病人半暗带的大小,有无溶栓必要和预后情况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传统方法是以发病时间作为是否溶栓的主要考虑因素,但半暗带的大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包括缺血程度、脑血流储备情况等,导致只以缺血时间作为治疗依据有时候并不可靠;而CTP作为一种安全、快速、多参数的检查方法,通过软件后处理能直接观察梗死区和半暗带的范围,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作用一直颇受重视,如何优化检查流程、合理利用参数、联合CTA检查结果来确定溶栓客观指征,制订治疗方案并评估患者预后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
结节性硬化症的MRI检查技术新进展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累及脑、皮肤、心、肾、肺、肝、骨等多个器官,以中枢神经系统常受累,并引起严重临床症状,因而早期准确评价TS脑损害的程度,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着重对各种磁共振新技术在TS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作简要的综述.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应用和前景
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个新近发展起来的MR成像技术,它对显示静脉血管、血液成分(如出血后各期代谢产物)、铁沉积等非常敏感.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动脉闭塞,约占缺血性脑梗死的四分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能够更加准确和更加快速地发现腔隙性梗死灶.同时还发现脑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很密切的关系,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发现这些微出血灶,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预后评估产生重要影响.
-
化疗前及中期PET/CT标准摄取值对淋巴瘤的预后价值
目的:探讨化疗前及化疗中期18F-FDG PET/CT显像SUV大值(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37例病理证实的DLBCL患者,化疗前及2~4个疗程化疗后行PET/CT检查,计算Ki67与SUVmax的关系,按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疗效及复发与否分组,比较均值、计算佳临界值并行生存分析.结果:①Ki67和SUVmax正相关(P=0.002).②各组SUV0max无显著差异.③Ⅳ期、IPI高危组SUV2~4max高于其他组(P=0.015、0.007);复发组SUV2~4max高于未复发组,但无统计学差异;SUV2~4max佳临界值为3.05,以该值分组的PFS无统计学差异.④Ⅳ期、IPI高危及复发组△SUVmax及△SUVmax%均较低(P=0.009、0.002、0.022),△SUVmax≤3.6和△SUVmax%≤44.9%者PFS较短,且后者差异更显著(P=0.028、0.006).结论:SUVmax与Ki67正相关;△SUVmax和△SUVmax%的预后价值高于SUV2~4max,且以后者更佳.
-
DSCT前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畸形的43例患儿,采用DSCT前门控扫描,根据患儿体重调节管电压和管电流.记录患儿受检的辐射剂量.以手术和(或)X线心血管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计算DSCT前门控和TTE对肺动脉发育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利用x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SCT前门控对肺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为97.96% (48/49),TTE的准确率为73.47% (3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24,P<0.05).DSCT前门控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20±0.8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38±0.08) mSv.结论:DSCT前门控可有效减低辐射剂量,是诊断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
利用VB6编制程序对动脉瘤栓塞手术进行实时质量控制
目的:运用VB6编制程序对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进行实时填塞率监测,使颅内动脉瘤达到预期填塞率,以期减少动脉瘤复发.方法:在VB6软件上绘制图形界面和设定弹簧圈参数,将测得的动脉瘤体积填入程序中,然后根据每个使用的弹簧圈规格的相应长度填入程序相应位置,程序将会自动运行并计算出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的实时填塞率.结果: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加入弹簧圈规格、长度参数和动脉瘤体积参数,可计算出实际填塞率,对动脉瘤栓塞率进行实时监测.结论:该程序在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实时评估和质控作用.
-
运用磁共振对正常人内耳淋巴液流速的研究与探讨
目的:运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研究正常人内耳膜迷路内淋巴液流速值,建立正常值.方法:使用3.0T磁共振仪,采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的Qflow的方法对30个正常人的耳蜗底转角处的流速进行扫描检查.结果:这30个人的平均大流速值左耳为0.41 ±0.22 cm/s,右耳为0.54± 0.2cm/s.小于50岁的平均大流速值左耳为0.28±0.26cm/s,右耳为0.31±0.3cm/s.大于50岁人的平均大流速左耳为0.55±0.14cm/s,右耳为0.47±0.08cm/s.结论:3.0T磁共振用Qflow序列扫面检查能测出人体内耳内淋巴液的流动和比较精确地确定淋巴液的流速.同时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淋巴液流速可有不同,并能定量测定.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