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仅2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以及TACE在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螺旋杆菌与胆管癌的关系
幽门螺旋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致癌原,全世界近半数人群有感染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螺旋杆菌感染与多种其他部位的肿瘤有关.从螺旋杆菌的分类及流行病学、螺旋杆菌与肝胆肿瘤的关系和螺旋杆菌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3个方面介绍螺旋杆菌感染与肝内外胆管肿瘤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肿瘤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待能改善与提高螺杆菌引起胆管癌的诊治与预后.
-
HC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免疫状态的变化
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目前我国主要的抗HCV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是该方案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不理想;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在治疗丙型肝炎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简述了抗HCV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从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表明,HCV患者机体的免疫调控十分复杂,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经过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以及其功能有恢复的趋势,甚至可以恢复至正常化;IFN的治疗并不能恢复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DAA治疗前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尚未阐明;DAA对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长期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新进展
靶向药物对于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证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相继出现.近期,瑞格菲尼、ramucimmab等靶向药物在相应的临床实验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潜力.更多的二线候选药物,比如c-Met抑制剂tivantinib与cabozantinib、VEGFR-2抑制剂ramuciruma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总结了近几年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试验数据及新进展,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
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治疗与肝癌发生及复发的关系
HCV感染后引起的慢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逐渐成为治疗丙型肝炎的主流药物.研究表明DAA可能会增加HCV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或者导致肝癌复发的风险,给DAA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争议.综述了DAA对肝癌发生和复发的影响,以期为DAA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介绍了生活方式的干预在NAFLD治疗中的地位,简述了药物在NAFLD治疗中的种类与价值,总结了改善肠道菌群在NAFLD治疗中的方法与途径,分析了外科手术干预在NAFLD治疗中的临床获益与经济效价.指出加强对NAFLD患者的有效管理可能是未来对该疾病治疗的一个新研究方向.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相关,而雌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需结合其受体,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则被基因多态性所影响,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由不同基因、不同多态性的组合效应构成,故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会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影响.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在肝癌的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分析了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肝癌发展、转移的关系,并对其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
激素联合高压氧治疗肝细胞癌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胃炎1例报告
放射性胃炎是较少见的一类肿瘤放疗后并发症,随着放射治疗在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胆管癌等上腹部肿瘤中的应用,作为相邻器官的胃、十二指肠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胃肠组织的耐受剂量为45 ~55 Gy[1],当大于这个剂量时会造成胃肠黏膜放射性损伤,引起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例肝细胞癌放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控制,现报道如下.
-
成人Still病误诊为肝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成人Still病是一种以发热、畏寒、皮疹、关节肿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脾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1].由于成人Still病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体征,非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有限,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导致延误病情.笔者近期收治1例成人Still病误诊为肝脓肿的患者,报道如下.
-
胆囊神经内分泌癌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约占全部神经内分泌癌的0.2%[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出类癌综合征的极少,多以急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肿物就诊,术前常规检查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本文对本院就诊的3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的积累.
-
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临床中胆囊囊肿很罕见,大部分为后天性囊肿,极少数为先天性.患者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黄疸,也可无明显症状.而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国内外期刊尚无报道.现将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患者报告如下,并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
-
全内脏反位胆总管结石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d”于2012年9月19日入本院.疼痛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入院前1天成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巩膜黄染,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血清脂肪酶907 U/L.入院前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右位心,内脏反位.入院后MR示:内脏反位,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图1);肝功能检查示:TBil 47.2 μmol/L,DBil 29.60 μmol/L,ALP 249 U/L,GGT 577 U/L.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腹痛肖失,血常规、血淀粉酶、肾功能均正常.于2012年9月25日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术(图2),手术时间约20 min,术后检测3、24 h血淀粉酶及血常规均正常,未见并发症.于2012年10月16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无明显不适,恢复良好.
-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原发肝脏淋巴瘤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心慌、乏力2个月,加重1d”于2017年5月5日入本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活动后明显,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进食可,近期体质量未见明显变化.入院前1d乏力症状明显加重,平地走路时自觉疲乏.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82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肺部CT示:双肺下叶散在少许炎性病变.腹部彩超示:脾略大.影像学诊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
-
头孢曲松钠致胆囊结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5岁7个月.因“发热、咽痛1d”于2017年1月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活动后受凉,随后出现发热,体温高38.5℃,自诉咽痛,伴畏寒,偶咳,痰少,色白.无鼻塞、流涕、喷嚏,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患儿家属给予“三九感冒颗粒”口服,患儿体温可暂时下降,但不久后复上升,咽痛加重.入院查体:体温37.7℃,心率109次/min,呼吸20次/min,体质量21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脓点附着.腹部丰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约3~4次/min.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0.9%氯化钠液100 ml+头孢曲松钠1.0g,每12h1次,静滴.用药1天发热、咽痛症状消除.用药第5天,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失,扁桃体Ⅰ度肿大,病情好转拟出院.当日,患儿进食午餐后出现腹部疼痛不适.
-
秋水仙碱致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药物性肝损伤1例报告
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及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可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常规剂量情况下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较少见.本例患者因常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片4d后,出现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DILI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现报道如下.
-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真实世界中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评价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上市为其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国外已上市多种DAA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国亦已陆续批准上市数种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丙型肝炎治愈率显著上升.通过对我国已上市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进行分析,结合已经发表的真实世界中的研究,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特殊人群HCV感染的管理和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人群均易感染HCV.分别阐述了儿童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肾损伤患者、肝移植患者、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HIV感染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等不同特殊人群HCV感染的管理方法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
与直接抗病毒药物应用相关的HCV/HBV双重感染的特点及其诊治管理
HCV和HBV的双重感染(DI)具有不同于单一HCV或HBV感染的特殊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为临床诊治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有效控制HCV感染的同时,可能导致HBV的激活和乙型肝炎的发作甚至肝衰竭.在抗HCV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的HCV/HBV-DI状态选用合适的抗HBV治疗和随访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选择
HCV感染在肾功能不全(RD)患者中较常见,尤其是在终末期肾病进行血液透析(HD)的患者中,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肝脏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升高.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超过90%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和较少的不良事件.在合并RD和HD患者中推荐应用grazoprevir/elb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ombitasvir+ dasabuvir、glecaprevir/pibrentasvir或daclartasvir+ asunaprevir等治疗方案,不建议推荐以sofosbuvir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
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相互作用
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治疗丙型肝炎中的成功应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DDI)的临床管理成为了丙型肝炎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之一.大部分DAA通过肝脏和(或)肠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或转运蛋白,与合并用药发生DDI.目前,欧洲肝病学会发布了慢性丙型肝炎DAA相互作用的推荐意见,涵盖抗HIV逆转录病毒药物、降脂药/心血管药物、免疫抑制剂和中枢神经系统成瘾药物等.临床医师在制订DAA治疗方案时,应该对DDI的风险进行严密评估和监测,以大程度降低或避免抗病毒治疗在内的相关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发生.
-
关注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息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
《2017年英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肝脏血液检测结果异常的管理》摘译
英国胃肠病学会(BSG)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肝脏血液检测结果异常的管理指南.本指南是在2000年旧版的基础上,由指南开发小组对其进行细致的修订而形成的.修订成员包括患者,BSG肝脏专业委员会,英国肝脏研究协会,临床生化/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英国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英国公共卫生协会,英国皇家全科医学学会,英国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以及急救医学学会的代表.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使用AGREEⅡ软件进行评估.
-
445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描述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诊断为DILI的445例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分析DILI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 ~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45例患者中,男136例(30.56%),女309例(69.44%),以40~69岁的人群居多.194例(43.6%)应用西药导致,140例(31.46%)应用中药导致,中西药联用者92例(20.67%),服用保健品者19例(4.27%).引起肝损伤的中药主要有何首乌及其制剂、仙灵骨葆胶囊、癃闭舒胶囊等;导致肝损伤的西药主要有心血管用药、抗微生物用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用药、抗结核药等.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黄疸、恶心等,其中以乏力(65.17%)常见.临床分型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占70.11%.不同分型之间的ALT、AST、ALP、TBil和INR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153.584、97.366、27.781、24.177、6.236,P值均<0.05);中药导致肝损伤患者的ALT、AST及TBil峰值水平明显高于西药(P值均<o.05).不同分型之间的肝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48,P<0.001).98.65%的患者好转,中药与西药引起的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差异(x2=3.663,P>0.05).结论 DILI以女性及中老年多见;与西药相比,中药导致的肝损伤生化指标异常更明显;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
乌司他丁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IPC)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C组、UTI组、UTI联合缺血预处理(UCI)组.术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并取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TNFa,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NF-κB、肝组织湿干比(W/D)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所检测的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MPO 、NF-κB、W/D值,IR组、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0.05),UTI组明显低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明显低于IPC组、UTI组(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检查示IR组、IPC组、UTI组、UCI组与sham组比较,肝组织损伤明显(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比IR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P值均<0.05),UT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UTI组(JP值均<0.05).结论 UTI和UCI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时,明显增强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了NF-κB表达,减少TNFa、MPO的释放,减轻了肝脏的炎症反应有关.
-
泡球蚴感染青藏高原野生田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为5%、20%、1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01,P=0.107).将造模成功的田鼠病灶切片,从浸润带(灶旁2~3 mm)、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无液化部分)、液化部分、病灶边缘(不含正常组织)、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被红染囊泡的角质层较薄、不连续,囊泡外可观察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原头节.随后将病灶组织体外培养并染色,可发现大量存活原头节,不着色且有活动性.结论 本研究证实高原野生田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皮下接种感染泡球蚴是一种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
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初步明确急/亚急性肝衰竭(ALF/SA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5例ALF/SA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36)和无AKI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外周血WBC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发生AKI患者的预后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导致ALF/SALF的病因以药物性为多见(49.57%),其次为不明原因(28.70%).115例ALF/SALF患者中共36例合并AKI,AKI发生率为31.3%,其中1、2及3期发生率分别为11.30%、14.78%、5.22%.与未发生AKI的患者相比,AKI组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比值、腹水、腹腔和肺部感染率以及MELD评分均显著增高,血清Alb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发生AKI的患者无效/死亡率明显高于无AKI患者(69.4%vs38.0%,x2=9.815,P=0.002),且随AKI严重程度的增高,病死率升高,1、2及3期AKI患者无效/死亡的比例分别为61.5%、70.6%和83.3%.结论 肝衰竭患者发生AKI时多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且AKI的发生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相关.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2、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TLR)2、3的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且初次诊断为CHB的患者104例,运用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方法获取CHB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TLR2、TLR3免疫组化染色,10例肝血管瘤者趋于正常的瘤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2、TLR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m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未见明显的TLR2、TLR3阳性表达;TLR2在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较弱,TLR2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级无相关性(rs值分别为-0.086和-0.112,P值均>0.05);TLR3在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较强,TLR3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5=0.528,P<0.01),亦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s =0.510,P<0.01).结论 TLR3可能参与了CHB的某些免疫发病机制和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
单采血浆后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病理学特点
目的 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 (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炎症评分(2.11 ±0.88 vs1.64±0.88,t=2.349,P=0.021)及汇管区内部细胆管反应评分(1.86±0.71 vs 1.13±0.66,t=4.217,P<0.001)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肝小时间胆管损伤比例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 vs 55.3%,x2=12.129,P=0.001);而2组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采血浆后CHC患者常见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性者部分肝脏病理损伤较重.
-
恩替卡韦长疗程后联合或序贯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有效抑制HBV DNA后,采取序贯或联合IFNα治疗与单用ETV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所有患者已经ETV抗病毒治疗3年或以上,HBV DNA阴性,无IFN治疗禁忌证,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9例.对照组:继续ETV治疗;序贯组:更换为IFNα序贯治疗;联合组:联合IFNα治疗.检测治疗0、12、24、36、48周时血清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情况,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结果 无退出研究病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序贯组有1例24周后出现了病毒反弹,但无临床症状,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治疗结束时,序贯组和联合组HBsAg下降的绝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序贯组和联合组各有2例出现了HBsAg的阴转,阴转率22%;对照组未出现HBsAg的阴转病例.结论 ETV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后的IFNα序贯或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HBsAg下降水平优于ETV单药治疗,少数患者出现临床治愈.
-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和恩替卡韦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恩替卡韦(ETV组)治疗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接受TDF或ETV抗病毒治疗且定期随诊的420例初治慢性HB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者184例(TDF组),接受ETV治疗者236例(ETV组).监测患者的基线值以及治疗后4、8、12、24、48周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血钙、血磷、肌酸激酶、HBV DNA水平、肝炎标志物(HBsAg、HBeAg、抗-HBe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阴性患者、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予抗病毒治疗后,2组患者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5% 、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57,P=0.016);TDF组与ETV组HBeAg阳性且HBV DNA >6 lg IU/ml患者中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7%、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22,P=0.017).96周时,不管是整体还是在亚组(HBeAg阳性、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间比较,TDF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均高于ETV组(93.5% vs 86.9%,x2=4.921,P=0.027;89.1% vs 76.2%,x2=6.781,P=0.009;88.3% vs 73.7%,x2=7.456,P=0.006).结论 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TDF抑制HBV DNA的能力明显优于ETV,尤其对HBV DNA>6 lg IU/ml的患者.
-
Notch信号通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Notch信号通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初步阐释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38例和健康志愿者17例,分选CD8+T淋巴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应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将从HLA-A2限制性丙型肝炎患者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与HCV感染的Huh7.5细胞共培养,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功能的变化.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Notch1和Notch2 mRN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志愿者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约10倍和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3、18.88,P值分别为0.003、<0.001).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加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细胞死亡的比例[(26.41±4.76)%vs (13.65±4.65)%,t=3.32,P=0.029];但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间接接触培养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毒性无明显影响.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IFNγ的表达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52.19±12.38)pg/ml vs(18.62±5.66)pg/ml,t =4.27,P=0.013]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18.86±3.09) pg/ml vs(5.52±2.52) pg/ml,t =5.79,P=0.004]中均显著升高.TNF α的表达在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仅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显著升高[(1296.0±293.3) pg/ml vs(585.3±32.62) pg/ml,t=4.17,P=0.014],而在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无明显变化[(297.3±175.4) pg/ml vs(273.7±105.9)pg/ml,t =0.20,P=0.851].结论 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HCV感染中可能通过抑制CD8+T淋巴细胞功能发挥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L02肝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L02肝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L02肝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N(1、10、20、50、100和150 μmol/L)作用,MTT法测定DEN对L02肝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适当的DEN刺激浓度(20 μmol/L)进行后续实验.同时,分别采用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检测DEN(20μmol/L)作用细胞和正常L02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将L02肝细胞分为模型对照组(20 μmol/L DEN+ PBS处理)、FGF21低剂量组(20 μmol/L DEN+1μmol/L FGF21蛋白)和FGF21高剂量组(20 μmol/L DEN +2tμmol/L FGF21蛋白).细胞培养12 h后,检测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Klotho(KLB)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PKB,又称AKT)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EN作用于L02后细胞内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336和16.281,P值分别为0.011和0.00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FGF-21低剂量组和FGF-21高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下降、SOD水平升高(P值均<0.05),且FGF21高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显著低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SOD水平则高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FGF21高剂量组与FGF21低剂量组细胞内KLB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值均<0.001),而FGF21高剂量组KLB mRNA水平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LB蛋白表达趋势与KLB mRNA相同.模型对照组中磷酸化AKT(p-AKT)水平高于另外2组,同时FGF21高剂量组p-AKT水平低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EN可增强L02细胞内氧化应激,FGF21通过上调KLB表达,降低AKT磷酸化水平,抑制DEN诱导L02肝细胞氧化应激,从而抑制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
ALBI联合APRI对HBV相关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HLF)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将Child-Pugh评分作为对照,评估术前ALBI、APRI、ALBI联合APRI评分预测PHLF的作用.计数资料采用x2或Fisher确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识别PHLF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055例患者中,共有151例(14.3%)发生PHLF.单、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APRI与PHLF的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01).ALBI和AP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高于Child-Pugh评分(P值均<0.001).ALBI的佳截断值为-2.77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55.8%,ALBI>-2.77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2.77时的情况(P值均<0.001);APRI的佳截断值为0.85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1.6%、71.0%,APRI>0.85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0.85时的情况(P值均<0.001).ALBI与APRI联合后的AUC明显高于ALBI和APRI的AUC(P值分别为<0.001和0.047).ALBI联合APRI评分的佳截断值为-13.10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 、62.2%,ALBI联合APRI评分>-13.10时的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13.10时的情况(P值均<0.001).结论 ALBI联合APRI评分可作为全新的、简便的、可靠的预测PHLF的模型.
-
不同AFP水平下血清IL-1与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IL-17在不同AFP水平下的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HCC根治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BV相关HCC行根治切除术的连续病例167例,另外选取肝血管瘤患者115例(其中HBV携带者8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167例HBV相关HCC血清中IL-17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浓度,并分析IL-17的表达与不同AFP水平的关联性及其与HBV相关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相关性分析、Log-rank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将HBV相关HCC患者以血清AFP水平分为2组,AFP <400 ng/ml组IL-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9% (58/114),AFP≥400 ng/ml组为34.0%(18/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1,P=0.002).AFP< 400 ng/ml组和AFP≥400 ng/ml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34.1个月vs 13.4个月)、总体生存期(84.2个月vs 57.4个月)、1年内肿瘤复发率(28.9% vs 5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34、3.13、10.89,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发现,AFP< 400 ng/ml的HBV相关HCC患者,IL-17阳性表达组术后1年复发率高于阴性表达组,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x2值分别为7.350、3.814、9.744,P值均<0.05).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L-17阳性表达、血管癌栓、组织分化程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AFP <400 ng/ml的HBV相关HCC患者中IL-17阳性表达预示着早期复发和预后不良.
-
生长抑素受体表达与肝细胞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所有肝细胞癌标本取自2012年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三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肝胆科行切除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HCC的患者(n=80,试验组),另选取同期疑似肝部疾病且行肝穿刺确诊的非肝细胞癌患者(n=80,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SSTR-2、SSTR-3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STR-2、SSTR-3蛋白表达的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Cox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SSTR-2、SSTR-3 mRNA及蛋白均显著高于试验组(t值分别为6.456、8.128,x2值分别为7.992、9.15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STR-2和SSTR-3 mRNA与肿瘤结节(=6.533、5.041,P值均<0.05)、分化程度(t=4.672、4.013,P值均<0.05)、浸润深度(t=6.735、7.019,P值均<0.05)、病毒性肝炎(t=4.929、4.535,P值均<0.05)、酒精性肝炎(=4.032、4.362,P值均<0.05)、糖尿病(=4.372、6.293,P值均<0.05)等显著相关;SSTR-2和SSTR-3蛋白与肿瘤结节(x2=25.223、15.399,P值均<0.05)、分化程度(x2=7.535、10.944,P值均<0.05)、浸润深度(x2=22.520、9.968,P值均<0.05)密切相关.SSTR-2和SSTR-3阴性表达组的累积术后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SSTR-2和SSTR-3亚型的阳性表达组(P值分别为0.015、0.004),SSTR-2和SSTR-3阴性表达组的术后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SSTR-2和SSTR-3亚型的阳性表达组(P值分别为0.009、<0.001).Cox模型分析显示,SSTR-2蛋白、SSTR-3蛋白、肿瘤结节数目、肝硬化、静脉浸润是HCC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SSTR-2和SSTR-3亚型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低于非肝细胞癌患者,其低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常见侵袭转移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生长抑素受体可能成为肝细胞癌的预后标志物.
-
长链非编码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组织(癌、癌旁)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解放军三○二医院肝胆外科行HCC切除术的52例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同时取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其中研究所用细胞系L02、HuH7、HepG2、SMMC-7721均由解放军三○二医院临床管理中心提供.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lncRNA XLOC-007123在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HCC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系间lncRNA XLOC-007123表达水平.临床指标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正常肝细胞株相比,IncRNA XLOC-007123在3种肝癌细胞系中均呈低表达(P值均<0.05).lncRNA XLOC-007123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和肿瘤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7.738、7.589,P值均<0.05).结论 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组织中表达降低,且与临床患者血清AFP水平和病理分期有关联,推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控作用,有望成为乙型肝炎相关HCC临床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
加速康复外科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切除术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文献检索到2016年8月,在PubMed、EBSCO、MEDLINE及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脏外科中应用效果比较的文献,2名单独观察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共524例患者,其中254例为ERAS组,270例为传统治疗组.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加权均数差(WMD)=-2.72,95%可信区间(95%CI):-3.86~-1.57,P<0.000 01];ERAS组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治疗组(WMD=-2.67,95% CI:-3.68~-1.65,P< 0.000 01);ERA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比值比(OR) =0.45,95%CI:0.30 ~ 0.67,P<0.0001],亚组分析1级并发症及2~5级并发症的发生率ERAS组也具有明显优势(OR=0.55,95%CI:0.31 ~0.98,P<0.05;OR=0.49,95%CI:0.32 ~0.76,P <0.05);2组再住院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及3dC反应蛋白含量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5 d ERAS组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WMD=-21.68,95%CI:-29.30~-14.05,JP<0.000 1);ERAS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治疗组(WMD=-0.93,95%CI:-1.41~-0.46,P=0.000 1).结论 ERAS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
血清及胆汁CEA、CA19-9、CA24-2在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及胆汁CEA、CA19-9、CA24-2检测对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治的良性和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各40例,收集入院时的血清和手术中的胆汁标本进行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24-2)检测.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对各肿瘤标志物诊断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血清CA19-9、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99、3.223,P值均<0.05).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胆汁CEA、CA19-9及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04、7.615、7.279,P值均<0.05).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胆汁中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血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97、4.975、3.993,P值均<0.05);其中胆汁CA24-2的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高,分别为0.75和0.946,而胆汁CA19-9和血清CA19-9的约登指数和AUC也较高,分别为0.74和0.937以及0.68和0.898,三者的诊断价值较大.将胆汁CA24-2、血清CA19-9及胆汁CA19-9三者联合检测,其诊断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灵敏度为94.75%、阴性预测值为93.50%、约登指数为0.82.结论 胆汁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重大,而胆汁CA24-2、血清CA19-9及胆汁CA19-9三者联合检测对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大.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组和ERCP组各20例.观察2组患者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校正的x2检验.2组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对数秩检验.结果 ERCP组患者的支架通畅期[(225.6±52.5)d vs (156.3 ±44.5)d]、生存期[(335.6±42.5)dvs (225.5±42.5)d]较PTCD组均明显延长(t值分别为11.45、10.46,P值均<0.05).ERCP组患者术后发生腹痛(7例)少于PTCD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 vs 50.0%,x2=9.45,P<0.05).ERCP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TCD组(10.0%vs 30.0%,x2 =7.49,P<0.05).与PTCD组相比,ERC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12.4±2.5) dvs(19.8±4.0)d,t=10.67,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与PTCD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疗效相近,但ERCP术后胆道通畅时间、生存期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此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采用ERCP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及预后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AC)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血清脂多糖(LPS)、淀粉酶(AM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72 h血清LPS、AMY、ACT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CD4 +/CD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短、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t值分别为26.782、2.950、28.997、11.559、14.678,P值均<0.05),随访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8.16%vs 22.45%,x2=9.137,P=0.002);手术前两组血清LPS、AMY、ACTH水平及CD3+、CD4+、CD4 +/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72 h,观察组LPS、AMY 、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762、5.370、3.607,P值均<0.001),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4、6.611、12.025,P值均<0.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LPS、AMY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EST+ 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7% vs 87.10%,x2=0.980,P>0.05);而在取石时间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4.3)min vs(37.4±6.7)min,x2 =37.1526,P<0.01;6.71% vs40.00%,t=24.411,P<0.01].2组在胰腺炎(2.94% vs 6.45%)、出血发生率(2.21% vs 2.1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0、0.001,P值均>0.05),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mEST+ EPLBD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取石时间,有效减少机械碎石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结石复发几率,同时该方法不增加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老年胆总管巨大多发结石微创治疗方法.
-
慢性丙型肝炎清除病毒后疾病进展风险评估
综合世界各地多个基于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临床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取得丙型肝炎病毒清除后能有效缓解甚至逆转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失代偿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
早期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对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血清炎性介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兴义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分为感染组(58例)和未感染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炎性介质水平,选取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一步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66例SAP患者中58例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率为34.9%.感染组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t值分别为8.679、20.416、18.429、8.563,P值均<0.05).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877、0.823、0.655,诊断准确度高的临界值分别为:612.5 U/L、7.5 ng/ml、226.5 mg/L、16.5分,灵敏度分别为:68.5%、91.2%、86.8%和60.5%,特异度分别为:59.3% 、83.6% 、80.1%和68.7%.结论 早期血清CRP及PCT异常升高对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操作方便、快速,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干扰Sema4D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干扰Sema4D基因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Sema4D-siRNA,转染到人胰腺癌细胞系中,将实验分为3组,转染siRNA组、阴性对照组(即转染非特异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的胰腺癌细胞).转染48 h后利用RT-qPCR检测转染前后Sema4D mRNA表达的变化,转染72 h后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转染前后Sema4D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显色法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侵袭性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法.结果 转染Sema4D-siRNA 48 h后,转染siRNA组Sema4D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990,P<0.001).转染Sema4D-siRNA 72 h后,转染siRNA组Sema4D蛋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74,P=0.002 3).转染siRNA组48、72、96 h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314、62.255、223.493,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转染siRNA组穿膜细胞个数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5.9 vs 60.0 ±6.1 vs 61.0 ±4.6,F=37.21,P=0.000 4].转染siRNA组穿膜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7±0.31)% vs (9.50±0.45)% vs (9.90±0.61)%,F=26.75,P=0.007 4].结论 siRNA能够下调Sema4D基因在胰腺细胞中的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使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凋亡率下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