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和预防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
摘要: 1994年6月~1999年12月我们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18例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获得成功,并对14例腹部严重创伤、感染患者,在手术处理原发伤病的同时,加做了小肠内固定术,有效预防了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2例.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6~68岁.15例有腹部外伤、手术史,2例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腹腔感染史,1例有腹部放疗史.预防组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11~66岁.小肠多处破裂、挫伤9例,小肠破裂、膀胱破裂并小肠、膀胱瘘2例,肝破裂后胆漏2例,胰腺损伤后胰漏1例.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1999年12月至2002年9月共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200).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6个与早期并发症相关的变量:胆肠吻合口未留置T型管引流(OR=10.015),术前高胆红素水平大于等于171.1 μmol/L(OR=7.756),术前合并糖尿病(OR=4.086)、采用端端胰肠吻合(OR=2.616)、术中输血量大于等于1000 ml(OR=2.410)、年龄大于等于65岁(OR=2.162).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目前仍然较高,胆肠吻合口留置T型管引流、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另外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也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广泛切除术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经广泛性切除术后的长期临床随访结果,并分析该病经多次手术切除复发后的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8年2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09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无瘤生存率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采用广泛性切除术,99例(90.8%)完全切除,7例(6.4%)切缘阳性,另有3例(2.8%)切缘距肿瘤组织<1 mm.46例原发组中,40例术后直接缝合,6例需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覆盖创面.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95.7%,10年随访未见远处转移.复发组有43例术后直接缝合,20例需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5年无瘤生存率为81%,10年随访有4例出现肺转移.两组间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P=0.025;10年远处转移率比较,P=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DFSP患者行距肿瘤边缘2.5~3.5 cm的广泛性切除术,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多次复发的患者,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率上升.
-
蛋白激酶Cθ在胃肠道间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 θ(protein kinase C θ,PKC θ)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作为GIST鉴别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1例GIST肿瘤组织及51例配对瘤旁间质组织和70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PKC θ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GIST肿瘤组织中PKC θ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其中包括8例CD117阴性GIST,而51例GIST瘤旁间质组织及26例平滑肌肿瘤中均无PKC θ表达,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PKC θ阳性表达率为18.2%.PKC θ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细胞形态、恶性风险程度分级无关.结论 PKC θ可能作为GIST,尤其是CD117阴性的GIST鉴别诊断的辅助标志物.
-
胆管癌组织及其胆汁糖蛋白末端唾液酸结构的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及其胆汁糖蛋白N-型糖链末端唾液酸的结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35例胆管癌和35例良性胆管组织唾液酸转移酶ST6Gal-Ⅰ和ST3Gal-Ⅲ mRNA的表达;采用能识别末端唾液酸结构的麦胚凝集素(WGA),对良恶性标本进行WGA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对各良恶性胆汁进行WGA点印迹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中ST3Gal-Ⅲ和ST6Gal-ⅠmRNA表达均增强(P<0.01),以ST3Gal-Ⅲ明显;胆管癌组织WGA阳性率为100%(35/35),良性组织为43%(15/35),胆管癌WGA强度指数高于良性对照组(P<0.01);胆管癌组织WGA指数与ST3Gal-Ⅲ mRNA表达正相关,二者均与TNM分期、肿瘤分化、转移等有关;恶性病变胆汁WGA点印迹阳性率(83%)高于良性病变胆汁(17%),且与胆管癌组织WGA指数有关.结论胆管癌细胞糖蛋白末端唾液酸含量增加,并发生连接键型的变化,具有特征性,与胆管癌生物学特性有关;在分泌的胆汁中也可检测到糖蛋白末端唾液酸含量增加.
-
胃癌组织中human kallikrein 10基因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human kallikrein 10(hK10)mRNA与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技术对41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癌灶中心及其远端切缘中hK10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hK10 mRNA在胃癌癌灶中心和远端切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20、0.02±0.0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与其一致.癌灶中心的hK10阳性表达率为90%,远端切缘对照组为1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P<0.01).hK10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hK10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物在胃癌的诊断中起一定的作用.
-
胃肠道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5例GIST患者中包含胃GIST 27例,小肠GIST 5例,直肠GIST 3例.肿瘤中位直径3 cm(0.8 ~ 16.0 cm).除1例因肿瘤较大而中转开腹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4±32) min,术中出血量(25 ±30) ml,排气时间(36±15)h,术后住院(8.4±1.8)d,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中位随访44个月(22~7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对于GIST,特别是直径<5 cm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可靠,术式选择应依据肿瘤大小与位置进行个体化治疗.
-
大鼠急性胰腺炎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及钙拮抗剂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TXB2)和前列环素(PGI2)的变化及钙拮抗剂异搏定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十二指肠闭袢法诱发AP大鼠模型,设定AP组和异搏定治疗组,观察2组血浆TXB2、6酮基前列环素1α(6-keto-PGF1α)及其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变化,同期行胰腺组织光镜和电镜的检查.结果诱发AP 16 h和24h,AP组血浆TXB2[(1112±235)pg/ml、(1265±162)pg/ml]和TXB2/6-keto-PGF1α比值[(9.9±0.9)、(10.2±1.3)]均较对照组[(282±56)pg/ml、(315±13)pg/ml,(5.4±2.2)、(5.7±1.8)]明显升高,治疗组血浆TXB2[(671±102)pg/ml、(697±93)pg/ml]及TXB2/6-keto-PGF1α比值[(6.9±2.2)、(6.4±0.7)]较AP组明显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明显减轻(P<0.05),且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与胰腺病理损害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钙拮抗剂异搏定可改善大鼠AP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减轻胰腺的病理损害.
-
肝叶切除术在肝门胆管癌手术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肝叶部分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有34例行肿瘤切除术,其中局部切除15例,右半肝切除8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半肝切除联合尾叶切除4例,左肝外叶切除联合尾叶切除1例,方叶切除3例,总体手术切除率为81%.其中25例根治性切除,包括8例局部切除,及17例联合肝叶部分切除,根治性切除率为60%.根治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28个月,姑息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14个月,根治性切除术的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73%,4年生存率28%,姑息性手术1年生存率为57%,2年生存率27%.结论根治性切除的生存率比姑息性手术显著提高,联合肝叶部分切除能明显提高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
-
经肛门括约肌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8月至2008年12月15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经验. 结果150例中直肠绒毛状腺瘤75例,早期直肠癌48例,进展期直肠癌9例.以直肠类癌为主的黏膜下结节23例,直肠肿瘤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120例,直肠节段切除术6例.直肠阴道/尿道瘘21例,其中一次修补成功者17例(81%).术后伤口积液感染6例(4%),直肠-皮肤瘘5例.获随访的46例早期直肠癌中2例肿瘤局部复发(2/46).其中存活超过5年者39例,占84.5%(39/46).150例术后均未发生肛门失禁.结论 Mason手术具有手术进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特点,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
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及下肢重度肢体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和下肢重度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临床应用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足(FontaineⅣ期)患者42例(48条肢体)和CLI(FontaineⅣ期)患者40例(42条肢体),分为DF组和CLI组,2组患者均按angiosome理念打通下肢病变血管,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受累血管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5.115,P=0.004),CLI组中受累的股浅动脉(x2=7.981,P=0.005)及胭动脉(x2=5.026,P=0.025)显著多于DF组;2组患者技术成功率(DF组75%,CLI组76.19%,P=0.896)、临床成功率(DF组70.83%,CLI组83.33%,P=0.162)、大截肢率(DF组8.33%,CLI组7.14%,P=0.833)、死亡率(DF组7.14%,CLI组5.00%,P=0.5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足和CLI下肢受累血管的分布明显不同,但临床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以angiosome理念为基础的腔内治疗能改善糖尿病足和CLI治疗的临床成功率,尚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支持angiosome理念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