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중화실험화림상병독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866/R
- 国内刊号: 段树学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两株京科猪H1N1亚型流感病毒内部基因来源的研究
目的通过内部基因研究了解两株猪(H1N1)亚型流感病毒内部基因是否含有禽流感病毒基因节段及是否与猪群中H9N2亚型毒株发生了基因重配.方法病毒在鸡胚中传代,从收获的尿囊液中提取RNA,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cDNA用PCR扩增.PCR产物用纯化试剂盒纯化,接着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然后用Meg Align(Version 1.03)和Editseq(Version 3.69)软件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两株京科猪H1N1病毒内部基因除PB2基因节段有所不同外,其余5个基因节段均相同,但与猪H1N1流感病毒内部基因相近,然而,与古典型猪H1N1毒株有差异.结论两株京科猪H1N1病毒不是基因重配株,它们的内部基因均属猪H1N1流感病毒基因系.
-
辛德毕斯病毒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辛德毕斯病毒核酸的SYBR GREEN I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特性设计引物.病毒在BHK-21细胞上繁殖扩增后提取RNA和逆转录.以病毒cDNA为模板分别进行SYBR GREEN I荧光PCR和常规RT-PCR扩增,并对SYBRGREEN I PCR法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等进行分析.结果适退火温度为55℃,适引物浓度为O.5 μmol/L.用该方法检测2株SIN病毒株YN87448和XJ160结果均为阳性,而对其他虫媒病毒如甲病毒属Geta病毒、乙脑病毒、Batai病毒、Banna病毒、环状病毒及西方马脑炎病毒合成模板检测时结果均为阴性.根据病毒空斑形成实验结果,将YN87448病毒悬液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分别用常规PCR和SYBR GREEN I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SYBR GREEN I荧光PCR检测敏感性比常规PCR方法要高近100倍,检出下限可达0.1 PFU/ml.对模拟感染的人血清标本检测结果表明人血清中成分对检测体系无明显影响.对151份不明原因发热和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到6份标本阳性.结论本实验建立了辛德毕斯病毒特异性核酸的SYBRGREEN I荧光PCR检测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了较好的特异性、广谱性,初步证实可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为将来用于临床和调查辛德毕斯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西尼罗病毒与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比较与鉴别
目的对西尼罗病毒(WNV)和乙脑病毒(JEV)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致病性、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为WNV感染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给C6/36细胞和乳鼠接种WNV或JEV,观察两种病毒的CPE和致病性;制作组织切片的透射电镜标本进行病毒形态学观察;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RT-PCR方法对两种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及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WNV和JEV所致C6/36细胞CPE分别以细胞融合和细胞脱落为主要特征;脑内接种两种病毒对乳鼠的致病性未见明显差别;电镜下,两种病毒体的形态与大小相似;WNV与JEV之间存在抗原交叉反应;用黄病毒通用引物可从WNV和JEV感染组织中检出病毒核酸,而用特异引物仅能扩增出相应病毒的核苷酸片段.结论病毒所致C6/36细胞CPE与病毒核酸检测可作为WNV与JEV有效的鉴别方法,对两种病毒抗体效价进行同时测定有助于病原体感染的诊断.
-
拉米夫定耐药后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或α-2b干扰素加α1胸腺肽进行后续抗病毒的疗效.方法共66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分治疗组A、治疗组B和对照组.治疗组A 26例,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然后继续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5个月;治疗组B 10例,α-2b干扰素和α1胸腺肽联合治疗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然后继续两药联合治疗5个月;对照组30例,直接停用拉米夫定,不用其他任何抗病毒药.定期进行血清肝功和病毒学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A和治疗组B的HBV DNA阴转率和HBeAg/HBeAb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采用α-2b干扰素或α-2b干扰素加α1胸腺肽进行后续抗病毒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
乙型肝炎病毒S和前S1基因的融合构建及其在P. pastoris酵母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HBV)S和前S1(preS1,10~50 AA)表位的ss1融合基因,并在P.pastoris酵母中表达SS1融合蛋白.方法以HBV全基因组质粒为模板,扩增出目的区段:S(1~222 AA)、preS1(10~50 AA),以酶切-PCR的方法将其连接为ss1融合基因,然后克隆入表达载体pPIC3.5k;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筛选后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左右,与抗-HBs抗体和抗preS1抗体均有特异反应.结论ss1融合基因能够在P.pastoris酵母中高效表达,而且表达产物具有HBV S蛋白和preS1蛋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打下基础.
-
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胸腔接种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的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SA14-14-2乙脑减毒活疫苗株对蚊虫的敏感性,对该疫苗的特性和安全性进行确定.方法建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的实验室种群,将乙型脑炎SA14-14-2疫苗株病毒和乙脑野毒株(Nak)悬液做10倍系列稀释,以100~10-9(共10个稀释滴度)胸腔接种两种库蚊,感染后分别于8天和12天每组取10只蚊虫,研磨制成悬液,应用空斑实验方法检测蚊虫体内的病毒存在情况和病毒滴度.结果接种疫苗株后两种库蚊在100~10-3稀释滴度下发生感染,在1014~10-9稀释滴度时未发生感染;被感染的三带喙库蚊高PFU为4.48 logPFU/ml,致倦库蚊为5.63 logPFU/ml.接种野毒株后,致倦库蚊在100~10-5稀释滴度时发生感染,高PFU为6.59logPFU/ml;三带喙库蚊在100~10-4稀释滴度时发生感染,其高PFU为5.74 logPFU/ml.结论蚊虫经胸腔接种SA14-14-2株后,该疫苗病毒能在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体内繁殖.
-
双环醇治疗儿童慢性乙、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了解双环醇片治疗儿童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师提供理论依据和用药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研究,对148例轻、中度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75:73),分别用双环醇片和护肝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4周、8周、12周血常规、尿常规、ALT、AST,同时观察一般状况及相关症状、体征.结果(1)治疗组ALT和AS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且治疗12周疗效优于治疗4周和8周(P<0.01);(2)治疗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且两组12周的有效率均优于4周和8周;(3)治疗组改善肝病相关症状更为显著(P<0.01);(4)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血常规、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双环醇片对儿童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治疗12周的疗效优于治疗4周和8周.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的变化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用重组人HBcAg作为刺激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25例CHB轻、中度患者外周血抗病毒治疗前后分泌IFN-γ的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的频率.用即时定量荧光PCR仪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CHB轻、中度患者治疗前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值为(47.30±25.50)SFCs/1×106 PBMC,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显著降低(23.10±18.45 SFCs/1×106 PBMC,P<0.05).动态观察的8例CHB轻、中度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高于治疗后;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2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没有下降,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的患者(除1例外)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高于血清HBV DNA水平没有下降的患者.结论炎症期CHB轻、中度患者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反应高于炎症缓解期.
-
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新疆出血热病毒(XHF)分子流行病学,揭示其与相关病毒之间关系,分析XHF的流行来源和分布特点.方法RT-PCR检测2001-2002年XHF患者和蜱标本中XHF病毒S基因,阳性标本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计算机软件进行S基因部分片段和S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和S基因、M基因的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不同年份人和蜱来源的病毒S基因部分片段核苷酸序列均显示较高同源性(97.3%~100%).S基因进化树分析将病毒分成了欧洲、非洲和亚洲3组,其中亚洲毒株由中亚分离株和中国分离株组成,中国所有的XHF病毒S基因(同源性93.0%~99.5%)均集中在一个分枝下形成独立的一组,明显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分离株(同源性81.40%~96.4%).M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序列间差异不完全与病毒分离的地理区域相关.结论S基因分析显示XHF病毒蜱分离株与人分离株遗传背景接近,我国XHF病毒有共同的进化途径和基因结构特点,并具明显的地域性.
-
新疆南部地区蜱传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调查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地区蜱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方法在新疆南部地区的23个采集地36个采集点,采集蜱标本5045只,分别建立蜱标本cDNA文库,用PCR方法检测标本可能携带的病毒.结果黄病毒属引物、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引物对34份cDNA文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内罗毕病毒属引物和新疆出血热病毒巢式引物在巴楚县蜱标本中检测到新疆出血热(XHF)病毒核酸序列,对检测到的XHF病毒L和S片段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论对新疆南部地区5045只蜱进行四种六对引物的PCR检测,未检出黄病毒属和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核酸序列,获得新疆出血热病毒L和S片段的核酸序列,研究了其分子流行特征.
-
2004年中国甲3亚型流感病毒(H3N2)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目的阐明2004年中国流行的甲3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2004年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先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及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单向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2004年共有52.3%毒株与A/Fujian/411/2002(H3N2)(2004-2005毒株)有4倍或以上的血凝抑制滴度差异,交叉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间的抗原比为4.HA1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从2004年2月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开始出现了与A/Fujian/411/2002(H3N2)和A/Wellington/1/2004(H3N2)(2005年国际代表株)相比较,在其HA1蛋白分子上存在有4个氨基酸位点(159位Y>F,189位S>N,145位K>N,226位V>I)发生了替换.此类毒株首发于我国南方,然后到我国北方.结论我国2004年2月份以后所分离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已经发生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的改变.
-
云南省虫媒病毒的分离鉴定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的存在及流行情况.方法2002年和2004年从云南省5个县市采集蚊虫,经研磨、细胞接种分离病毒,通过实时荧光PCR、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到4810只蚊虫,分离到12株致BHK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实时荧光PCR、免疫荧光试验等鉴定为乙脑病毒.新分离病毒DL-0437属于基因Ⅲ型乙脑病毒.结论2002年和2004年在云南5个县市采集4810只蚊虫中分离到12株乙脑病毒,是近年来在云南省首次分离到基因Ⅲ型乙脑病毒.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目的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虫媒病毒进行调查,从吸血蚊虫中分离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2002年在黑龙江省采集蚊虫标本,用BHK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Clustal X(1.8)软件做碱基配对及进化分析,GENEDOS(3.2)软件完成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4株病毒引起BHK细胞规律病变,病变时间为72 h,乳鼠脑内接种病毒后72 h死亡.与标准乙型脑炎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扩增病毒PrM、E区段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4株病毒属于基因Ⅲ型乙型脑炎病毒.以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为标准,采用以往黑龙江省分离的乙脑毒株(47、Ha-3株)为参照对4株病毒的E基因区段进行分析,4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9.9%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9.8%以上;新分离4株乙脑病毒与SA14-14-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3%,氨基酸同源性在96.8%~97.0%,共存在7个位点的共同差异.结论在黑龙江省新分离到4株乙型脑炎病毒.在决定病毒毒力的8个重要位点上有6处差异.
-
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阿德福韦酯片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阿德福韦酯片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42名19~26岁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筛选合格后根据性别和体重随机分配到5、10、20、40及60 mg共5个剂量组(每组6~10人),由小剂量组开始,逐组进行试验.观察指标有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结果给药后各组志愿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2名志愿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6名志愿者胆红素轻度升高,3名志愿者出现轻度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上述不良反应未发现剂量相关性.结论单次口服阿德福韦酯的剂量在60mg内较安全,志愿者耐受性良好.
-
我国首次分离巴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对从云南蚊虫中分离的YN92-4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明确其分类地位.方法扩增YN92--4病毒的S片段并测序,通过ClustalX(1.8)、Phylip、Treeview(3.2)软件对S片段的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种系发生树;对S片段编码产物N蛋白及NSs蛋白的氨基酸顺序进行分析.结果用两对引物均可从YN92-4病毒扩增出产物,序列分析发现S片段与巴泰病毒(X73464)的同源性高,为96.4%;N蛋白、NSs蛋白的氨基酸顺序与巴泰病毒的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8%.结论从云南分离的YN92-4病毒属于巴泰病毒,我国首次对该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
宫颈上皮内肿瘤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感染与hTERT、p21waf1和Ki67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宫颈上皮内肿瘤(CIN)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与端粒酶反转录蛋白(hTERT)、抑癌基因p21wafl和增生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在130例宫颈组织中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16感染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TERT、Ki67、p21wafl的表达.结果(1)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及hTERT、Ki67表达在CINⅡ~Ⅲ级、原位癌、浸润性鳞癌组织中都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O.05),浸润癌也显著高于CIN(P均<0.05),CIN三级之间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2)p21wafl仅在浸润性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其他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HPV16感染及Ki67表达与hTERT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r=0.339;P<0.05,r=0.398);HPV16感染、hTERT及Ki67表达与p21wafl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r=-0.337;P<0.05,r=-0.248;P<0.05,r=-0.446);HPV16感染与Ki67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肿瘤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TERT、p21wafl、Ki67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鳞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组织芯片技术是高效的研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技术平台.
-
SARS病毒S蛋白片段与细胞结合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S蛋白片段与SARS-CoV敏感细胞Vero的相互作用,明确S蛋白的受体结合位点.方法在E.coli中表达S蛋白第260~600位氨基酸(S260-600)和397~796位氨基酸(S397-796)片段,通过Western blot对蛋白表达进行确认,用Ni-Sepharose螯合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的S260-600和S397-796蛋白与Vero细胞4℃共同孵育1 h后,先后与SARS患者血清及FITC标记的抗人IgG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0a/S260-600和pET30a/S397-796,并表达、纯化出S260-600和S397-796重组蛋白.分别用SARS患者血清和抗6×His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重组蛋白得到正确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S260-600和S397-796重组蛋白均可与Vero细胞发生结合,但S397-796的结合力要弱于S260-600.同时发现S260-600重组蛋白与SARS-CoV非敏感细胞NIH 3T3细胞不能结合,进一步证明S260-600重组蛋白与Vero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结论重组蛋白S397-796和S260-600具有受体结合能力,尤其S260-600包含了重要的受体结合位点,对进一步研究介导SARS-CoV感染的细胞表面受体、开展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均具有重要意义.
-
HBV cccDNA在2.2.15细胞表达的动态观察
目的研究2.2.15细胞中是否存在HBV cccDNA,探讨2.2.15细胞内HBV产物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2.2.15细胞内cccDNA,Taqman定量PCR技术检测2.2.15细胞内及培养上清中HBV DNA含量,EI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的动态表达,并进行定量资料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2.2.15细胞及培养上清中存在cccDNA,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V DNA与HBsAg、HBeAg之间存在相关性(r=0.833,P<0.05和r=0.939,P<0.01),而细胞内HBV DNA与培养上清HBV DNA及HBsAg、HBeAg之间无相关性(r=0.024,P>0.05和r=0.177,P>0.05).结论为阐明2.2.15细胞内HBV的复制规律提供一定依据.
-
肾综合征出血热CD178 +T淋巴细胞本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CD17s+T淋巴细胞的本质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对56份HFRS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CD17s在HFRS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结果HFRS发热期和多尿期CD4+CD178+及CDs+CD178+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FRS发热期和多尿期CD178在CD4+HLA-DR+T淋巴细胞群及CD8+HLA-DR+T淋巴细胞群表达均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发热期与多尿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RS的发病过程中CDi78表达于活化CD4+淋巴细胞亚群,主要表达于CD8+T细胞亚群,且病程早期和后期均有高表达.推测在发病早期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通过CD178介导的细胞调亡清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在疾病末期则通过清除活化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维持机体免疫自身的稳定.
-
虫媒病毒病的全球分布和重现概况
虫媒病毒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一群病毒.作为虫媒病毒必须能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经过一定的内潜伏期,通过叮咬吸血又将病毒传给新宿主.1992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已达535种,其中128种对人有致病性.虫媒病毒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具有地理分布的特征.但近几十年来,不少虫媒病毒不但在本地区扩大流行,而且还跨地区、跨洲发展并引起暴发流行.虫媒病毒引起的临床疾病通常可以分为3类,即全身性发热伴有出疹关节炎等、出血热、脑膜脑炎.同一病毒也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状.疾病通常是双波的,初期为轻度非特异性发热,随后出现严重的疾病.在媒介昆虫中,蚊虫是重要的,鸟类和啮齿动物是重要的脊椎动物宿主.现将其在全球的分布和近些年新现和重现概况概述如下.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一例
病例介绍患儿,男,10岁,因双眼视力减退3 d,发热,双下肢无力,尿潴留1 d入院.查体:T38.5℃,P102次/min,R26次/min,血压120/70 mm 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双眼视物模糊,转头不灵活,颈抵抗阳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四肢关节无肿痛,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跟膝腱反射消失,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双侧乳头连线平面以下4 cm痛、温觉丧失,外周血常规: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9,单核细胞0.01,头颅、脊髓磁共振示:多发性硬化.
-
HPV16 L1-E7c嵌合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及免疫小鼠的效应研究
目前,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嵌合型病毒样颗粒(cVLP)上.本研究制备了昆虫细胞表达的HPV16 L1-E7c CVLP,并将该蛋白疫苗接种动物,探讨其诱发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因子的效应.
-
细胞因子变化在疱疹病毒性脑炎中机制及作用
目的定量检测细胞因子IL-2、IL-10、TNF-α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中的表达和变化,以探讨细胞因子变化在HSE中的机制及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特点决定了HBV的高变异率.其反转录酶不具备校对酶活性,因而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较高的错配率.一些重要部位的变异可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发病机制改变.
-
拉米夫定--部分调节HepG2.2.15细胞干扰素诱导基因表达
为了解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3TC)处理的Hep.2.15细胞干扰素(IFN)抗病毒基因表达谱以及3TC对IFN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而开展此项研究.具体方法:将培养的Hep2.2.15细胞用3TC处理,再以IFN-α刺激6 h,分离细胞总RNA,经逆转录、32P标记后与尼龙膜上的探针基因芯片进行分子杂交--Macroarray法,并以此来分析3TC处理的Hep2.2.15细胞IFN抗病毒基因表达谱.用ELISA、Dot b1ot、Southern blot分析3TC处理的Hep2.2.15细胞分泌HBV抗原、细胞外HBV DNA以及细胞内复制中间体HBVDNA.Northerm blot证实单个IFN抗病毒基因如MxA、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以及IFN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等表达情况.
-
重组SARS-CoV核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我们利用全基因合成方式及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大量纯化的N蛋白,为SARS-CoV的早期诊断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由于长片段目的基因在原核系统中不易表达,根据抗原性预测分析将N蛋白分成两部分表达,第一部分为N-1蛋白1~549 bp,第二部分为N-2蛋白496~1269 bp,上下游分别设计BamH Ⅰ、HindⅢ酶切位点,并将基因中包含这两种酶切位点的基因以无义读码方式进行突变,通过全基因合成分别将两段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公司完成,测序证实序列无误.
-
虫媒病毒是我国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虫媒病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可以引起多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因此备受关注.我国虫媒病毒研究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强.本刊汇集了近20篇研究论文以专辑出版.本期首先发表10篇,其他文章将陆续发表.本专辑的发表必将对我国虫媒病毒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肽核酸抑制HBV抗原表达的研究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s,PNAs),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新型DNA/RNA同类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用蛋白质骨架代替核酸中的磷酸核糖骨架而形成的新型分子,由于它拥有诸多DNA/RNA不具有的优点,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PNA片段对HBV抗原系统的抑制,从而筛选高抗原抑制率的PNA片段,为进一步研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