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患有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各49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9例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1.63%,高于对照组的59.18%,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进行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HOME-IR、TSH、TT3、TT4四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E-IR、TSH、TT3、TT4四项指标分别为(2.53±1.09)、(3.03±0.54)mIU/L、(1.24±0.80)nmol/L、(156.38±27.01)nmol/L,对照组HOME-IR、TSH、TT3、TT4分别为(3.34±1.43)、(2.21±0.47)mIU/L、(2.33±1.16)nmol/L、(200.35±25.49)nmol/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较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更佳,可推广使用。
-
远离甲亢,小心甲减
甲状腺位于颈部气管前下方,是人体大的内分泌腺体.甲状腺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参与体内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对组织分化、生长发育、生殖生理都有直接的影响.而甲亢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的内分泌疾病,症状多表现为多汗、心悸、易激动等,但常以甲状腺肿大为特征.其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常见的一种甲亢类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方法 将35例患者采用中药辨证施治配合丙基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口服治疗.结果2周后症状有效好转率为88.6%;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疗效显著.
关键词: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丙基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 -
新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日间功能、睡眠质量、心理稳定性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新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日间功能、睡眠质量、心理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现况调研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新发Graves病患者581例及健康对照800名.被调查者填写一般资料量表、愤怒郁怒体质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疲劳评定量表(FAI).回收问卷,进行病例对照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数新发Graves病患者日间功能差、睡眠质量下降、心理稳定性下降等发生的风险较大.心理稳定性下降发生风险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生风险较大.睡眠质量下降表现在多维度,不同年龄、性别表现的维度不同.年龄大者表现为入睡所需时间延长,其发生风险度大为健康对照组的1.235倍.不足30岁者仅在疲劳时心理稳定性下降.结论:Graves病为心身疾病,临床诊治时除典型症状外应注意患者有无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下降、心理稳定性变差等,不同性别、年龄阶段问诊侧重点不同,针对不同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或心理治疗,以提高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
-
针灸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所致胫前粘液性水肿14例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有小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对称性粘液性水肿,多见于小腿胫前下段,初起时呈暗紫红色皮损,对称,稍高出皮面,增厚、变粗,和正常皮肤分界清晰,以后呈片状或结节状隆起;后期常相互融合,形成自膝部以下肿胀而粗大的外形.
-
中药内外合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临床观察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多系统的综合征,包括高代谢症候群、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皮损和甲状腺肢端病.
-
中药泻火养阴散治疗初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泻火养阴散治疗初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格雷夫斯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中药泻火养阴散合他巴唑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他巴唑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的中医症候积分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周、4周、12周的症候积分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并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泻火养阴散合他巴唑治疗格雷夫斯病,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减少他巴唑用量.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自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患者3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自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单纯Graves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含量,血清甘胆酸(CG)含量.结果 观察组血清AST、GGT和ALT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血清ChE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甘胆酸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血清甘胆酸与AST、GGT和ALT呈线性正相关,而与ChE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患者血清甘胆酸明显升高,且与肝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为Graves病伴肝细胞损害诊断提供依据.
-
Graves病早期检测TSH受体抗体的临床意义
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简称为TRAb.TRAb是一类多克隆抗体(PcAb),其中包括TSI,TFII,TGFI和TGII等.这些抗体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平衡,平衡的破坏会引起临床症状的变化.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表现为有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有临床甲亢症状.TRAb的早期检测对诊断Graves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碘-131治疗后眼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D)是甲亢的常见类型之一,是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眼病,具有发病缓慢、较难确定发病日期的特点,多在劳累、感染或受刺激后诱发[1].眼病可以出现在GD的各个治疗过程中,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以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131Ⅰ是治疗该病比较有效的方法,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39例GD患者经131Ⅰ治疗后眼病的转归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乳头状癌及滤泡性腺瘤1例
患者女性,47岁.20余年前患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但甲状腺一直肿大.查体: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偏硬,无明显结节形成.行甲状腺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两叶甲状腺组织,右侧7 cm×4 cm×2.5 cm,红色,从中间切开见一包膜完整的圆形实性结节,直径1.5 cm,粉红色,质偏软;左侧6 cm×5 cm×3 cm,红色,从中间切开见一包膜完整的实性结节,大小1.2 cm×1 cm×0.8 cm,包膜钙化,切面灰白色,颗粒状.
-
甲亢患者的负性情绪及P300电位
甲亢全称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又称Graves病及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等,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普遍伴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1],P300电位对甲亢患者的认知状况可作出评价.32例均为1998年5月-2001年3月来我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初诊为甲亢的成人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4例, 平均年龄30±7岁.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2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10例,初中2例.以上患者均具备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试验室检查:T3、T4升高,TSH降低,I吸收率升高.排除其它原因引起有甲亢症状的疾病,无其它内分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无神经精神病史,来诊前未采用治疗措施.对照组35例均为健康成人,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与甲亢组相匹配.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组)181例、桥本甲状腺炎(HT组)65例及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三组TRAb、TPOAb、TGAb水平.结果:GD组和HT组的TRAb、TPOAb、TGAb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HT组患者TPOAb、TGAb水平及阳性率高于GD组,而TRAb低于GD组.结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一例诊断与治疗评析
患者,女性,58岁.因手抖、怕热、多汗、心慌2月余,于2006年11月30日入住本院.患者于2006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手抖、怕热、多汗、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无胸闷,无多食.之后逐渐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无呕吐.口干、多饮,多尿,大便次数增多至3~4次/日.
-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有毒性弥漫性甲状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采用常规西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采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学中的理论,进行对症的中药辅助治疗,比较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过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甲状腺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降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和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治疗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率为80%,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
糖尿病合并21-三体综合征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例报告
患者因“多饮、多尿2年,咳嗽、呕吐、腹痛1d”入院.鼻梁塌陷,眼距增宽,常见张口伸舌状.甲状腺Ⅱ度大,质软.血糖47.77 mmol/L,第三代促甲状腺素(TSH)0.06μIU/ml,促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 15 U/L,染色体核型检查:46,XX,-14,+t(14q21q) (G带核型).诊断糖尿病合并21-三体综合征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
131 I治疗老年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1例分析
老年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近年来日益增多,已引起普遍重视.131I治疗老年人Graves病应用已很普遍,我们对131I治疗51例老年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
妊娠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在生育妇女中发病率约为0.5%[1],妊娠合并甲亢的发生率为0.02%~0.20%[2]。 一、妊娠合并甲亢的发病原因 妊娠期引起甲亢的常见的原因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大约占甲亢的85%,其次为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约占10%,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及亚急性甲状腺炎较少见[3]。滋养细胞疾病引起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异常升高,导致的甲亢也较常见。据估计,患者中有20%合并甲亢[2]。另外,严重的妊娠剧吐可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但临床上很少出现甲亢症状,随着呕吐症状的缓解,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自然降至正常,通常不影响胎儿发育。妊娠剧吐是妊娠期刺激甲状腺的一个常见原因。
-
丙硫氧嘧啶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Graves病治疗策略
Graves病,即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为遗传易感人群免疫调节缺陷导致甲状腺刺激性抗体产生所致。Graves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有效控制症状,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目前,针对Graves病治疗主要包括3种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和外科手术。国内首选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所用药物主要有丙硫氧嘧啶( propylthiouracil,PTU)和甲巯咪唑。PTU除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外,还能抑制外周甲状腺素( T4)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故成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一线用药。1992年,Stankus和Johnson[1]首先报道了PTU诱发的表现为呼吸衰竭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的血管炎,但当时的诊断是PTU所致过敏性血管炎,ANCA与血管炎的相关性仍处于研究阶段。1993年,Dolman 等[2]首次从应用PTU治疗甲亢后发生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ANCA。自此,国内外不断有PTU诱发ANCA相关性血管炎(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报道,引起密切关注。
-
丙硫氧嘧啶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特点
丙硫氧嘧啶( propylthiouracil,PTU)作为抗甲状腺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达半个多世纪,广泛用于治疗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及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疾病。PTU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可诱发一些不良反应,除可致红斑和荨麻疹等皮肤反应、关节疼痛和消化道不适等轻度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粒细胞缺乏、肝损害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相关性血管炎(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而危及生命[1]。自1993年Dolman 等[2]首先报道 PTU 相关性血管炎以来,国内外陆续开始报道类似病例。目前研究显示,PTU所致血管炎在该药所引起的重症系统性损伤中占第3位[1]。由于这些患者临床ANCA检测阳性,因此也称为 PTU 诱发 AAV( PTU-AAV)。本文重点就PTU-AAV特点进行讨论,以增加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正确诊断率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