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在不同性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MRI)在诊断不同性质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价值,评估MRI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提高其在检查中的正确率.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间,经病理及CT确诊肺结节的病变性质的47例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扫描,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SPN的直径、磨玻璃影、分叶、空洞、胸膜凹陷征、毛刺等对结节性质进行判断.结果:47例患者中均行磁共振扫描,肺癌17例(误诊3例,正确率87.5%),肉芽肿15例(误诊1例,正确率82.4%),肺错构瘤3例(正确率100%)等;MRI诊断肺癌的敏感性93.8%,特异性为90.3%.结论:磁共振技术对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极大提高孤立性肺结节性的诊断准确率.
-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主要的表现是轻度记忆障碍或者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介于正常老年人与老年性痴呆之间,确定佳的治疗时间窗可以推迟病情发展,对有效预防老年性痴呆尤为关键.目前MCI诊断内容包括认知功能减退主诉、认知功能减退、非痴呆、有认知功能下降的证据、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分为四种亚型:单认知域健忘型、多认知域健忘型、单认知域非健忘型、多认知域非健忘型.临床上采用结构磁共振技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静息态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磁敏感成像,SPECT-CT/CT,TCD等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各种单一的影像检查方法在MCI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应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可以进行优势互补,本文就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诊断MCI方面相关学进展作一综述,为MCI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心脏磁共振技术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的应用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致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成为冠心病治疗的热点。早期检测心室重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心脏磁共振作为一个全面评估心脏的工具,正逐渐成为心脏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其“一站式”多参数技术成像检查可以从心室壁的宏观形态、心功能的变化、心肌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纤维排列秩序的微观结构等方面评估心室重构的程度。
-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 (一)外科治疗
一、肉瘤手术治疗进展概况骨与软组织肉瘤外科手术治疗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大剂量化疗使保肢手术成为可能,而截肢并非骨肉瘤的必然选择.到了80年代,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骨与软组织肉瘤提供了精确的扫描,为丰富肢体重建的外科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骨肿瘤初的重建基于成熟的外科关节置换技术,并且使用由厂商制造的金属以及聚乙烯材料假体,也有使用同种异体骨来替代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神经移植和血管重建促进了保肢手术的开展.
-
颈脊髓MRI高信号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磁共振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对颈椎疾患中存在的脊髓病变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脊髓信号的改变可以直观地发现脊髓内存在的病灶.1985年Gebarski[1]首先发现脊髓损伤患者脊髓MRI T2加权像中存在高信号,并提出髓内高信号是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的表现.1986年Hackney[2]在动物模型上复制出了髓内高信号,并证明是脊髓外伤后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所形成的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MRI显示的颈椎疾患髓内高信号是怎样产生的,其出现和存在有何临床意义,其转归和神经功能的关系如何,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脊髓病变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课题.现就有关文献如下.
-
MRI影像学评价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I影像学评价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2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于发病后2~14 d,分别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 22例患者X线检查结果显示,发病10 d内仅见软组织肿胀,14 d后2例可见于骺端骨质模糊、稀疏;CT检查结果显示,发病10d内仅见软组织肿胀,10d后可见骨髓密度降低,骨小梁模糊不清,肌间脂肪间隙变薄甚至消失;MRI结果显示,发病3d内仅见软组织界线不清、T2WI呈略高信号,3d后骨髓内可见异常信号,表现为T1WI信号稍减低、T2WI信号稍增高,在脂肪抑制序列上更清楚,且随病程延长逐渐明显.结论 MRI影像学评价优于其他检查方法,可用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 磁共振技术 X线检查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磁共振技术对新生儿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意义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手术年龄越来越小,对于某些先心病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在新生儿期手术治疗的效果远比新生儿期后手术治疗效果要好.新生儿先心病外科手术要求术前精确地显示心脏畸形的形态,这就对新生儿心脏影像诊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超声心动图是新生儿心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能很好地显示心内结构异常,但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和复杂性先心病有时还需要其他影像检查方法作为补充.心血管造影、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和磁共振检查都能补充超声心动图的不足,但前3种检查方法患儿均需接受较大量的放射线,尤其新生儿对射线敏感,应尽量避免,而且心血管造影还是创伤性检查,有一定的风险.磁共振作为一种无射线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适用于新生儿[1,2].但新生儿心脏磁共振在检查技术、注意事项、病种特点和诊断要点等方面不仅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与一般儿童也有一定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绍我院在新生儿心脏病磁共振检查方面,特别是新生儿青紫型先心病磁共振诊断的初步经验.
-
现代核磁共振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现代 MRI技术的应用对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在脑脊液流体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脑脊液主要是由脑室内的脉络组织分泌,自两侧脑室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再通过中脑导水管至第四脑室,由第四脑室下端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透入到上矢状窦内,再回流入血液,脑脊液的产生和吸入保持动态平衡 [1].由于脑脊液流速较慢,流向不定且流动方式复杂,致使人们对其流体动力学研究多停留于实验动物学和有创性检查(颅内压监测、核素脑池造影等)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cine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C-MR)对慢速流体的敏感性及无创性,展开了对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研究.
-
磁共振技术指导超急性脑梗死溶栓的研究进展
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90%,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超早期溶栓是治疗脑梗死有效的手段,在"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患者快速应用溶栓剂是治疗的关键.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急性缺血灶的位置、范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以及缺血半暗带的大小;是否有颅内大动脉的闭塞或严重狭窄,甚至能够估计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时间.核磁共振技术无疑对指导脑梗死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及判断预后有极大的价值.
-
我社将开展SCI论文翻译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磁共振成像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磁共振成像发展成果,我社开发利用强大的海外背景医学磁共振专家团队优势拟于今年8月1日起开展SCI论文翻译、润色、推荐服务。
-
欢迎关注我社“磁共振成像传媒”微信公众号
为加强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医学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快速传递业内学术前沿信息以及进行实时在线继续教育,提高磁共振诊疗水平,我社于2015年1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磁共振成像传媒”(微信号:cjmri-media)。
-
欢迎关注我社“磁共振成像传媒”微信公众号
为加强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医学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快速传递业内学术前沿信息以及进行实时在线继续教育,提高磁共振诊疗水平,我社于2015年1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磁共振成像传媒”(微信号:cjmri-media)。
-
欢迎关注我社“磁共振成像传媒”微信公众号
为加强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医学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快速传递业内学术前沿信息以及进行实时在线继续教育,提高磁共振诊疗水平,我社于2015年1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磁共振成像传媒”(微信号。cjmri-media)。
-
我社将开展SCI论文翻译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磁共振成像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磁共振成像发展成果,我社开发利用强大的海外背景医学磁共振专家团队优势拟于今年8月1日起开展SCI论文翻译、润色、推荐服务。
-
我社将开展SCI论文翻译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磁共振成像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磁共振技术快速发展,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磁共振成像发展成果,我社开发利用强大的海外背景医学磁共振专家团队优势拟于今年8月1日起开展SCI论文翻译、润色、推荐服务。
-
周围神经的MRI技术进展
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如何直接、有效地显示颅神经及其病变,是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为12对颅神经及脊神经的影像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嗅器 嗅器由嗅上皮、嗅球、嗅束和嗅皮质组成。嗅上皮位于鼻穹窿,其内有感觉性神经细胞,其中枢突聚集成15~20条嗅丝,穿过筛板进入嗅球。嗅球是1个小的类圆形的灰质块,位于鸡冠两侧、嗅沟前部的嗅窝内。嗅球向后发出扁平的嗅束,后行至前穿质处扩展成为嗅三角。嗅三角向后发出内、中、外3条嗅纹进入嗅觉皮质传导嗅觉。
-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病理、临床及MR表现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是1种特殊的跨神经突触变性,绝大多数病例继发于中脑、桥脑或小脑的出血或梗死性病变后的一段时期,其结局是远隔部位的下橄榄核神经元发生顺行性空泡化变性,导致下橄榄核部位体积增大.以前只有在尸检中才能发现,但是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影像科医师可以直接观察到这种改变,它在MRI上表现为延髓腹外侧孤立的局限性T2WI高信号结节灶.笔者将其有关病理、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综述如下.
-
分析介入性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介入性磁共振技术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介入性磁共振技术是在磁共振成像导引和监控下利用磁共振设备进行的医学治疗,介入性磁共振是现代临床磁共振重要的医学技术之一.本文以磁共振技术为研究角度,探讨了介入性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状,旨在促进介入性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发展.
-
针灸加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致活动受限,并伴有主观麻木感.由于CT、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性、定位、诊断都很准确.本症易发于20~50岁之间,15岁以下及60岁以上发病少.临床以L4-5、L5-S1之间的椎间盘易发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