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国免疫毒理学现况及展望
我国免疫毒理学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表现在:(1)免疫毒理学研究为职业接触或职业病的诊断提供依据;(2)用免疫毒理学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影响及影响机制;(3)从保护工人及人群健康出发,研究拮抗免疫毒性的药物及天然保健品;(4)重视免疫毒性检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目前在免疫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有:(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免疫毒性;(2)细胞凋亡与免疫毒性;(3)免疫毒性的生物标志物;(4)发展和建立可靠的免疫毒性检测方法;(5)重视与发展人群免疫毒理学.
-
抗感解毒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抗感解毒片为山东济南中药厂中药研究所研制的经验方,处方药味由双花、连翘、薄荷、大青叶等14味药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用于防治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为进一步验证本品作用,进行了抗感解毒片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药效研究.
-
温补培元方对脾虚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温补培元方是由人参、黄芪、附子、黄柏、山萸肉等13味中药组成的.是从新安温补培元医家汪机、孙一奎、郑重光、吴楚等8位医家653例运用温补培元法的医案中,用Foxpro编译程序进行统计,并根据这些医家的配伍规律,总结而成的(1).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方温补培元的作用机理,我们用利血平复制成小鼠脾虚模型,用该方作用后,观察对脾虚型小鼠机体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脾脏细胞NK活性和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掺入率影响,以阐明该方对改善脾虚证的意义.
-
新生儿窒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疾病, 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关新生儿窒息的研究在临床和基础各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但对新生儿免疫方面的观察不多, 本文于2000年8月到2002年8月, 对38例窒息新生患儿动态观察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 并以正常新生儿对照, 探讨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
复合场治疗仪对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复合场治疗仪是新研制的治疗仪器.经大鼠连续治疗90天,每天一次,总剂量为285.9mT*G,同时设相应未经治疗大鼠为对照组,按7、14、30、60及90天分别处死动物,采血进行细胞与体液免疫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连续治疗90天,淋巴细胞转化率、可溶性白介素受体-2值(SIL-2R)、总溶血补体值(CH50)及免疫球蛋白值(IgA、Ig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治疗仪对大鼠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
成分输血对骨肉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Opelz开始,人们注意到同种异体输血可以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甚至可以导致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率和复发率增加,但是现有的研究既不能给出足够的证据认为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本身引发了足够的免疫抑制,导致了术后的细菌感染及肿瘤复发,也不能确定这种潜在的效应不存在[1],只是认为可能与血浆中的某些成分、白细胞及其向血液中释放的一些成分有关[2].国内外关于骨肉瘤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很少,所以本实验通过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来探讨成分输血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异体输血的免疫研究提供依据.
-
液体复苏与免疫
液体复苏(fluid resuscitation)是创伤、失血和其他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复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终生存.近期的研究提示,复苏过程所应用的液体对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并可影响创伤及出血等造成的免疫抑制的恢复过程,导致对感染和败血症的易感性增加、生存率降低.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与认识虽远未够深入,但仍有必要就所知的有关复苏液体种类、用量和输注速度等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作一探讨.
-
焦虑抑郁对癌症手术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干预
肿瘤的发生、进展及复发与机体免疫状态及免疫逃逸有关,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负性心理反应对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的关注,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提高癌症病人免疫功能是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焦虑抑郁的评定、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
综合放松训练对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在我国现行的整体护理实践中,针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综合放松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在近一个世纪不断地被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学研究者应用于各种情形下的临床研究,并且不断证明其在减轻患者因疾病、手术和应激等引起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自我效能和促进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显著且有效.
-
急性痛与免疫抑制
无论人类还是动物,在其生命过程中都会经历疼痛.疼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由John Liebeskind于20年前提出的,他发现足底电击能够抑制大鼠NK细胞的活性并促进肿瘤细胞扩散.NK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它能够识别和杀伤各种病毒、肿瘤细胞以及细菌病原体,在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期临床动态将总结当前关于急性痛和阿片类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认识.
-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技术评价
自从1991年Reich首先报道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以来,随着腹腔镜肝脏手术经验、操作技术的提高,新的腹腔镜设备的出现,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正在被更多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1].很多临床资料显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较开放性手术有很多优点如具有腹壁切口小,术后疼痛轻,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对肠道功能影响小,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由于局部创伤小,对肝脏的挤压也较轻,减少了手术中的肿瘤种植,术中肿瘤血运转移或种植转移的机会也相对减少[2].尤为重要的是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加快了患者的手术后恢复.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因此就可以对肝门结构与肝实质断面进行精细解剖分离,减少了误损伤和出血.然而由于肝脏手术的特殊性和传统腹腔镜的局限性,腹腔镜肝切除尤其是完全腹腔镜下的广泛肝切除仍被认为是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有一定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当然随着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如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出现为腹腔镜技术带来一次革新[3],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可能会对腹腔镜的局限性有所弥补.本文就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操作技术特点及疗效进行综述评价.
-
脾纤维化程度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为了解脾纤维化程度与免疫功能的变化是否一致,我们于2000年9月初至2001年12月底,对31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病人进行了脾纤维化程度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现予报告.
-
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operation LO)技术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范围不断扩大 ,从胆囊切除术扩展至多学科、多病种的治疗,包括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在内.以往的研究已证明LO对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比开腹手术要小,近来的研究着眼于机制以及一些新技术和新手术对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就腹腔镜技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癌根治术围术期的护理配合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术后疼痛轻、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住院时间较短、腹壁瘢痕小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等优点而成为近十年来逐步开展的胃癌根治手术方式.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护理具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8月21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现状与进展
腹腔镜胃手术开始于1990年,初期用于胃造瘘术、胃底折叠术、溃疡病穿孔修补术等.1992年,Goh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治疗胃溃疡.随着对腹腔镜认识的提高、技术的改进、设备及器械的更新,胃的各种良恶性肿瘤采取腹腔镜手术逐渐增多.1994年,日本Kitano等[2]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虽然腹腔镜胃癌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手术要长,但微创优点明显,如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下床早、住院时间短、腹壁瘢痕小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并发症也比较低,显示了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3].目前,腹腔镜手术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不仅术后生活质量好,而且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关于腹腔镜手术用于进展期胃癌治疗,国内外报道例数均非常少,但近年来报道逐渐增多,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
康莱特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995年8月~1997年8月应用康莱特(KLT)联合CF/5-Fu化疗消化道恶性肿瘤20例,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EC3bRR)总数动态改变,来探讨KLT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
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较传统手术有以下优势: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观等微创优势;对病人免疫功能影响小;超声刀的良好凝固作用能减少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肿瘤细胞自淋巴管脱落。目前已经证实腹腔镜胃恶性肿瘤手术适应证包括:①胃癌肿瘤浸润深度在T3以内;②胃恶性间质瘤、淋巴瘤等其他恶性肿瘤;③胃恶性肿瘤的探查及分期;④晚期胃恶性肿瘤的短路手术;⑤胃癌术前、术中分期检查为Ⅰ、Ⅱ、Ⅲa期。手术步骤包括:腹腔探查;淋巴结清扫(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第1、2、3、4sa、4sb、4d、5、6、7、8a、9、11p、11d、12a、14v 组淋巴结,对于胃上部癌可不行第12a、14v 组淋巴结清扫);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
-
运动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但这类研究多集中于运动对白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上,运动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以往认为,红细胞只参与呼吸功能.1953年Nelson[1]发现人类红细胞能黏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促进吞噬细胞对其清除.1981年美国生殖免疫学家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 Cell Immune System)"概念[2],随后人们对红细胞免疫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红细胞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数目众多,自成系统.近年来,随着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运动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
-
运动、精氨酸与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随着免疫学理论及方法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氨基酸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氨基酸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已发展至对具有器官特异性或治疗特异性的个体化氨基酸的研究,尤其是精氨酸(arginine)特异性免疫促进作用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由于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在免疫防御及免疫调节、维持和保护肠道粘膜功能以及肿瘤的特异性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日益受到广泛重视,成为临床与运动营养应用中的研究焦点.
-
放射治疗对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在肿瘤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约80%肿瘤患者需要放疗,放疗不但对肿瘤有正相的杀伤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也有负相损伤作用,引起患者免疫功能性细胞的重新调节,本文试图通过对临床经过放疗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检测,研究放疗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