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艳玲;晁玉萍;张涛

    目的 探讨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心脏B超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脏B超检查的诊断结果 .结果9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左心室舒末径异常30例,左心房内径异常24例,右心室流出道异常12例,左心房及右心室内径均异常14例,左心房及主动脉内径均异常12例;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准确率为95.65%;但心脏B超检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诊断效能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当,且无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进行应用推广.

  •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的价值

    作者:顾海艳

    目的:探究分析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所有纳入对象均采用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并与心脏冠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经心脏超声诊断后,共检出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94例,其中左房内径异常、左室舒末径异常、左方右室内径均异常、左房主动脉内径均异常、右室流出道异常分别占28例、22例、16例、14例、14例,诊断准确率为94.00%.与心脏冠脉造影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脏超声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准确率高,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广使用.

  • 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徐家慧

    目的:探析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54例在我院就诊检查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其检查诊断效果.结果: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房内径、左室末径、主动脉内径、右房内径以及左室内径等各项检出率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较,无差异(P>0.05).但心脏彩超其整体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冠状动脉造影低,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给予心脏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图像可以清晰的反映疾病进展变化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等临床优点,易被临床患者接受.

  • 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韩莹

    目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录救治的5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心电图检查,同时使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分析对比诊断结果.结果:使用心电图检查的56例患者诊断为47例心肌梗死,其中前壁20例,前间壁6例,后壁9例,下壁9例,侧壁3例;使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则为45例心肌梗死,其中前壁19例,前间壁5例,后壁9例,下壁8例,侧壁4例,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 二维超声应变牛眼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东明;刘薇薇;俞慧;杨丽琳;孙辉

    目的:探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2D-SE)及其自动功能成像软件所生成的牛眼图定量评价心肌局部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30例)、心肌梗死组患者(39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46例)患者.分别采集其心尖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和心尖左室二腔观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自动功能成像软件自动测量长轴方向左室18节段收缩应变(εs).比较心肌梗死组、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各参数测值.结果:心肌梗死组和心绞痛组18个节段的εs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对照组各室壁自基底段向心尖段εs逐渐增加,各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D-SE可用于定量测量左室局部心肌的应变,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的无角度依赖的定量左室功能的新方法.

  • 彩色室壁运动技术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丽文;钱蕴秋;周晓东;郭文怡;张军;李军;朱永胜;王志杰

    目的:应用CK及2DE技术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旨在探讨CK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58例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组应用CK及2DE技术检测其室壁运动幅度,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K技术显示冠心病组异常节段室壁运动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易与正常节段鉴别, 检出RWMA的节段数略高于2DE.结论:CK图像较2DE显示直观, 测量简单,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可作为对2DE的补充诊断.

  •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丁;邓又斌;黄润青;汤乔颖;孙杰;刘琨

    目的 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不同部位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左室心肌应变特征及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24例心梗患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心肌运动分析,自动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整体及各节段纵向、圆周、径向与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前壁心肌梗死组左室12/17节段的面积峰值应变减低;集中于前、侧壁、室间隔及心尖部;下壁心肌梗死组左室11/17节段面积峰值应变减低,集中于下、后壁.与非梗死节段比较,梗死节段的纵向、圆周、径向及面积峰值应变均显著降低(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整体纵向、圆周、径向及面积峰值应变均与LVEF显著相关(r=-0.752,r=-0.892,r=0.828,r=-0.876,P<0.01),下壁心肌梗死组各整体峰值应变与LVEF无显著相关(r=-0.08,r=0.113,r=0.044,r=-0.019,P>0.05).结论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是准确、定量评价心脏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及整体收缩功能新的无创方法.面积应变峰值可能是全面、准确、定量评价心功能的新指标.

  • 三维超声心动图自动定量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江涛;吕秀章;蔡绮哲;李成;吴小朋;李虹

    目的 评价三维超声心动图自动定量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A)患者左心室容积以及射血分数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40例窦性心律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分别采用三维自动方法(3DEA)、三维自动局部微调法(3DEA-R)和三维手动法(3DEM)测量左心室的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并记录三种方法的分析时间.结果 3DEA-R比3DEA与3DEM的相关性更好,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更高;3DEA和3DEA-R平均耗时较3DEM短.3DEA和3DEA-R测值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重复性好.结论 3DEA-R分析方法可以快捷、准确定量SWMA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纵行心肌组织运动幅度的时间-速度积分定量检测

    作者:李焱;黄朴忠;王晓洋;邱静

    目的:阐述时间-速度积分(TVI)在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RWMA)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二腔心、四腔心切面进行各节段的TVI检测.结果:发现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心肌运动幅度依次减弱,基底段的幅度在0.7~1.4cm的范围,中间段在0.3~1.0cm范围.结论:应用时间-速度积分(TVI)检测纵行肌的运动幅度这一量化指标将在心肌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进而为诊断冠心病开辟一种新途径.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研究

    作者:张慧;王禹;王秋霜;张梅青;姬冬冬;孟娟娟;张丽伟;沈东;张春红

    目的 探讨对于不同部位心肌梗死,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判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及心脏整体收缩功能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二维超声记录左室长轴和短轴切面高帧频图像,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心肌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前壁心肌梗死组左室16/17节段的纵向应变值、11/18节段的径向应变值、12/18节段的圆周应变值减低,其中前、侧壁、室间隔及心尖部应变值减低较其余节段更为显著(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左室15/17节段的纵向应变值、 5/18节段的径向应变值、10/18节段的圆周应变值减低,其中下、后壁应变值减低较其余节段更为显著(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平均纵向应变、平均圆周应变及平均径向应变值均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值显著相关(r=-0.74,r=-0.78,P<0.001;r=0.69,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仅平均纵向应变值与LVEF值显著相关(r=-0.82,P<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准确、定量评价心脏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及整体收缩功能新的无创方法.纵向应变值可能是全面、准确、定量评价心功能的指标,而圆周及径向应变值的作用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一例报道

    作者:粟明星;陆丕能;吴彦;王宏宇;许玉韵

    患者,吴××,男,77岁,以"发作性胸部闷痛1月,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心房颤动病史2月.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呈右冠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全程瘤样扩张,直径6.8mm,右冠中段70%~80%*6mm狭窄,其远端可见一血栓影,前向血流TIMI3级,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未见狭窄病变,前向血流TI-MI3级,因无匹配支架,未干预(如图1).心电图无特异性ST-T变化(如图2).超声心动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基底部).心脏MR平扫+增强示:中部室间隔、下壁(9、10段)心底部室间隔(14、15段)可疑心内膜下灌注缺损,延迟扫描左室、右室壁未见强化灶.入院后在冠心病2级预防基础上应用依姆多扩冠、阿斯匹林100mg qd及波立维75mg qd治疗,患者胸部闷痛发作明显减少,患者治疗2周后出院.

  •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心肌应变

    作者:陈莹;刘昕;王建华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超声结果提示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冠心病患者109例,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对照组(n=30)、单支病变组(n=34)、多支病变组(n=45).应用RT3D-STI技术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周向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比较各参数的组间差异,并分析不同应变参数间及其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GLS、GCS、GAS、GRS逐渐减低,单支病变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P均<0.05),GAS组间差异较显著.GLS、GCS、GAS与GRS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848、-0.906,GAS与GRS相关关系更为密切;GLS、GCS、GAS、GRS与LV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4、-0.657、-0.717、0.672,GAS与LVEF相关性好.结论 RT3D-STI技术参数能够定量评价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应变,测量准确性及可重复性高,新参数GAS更具优势.

  •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的二维应变研究

    作者:熊莉;邓又斌;申屠伟慧;余芬;张芸;黄润青;张清阳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的二维应变,探讨其诊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人及3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部)图像和心尖位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左室长轴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二维应变值.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共177个,其中158个节段通过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获得二维应变值.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应变值与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的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与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长轴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评价

    作者:余习蛟;王月爱;阳力;陈晓琼;雷洋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长轴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TI技术检测41例健康人及29例冠心病患者心尖四腔切面、两腔切面及三腔切面18节段的STI纵向峰值应变(LS),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供血室壁节段结果及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结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左室壁运动异常节段STI表现为LS的明显降低,18节段LS均较对照组减低(P<0.01);冠心病组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室壁运动幅度减低或消失,室壁增厚率减低或消失,18节段室壁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1)。 STI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为87.3%(269/308),M型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3.3%(195/3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I技术能够早期、无创、快速、客观地定量和定性分析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明显提高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检出率。

  • 老年右旋心合并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郭昕

    患者女,68岁,以"反复心悸,胸闷2年余,加重5 d"为主诉就诊.心电图显示:异位心律,心电轴不偏,心房纤颤,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给予"异搏定"等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但ST-T改变依旧存在.心内科申请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 TMLR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低下及附壁血栓2例报告

    作者:屈正;徐屹;于建波;刘东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的适应症及疗效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作者曾对2例左心功能不全 伴左室血栓的冠心病患者实施TMLR治疗,术后分别随访1年和1年6个月。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性,53岁,前间壁心梗史3.5年。术前心绞痛(加拿大分级)4级。心电图(EKG)示 Ⅰ~Ⅲ、avL、avF、V1~V6导联ST段下斜性及J点压低改变。冠脉造影示三支血管弥漫 性 病变,前降支中远段100%闭塞。左室造影示前侧壁及心尖部室壁瘤40%,伴心尖附壁血栓形 成。超声心动图(UCG)示室间隔近心尖部,下壁,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轻到中 度返流,心尖部附壁血栓约20×40 mm2大小,面积长轴法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8.6%。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5.6%。心肌核素显像(SPECT)示左室前壁及前间壁、侧壁、下后壁 心肌缺血表现。术前肺通气功能显著障碍(阻塞型),弥散功能重度减退。1998年12月在全麻 下,经左前外侧切口,切除部分第5肋骨后进胸,在食道超声(TEE)监测下行单纯TMLR,术中 见心尖部室壁瘤,避开室壁瘤及附壁血栓区域,在左室前、侧、下壁共打孔22个。术后2 h 清醒,辅助呼吸9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 μg/min/kg)25 h,在ICU治疗16 h。无体肺循 环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肺部并发症,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第13天出院,出 院时心绞痛基本消失。术后1年6个月随访,心绞痛1~2级。  病例2,男性62岁,前壁心梗史7个月。术前心绞痛3级。心电图示房颤心律,Ⅱ、Ⅲ、avF、 V1~V6导联ST-T缺血性改变。冠造示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心尖部室壁瘤20%,伴心尖 附壁血栓形成。术前2次UCG示LVEF为20%,药物治疗后LVEF改善为30.5%。TEE示左室前壁, 外侧壁及前间隔运动消失。左室外侧近心尖附壁血栓约45×23 mm2大小,左房23×14 mm 2附壁血栓形成。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0.3%。SPECT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心尖部及下壁 为心梗表现,仅少量存活心肌。但正电子断层扫描测定心肌代谢提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及心 尖有存活心肌。1999年1月在全麻及TEE监测下行TMLR,于左室前壁及前壁近心尖部打 孔16个 。术后3 h清醒,辅助呼吸20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9 μg/min/kg)共24 h,于ICU治疗22 h,无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天下地活动,术后16天出院,心绞痛消失,随访1年,心绞 痛1级。

  • 急性支架内血栓造成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朱成刚;乔树宾;杨跃进;刘海波;杨伟宪;胡奉环;袁建松;刘蓉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8岁.因"胸痛10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0天突发胸痛,伴出汗、恶心、呕吐,持续不缓解,10小时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为行介入治疗入我院.既往史:高血压10年;吸烟史19年;10年前曾患上消化道出血,已愈.入院查体无异常.心电图:Ⅱ、Ⅲ、aVF、V3R-5R导联QS型.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下后壁).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 小脑梗塞伴少量出血致心电图心肌梗死样改变一例

    作者:娄莹;康连鸣;袁晋青;杨跃进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主因头晕,恶心,呕吐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无诱因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伴视物旋转,无明显胸闷,胸痛,外院心电图示V2~6ST段抬高,T波倒置,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除外",转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查体: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8次/分,心律齐,无杂音,腹部查体阴性,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眼震阴性,指鼻试验阴性,跟膝胫试验阴性,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心肌酶:肌酸激酶(CK):45 U/L, 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13 U/L,肌钙蛋白T(-);心电图(图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V2~6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 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导管断裂一例

    作者:黄贤胜;郝志敏;赵杰;赵利华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6岁.主因发作性胸骨后紧缩感10年,加重3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30年,脑梗死后遗症病史6年.查体:血压:180/100 mmHg(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率68次/分,律齐,A2>P2,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辅助检查:X线检查:主动脉迂曲增宽,左心室略增大,心胸比例0.53;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顺应性下降.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肌不全破裂二例

    作者:张兰芳;贾新未;陈彦霞;赵文萍

    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性,86岁。入院前2 h前突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向咽喉部放射,伴后背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症状持续不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高220/100 mmHg(1 mmHg=0.133 kPa),未规律口服药物,未监测血压。入院时,血压96/66 mmHg,心率122次/min。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9.6 ng/ml,肌钙蛋白5.0 ng/ml,肌红蛋白320 ng/ml。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及V7-9 ST段抬高0.25 mV。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侧壁、后壁、下壁运动幅度减低;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增厚(室间隔厚度15 mm,左心室后壁厚度16 mm);左心室下后壁局部心内膜及内膜侧心肌回声中断,内径约0.45 cm,心外膜及近心外膜处心肌回声连续,二者间心肌分离形成夹层,夹层为液性暗区,范围约18 mm×11 mm,彩色多普勒在回声中断处探及双向血流信号,收缩期血流自心肌夹层到左心室腔,舒张期血流自左心室腔进入心肌夹层。超声心动图诊断:(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2)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增厚(;3).左心室下后壁心肌夹层。入院后积极给予抗血小板、稳定斑块、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药物保守治疗,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入院4h后患者死亡。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