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头部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一例

    作者:廖烈兰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EPF)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1970年,Ofuji[1]首次命名报道.现将1例儿童头部EPF误诊为头癣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患者,女,4岁,头部丘斑疹、脓疱、脱发2个月.患儿近2个月来,头部出现散在性红色毛囊性丘疹,初起为米粒大小,后逐渐增多融合成片,顶部有细小黄色脓疱,伴有头发脱落,自觉局部瘙痒,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在当地卫生院拟“头癣”治疗,予以灰黄霉素、复方酮康唑乳膏外涂治疗1个多月,停药后复发.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无与猫玩习惯,无药物过敏史及家族类似病史.

    关键词: 毛囊炎 嗜酸性细胞
  • 大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42例诊治分析

    作者:姚正林;杜茜茹

    目的 探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疗效以及感染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诊治情况以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以头痛为主征;血白细胞可正常(28例,66.67%)或升高(14例,33.33%).大部分病例血嗜酸性细胞升高(31例,73.81%);全部病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嗜酸性细胞均升高,但少部分病例脑脊渡嗜酸性细胞早期并不升高;早期误诊率高(42.8%);用阿苯哒唑治愈率100%.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肝脏损伤;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是一起输入性暴发事件.结论 大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痛全部为输入性病例,头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早期易误诊,血液、脑脊液中嗜酸性细胞升高为特征性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阿苯哒唑治疗安全有效.

  • 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嗜酸性细胞及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作者:岑柳仙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EOS)浸润.19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嗜酸性细胞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随后20年中,有关嗜酸性细胞通过中和组胺等肥大细胞相关介质的抗过敏作用被发现,目前普遍认为嗜性细胞的浸润是细胞因子、粘附因子、趋化因子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意义重大,嗜酸性细胞与相关细胞因子进行广泛研究.现将近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扶正平喘汤对过敏性哮喘豚鼠NO、ET-1的影响

    作者:李月珍;刘晓霓;金华;蔡克瑞

    目的 探讨扶正平喘汤防治过敏性哮喘的机制.方法 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扶正平喘汤组,用鸡卵清蛋白雾化激发制成哮喘模型.地塞米松组与扶正平喘汤组分别于激发前3d给药,至激发后3d停药.用计数板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细胞(EOS)数量,观察小支气管形态学改变和肺组织中EOS浸润情况;生化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 扶正平喘汤可明显改善模型豚鼠小支气管损伤情况,减轻外周血和肺组织的EOS浸润程度,降低血清和BALF中NO的含量,降低BALF中ET-1的含量.结论 扶正平喘汤可能通过减轻EOS浸润、调节机体NO和ET-1产生,对过敏性哮喘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

  • 胃体高分化腺癌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的分析

    作者:袁运菊;李红军

    胃癌伴嗜酸性细胞增多在临床上很少见,且患者一般多无症状.本院2006年发现1例胃体高分化腺癌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既往病史,上腹间断隐痛20余年,1年前发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细胞增高达30%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未检出寄生虫,且寄生虫治疗无效.此患者于2006年7月10日上腹疼痛,反酸2月入院.

  • 超声诊断小儿嗜酸性膀胱炎1例

    作者:李亚雪;陈丹

    患儿,女,6岁,因腹胀、腹痛、尿频及尿急10 d,发热2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稍膨隆,腹壁可见皮疹,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常规:白细胞22.8×109/L,中性细胞61%,淋巴细胞25%,嗜酸性细胞14%.

  • 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智;阎国富;何威

    免疫抑制是一种治疗弥漫性硬皮病早期炎症性病变的方法.有证据显示,在弥漫性硬皮病早期,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便已被激活,即自身抗体从疾病初期就已发生作用,活化的 T-淋巴细胞很早就在皮肤和其它器官(如肺)浸润. T-淋巴细胞和其它被活化的细胞一道产生纤维化因子,如 IL- 4和 TGF-β [1].而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与嗜酸性细胞等,也可在弥漫性硬皮病发生早期的皮肤中发现 [2, 3].在部分患者的肺脏中,还可发现活化的纤维化肺泡炎,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值,包括具有 CD8抗原的中性白细胞和 T-淋巴细胞等.硬皮病患者的 CD8+ T-淋巴细胞可被抗原特异性活化,包括皮肤由提纯的Ⅰ和Ⅳ胶原 [4].

  • 雷公藤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细胞凋亡及IL-5和GM-CSF mRNA表达的研究

    作者:郭晓明;王长征;赖克方;郭先健;钱桂生

    目的:探讨雷公藤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Eos)凋亡及与白介素-5(IL-5)、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实验豚鼠分为哮喘组、雷公藤治疗组(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原位细胞凋亡(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os的凋亡率和肺组织IL-5、GM-CSF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组Eos凋亡率显著低于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哮喘组肺组织IL-5和GM-CSF mRNA的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处理组和对照组(P<0.01).哮喘组BALF中Eos凋亡率与肺组织IL-5、GM-CSF mRNA表达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0.62和-0.56,P<0.05).结论:哮喘豚鼠肺组织IL-5、GM-CSF mRNA表达增强,可能是Eos凋亡异常的重要原因.雷公藤甲素能抑制哮喘豚鼠IL-5、GM-CSF表达,诱导Eos凋亡,在抗哮喘气道炎症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发生发育关系的研究

    作者:贾书花;李凯平;牛香兰;王岩峰;刘学敏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激素T3、T4具有提高大多数细胞的代谢率,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尤其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极大.已知下丘脑和脑垂体的分泌活动与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调节关系.为研究胚胎时期下丘脑和脑垂体与甲状腺发生发育的关系,本研究以无脑儿25例为实验材料,并以同胎龄正常儿25例为对照,对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系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取脑垂体和甲状腺,标记后入中性甲醛固定,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胎儿,胎龄 12w时,脑垂体切片腺垂体可分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胎龄14w时,甲状腺可见发育良好的甲状腺滤泡,腔内可见嗜酸性的胶状物.无脑儿有明显脑垂体者,脑垂体的腺垂体可见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甲状腺切片与同胎龄正常儿比较无明显差异.脑垂体极小者,可见腺垂体的细胞少而松散,有明显的嗜酸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但嗜碱性细胞不典型,细胞间血窦扩张充血;甲状腺滤泡少而小,滤泡上皮发育不良、矮小,有些滤泡腔内可见少量的分泌物、无脑垂体胎儿的甲状腺切片可见细胞少,排列成团或索,其中只有少量呈萎缩状的滤泡,腔内胶状物极少或无胶质,滤泡周围结缔组织多.研究结果显示 :当无脑儿尚有接近正常的脑垂体时,甲状腺的大小及组织学结构接近正常,否则甲状腺缺如或发育不良.由此可以推测,脑垂体对甲状腺的发生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亦即胚胎期脑垂体-甲状腺轴系由自主性的.而下丘脑的作用,由于例数较少,还不能确定,也可能下丘脑 -脑垂体-甲状腺轴系在一定时间后才起作用,需今后在此方面进一步探讨.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作者:胡小毅;罗莉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和软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滤泡形成或滤泡样结构增生,存在生发中心.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该病变组织对放疗极为敏感,此外,还可采用化疗、手术等方法.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早期患者的确诊较困难,应引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 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1例报告

    作者:徐平;何勤;王威;余德厚;龙义国

    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DECD)是少见的皮肤病,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一种类型,1956年由Engfeldt和Zetterstrom从临床及病理特征首先提出[1],此后有散在病例报告.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由于可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应性皮炎、哮喘、IgE增高,另外有关节痛、肌痛、血管炎等表现,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理与第Ⅰ、Ⅲ型变态反应有关[2],但也有学者认为应和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报告如下.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举隅

    作者:丁宇丽

    1 过敏性鼻炎 吴某,女,32岁.突发性鼻痒,喷嚏,伴流清涕已12年.自20岁起,每天晨起即发鼻痒、喷嚏、流清涕终日不止,每遇经期症状加剧.诊见:形体消瘦,怕冷,夜尿多,舌淡、苔白润,脉细,鼻腔粘膜肿胀光滑,呈淡白色.分泌物化验见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证属素体阳虚,感受风寒.处方:麻黄、附子、细辛、蝉蜕各6g,苍耳子、防风、白术各9g,黄芪15g.3剂后症状消失,鼻粘膜肿胀消退.嘱每逢经期服3剂,随访1年无复发.

  • 鼻炎清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机制研究

    作者:沙丽塔娜提·贺纳亚提;武新华;许晏;高丽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细胞因子、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了解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4、 IFN-γ、 IgE 和ECP的水平.结果: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治疗组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治疗组大、中剂量组血清IL-4水平分别为(10.30±4.41) ng/L 和(12.42±6.55) ng/L,明显低于模型组(17.62±6.10) ng/L,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而IFN-γ水平分别为(34.19±6.16) ng/L和(27.92±6.47) ng/L,明显高于模型组(19.33±5.63) ng/L(P<0.01);3种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 μg/L、 (49.11±4.48) μg/L和(70.68±7.59) μg/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 μg/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 μg/L,(2.30±0.56) μg/L和(3.05±1.27) μg/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 μg/L比较,大、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小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和抑制炎症细胞在鼻黏膜的聚集,防止其脱颗粒,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 流式细胞术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相关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曹云新;史皆然;韩卫宁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建立一种准确、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采集正常人外周血,用茶碱(10-4mol/L)、地塞米松(10-4mol/L)和rhIL-5(10-8mol/L)预处理,用抗CD16-PE mAb与FITC标记的抗相关细胞分子的进行双标记染色,并以CD16-FL2辅助设门,准确找到嗜酸性粒细胞群,然后对其相关分子进行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定位准确,茶碱和地塞米松能够抑制IL-5引起的Eos的活化并使其表面的CD62L脱落.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与二色荧光mAb CD16-PE阴性细胞法设门,可准确快速地检测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分子的表达率,血液用样量小,人为影响因素少,是免疫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较理想的测定方法.

  • AC920E血细胞分析仪故障排除及维护

    作者:胡柏成;黄(龙天);项泉

    AC920E血细胞分析仪是瑞士生产的16项外加三个直方图,并且可以单独测定嗜酸性细胞的血细胞计数仪.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进展

    作者:解洪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细胞(EOS)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EG 是源于体内外过敏原所致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EG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非特异性的特点,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伴有外周血EOS 升高。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和漏诊率高。糖皮质激素为目前有效的EG治疗方法,但停药后复发率高,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常需联用其他药物以取得佳疗效。除糖皮质激素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IgE 拮抗剂等均在EOS消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嗜酸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作者:张虎威;丁华野;王学理;闵连春

    患者男性,64 岁,因左颌下无痛性肿物2 月余收住我院.患者于2000年12月偶然发现左颌下一花生米大小之肿物,无疼痛,可活动,未予诊治.但近10 d肿物长大至核桃大小而就诊,门诊以"左颌下肿物"收住院.

  • 亚砷酸失活剂引起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作者:刘玉萍;郝军

    患者女,42岁,因右侧下颌后牙间断疼痛半月,夜间加重2d就诊,检查:46近中牙合面有一深龋洞,近髓,探(),叩(-),不松动,牙龈正常。诊断:46急性牙髓炎。处理:去除腐质,在窝洞近中有一出血点,棉球擦干,置一米粒大小的亚砷酸失活剂于露髓孔处,磷酸锌水门汀暂封。当天夜间患者即感口腔及全身不适。次日来院复诊,检查见唇、牙龈、颊部粘膜有多个散在的瘀血斑,触之易出血;四肢及躯干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出血斑,直径约0.5~1cm不等,呈暗紫色,压之不退色。血常规:血小板5.2万,其它均在正常范围。骨髓液检查,仅嗜酸性细胞略有增多。疑为亚砷酸失活剂过敏引起。当即去尽亚砷酸失活剂,探(+),叩(-)。局麻下去除冠髓,彻底冲洗髓腔,置多聚甲醛棉球,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暂封。给予对半液500ml,维生素C 3g、地塞米松10mg静滴。3d后血小板7.8万,口腔及全身症状消失。1周后血小板恢复至13.5万,46去除暂封药,行干髓术,银汞合金充填。

  • 颌下嗜酸性细胞腺癌1例

    作者:姜小军;王生录;刘亚平

    1患者,女,53岁,回族。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颌下有一包块,约蚕豆大小,无压痛及红肿,当时无咳嗽及咽充血等,随时间推移,包块逐渐长大,尤以近1年为明显,并伴有口水多,说话声音不清,嘴角偏向左侧,伸舌偏向左侧。彩超示:包块性质不明确。临床诊断:左颌下包块。手术所见:肿块位于腮腺下方,约6.0cm×5.0cm×5.0cm,质硬,组织致密,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部分颈外动静脉在瘤体中闭锁,血动丰富,口底见有侵犯,无法完整切除,取部分送病检。病理检查:(1)大体:灰褐色组组织一块,体积4.0cm×2.5cm×1.8cm。(2)镜检:癌细胞呈多种形状,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胞浆丰富,嗜伊红染色,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红染颗粒,核不整,核仁明显,染色质丰富,可见核分裂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实性小梁或片块状。病理诊断:嗜酸性细胞腺癌。

  • 进食香瓜致口唇部紫癜1例

    作者:李颖

    1 患者,男,10岁.因进食香瓜口唇部出现紫癜后半小时就诊.患儿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及关节疼痛.发病前患儿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未服用任何药物及食用鱼虾等食物.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皮肤科情况:唇周可见境界清楚的4cm×7cm瘀斑,唇红及口腔粘膜上可见紫癜,双下肢及全身其它部位皮肤粘膜未见紫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30g/L,白细胞中性0.67,嗜酸性细胞0.03,淋巴细胞0.3,血小板27×109/L,出血时间2分钟,凝血时间3分钟.尿便常规正常,便潜血阴性.诊断:香瓜致过敏性紫癜.口服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扑尔敏,1周后皮肤粘膜恢复正常.

148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