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계산기성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41
  • 国内刊号: 31-170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沈天真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胃肠间质瘤CT表现及预测肿瘤恶性程度的分析

    作者:李玉林;于昭;程亚宝;廖志东;吴海军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5例GIST的CT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坏死情况.分析比较肿瘤恶性的CT征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Fisher's exacttest分析.结果:胃部间质瘤25例、肠13例、直肠1例、腹腔肠系膜4例、部位不明确2例,2例见远处转移.2位腹部影像医师对CT结果独立分级.肿瘤大小、形态、轮廓、坏死情况、生长方式与恶性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部位、强化方式与恶性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有显著的价值.

  •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丽军;陆志华;蔡为民;生晶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与其生物学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DCT表现(包括CIST的大小、坏死与否、牛长方式、形态及强化程度),并与其生物学危险性分级进行对照.结果:本组43病例中,病理证实胃GIST21例,小肠GIST11例,肠系膜GIST6例,十二指肠GIST2例,网膜GIST1例.结肠GIST2例.高度危险性17例,中度危险性10例,低度危险件11例,极低危险性5例.CT发现43例,40个定位正确,分别是胃21例、小肠10例、肠系膜5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2例,3例定位错误,分别为1例肠系膜误判为来源十小肠、1例网膜误判为米源于肠系膜、1例小肠误判为来源丁肠系膜.CT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GIST的大小、坏死与否、生长方式及形态与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具有统计学意义,GIST的强化程度与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评估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 嗜酸性胃肠炎的CT小肠造影诊断

    作者:赵雪松;缪飞;王明亮;吴志远

    目的:探讨和分析嗜酸性胃肠炎(EG)的CT小肠造影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经内镜、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的嗜酸性胃肠炎6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3例,腹胀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例.6例均有明显异常的胃肠道病变,病变主要累及胃窦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5例、回肠4例、结肠3例以及阑尾2例.CT表现为胃肠壁水肿增厚,其中伴分层状肠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均未见梗阻,有黏膜皱襞粗大4例,少量腹水5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的CT表现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部位及深度有关;胃肠壁分层状增厚、黏膜皱襞粗大甚至呈不规则假息肉状或结节状,有一定的CT特征性,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诊断本病.

  • 1.5.T和3.0T磁共振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价值的比较

    作者:宋立涛;张欢;潘自来;庞丽芳;柴维敏;丁蓓;宋琦;杜联军;赵任;陈克敏

    目的:探讨1.5T和3.0T磁共振检查在直肠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分析两者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肠镜活检证实为直肠癌病人60例,随机盲法均分为两组.分别行1.5T和3.0T磁共振检查及术前直肠癌影像分期,并与病理分期对照.结果:1.5T MRIT分期总准确性为80%,N分期总准确率为67%,N0分期的准确率为94%;N1分期的准确率为40%;N2分期的准确率为56%;3.0T MRIT分期总准确性为80%,N分期总准确率为77%,N0分期的准确率为83%;N1分期的准确率为60%;N2分期的准确率为100%.结论:1.5T MRI与3.0T MRI对下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准确率均较高且相近;3.0T MRI N1与N2分期准确率高于1.5T MRI;两者各具优势,在临床中均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 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64层CT血管成像

    作者:诸静其;郝楠馨;张蕾;潘海虹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资料,观察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结果: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7.2%(36/500),包括Ⅰ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5例.Ⅱ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17例和Ⅲ型(异常回流分支)4例.男性和女性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差异无检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町用于观察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不同的变异类型对指导肾脏手术、肾脏移植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累及胼胝体区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作者:王斌;姚振威;何光武;朱勇

    目的:回顾分析累及胼胝体区各类肿瘤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的36例胼胝体区肿瘤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各类肿瘤的MRI特征,包括MR常规平扫、增强及DWI的特征;病例按2007年WHO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结果:36例肿瘤中累及胼胝体嘴部6例,膝部16例,体部14例.压部17例.其中Ⅱ级胶质瘤12例,相对多见,肿瘤边界显示不清,坏死及强化不明显,12例病变胼胝体与正常胼胝体ADC比值的平均值(以"α"表示)为1.73,DWI低信号,4例MRs的Cho/NAA比值的平均值(以"β"表示)为2.48;Ⅲ级胶质瘤5例,混合信号,多呈"蜂窝样"或"地图样强化,5例α为1.49,DWI为低信号为主的高低混合信号,2例β为2.50;Ⅵ级胶质母细胞瘤7例,较多见,多坏死,可伴出血,多呈小规则"花环样"或"结节样"明显强化,7例α为0.79,DWI实质Ⅸ高信号伴坏死区低信号,3例β为4.16;淋巴瘤10例,相对较多见.FLAIR呈等信号的肿瘤与周围高信号的水肿分界清楚似"褐色巧克力饼干沉入白色奶酪中状",显著均质强化,10例α为0.78,DWI明显高信号,1例β为1.45;生殖细胞瘤2例,肿瘤边界清楚,多囊变,实质显著均匀强化,α为0.89,DWI明显高信号.结论:胼胝体区肿瘤以胶质瘤(Ⅱ~Ⅳ级)和淋巴瘤多见,MRI表现各有特点,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 16-MSCT对蝶骨微细骨折的价值研究

    作者:李志忠;杨廷桂;欧幼宽;吴祺钊;王志杰;王福南;李清清;林瑜娜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蝶骨微细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蝶骨微细骨折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F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61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计算微细骨折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61例均查出有微细骨折,每例1~35处不等.分组比较微细骨折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89.52%;③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53.33%;④5mm层厚的显尔率为30.95%;以上分组比较经统计学(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均有检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扫描层厚与显示效果间存在线性趋势,即层厚越薄显示效果越好.结论:16-MSCT趋于各向同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重建层厚越薄、微细骨折显示越清楚,即0.625mm层厚的微细骨折显示率明显优于1.25mm、2.5mm及5mm层厚.作者认为对可疑蝶骨微细骨折的病例应常规做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有利于减少蝶骨微细骨折的漏诊,提高诊疗水平,值得推广.

  •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功能成像和延迟强化特点

    作者:张禹;张龙江;葛锐;朱友志;骆祥伟;李大圣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延迟强化方式及弥散加卡义成像、氢质了磁共振波谱、灌注加权成像的特点.方法:同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延迟强化以及弥敞加权特点,同时对其中12例磁共振波谱成像和9例灌注加权成像表现进行仔细分析.结果:多发16例,单发7例,共检出50个病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23例DWI呈高或稍高信号.延迟强化显示15个强化灶范围增大、8个新增强化灶、9个不均匀强化灶趋十均匀、6个强化灶内低信号范围缩小.行磁共振波谱成像的12例中增强后首次扫描即出现强化的病灶表现为Cho升高、NAA下降、出现高Lip峰,其中5个病灶出现Lac峰,另外4个新增延迟强化病灶的MRS表现为NAA轻微下降、Cho稍升高、Iip峰矮小、未见Lac峰.9例灌注加权成像显示脑淋巴瘤呈低灌注趋势.结论:综合分析常规MRI表现及其延迟强化方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的特点,能够做出脑淋巴瘤的定性诊断.延迟强化或许可以更充分反映病灶的数量和范围.

  • 表观弥散系数对松果体实质肿瘤分级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莉;梁宗辉;汤伟军;李克;耿道颖

    目的:探讨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松果体实质肿瘤分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松果体实质肿瘤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7~55岁,平均27岁),其中松果体细胞瘤5例,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5例,松果体母细胞瘤6例.在肿瘤实质部分测定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小ADC值.结果:松果体细胞瘤平均小ADC值(8.99±0.59)X 10-4mm2/s;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平均小ADC值(6.94±0.36)X 10-4mm2/s;松果体母细胞瘤平均小ADC值(4.64±0.38)X 10-4mm2/s.从低级别到高级别,松果体实质肿瘤的平均小ADC值呈依次降低的趋势.结论:小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松果体实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提供更多的信息.

  • 超声及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么刚;来颖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IM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 529例行丰动脉血管成像及超声检查,其中诊断壁内血肿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61岁.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64排CTA诊断IMH21例,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7例(P<0.05).IMH的CTA表现为半月状、环状增厚的动脉壁内血肿,伴有钙化灶内移(17例)、穿透件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及胸腔积液(15例);按Standford分型可分为A型9例和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是一种五创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优于超声.

  • 胸部结节病CT影像表现

    作者:林建煌;于红;李惠民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cT影像,探讨其典型性及小典型件,以进一步提高认识,帮助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确诊的胸部结节病CT图像,男12例,女26例,年龄17-56岁,平均45.2岁CT扫描层厚7mm或5mm,同时均有1mm或1.25ram薄层图像,32例完成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典型)双侧肺门对称件淋巴结肿人及纵隔右气管旁和主肺动脉窗淋巴结肿大33例(86.8%).出现肺部病,变21例(55.3%),典型网织结节改变12例(57.1%),5例出现奇特的双下肺斑片和不规则结节伴有网格线影.不典型淋巴结表现的5例结节病中3例有奇特肺内改变.结论:胸部结节病多数有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及纵隔右气管旁和主肺动脉窗淋巴结肿大的典型表现,有高特异性.奇特的双下肺斑片和不规则结节伴有网格线影可能有助于不典型胸部结节病的诊断.

  • 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马立恒;张朝晖;陈应明;孟悛非;肖萍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不同病理学类型的磁共振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的MRI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矢、冠、轴三平面扫描,其中30例于MRI平扫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以病理学所见为参照,分析各病理类型淋巴管瘤的MRI表现特点并统计分析不同病珲类型淋巴管瘤发生部位的差异.MRI征象分析包括:病变的形态、累及范围、有尤包绕血管、内部信号特点、有尤分房、分隔厚薄情况及强化特征.结果:MRI上淋巴管瘤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状(38/44),边界不清(30/44),部分见血管包绕征(17/44).较大者产生占位效应.小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管瘤发生部位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邻近肌肉组织相比,24个(54.5%)病变表现为T<1'>WI上等或高信号、T2WI上更高信号区,较具特征.囊状淋巴管瘤31例,病变内可见液-液平面,分房大,分隔细、薄,增强扫描旱轻度或无强化;海绵状淋巴管瘤7例,表现为分房多,大小不一,分隔厚或有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显示分隔及乳头明显强化;血管淋巴管瘤6例,MR表现为分房大小不一,分隔厚薄不一,内未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难与海绵状淋巴管瘤鉴别.结论:淋巴管瘤不同病理学类型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MRl对于鉴别囊状淋巴管瘤与其他两类较具价值,而海绵状淋巴管瘤有时难以与血管淋巴管瘤鉴别.

  •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腘动脉监测触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周淑琴;彭振鹏;周旭辉;严超贵;高樱;林少春;李树荣

    目的:探讨腘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3段动脉的VR和MIP图像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并对3段动脉的增强CT值进行方差分析,记录下肢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和出现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1例患者因双侧腘动脉闭塞未能触发扫描,其余61例患者中VR总体图像质链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33例(54.1%)、23例(37.7%)、4例(6.6%)和1例(1.6%),优良率为91.8%(56/61);M1P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41例(67.2%)、17例(27.9%)、2例(3.3%)和1例(1.6%),优良率为95.1%(58/61);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平均增强CT值分别为(536.42±99.68)Hu(352.43~742.71Hu)、(541.724±119.05)Hu(338.38~800.75Hu)和(421.29±97.15)Hu(264.58~739.00Hu),方筹分析显示三部分血管间平均CT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5,P=0.00);下肢动脉节段显示率为98.9%(1531/1549),22.9%(14/61)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显影.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采用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下肢动脉远端分支可能显示小佳和静脉显影是其不足,对于双侧腘动脉闭塞的患者则会导致无法触发.

  • 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DWI及与肝损伤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成伟;沈三弟;刘再毅;梁长虹;曹希明;郑君惠

    目的:观察兔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面扩散系数(ADC)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与肝酶(ALT、ALP)相关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阻断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按再灌注时间分为6h、12h I/R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即sham组(每组6只,共计18只),DWl成像b值分别选取20s/mm2、50s/mm2、100s/mm2、300s/mm2和600s/mm2.同时行T2WI、T1 WI扫描、组织病理学和肝生化AST、ALT检查.结果:各I/R组ADC低十sham组,其中在b=20s/mm2、50s/mm2、100s/mm2时,6h组ADC明显低于sham组(P<0.05).在b=300s/mm2、600s/mm2时,6h、12h I/R组ADC与sham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I/R血清AIJT、ALP明显高于sham组(P<0.05).b=20s/mm250s/mm2、100s/mm2时,ALT与ADC存在显著负相关(r=-0.497,P<0.05;r=-0.623,P<0.05;r=-0.671,P<0.01);b=20s/mm2、100s/mm2,AD(:与分别与ALP也存在相关性(r=-0.578,P<0.05;r=-0.489,P<0.05).结论:采用较小b值弥散成像(DWI)能够动态监测肝I/R病理发展过程,ADC值可以作为榆测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

  • CT能谱成像对物质内碘含量测定的价值:体模研究

    作者:王明亮;林晓珠;缪飞;陈克敏;郑向鹏;滑炎卿;李剑颖;高娜;沈云

    目的:利用CT的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技术能够牛成新的物质密度图像的能力,评价GSI方法测定物质内碘含量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方法:将含碘对比剂溶液用蒸馏水分散成18种小同的浓度,使用GE公司宝石CT(discovery CT750 HD)GSI扫描模式,选择FOV=25cm,层厚=0.625mm,球管旋转速度分别为0.6s/车专、0.8s/转、1.0s/转,图像利用GSI Viewer浏览器处理,测量溶液中的碘含量.采用Pear-son相父分析和配对t榆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I扫描模式0.6s/转、0.8s/转、1.0s/转三组碘浓度测量值与碘含量真实值之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均为0.999,P均为0.000);各组测量值与碘含量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结论:宗石CT具有能谱成像能力,能准确地反映不同浓度溶液的碘含量,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 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及临床意义(二)——冠状动脉走行、终止、结构异常及发育不良

    作者:邓小飞;舒政

    原发性冠状动脉解剖异常较为少见,大部分冠状动脉解剖异常足良性的,但有一部分异常可以导致心肌缺血或者猝死等.由于无创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成功应用,冠状动脉解剖异常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冠状动脉走行异常、终止异常、结构异常以及发育不良等作一综述,以便更加深入地认以及了解.

  • 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及临床意义(一)——冠状动脉解剖、数目及起源异常

    作者:邓小飞;舒政

    原发性冠状动脉解剖异常较为少见,但有部分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所导致的后果较为严重,比如猝死、晕厥、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心绞痛综合征等.由于无创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成功应用,冠状动脉异常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冠状动脉数日及起源异常报道作简介,以便临床更加深入地认识本病及在临床工作中调整治疗方案.

  • 不同采集矩阵与函数重建对SPECT影像质量影响

    作者:王渊恺;张光明;韩芳;刘从进;刘兴党

    目的:研究SPECT显像中不同采集矩阵与函数后重建对图像质量影响.方法:分析不同采集矩阵在窄气介质中的系统分辨率.系统分析22种不同函数后重建对平面显像图像的影响.通过Jaszezak模型研究小同采集矩阵与函数重建下的图像质量,Metz、Butterworth、Generalized Hanning、有序大期望值法(OSEM)函数重建后.阿加做Chang's AC与不加做Chang's AC对脑断层图像的影响结果:在平面与断层显像中,高矩阵采集图像可以通过后重建转换为与低矩阵图像相刚的效果,而低矩阵图像却不能通过后重建转换与高矩阵图像相同的效果.不同矩阵采集时间差肄不明显.高矩阵采集图像经过设当函数重建后所获影像结果优.结论:使用高矩阵采集条件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影像,选用合适的重建函数,获得种类更多的图像效果,效果更佳的影像质量,有助于帮助临床诊断.

  • EV71感染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3.0T MR表现特征

    作者:刘垚;朱铭;董素贞

    目的:探讨EV71感染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3.0T 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EV71感染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3.0T MRI表现.结果:5例病灶局限住脑桥和延髓交界部,1例病灶以脑桥和延髓交界为卡向两侧延伸,1例病灶位丁脑桥偏背侧.1例位十中脑.8例病变均旱略长T1、长T2斑片状信号,边界欠清,DWI呈高信号.结论:EV71感染小儿手足门病介并脑炎3.0T MRI表现主要为位于脑桥和延髓交界区斑片状信号,3.0T MRI能真实地显示其脑炎脑部受损情况,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结节性硬化症并发多器官损害2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朱宗明;张宗军;陈宏伟;吴力源;汤群锋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又称Bourneville综合征,其临床特征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包括皮肤、脑和内脏的错构瘤样发育异常[1].智力低下、癫痫和面部血管纤维瘤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TSC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国内外报道很多,但多器官同时受累报道较少.现报告2例TSC伴多器官同时受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