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0例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效果初步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敏;江超武;李书聆;纳靖;纳玉萍;阮标

    目的 初步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IOI-HA)对云南某医院60例单耳配戴助听器的老年性聋患者的助听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0例老年性聋患者的IOI-HA总分平均值为25.60±3.66.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助听器配戴时长≥1年者与<1年者、中度及中重度耳聋患者与重度患者之间IOI-HA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OI-HA问卷是评价老年性聋患者配戴助听器效果的简便有效的工具.老年性聋患者配戴助听器后其社会心理学多方面均有较大的获益.应通过健康教育、增加随访等方式使其更早、更多地使用助听器,从而改善助听器配戴的效果.

  • 听障儿童电声双模式助听的应用效果

    作者:钟志茹;郑亿庆;邹建华;张敏;马燕;欧雪雁;邱素梅

    目的 研究调查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配戴助听器,这种电声双模式同时刺激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测试78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CI+HA)及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时听觉事件相关电位MMN和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比较同一患者在三种环境下(安静、S/N-0dB,S/N-15dB)的听觉言语识别率,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使用CI+HA与CI的MMN 引出率分别是 80%和75%,P300引出率分别是93.1%和89%;CI+HA组与CI组MMN和P300潜伏期以及CI+HA组与正常组P300波幅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S/N-0dB时CI+HA组单音节、双音节和声调的识别率均高于CI组(P<0.05),而安静环境下和S/N-15dB时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60.26%的患者认为使用CI+HA模式能获得更多不同的听觉帮助.闭合式问卷结果 显示使用CI+HA和单用CI的聆听效果有差别.结论 本文大多数听障儿童使用电声同时刺激的助听模式.大脑中枢处理系统并不拮抗,能发挥协同作用,尤其在改善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和声调感知.以及声源定位和声信息的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

  • 正常听力受试者佩戴不同组合全向性与方向性麦克风的效果比较

    作者:田元元;胡旭君;田宏斌

    目的 比较噪声环境下全向性麦克风与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的不同组合佩戴方式对听力正常成年人言语识别率的影响,从而选择佳的组合佩戴方式.方法 选择20例(40耳)听力正常青年人(男、女各10例)分别按照双耳全向性麦克风模式(组合1),双耳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模式(组合2),一耳全向性麦克风、一耳自适应麦克风模式(组合3)3种方式,在信噪比变化的漫射声场中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从而进行助听效果的评估.结果 组合1、2、3三种方式测出的L50值(50%言语识别率的信噪比)分别为-3.55±2.37 dB,-7.15±2.18 dB,-5.40±2.35 dB,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环境下无论双耳佩戴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模式还是一耳佩戴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另一耳佩戴全向性麦克风,其言语识别能力均高于双耳佩戴全向性麦克风模式,且双耳佩戴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模式的言语识别率高于一耳自适应麦克风、一耳全向性麦克风模式.

  • 不同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辨别能力的影响

    作者:曹永茂;龙墨;银力;华清泉;陶泽璋;吴展元;廖华;黄治物;李骏;常伟

    目的 了解聋儿对声调的识别能力,以指导聋儿的言语康复训练.方法 将受试对象分为3组:人工耳蜗组、助听器组和对照组.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均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人工耳蜗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在2.5~7岁;助听器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对照组28例为听力正常儿童,男13例,女15例,年龄3~6岁.测试3组儿童对单音节词声调、扬扬格词声调的识别能力.结果 人工耳蜗组对单音节词、扬扬格词声调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1),但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不同的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识别能力有影响,人工耳蜗对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较助听器有更好的声调识别能力.

  • 助听器无线调频系统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陈振声;陈曦

    目的 观察助听器无线调频系统(hearing aid-frequency modulated,HA-FM)对于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的声音环境下,分别采用麦克风(microphone,M)、无线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无线调频+麦克风(frequency modulated+microphone,FM+M)三种输入方式,观察HA-FM使用者的言语听辨率和言语交流变化.结果 在安静环境下,近距离交流时,HA-FM的不同输入方式对言语听辨没有影响,在嘈杂环境下或远距离交流时,FM输入方式的听辨率几乎不受影响,M,FM+M的听辨率则明显下降.结论 在复杂的声音环境中,HA-FM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助听辅助设备.

  • 真耳分析在成人助听器精准验配中的应用

    作者:邢烁垚;王永华;史文迪

    真耳分析作为一项助听器精准调节的评估手段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成人听障患者而言,它不仅可以精准测试助听器增益,还可以进行降噪、方向性、移频等高级功能的测试,同时,临床上难以解决的堵耳效应、响度重振等问题在精准量化后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成人使用助听器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 在校聋儿听力障碍程度与社会生活能力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鹏;刘媛媛;熊妮娜;屈天青;陈耀红;沈晓东;徐妍;王树峰

    目的 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能力、心理情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听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在校聋儿进行裸耳纯音测听和助听设备效果评估,采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相应社会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54例(108耳)被试重度听力损失5耳(4.63%),极重度听力损失103耳(95.37%);助听设备双耳佩戴率为72.22%;助听设备的总有效补偿率为49.46%;被试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与助听设备补偿效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3.33%(45/54)被试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为正常及以上.结论 在校聋儿整体听力损失严重,社会生活能力较好,但助听设备双耳佩戴率和有效补偿率有待提高.

  • 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背景噪声下的声调识别

    作者:崔丽丽;黄昭鸣;杜晓新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背景噪声对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影响.了解在噪声环境中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特点.方法 采用2X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SNR=+12,+6,0 dB)的声调识别能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声调组合识别对听障儿童的难易程度.结果 ①在重建或补偿听阈相似时,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两组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极其显著;③两组儿童均易分辨一声与四声的差异,难分辨二声与三声的差异.结论 只要重建或补偿听阈在适范围,听障儿童便具有一定的声调识别能力,但噪声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 两种听觉补偿方式对语前聋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比较

    作者:马杰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听觉补偿方式对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6年6月49例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初始干预均为选配助听器,其中31例作为研究组配戴助听器24 m后改行人工耳蜗植入,另18例作为对照组继续配戴助听器.以开始配戴助听器为干预起点,每隔12 m采用听觉行为分级(CAP)与言语可懂度分级(SIR)对两组患儿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比较干预12 m、24 m、36 m、48 m、60 m患儿的CAP、SIR得分及干预60 m各频率平均助听听阈.结果 两组在配戴助听器阶段(干预12~24 m)的CAP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行人工耳蜗植入后(干预36~60 m)的CAP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配戴助听器阶段(干预12~24 m)的SIR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行人工耳蜗植入后(干预48~60 m)的SIR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60 m时的各频率平均助听听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的佳听觉补偿方式,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更多听障儿童受益.

  • 人工耳蜗植入和助听器配戴儿童声调识别的对比实验研究

    作者:毕靖雅;王丽燕;董蓓;张伶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助听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考查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入园康复时间、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声调识别是否有影响.方法 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 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对61名3~6岁聋儿(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1名.助听器配戴儿童30名)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助听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的精确性上优于人工耳蜗植入聋儿;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对声调测试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康复时间、聋儿的年龄和声调测试成绩呈正比;聋儿的性别和声调测试成绩无关.结论 助听设备类型.康复时间、年龄等对声调识别的成绩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开通助听器免费借用服务

    作者: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本刊讯)为保障各类人工耳蜗救助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减轻贫困儿童手术前需购买助听器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负担,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通过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http://www.hearingkids. org.cn/)面向全国开通助听器免费借用服务。

  • 30个家系84例耳聋患者康复调查分析

    作者:曹世峰;李建瑞

    目的 探讨有家族遗传倾向耳聋患者的听觉语言康复效果.方法 对2004年~2006年在内蒙古聋儿康复中心就诊的84例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双侧听力损失患者的病史、听力状况、助听效果、言语发育及交流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数据.结果 75%(63/84)的耳聋患者未经康复无听觉言语能力;25%的耳聋患者配戴了助听器,其中13%(11/84)助听后未接受语训,12%(10/84)助听后接受语训.结论 加强对遗传性聋的咨询和宣传工作,对有家族遗传史者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对耳聋患者及早配戴助听器,并进行言语训练,能够使他们获得较好的言语能力.

  • 听觉补偿时间对听障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高鹏;刘雄伟

    目的 探讨首次助听时间及助听时间长短对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听力损失程度相仿的6个月~6.5岁听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配戴助听器并接受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10个月~1.5年.比较首次助听时间(≤2岁或>2岁)、助听时间长短(<1年或≥1年)不同儿童之间的助听听阈和《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结果.结果 年龄≤2岁开始助听的儿童各频率平均助听听阈显著低于>2岁开始助听的儿童(P<0.05),但助听持续时间<1年的儿童与助听持续时间≥1年儿童的助听听阈无显著差异(P>0.05).年龄≤2岁开始助听的儿童在听觉评估、语音清晰度、听话演示、看图说话、主题对话及总分显著高于年龄>2岁即开始助听的儿童(P<0.05),但助听持续时间<1年的儿童与助听持续时间≥1年的儿童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助听时间长短相比,开始助听的年龄对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的影响更大,需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 3~5岁听障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申敏;牛凤兰;卢晓月;刘舵;刘爱姝;马艳芳;梁巍

    目的:考察3~5岁听障儿童的气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11名3~5岁听障儿童,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施测。结果3~5岁听障儿童在气质各维度上的表现倾向不同(P<0.05),适应度维度得分高,其次为趋避性、心境、注意分散度和规律性,注意力持久性和反应阈得分低。儿童性别、主要照顾人及其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对听障儿童气质的多个维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主要表现在反应强度、注意力持久性、规律性、注意分散度、活动量、心境和适应度维度;助听设备和康复时间对听障儿童气质特点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3~5岁听障儿童的气质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在具体特征上有其独特性。

  • 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的康复效果研究

    作者:孔颖;陈雪清

    人工耳蜗可以帮助重度或极重度聋人恢复或获得听力.近几年,随着植入技术的发展和言语编码策略的进步,人工耳蜗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双耳中到重度的耳聋患者[1].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非植入耳仍有残余听力,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对侧耳不使用或不再使用助听器.那么人工耳蜗术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究竟可以为患者带来哪些帮助?它们之间是否会有不利影响?助听器应如何调整?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加以阐述.

  • 助听器相关标准的概况

    作者:顾军;段吉茸

    与助听器相关的标准主要有4大类:助听器的产品性能标准、助听器测试相关耦合腔标准、医疗器械的安全标准和生产企业的体系标准.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了助听器的设计、生产、验配和使用,推动了助听器行业的健康发展.

  • 鼓膜穿孔患者真耳耦合腔差(RECD)的测量和应用

    作者:刘平;王恺;郑芸;郑虹

    前言鼓膜穿孔在临床上较常见,多由外伤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由于鼓膜穿孔导致的传导性耳聋者,可以通过手术提高听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鼓膜穿孔患者都愿意接受中耳手术,有些患者(尤其是长期干耳者)要求通过配戴助听器来补偿听力.这类患者由于鼓膜穿孔,其外耳道容积、劲度、质量及阻抗特性和正常人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其听力损失和声学特性也差别较大,为他们选配助听器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其进行定量.这种真耳和助听器耦合腔的差别称为真耳耦合腔差(RECD).本文就鼓膜穿孔患者RECD的测量和应用综述如下:

  • 可训练助听器——自动优化压缩、频响和增益

    作者:尤金成;段吉茸;戴瑞邦;Josef Chalupper

    听力学家通常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特点利用特定的处方公式来确定增益、频率响应以及压缩的初始设置,以便使每一位患者的助听器设置达到理想状态.传统的常规处方公式包括NAL-NL1(National Acoustic Laboratories' nonlinear fitting procedure,version 1)、DSLv5(desired sensation level version 5.0)或助听器制造商针对特定产品推出的处方公式.

  • 互动助听器:康复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方向

    作者:David JIANG;李刚

    近年来,听力学家、听觉科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助听器工程师和听力康复专家等通过充分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人类的聆听活动其实是学习的能动过程,即使遭受创伤后,人类的听觉系统仍然具有自我恢复和矫正的能力.因此,研发能帮助患者"学习"声音的助听设备是目前助听器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 双耳选配助听器的益处

    作者:段吉茸;张敏;陈振声

    人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多个声音和大量声反射面的复杂声学环境中,人的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接受和处理声源与噪音或回声间的信息,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定位,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以及抑制回声,双耳聆听系统在这些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84 条记录 4/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