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 TIA 后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

    作者:梅飞来;秦伟;张晓丹;胡文立

    目的::探讨 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临床诊断为 TIA 的患者,根据 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75例,中危组60例,高危组31例;同时依据 DWI 结果将患者又分为 DWI异常组96例和 DWI 正常组70例,随访 TIA 患者后2d、7d 和90d 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患者 TIA 后第2天、第7天和第90天脑梗死率分别为7.8%、11.4%和15.7%。与低危组比较,ABCD2评分逸4分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CD2评分逸4且 DWI 异常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 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结合 DWI 检查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

    作者:陈晹;马隽;段大航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技术,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无创性检查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 MRI弥散成像对脑缺血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万里;李坤成;张春明;李亭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ADC图对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脑缺血患者行DWI检查,其中急性和非急性脑缺血各15例,计算两组脑缺血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脑缺血病灶的ADC平均为0.42×10-3mm2/s,ADC图可见异常拟合的局部低信号.非急性脑缺血ADC值平均为1.40×10-3mm2/s,急性与非急性脑缺血组的ADC值和ADC图均有显著性差异(F一42.29,P<0.01).结论结合病史ADC值能作出脑缺血的定量诊断,ADC值和ADC图可区分急性与非急性脑缺血.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进才;肖立才;李劲松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与评估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18例,均接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内的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随着病变时间的增加,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急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减低,在DWI中显示为高信号,在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稳定期病变局部的ADC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附近,慢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增加,在DWI呈低信号,在ADC图像上呈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比较准确、可靠地诊断早期脑梗死并反映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 原发性肝癌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红;杨林;张小明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目前能在活体组织中检测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布朗运动)的惟一无创影像检查技术.DWI对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的研究使磁共振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DWI不仅能反映各种组织独特的弥散特性,还能够定量分析组织、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变化[1].以往DWI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尤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研究较多[2-4].随着磁共振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完善,DWI逐步应用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5-11].近年来,DWI对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内容涉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评价及相关病理基础[12-20].本文对原发性肝癌DW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的早期连续动态观察

    作者:易黎;张苏明;张新江;刘买利;卢广

    目的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模型,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观察中,研究各脑区不同时相的缺血改变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的演变.方法健康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MCAO后15min开始DWI连续扫描.计算额叶、顶叶、内侧尾壳核、外侧尾壳核等脑区相对平均信号强度值(relative mean signal intensity, RMSI)及DWI高信号区的体积.各组后一次DWI成像后,行T2加权成像(T2WI)观察.结果缺血15min DWI即出现高信号,随缺血时间延长范围扩大.再灌注1 h,高信号区大部分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区域始终保持高信号.顶叶、外侧尾壳核RMSI在缺血及再灌注阶段均大于额叶及内侧尾壳核的RMSI.各组后T2WI检查无明显病灶样改变.结论 DWI对急性脑缺血非常敏感,可用于评价早期缺血细胞水肿发展过程及时空变化规律.

  • 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类型乳腺炎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费正华;罗志琴;李志;方向明;戚凌红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在不同类型乳腺炎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非特异性乳腺炎患者、乳腺脓肿患者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A 组(非特异性乳腺炎组)、B 组(乳腺脓肿组)和 C 组(肉芽肿性乳腺炎组),磁共振扫描测量各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strength curve ,TIC)。结果 A 、B 、C 组非肿块强化率分别为60.0%、68.0%、86.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非肿块强化率高于 A 和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和 C组 ADC 值(1.098±0.476、1.254±0.363)低于 A 组(1.463±0.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和 B组、A 组和 C 组、B 组和 C 组 ADC 比较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0.728、0.655,其中 A 组和 B 组 ADC 比较ROC 曲线下面积大,其佳诊断界值为1.352×10-3 mm2/s ,灵敏度为0.807,特异度为0.829;3组患者 TIC 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 TIC 以Ⅰ型为主,占68.0%,C 组 TIC 以Ⅱ型为主,占66.0%。 A组和 B 组、A 组和 C 组、B 组和 C 组 TIC 曲线比较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0.779、0.526,其中 A 组和 C 组TIC 曲线比较 ROC 曲线下面积大,其佳诊断界值为1.5,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693。结论 DCE‐MRI 、DWI 在非特异性乳腺炎、乳腺脓肿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两者结合可以对三种类型乳腺炎进行更准确的鉴别。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在直肠腺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飞;谭大林;李涛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诊断直肠腺癌和评估直肠腺癌恶性程度中的应用.方法 比较82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观察组)与82例无直肠病变者(对照组)的ADC值,并在观察组中比较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对直肠腺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ADC平均值为(0.89±0.12)×10-3mm2/s,低于对照组ADC平均值(1.45±0.1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腺癌的诊断,ADC的佳分界值为1.26×10-3mm2/s,敏感度为96.1%,特异度为97.5%;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直肠腺癌的ADC值分别为(0.80±0.10)×10-3mm2/s、(0.95±0.11)×10-3mm2/s和(1.23±0.18)×10-3mm2/s,不同分化程度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腺癌,MRI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74.39%,DWI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86.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腺癌的不同分化程度与ADC值相关,DWI可以增加直肠腺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 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肺癌放疗疗效与预后分析

    作者:任雪姣;王澜;韩春;田华;刘丽虹

    目的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反映放疗前后肿瘤内部的功能变化及肿瘤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为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通过测量肺癌患者放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探讨该技术在预测肺癌放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01-01-2013-10-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34例.处方剂量50~66 Gy,单次2~2.2 Gy.放疗前后l周内行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应用CT、DWI ADC表观弥散系数评价放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前后可测量原发灶ADC值分别为(1.03±0.12)×10-3和(1.41±0.10)×10-3 mm2/s,治疗后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z=-4.541,P<0.001.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肿瘤退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0.002.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治疗前(z=-0.527,P=0.598)及治疗后(z=-1.353,P=0.176)原发灶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细胞癌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更显著,z=-3.337,P=0.001.非小细胞癌组治疗前ADC值、△ADC与肿瘤退缩率之间存在关联性,r值分别为-0.432和0.604,P值分别为0.016和0.001.治疗前低ADC值组(≤1.03×10-3 mm2/s)和高ADC值组(>1.03×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和17.7%,2年为23.1%和0,3年为23.1%和0,x2=5.577,P=0.018.低△ADC值组(≤0.41×10 3 mm2/s)和高△ADC值组(>0.41×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62.5%,2年为0和37.5%,3年为0和37.5%,x2=6.989,P=0.008.治疗后低ADC值和高ADC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57.1%,2年为0和21.4%,3年为0和21.4%,x2=7.626,P=0.00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ADC值大小、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为预后影响因素.小细胞癌组仅△ADC值与肿瘤退缩率存在负相关,r=-0.840,P=0.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后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Wald=3.935和4.495,P=0.047和0.034.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末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经治疗后ADC值变化显著者及治疗末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良好,对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治疗前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不良.

  • CT结合DWMRI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研究

    作者:任雪姣;王澜;韩春

    目的 当前,肺癌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肿瘤体积大小的变化来进行判断,但对于肿瘤细胞功能状态的改变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CT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综合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新标准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2010-09-01-2014-09-30河北医科大学收治接受三维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处方剂量58~66 Gy,单次2~2.2 Gy,同期1~2个周期化疗.放疗前、放疗末行CT扫描及DWI检查,应用CT标准、DWI高信号表达情况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评价放化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1)CT评价的CR、PR和NR三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6,P=0.001),三组原发灶放疗前ADC值依次逐渐升高,ADC值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放疗末ADC值PR组明显高于NR组.(2)放疗末原发灶及淋巴结DWI高信号完全消失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部分消失组(χ2=7.521,P=0.006),高信号完全消失组放疗前原发灶ADC值较低,放疗末原发灶及残余淋巴结ADC值升高更显著.(3)CT疗效评价为PR的34例的患者中,放疗末有7例原发灶及淋巴结DWI高信号完全消失,无局部复发者;另27例原发灶及淋巴结DWI高信号未完全消失者,共有20例出现局部复发(0 vs 77.0%).(4)CT结合DWI综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组与部分缓解组1、2、3、4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7%、33.3%、25.0%、25.0%和44.0%、4.0%、4.0%、4.0%,无缓解组生存期长者10个月,χ2=13.896,P<0.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手术N分期、CT结合DWI疗效评价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DWI能对肺癌放化疗疗效进行判断并预测预后.DWI检查可弥补CT在评价瘤细胞功能状态改变方面疗效的不足,二者相结合共同评价疗效可能更客观,更能提示预后.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广虎;钱立庭

    DWI作为MR功能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信息以帮助肿瘤评估,更好的区分食管病灶及纵隔淋巴结转移.DWI-CT融合图像更有利于靶区勾画.在食管癌的放疗或同步放化疗中,监测ADC值变化有助于早期疗效预测和预后判断,DWI检查能弥补单纯依据造影评价食管癌近期疗效的不足.本文综述了DWI在食管癌诊断、靶区勾画、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等在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华;王澜;韩春;时高峰;高超;李晓宁;张靖;孔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技术在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2011年经病理证实食管癌患者37例,放疗前均在CT机及MRI机下定位并靶区勾画.比较DWMRI与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CT所示食管病变长度差异及CT与DWMRI所示病变大横径、体积差异.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资料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CT、DWMRI所示病变长度分别为5.70、6.06、7.97、5.79 cm,CT与其他3种方法所示病变长度均不同(F=4.88,P=0.003);DWMRI、CT所示病变大横径分别为3.79、3.81 cm(t=-0.32,P=0.751),所示大体肿瘤体积分别为45.75、38.05 cm3(t=5.30,P=0.001).CT与DWMRI共同诊断53个淋巴结转移,DWMRI排除25个CT诊断阳性的淋巴结,15个淋巴结DWMRI显示高信号而CT诊断阴性,其中6个为食管旁淋巴结.DWMRI使6例患者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 DWMRI所示病变长度与食管钡餐造影结果为接近;DWMRI易发现与食管粘连的食管旁沟肿大淋巴结,DWMRI可使部分患者靶区范围和临床分期发生改变.

  • 用DWMRI预测食管癌原发灶放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澜;刘丽虹;韩春;田华;任雪姣;时高峰;王琦;高超;王光大

    目的:探讨DWMRI参数早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寻找优选的预测时间点及预测阈值以指导临床。方法2010—2011年间连续性入组38例食管鳞癌患者,均行3DRT 60 Gy分30次6周完成,辅以同期或巩固化疗( FP或TP方案)。患者于放疗前、放疗开始后第1—6周末共7个时间点行DWMRI扫描,对扫描所获ADC值及DWMRI序列肿瘤长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用成组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变量方差分析,用Logistic模型预后分析,用ROC曲线进行预测效能判断和阈值筛选。结果全组CR 20例(53%),PR 18例(47%);二者放疗前及第1—6周末的ADC值分别为1?82、1?92、2?06、2?35、2?62、2?71、2?96×10-3 mm2/s和1?42、1?49、1?67、1?79、2?11、2?18、2?28×10-3 mm2/s ( P=0?006、0?003、0?012、0?001、0?003、0?008、0?002),但二者△ADC相近。仅第3周末的ADC值为食管癌治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34,P=0?007),ROC曲线分析同样提示以第3周末的ADC值曲线下面积大,诊断效能优(A z=0?857)。阈值为2?02×10-3 mm2/s,敏感性为80?0%,特异性92?9%。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1年内发生肿瘤未控或复发,其ADC值曲线在第5周末出现“回落”,且DWMRI序列肿瘤长度从第3~5周缩小幅度明显减慢。结论 DWMRI可作为一种有效功能成像手段用以监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放疗第3周末的肿瘤ADC值大小可能为优选疗效预测时间点,患者治疗后程ADC值降低或DWMRI序列肿瘤长度不再缩小提示复发高危倾向。

  • 依据CT及MRI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王澜;刘丽虹;韩春;祝淑钗;刘磊;时高峰;刘俊峰;刘树堂;王琦

    目的:评估分别依据CT及DWMRI确定胸部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寻找更为合理准确的淋巴结勾画方法及界值。方法2012—2013年共入组43例胸部肿瘤患者(食管癌35例、NSCLC 8例),术前1周完善胸腹强化CT及DWMRI检查,分别依据CT及DWIMR图像确定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两种图像结果行χ2检验。结果 CT图像与DW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57?1%、96?3%、93?8%、50?0%、97?2%、53?4%和60?0%、98?9%、96?5%、77?8%、97?4%、58?9%,DWMRI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优于CT ( P=0?005、0?038、0?022)。依据CT诊断的40个淋巴结中20个为假阳性,其中15个(75%)可经DWMRI信息纠正。 CT诊断假阴性淋巴结15个,其中3个(20%)可经DWMRI得以分辩。全组35个癌性淋巴结中5个影像学未见明确肿大,余30个中有13个短径<1?0 cm (43?3%)。结论依据CT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局限性明显,单以短径≥1?0 cm作为靶区勾画标准可能会漏照较多癌性淋巴结。 DWMR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优于CT,可有效排除非癌性肿大淋巴结并分辨部分小的转移性淋巴结。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侯栋梁;时高峰;高献书;李雪迎;刘辉;王亚宁;李月考;王琦;刘俊峰;刘庆熠;刘月平;姚晨;周志国;乔学英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在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T2WI下MRI及DWMRI(弥散敏感梯度b=400、600、800 s/mm2),分别在上述3种图像上勾画GTV.测量3种方法GTV长度并与术后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比较,以确定佳方法和条件,并计算该条件下外扩范围满足GTV照射要求的患者比例.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将不同b值下DWMRI图像与CT图像融合,验证融合图像上勾画GTV的可行性.结果 CT和T2WI下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3.368 mm和2.84 mm;b=400、600、800 s/mm2时DW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0.47、-0.47、-1.53 mm,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27、0.938.DWMRI与CT图像在放疗计划系统中能很好融合,融合图像上食管癌病变两端分界清晰.结论 DWMRI能比较准确显示食管癌GTV长度和位置,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可将DWMRI与CT图像进行融合并用于食管癌GTV勾画.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靶区勾画和复发转移预测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朱向帜;康铮;何侠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能否预测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复发和转移以及判断靶区范围的价值.方法 回顾2008年6月起初次调强放疗的鼻咽癌病历资料,选择有复发或转移36例和无复发转移36例作对照.对两组病例在DWMRI上测量其疗前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行成组t检验推测ADC值是否能预测鼻咽癌复发和转移.回顾分析局部区域复发病例放疗前MRI,从影像学角度分析DWMRI是否有助于判断靶区范围.结果 复发或转移组、对照组疗前ADC均值分别为(0.753 ±0.091)×10-3、(0.793±0.094) ×10-3mm2/s (t=-1.79,P=0.078).影像学回顾分析显示DWMRI在低本底上突显了肿瘤侵犯范围,局部区域复发共16例,15例疗前常规MRI弥散序列在病变范围上一致,1例复发患者DWMRI序列较常规序列更准确地预测了病变复发部位.结论 DWMRI结合常规MRI可更准确地判断鼻咽癌靶区范围,但其疗前ADC值的高低与鼻咽癌复发或转移并无关联.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

    作者:汪晓红;彭卫军;谭红娜;信超;顾雅佳;唐峰;毛健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早期疗效及评估化疗后残留病灶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88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89个病灶,用DWI直方图分析化疗过程中肿瘤多层面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随访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比较按DWI图重建所测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测量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89个乳腺癌病灶中,化疗有效68个,无效21个.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在化疗前的肿瘤ADC值分别为(1.049±0.135)× 10-3 mm2/s和(1.171±0.1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09).全组患者化疗前的肿瘤ADC值为(1.087±0.146)×10-3 mm2/s,肿瘤退缩率为70.4%±55.1%,两者呈负相关(r=-0.430,P=0.025).有效组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和化疗结束时的肿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组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和化疗结束时的肿瘤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WI监测化疗结束后残存肿瘤体积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r=0.749,P<0.01).结论 DWI可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通过ADC值变化来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评估残存肿瘤大小,从而评价或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 犬肝纤维化MR弥散加权成像及VEGF表达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章雅琴;李从蕊;胡跃群;骆雷;廖云杰;王维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参数ADC值、eADC值及VEGF表达水平在中华田园犬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与肝脏组织常规病理结构改变进行对照分析,探讨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CCL4)油溶液配合高脂饮食,建立犬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定期对其行MR常规扫描、DWI及肝穿刺,对肝脏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染色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分期分组,分析各组ADC值、eADC值及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结果 各期肝纤维化模型:S0 (n =12)、S1(n =9)、S2 (n =9)、S3 (n =10)、S4 (n =10);纤维化程度加重,ADC值减低、eADC值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DC值及e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四氯化碳油溶液腹腔注射配合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建立不同分期犬肝纤维化模型.ADC值及eADC值能够定量分析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是诊断不同程度纤维化较有意义的评价指标.VEGF可能在慢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急性脑干梗死DWI评分与MRA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余经盛;陈会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脑干弥散加权成像(DWI)评分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头颅脑磁共振检查示急性脑干梗死的患者,纳入其中211例符合入组条件并同时行头部DWI与颅内MRA检测的患者,对其DWI评分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与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中,不同DWI评分与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总体狭窄程度随急性脑干梗死DWI评分的增加而增高(P=0.005).当急性脑干梗死DWI评分≥4分时,可预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和93.2%(P=0.000).结论 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随急性脑干梗死DWI评分的增加而增高.急性脑干梗死DWI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程度.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早期髌软骨军事训练伤价值研究

    作者:黄科峰;伍晓刚;朱安平;黄华;况兵;程玉青;宋君;方晓熠;应文魁;陈庆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早期髌软骨军事训练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早期髌软骨军事训练伤20例共25个髌软骨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15例共30个髌软骨为对照组.采用GE Discovery MRI 750 3.0 T MRI扫描仪进行DWI成像,将数据传输到GE工作站(ADW4.6),经Functool中软件处理后产生髌软骨的DWI伪彩图.选择“Puh Thallium”设置,选取髌软骨体积大的中间3层分别代表上、中、下部,沿髌软骨轮廓画出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各个ROI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观察比较两组髌软骨ADC图像差异及ADC值.结果:观察组髌软骨DWI图像表现厚薄不一,伪彩图内信号不均匀,见斑片状高信号区;对照组髌软骨DWI图像表现均匀、完整、连续,伪彩图内色阶均匀一致.观察组ADC值(19.0±3.5)×10-4 mm2/s,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7±0.17)×10-4 mm2/s(P<0.01);观察组髌软骨中部ADC值非常显著低于上部和下部(P<0.01),对照组髌软骨中部ADC值与上部、下部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磁共振DWI在早期髌软骨军事训练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及早发现髌软骨损伤,减少晚期不可逆损伤,有助于官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并进行康复治疗.

275 条记录 2/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