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生素C对Cr(Ⅵ)诱导大鼠淋巴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时序效应
目的在体外试验系统,探讨维生素C不同加入顺序对六价铬(Cr(Ⅵ))诱导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s)的影响.方法 Cr(Ⅵ)染毒溶液用重铬酸钠配制,每种加入顺序设50、100和200μmol/L3个维生素C质量浓度组,用KCl-SDS沉淀-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维生素C在Cr(Ⅵ)染毒前、同时染毒和染毒后加入时的血淋巴细胞DPCs形成率.结果单独Cr(Ⅵ)处理组其细胞DPCs形成率随染毒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维生素C(200μmol/L)处理对细胞DPCs形成率无影响.维生素C在Cr(Ⅵ)处理细胞前2 h加入,其DPCs形成率和DPCs系数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Cr(Ⅵ)处理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生素C与Cr(Ⅵ)同时处理细胞,中、高质量浓度维生素C组DPCs形成率和DPCs系数明显低于Cr(Ⅵ)处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Cr(Ⅵ)处理后2 h加入维生素C,与Cr(Ⅵ)处理组比较,细胞DPCs形成率和DPCs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维生素C加入顺序不同对Cr(Ⅵ)诱导细胞DPCs形成的影响不同,维生素C与Cr(Ⅵ)同时加入时对Cr(Ⅵ)引起的细胞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
口腔脱落细胞微核技术在丙烯腈接触人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口腔脱落细胞微核技术在接触丙烯腈人群遗传损伤监护中的应用.
-
2-02 镉接触的易感性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建立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MT基因表达的方法,在职业和环境接触镉的人群中检测其变化,初步探讨作为镉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与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抽提核酸后进行差示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dRT-PCR),优化反应条件.本法可检测低至1×10-6μg总RNA中的MT基因表达.RT-PCR操作内和操作间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具应有的稳定性.体外接触镉可迅速诱导PBL的MT基因表达,具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表明PBL是分析MT基因表达的合适组织,并初步提示PBL中MT基因表达作为镉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职业接触人群的研究发现,电解车间工人的基础和诱导的M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MT诱导能力在接触组和对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随尿镉、血镉和镉摄入量水平上升,MT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都增高.MT诱导能力在各种分组法中组间差异均未见显著性.MT基础表达水平反映血镉水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反映尿镉要好.MT基础和诱导表达与血镉水平显著相关,同时与尿镉也显著相关.环境接触镉的人群研究发现,血镉水平升高,MT基础和诱导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尿镉升高,MT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水平虽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高摄入量组MT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水平高于低摄入量组,其中高摄入量组的诱导M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摄入组.MT诱导能力水平差异均未见显著.相关分析可见MT基础表达与血镉、尿镉的对数显著相关,MT诱导表达与血镉、尿镉和镉摄入量的对数显著相关.结论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作为镉接触的易感性标志物的可能性.
-
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抗辐射药物药理毒理实验研究/职业性小剂量受照者眼科及实验室观察/小剂量照射对职业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可疑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调查
-
镉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金属硫蛋白-1基因亚型的表达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1(MT-1)基因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s)中的基础表达和镉诱导表达水平.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HPBLs中7种有功能的MT-1基因亚型的mRNA基础表达水平和不同时间、不同浓度镉诱导的表达水平.结果HPBLs MT-1各亚型中,mRNAs的基础转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MT-1X、MT-1A、MT-1H、MT-1F、MT-1E、MT-1G,而MT-1B没有表达,其中男性MT-1E的基础表达明显高于女性(P<0.05).在未引起细胞损伤时,80μmol/L CdCl2诱导12小时可使MT-1A,MT-1E,MT-1X mRNA的转录水平开始显著增加(P<0.05),40μmol/L CdCl2诱导4小时出现MT-1F mRNA,20μmol/L CdCl2诱导4小时出现MT-1G mRNA,80μmol/L CdCl2诱导4小时出现MT-1H mRNA的转录水平开始显著增加(P<0.05),MT-1B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镉可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MT-1F、MT-1G、MT-1H、MY-1X mRNA表达增加,并表现出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可作为潜在的镉接触生物标志物.
-
交通警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交通警察工作中受人-车-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接触很多危害因素,如交通噪声、车辆尾气中CO、Pb、NOx、BaP等. 本文应用常规培养法对河南省鹤壁市部分交警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
-
内燃机车乘务员和轮轴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观察
本文作者对51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和车辆维修车间的30名轮轴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机车乘务员和轮轴工微核阳性检出率、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随着作业工龄的延长,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有接近显著(0.05<P<0.01)或显著(P<0.05)意义的增高.对两类作业工作人员微核增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
349例遗传咨询者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对本院优生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优生及出生缺陷干预应用中的意义.
-
简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8的表现
目的:探讨CD3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抗双链DNA(dsDNA)抗体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38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结果:SLE患者PBL CD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CD38的升降与抗dsDNA抗体的水平呈正相关(r=0.68).结论:CD38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它可以作为反映病情的有效指标.
-
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为了解长期低浓度苯作业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T淋巴细胞、CD4+ -T 细胞(CD4+)、CD8+-T细胞(CD8+)、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绝对值及百分比含量,结果报告如下.
-
基于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的细胞组学进展和应用
微核试验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1],根据不同的取材,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及不同的培养方法,现已有多种试验种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是常用的试验细胞.
-
014补中益气汤对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预后营养指数的影响
-
冬令扶正膏对哮喘缓解期患儿外周血CD19和CD23表达的影响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由于其反复发作,可使气道上皮损伤,造成不可逆的气道狭窄,长期困扰患儿,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慢性气道炎症,许多细胞、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参与了这种炎症反应,近几年研究表明,CD23的表达也可能与这种炎症有关[2,3].有报道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能影响CD19和CD23的表达[4].笔者观察了冬令扶正膏对4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和CD23表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狼疮定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Ca2+]i的影响
目的 观察狼疮定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Ca2+]i的影响.方法 55例女性SLE患者随机分成中西药组(28例)和西药组(27例).西药组口服强的松为主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狼疮定颗粒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BLC在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凋亡率,以及[Ca2+]i水平变化.结果 SLE患者PBLC的0时相凋亡率明显降低,但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速率变大,SLE患者PBLC的[Ca2+]i下降;中西药组能明显改善SLE患者PBLC凋亡的异常,升高[Ca2+]i水平,且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狼疮定颗粒在调整SLE淋巴细胞凋亡异常方面与西药强的松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SLE患者PBLC胞外钙内流作用有关.
-
肝病患者血清cccDNA与HBV复制及肝组织损伤的关系
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部分双链DNA分子,而在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则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DNA,即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1~3].近来研究发现血清中存在cccDNA[3];另有研究证实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样存在HBVDNA与cccDNA[1].因此血清cccDNA的来源可能不只是肝组织,其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我们检测了228例肝病患者血清cccDNA.现将有关资料报告于下.
-
伴皮肤病变的结节病1例
患者女性,44岁.因干咳、下肢浮肿、肘、膝、踝等大关节周围出现结节性红斑入院.查体:下肢大关节周围散在结节,蚕豆大小,活动可,表面皮肤略发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37%,血清IgG略增高:19.5g/L.胸部CT示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B超示脾肿大,肋下1.5cm,OT试验1:2000(-).10天后结节性红斑自行消退.此后2年内皮肤结节时隐时现,范围逐渐扩大至全身及面部.后行皮肤结节活检送病理.
-
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小鼠血液系统炎症反应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的平(Quinacrine)对微波辐射后小鼠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观察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拮杭作用.1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注射用水组)、低剂量组(阿的平12.6 mg/kg)、高剂量组(阿的平50.4 mg/kg).小鼠灌胃给予阿的平后1小时,将辐射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用强度为50 mW/cm2的微波照射30分钟.在照射后即刻、1天、2天、7天处死小鼠取血,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粒细胞数,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β、IL-6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在给药组这些细胞数量改变的趋势均明显延缓;50 mW/cm2微波辐射1天后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直至7天后方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2个浓度的阿的平灌胃均能抑制辐射引起的血清IL-1β水平升高;50mW/cm2微波辐射后血清IL-6水平从即刻至7天逐渐升高,阿的平灌胃能够明显延缓IL-6的升高,在辐射后2天内阿的平的作用尤为明显.结论:辐照前灌胃给予阿的平能够明显延缓微波辐射引起的小鼠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能够部分抑制血清IL-1β和IL-6水平的增高并产生了一定的拮抗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阿的平可能有一定的抗微波辐射效应.
-
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TNF-α/IFN-γ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a/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α、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5.97±6.78)%和(15.20±11.28)%,正常对照组为(1.56±0.87)%,(1.76±0.8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治疗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α、IFN-γ的表达率分别(1.67±1.26)%,(4.35±4.33)%,与初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TNF-α/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显著下调胞浆内TNF-α/IFN-γ的表达.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L的表达
我们应用逆转录-PCR方法,对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L的表达进行检测,初步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老年脓毒症患者CD14~+单核细胞与HLA-DR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危重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脓毒症不仅存在促炎及抗炎反应导致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亢进,还存在着特异性免疫抑制,其后果是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及加速患者死亡[1].本研究以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标志HLA-DR的表达及T、B、NK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在老年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规律,评价其在老年脓毒症的表达及预后判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