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及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癌32例疗效观察
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卡铂之后的新一代的铂类抗瘤化合物,我们采用国产奥沙利铂(商品名艾恒)联合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治疗32例晚期胃癌患者,并与传统的胃癌化疗方案FAM(5-Fu+ADM+MMC)进行比较,观察比较疗效和毒性反应,报告如下.
-
48例老年胃癌临床分析
我院1995年1月~1998年1月共收治确诊胃癌患者108例,其中老年(年龄>60岁)患者48例,占44.4%.为提高对老年胃癌的诊疗水平,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
-
晚期胃癌病人的姑息护理
姑息护理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的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1].它主要是通过预防、评估和有效控制疼痛及其它躯体症状,处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大可能地为无法治愈的患者提供一种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护理.本文回顾性总结对76例晚期胃癌患者住院期间采取姑息护理的体会.
-
中晚期胃癌的介入治疗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早期胃癌的发现率逐渐提高,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仍然是中晚期,尽管采用多种方法但疗效一直欠佳.为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0年6月对15例经检查为胃癌的患者采用选择性胃动脉化疗灌注(GAI)和化疗栓塞(GAE)疗法,取得较满意效果.
-
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和分析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通过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得到的影像结果及其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结果:结合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本次16排螺旋CT对72例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为97.22%(70/72),该方法对进展期的胃癌患者检测的准确率较高,检出率为100.00%,而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仅为85.37%。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胃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是90.00%(63/70),其中早期胃癌患者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41.67%,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T分期诊断的平均准确率为76.67%。结论:结果表明,对胃癌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术前T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该方法属于无创检测,避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操作较为方便,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加速外科护理在胃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加速外科护理在胃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91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区分成对照纽和观察组,分别给予两纽患者常规护理、加速外科护理,观察胃癌手术患者的康复状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状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速外科护理用于胃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状况,抑制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极高临床价值.
-
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治疗中外科术后病理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对比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从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68例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给予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治疗,实验组给予外科术后病理诊断治疗,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采用两种不同诊断方式治疗癌症患者,外科术后病理诊断各项指标都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指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应用在胃癌患者治疗中可以起到早期诊治和预防胃癌的作用,有机结合外科术后病理诊断,可以明显改善胃癌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
Cyclin基因在胃癌患者及其第一代亲属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细胞周期素D和细胞周期素E的异常表达经常会导致细胞周期调节出现异常的情况,终引发肿瘤。方法为了阐释这些细胞周期素基因在人体的胃癌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胃癌患者、47例胃癌患者的第一代亲属实验者及52例健康参照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观察,例如:肠化生、萎缩、HP感染及胃炎的情况进行了细胞周期素基因表达的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结果胃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2以及D3和E的表达同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并且细胞周期素D2和D3的增高表达在胃癌的第一代亲属中(P<0.05)也有所发现。随着不同病理组织学的改变,肠化生组织细胞周期素D2、D3和E的表达也显著增高,胃粘膜萎缩只有细胞周期素D3的表达增高,HP感染同未感染组相比较细胞周期素D2、D3的表达增高。但是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状况同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结论本研究显示增高的细胞周期素D2、D3和E是在胃癌发生病变过程中的一个十分常见的事件并且通常发生在胃癌的早期,此外研究还表明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出现于胃癌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同胃癌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临床以及病理学的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
胃癌患者能过性生活吗
胃癌患者因本身病变所产生的症状,如贫血、食欲不振、消瘦和疼痛,都会使患者的机体器官严重衰竭,体力下降,情绪低落,自然会暂时降低对性生活的兴趣和要求.在治疗期间,手术或放疗、化疗均可产生疲劳和各种副作用,致使患者体弱,精力不足.许多癌症患者认为自己体质弱,担心过性生活会加重病情,多会采取禁欲.
-
我国年轻人胃癌发病率30年翻一番
我国每年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发病人数的42%.其中江苏、山东、河南及福建等沿海地区都是高发地.新发胃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由卜世纪70年代的1.7%蹿升至当前的3.3%,翻了一番.
-
消痰散於抗癌方配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30例
目的:综合评定消痰散於抗癌方配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胃癌患者为受试者,随机设立中药配合化疗(治疗组)、化疗两组(选择及设组时注意基线平衡),通过观察肿瘤标记物CEA ,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变情况及毒副反应,了解治疗组的有效性。结果:治疗组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变情况与化疗组比较明显优于后者。肿瘤标记物CEA 结果化疗组稍高于中药组配合化疗。T细胞亚群两组间中药组配合化疗组稍高于化疗组。结论:消痰散瘀抗癌方的治疗能提高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
-
胃癌的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取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295名胃癌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观察各中医证型中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型较多,抑郁状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67.1%);胃癌患者各证型的HAMA和HAMD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11.51,12.46,P<0.01)。两种评分均以气阴两虚型高,但HAMA评分以肝胃不和型次之,而HAMD则以气血亏虚型次之。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
论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在临床实习期间所护理的胃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实施综合的围手术期间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临床指导、健康教育等,并观察其护理效果,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40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的护理干预,其手术进展顺利,身体康复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结论:在对胃癌患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综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
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方法:选择本院近1年时间收治的90例术后胃癌患者进行护理。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两组实验对象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早,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的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让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提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住院时间也可以缩短。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胃癌化疗患者心理干预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胃癌化疗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治疗,观察其对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是否有效,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护理方法. 方法 收集胃癌化疗患者160例并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在化疗期问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采用SCL-90量表及SAS、SDS量化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 结果 心理干预治疗之后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状态显著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胃癌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说明此心理护理方法是有效的.
-
胃癌患者腹腔化疗的护理进展
胃癌是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确诊时90%属于进展期.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膜复发占42.5%~61.5%[1].侵袭和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消灭腹腔游离癌细胞成为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关键[2].腹腔化疗(IPC)作为进展期胃癌的辅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腹腔化疗是一种选择区域性化疗措施,它采用腹腔穿刺后直接向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的方法,使腹腔内药物达到较高浓度,增强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具有作用直接,全身反应小等优点.护理在腹腔化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熟练及有效的护理可使患者配合治疗的顺应性增加,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
卡培他滨联合鸦胆子油乳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治疗胃肠恶性肿瘤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的经典化疗药物[1],江阴市人民医院采用卡培他滨联合鸦胆子油乳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29 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
29例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胃癌在我国为高发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各类癌症之首.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回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1995年~1999年间收治胃癌的患者共364例,其中病理证实早期胃癌有29例.在此将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
胃癌根治手术中放疗的护理配合
肿瘤手术切除配合术中放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对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很显著的效果,我院自1995年至今对5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采取手术切除配合术中放疗均收到较满意的效果,术后病人疼痛明显缓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CT增强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胃癌发病率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1],检查以钡餐和内窥镜为主.自80年代后期以来,CT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手段进入这一领域,并且发挥出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笔者对41例行增强CT 的胃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研究,认为该方法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病变向外扩散及有无其它脏器的转移情况等.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