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84例唇腭裂患者听觉失匹配负波的研究

    作者:朱斌;王鸿南;马莲;王佩林;屈昌北;章敏;韩浩伦;李保卫;王刚

    目的 对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正常的唇腭裂患者行听觉失匹配负波(auditory mismatch negativity,AMMN)检查,并与健康正常人对照,判断唇腭裂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状态,为探讨其言语功能障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唇裂伴有腭裂(Cleft Lip and Palate,CLP)39例,单纯唇裂(Cleft Lip,CL)28例,单纯腭裂(Cleft Palate,CP)17例,健康志愿者(正常组)39例(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均正常)分别行AMMN检查,比较各组间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结果CP组AMMN潜伏期较正常组、CL组显著延长(P<0.05),CP组潜伏期较CLP组无明显差异(P>0.05);CLP组潜伏期较CL组、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CL组潜伏期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AMMN的波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P及CLP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可能为导致其言语功能障碍的一个原因,但仍然需要结合其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功能评定、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加以进一步研究.

  • 正常婴儿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研究

    作者:余崇仙;刘业海;邱建新;童步升;张晓敏;汪平;倪昕

    目的:研究正常婴儿短声骨导听性脑干反应(bone conduction click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eses,BC-ABR)的阈值、潜伏期及其与气导听性脑干反应(air conduction click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eses,AC-ABR)的关系,为BC-ABR在婴儿听力评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例听力正常婴儿按月龄分为两组:A组婴儿<6月,共10例20耳;B组婴儿≥6月,共10例20耳。分别进行短声AC、BC-ABR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BC-ABR波形与AC-ABR波形相似,BC-ABR波V潜伏期为7.45±0.35ms,反应阈为7.50±4.24dB nHL,反应阈的第95百分位数为15.00dB nHL。②不同性别、不同耳别间BC-ABR波V阈值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B组BC-ABR波V潜伏期分别为7.48±0.37ms和7.42±0.3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V阈值分别为8.00±4.70dB nHL和7.00±3.77dB n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BC-ABR阈值的差值分别为9.75±4.44dB nHL和9.25±2.94dB n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④AC-ABR波V阈值为17.00±2.95dB nHL,明显高于BC-ABR波V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BR与BC-ABR阈值的差值为9.50±3.72dB nHL,第95百分位数为15.00dB nHL。结论BC-ABR波形特点与AC-ABR极为相似;婴儿BC-ABR阈值的正常值可采用统一的参考标准;本研究为婴儿听力的早期评估和干预提供了可靠依据。

  • 4666例新生儿耳声发射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朱蓉;刘清明;赖碧云;周炎荣;郭幸;陈田;郑巧娥;丘新足

    目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新生儿先天性耳聋.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出生的4666例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TEOAE)筛查,连续监测异常者,后由中耳分析和诊断型听性脑干反应(ABR)确诊.结果3次筛查不通过的46人行中耳分析和诊断型ABR测试:除1例外耳畸形未行中耳分析外,其余全部为A型曲线.ABR测试14人双耳通过(ABR<50dBSPL),16人双耳和16人单耳不通过(ABR≥50dBSPL).先天性耳聋发病率6.86‰(32/4666).结论对新生儿应进行早期听力筛查,TEOAE、中耳分析和诊断型ABR测试有利于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聋儿生活质量.

  • 感音神经性聋儿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及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与行为测听的相关性

    作者:王俊阁;李瑞花;皮丽宏;王荣国;秦占芬;梁恒仁;刘卫卫

    目的 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MASSR)、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b-ABR)与感音神经性聋儿行为测试听阈的差值,研究MASSR和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在不同听力损失聋儿、不同的频率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60名感音神经性聋儿分别测试MASSR和Tb-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评价MASSR反应阈、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结果 MASSR反应阈、Tb-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在频率为2、4 kHz时,对行为听阈的预测具有相似的、较高的准确性;但在频率为0.5、1 kHz时,MASSR的准确性较Tb-ABR高.结论 MASSR和Tb-ABR均可用作感音神经性聋儿言语频率客观听阈的预测,为低龄儿童及难以检测行为听力的患儿提供诊断依据.

  • 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符秋养;梁勇;彭贤;王涛

    目的:探讨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的影响因素,揭示s-ABR更多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将24名健康成人(24耳)的s-ABR采用两种刺激率(11.1次/s、20.0次/s)和两种刺激强度(80dB SPL、60dB SPL)进行2×2×6析因实验,分析s-ABR波形评分值、各主波潜伏期及幅值。结果s-ABR波形评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各主波潜伏期的刺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幅值(除外Ⅴ波)的刺激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主波潜伏期(除外A波、F波及O波)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波幅值(除外Ⅴ波和O波)的强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波形量化评分、各主波潜伏期和幅值均无刺激率和刺激强度的交互效应(p>0.05)。结论s-ABR测试的刺激率和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没有相互影响,测试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刺激率和刺激强度。

  • 婴幼儿听神经病

    作者:王大勇;兰兰;史伟;赵亚丽;丁海娜;纵亮;王秋菊

    目的 对12名婴幼儿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听力学特征的讨论,了解婴幼儿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门诊2004年-2006年确诊的婴幼儿听神经病12例进行l临床资料分析.(1)听力学检查:视觉强化测听(VRA)、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听性稳态反应(ASS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ERP);(2)辅助检查:颞骨CT扫描及血液维生素B12、叶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发病年龄为0-2岁,其中1岁以内发病者8例,占66.7%.进行视觉强化测听的8例(15耳)中重度至极重度聋12耳(占80%),听力图为上升型3耳(占20%),下降型4耳(占26.7%),平坦型8耳(占53.3%).10例(20耳)完成声导抗测试,鼓室曲线图为As型或C型者12耳(占60%),20耳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反应.10例(19耳)行DPOAE检查,8耳各频率均检出反应,8耳在低频、3耳在低频和高频有个别频率未引出反应;另2例(4耳)行TEOAE检查,3耳各频率均引出反应,1耳低频和高频各有一频率未引出;对侧白噪声抑制效应均消失.12例(23耳)中,10例(19耳)ABR各波均未引出,2例(4耳)可见Ⅰ波.ASSR阈值比主观听阈低的占76.9%,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0Hz AERP检出率为100%,阈值比主观听阈高的占66.7%,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6例CT扫描,5例未见异常,1例示双侧中耳乳突炎及双侧上颌窦、筛窦炎;8例生化检查者中5例叶酸含量升高,3例同型半胱氨酸降低.结论 婴幼儿听神经病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程度较重,易合并中耳疾病而混淆诊断.耳声发射正常、ABR和镫骨肌反射引不出及影像学检查不支持蜗后占位性病变等是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的主要标准,ASSR和40 Hz AERP可以辅助诊断.新生儿听力筛查时OAE应与快速ABR联合使用,以提高检出率.

  • 迷路震荡致听力损害的临床探讨

    作者:邢英姿;路虹;张燕卓;韩海霞;张喜琴;刘砚星;徐鸥

    目的 探讨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造成的听力学变化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选取85例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耳科及神经系统全面检查、颞骨或头颅CT扫描,对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及40 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听力损害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多≤60 dB,少数患者听力损失较重或为混合性聋,部分患者可伴耳鸣、眩晕、恶心或短暂呕吐等症状;(2)伤后不同时间的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各检查阈值与正常听力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听力损失多在高频区;(3)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正常听力组比较,除Ⅰ-Ⅲ、Ⅰ-Ⅴ波间期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1)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可引起内耳迷路震荡,造成一定程度的高频听力损害和轻微脑干损伤,部分患者伴有前庭功能障碍:在评估或鉴定外伤后听力损伤程度时,还应考虑到伤后不同时期听力变化规律,合理把握鉴定时间,终做出客观合理的临床诊断或法医学鉴定.(2)ABR与40 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联合使用,可以互相弥补听力检查中的不足.为临床诊断与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听力与颞骨畸形的临床探讨

    作者:张少燕;区永康;郑亿庆;许耀东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听力与颞骨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60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和颞骨HRCT检查,比较其听力与颞骨畸形的相关性。结果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听力下降主要以传导性聋为主,平均纯音阈值为64.08±13.07 dB HL,平均气骨导差为53.28±12.05 dB HL, ABR检查结果示平均阈值为76.86±11.89dB HL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听阈与耳廓畸形分级呈正相关,与HRCT总分呈负相关。听力与听骨链、中耳发育情况和面神经发育有关,而与蜗窗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术前进行听力检查和颞骨CT检查可初步评估外耳、中耳发育程度,进而指导手术治疗。

  • 模拟航天环境对大鼠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

    作者:张驰;吴玮;韩浩伦;王刚;王鸿南;丁瑞英;周丽斌

    目的:探讨模拟中长期飞船舱内失重及噪声复合因素对大鼠听力及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失重+噪声组)12只,对照组10只。分别于暴露前、暴露后2周、4周、8周检测其双耳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并进行内耳MRI扫描,通过专用软件对内耳淋巴液容积进行计算。结果1.实验组动物ABR阈值在暴露4周时开始与实验前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且8周时ABR阈值与实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2.实验组动物双耳内耳淋巴液容积在暴露2周时与暴露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暴露4周时与暴露前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在暴露8周时与暴露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动物内尔淋巴液容积在实验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模拟中长期飞船舱内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可造成SD大鼠听觉电生理的损伤,且会导致大鼠内耳淋巴液容积增大。

  • 不同周龄大鼠下丘GluR2/3的分布

    作者:高尚;金晓杰

    目的 检测不同年龄大鼠下丘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亚型GluR2/3(Glutmate recptor 2/3)的分布及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1,4,9,15周龄SD大鼠ABR反应阈;FITC标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luR2/3亚型在不同周龄SD大鼠下丘中的分布.结果 1周龄SD大鼠检测不到明显的ABR波形,4周龄起能检测到稳定的ABR波形.GluR 2/3在不同年龄大鼠下丘神经元中均有表达.1周龄大鼠染色较少,位于胞膜;4周龄时表达强,主要位于胞膜;9周龄时较弱,位于胞膜及胞质;15周龄时可见于胞膜及核周胞质,但胞质较强.4周龄与1、9、15周龄胞膜相比,GluR2/3亚型的表达较强,差异有显著性;1周与9周、15周龄胞膜之间,GluR2/3的表达较弱,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出生后GluR2/3在下丘的含量及分布部位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下丘的发育相关.

  • 雌激素对模拟航天环境听觉器官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驰;吴玮;韩浩伦;王刚;周丽斌;王鸿南;李保卫;丁瑞英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及飞船舱内噪声复合因素对大鼠听觉电生理与超微结构的影响,及雌激素对上述复合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其中A组(失重+噪声组)12只,B组(雌激素+失重+噪声组)12只,C组(对照组)8只。A组、B组动物均粘尾悬吊模拟失重,同时模拟飞船舱内噪声暴露8周,B组动物在此基础上每周两次肌注苯甲酸雌二醇0.02mg/只,首剂加倍,至暴露结束。分别于暴露前、暴露后3天、1周、2周、4周、8周检测其双耳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并于暴露结束后取耳蜗标本进行电镜扫描。结果组内对照,A组SD大鼠在暴露3天直至暴露8周后ABR阈值均较暴露前明显增高(P<0.01);B组SD大鼠在暴露3天直至暴露8周后ABR阈值均较暴露前亦有所增高(P<0.05);C组SD大鼠在暴露2周较暴露1周ABR阈值有所提高(P<0.05),其他时间点增高不显著。组间对照,A组大鼠在暴露3天至暴露8周均较C组大鼠听力显著提高(P<0.01);B组大鼠在暴露3天至暴露8周较C组听力无明显提高(P>0.05);A组大鼠至暴露1周时较B组大鼠听力升高不明显,在以后时间点均较B组大鼠听力明显升高(P<0.05)。扫描电镜显示A组损伤重,B组损伤次之,C组未见异常。结论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可造成SD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内耳毛细胞的损伤,雌激素对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下的听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四种蹄蝠ABR听力图特点与耳蜗形态及体型的相关性

    作者:张少强;李胜利;刘思伟;赵谦;王林古;闫利英;李随勤;朱宏亮

    目的 研究我国现存蝙蝠的耳蜗形态和客观听力图与体型参数的相关性,为现存蝙蝠的听觉器官形态和功能进化状态提供数据资料,给蝙蝠听觉器官与发声频率的匹配关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客观评估蝙蝠听力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研究拟为蝙蝠的进化理论、生态适应对策和回声定位生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美国TDT系统Ⅲ(Tucker-Davis Technologies TDT System Ⅲ)对大蹄蝠、黄大蹄蝠、中蹄蝠和小蹄蝠四种蹄蝠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图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测量四种蹄蝠的体型参数和耳蜗形态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体型参数前臂长与耳蜗基底宽、耳蜗高和基部头盖骨宽.以及体型与蹄蝠叫声主频率的相关关系.结果 本研究结果证明,蝙蝠体型与其叫声主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体型与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亦呈负相关关系.ABR听力图与行为听力图基本相似,蹄蝠听力图具有两到三个听阈敏感区.与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和同声定位声纳频率相对应,而蝙蝠的社会交流叫声频率的ABR听力图在不同种蝙蝠间具有间断跳跃的趋势.从耳蜗基底宽与基部头盖骨宽的关系看,小翼手亚目较大翼手亚目的耳蜗形态要大得多.基本呈现负相关趋势.发现在同科蝙蝠问耳蜗形态与体型呈正向相关关系,比较四种蝙蝠的听力图形状,大蹄蝠均较体型小的蹄蝠听阈值要低及听觉频率范围要宽广.结论 本研究结果说明目前体型大的蝙蝠拥有较大的耳蜗形态.与其发声器官相匹配的是耳蜗既要接收高频叫声的回声定位声纳信号,又要进行较低频率叫声的社会信息交流,支持蝙蝠叫声频率与听觉器官及听觉功能协同进化的结论.

  • 高功率微波辐射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的变化

    作者:王晓东;刘晨;彭瑞云;姚斌伟;周红梅;杨仕明;于宁

    目的 本研究运用同一波段、不同功率的微波对豚鼠照射,观察豚鼠微波辐射前后听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听力正常的SPF级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mW/cm2组100mW/cm2组,于辐射前、辐射后即刻、3天、7天、14天测定听性脑干反应阈值.结果 100 mW/cm2组辐射后ABR阈值升高,即刻、3天、7天、14天ABR阈移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0mW/cm2组阈移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的结果表明,高功率微波辐射可导致豚鼠ABR阈值升高,但损伤作用与辐射的功率有关.

  • 雌激素对小鼠风洞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薄少军;吴玮;韩浩伦;屈昌北;王鸿南;王方园;孟令照;李保卫;王刚;孙建芝;王普杰;虞学军;牛聪敏;刘钢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暴露于风洞噪声小鼠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改变的影响,为噪声性耳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A、B、C 三组,每组20只,三组小鼠分别暴露于风洞模拟噪声环境中,每天8小时,连续7天.B组于暴露噪声前30 min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5 mg/只,C组暴露噪声结束后30 min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5 mg/只.分别于实验前、接噪3天、接噪7天、脱噪恢复3天、脱噪恢复7天后测试各组小鼠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取耳蜗标本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三组小鼠在接噪3天、接噪7天的ABR阈值均比实验前增高,但组间无明显差异.三组小鼠在脱噪恢复3天、脱噪恢复7天ABR阈值均比接噪7天有恢复,但雌激素治疗组较其余两组恢复效果明显.扫描电镜显示单纯噪声组损伤重,雌激素预防组损伤次之,雌激素治疗组损伤轻.结论 风洞噪声能造成小鼠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的改变;雌激素对小鼠风洞噪声性耳聋有保护作用;雌激素治疗组保护效果较雌激素预防组明显.

  • EGB761对脉冲所致噪声性聋大鼠内耳形态及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董颖婕;吴玮;王刚;韩浩伦;张弛;刘旭;屈昌北;刘钢

    目的 探究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761)对脉冲所致噪声性聋的大鼠内耳ABR阈值、毛细胞核染色、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20只、实验组60只.实验组大鼠均给予声压级为150dB脉冲噪声,脉宽为30ms,重复率为1/min,连续3发.脉冲噪声暴露后随机分成暴露即刻组、生理盐水组和EGB761组.EGB761组腹腔注射金纳多4ml/kg,2/日,连续注射7天;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ml/kg,2/日,连续注射7天.结果 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显示噪声暴露后实验组大鼠ABR阈值显著高于暴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大鼠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生理盐水组及EGB761组大鼠ABR阈值均下调,EGB761组大鼠ABR阈移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内耳底回外毛细胞细胞核排列整齐;噪声暴露即刻组大鼠内耳底回外毛细胞核排列稀疏,较正常对照组缺失明显增多,但仍以点状缺失为主;生理盐水组底回外毛细胞核缺失明显,且出现片状缺失,较暴露即刻组损伤严重;EGB761组较生理盐水组底回外毛细胞核排列稀疏散乱,但缺失明显减少,以点状缺失为主.Mn-SOD结果显示噪声暴露即刻组内耳Mn-SOD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组Mn-SOD活性显著低于暴露即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GB761组Mn-SOD活性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B761能明显改善脉冲所致噪声性聋的听功能下降、减少毛细胞消失及氧化应激反应,对脉冲所致噪声性聋的预后意义显著.

  • 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对大鼠内耳毒性的实验观察

    作者:袁分钱;杨仕明;孙建和;郭维维;刘会占;林昶

    目的 探讨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对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为大鼠药物性耳聋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大鼠静脉注射速尿后,立即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对照组不做处理.用药7天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检测、耳蜗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和颞骨常规切片观察,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联合注射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后,大鼠ABR阈值明显提高;铺片和切片观察发现内、外毛细胞完全缺失的大鼠,耳蜗支持细胞大部分完整,前庭毛细胞未见损伤;电镜观察发现耳蜗毛细胞纤毛明显受损.结论 速尿和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可导致大鼠听力和耳蜗毛细胞严重受损,但对耳蜗支持细胞和前庭毛细胞损伤较轻,为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再生等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建立大鼠耳聋动物模型的方法.

  • 小型猪与人类听性脑干电位的特性比较

    作者:谢雅芳;马龙;赵立东;丛涛;于宁;柳柯;杨仕明;林昶

    目的:分析听力正常的小型猪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波形图,并与人类的ABR波形图进行比较;方法选取15只听力正常的小型猪,分别在10日龄、30日龄、60日龄的时候给予短声(click)和短纯音(toneburst)刺激,并记录相应ABR波形图;结果①小型猪可记录到分化出7个波的ABR波形图,以Ⅴ波的出现作为判断阈值的标志,阈值在25-30dB SPL水平,敏感频率为2kHz,可测定阈值的频率范围在1-48kHz;②小型猪ABRⅠ、Ⅱ、Ⅳ、Ⅴ波的潜伏期及Ⅱ-Ⅴ间期10日龄是分别为1.53±0.18、2.60±0.16、3.36±0.22、4.76±0.21、2.16±0.14(ms),30日龄时分别为1.68±0.23、2.79±0.33、3.47±0.32、4.97±0.32、2.17±0.30(ms),60日龄的潜伏期分别为1.71±0.22、2.74±0.23、3.45±0.25、4.82±0.22、2.08±0.23(ms);随年龄增大潜伏期先延长后缩短,10日龄的潜伏期与30日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与60日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③小型猪左右两侧ABR的潜伏期、幅值等均略有差异,但并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型猪的ABR波形图与人类极为相似,并且可能具有相似的来源,因此可以选择小型猪作为研究人类听力特点的模型动物。

  • 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噪声性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媛;张淑君;张勋;尹桂茹;陆鸿略;王伟杰;范伟

    目的:探讨5-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对豚鼠噪声性聋的影响。方法豚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噪声暴露组和西地那非给药组,每组15只。西地那非组及噪声组豚鼠在白噪声暴露1周后分别腹腔注射西地那非10 mg/(kg.d)及生理盐水4 ml/(kg.d),连续给药4周。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天、噪声暴露后1、2及4周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及80dB HL下ABRⅠ波潜伏期,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噪声暴露前相比,西地那非组ABR阈值及Ⅰ波潜伏期均小于噪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扫描电镜显示,噪声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出现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西地那非组耳蜗病变较轻,听毛仅有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西地那非能够减轻噪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降低噪声性听觉损伤引起的ABR阈值升高,缩短其引起的Ⅰ波潜伏期延长。

  • 模拟失重条件下飞船内噪声对豚鼠耳蜗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玮;韩浩伦;王鸿南;王刚;屈昌北;薄少军;孙喆喆;丁瑞英;李保卫;虞学军;牛聪敏;刘钢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条件下,飞船内稳态噪声对豚鼠耳蜗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豚鼠随机分为单纯失重组16只、失重+稳态噪声组16只.后肢悬吊法模拟失重,暴露于模拟飞船内在天飞行段的噪声环境,共5天.实验前、实验结束后即刻和实验结束后3天测试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取耳蜗标本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实验结束后即刻ABR阈值较实验前及实验结束后3天均增高(P<0.01);实验结束后3天ABR阈值较实验前高(P<0.05);实验结束后即刻及实验结束后3天失重+稳态噪声组ABR阈值均较单纯失重组高(P<0.01).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实验结束后即刻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受损.实验结束后3天,单纯失重组少数耳蜗各回内、外毛细胞的损伤程度比实验结束即刻加重;失重+稳态噪声组耳蜗各回内毛细胞损伤较实验结束即刻重,外毛细胞损伤较实验结束即刻轻.实验组各时间段内毛细胞的损伤均重于外毛细胞,自第一回至第四回毛细胞损伤逐渐加重.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耳蜗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均可见空泡样改变,线粒体分布减少,细胞核固缩,可见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两种细胞死亡现象.结论 失重及失重+稳态噪声均可造成豚鼠耳蜗形态和功能损伤,后者造成的损伤更重.失重对耳蜗毛细胞损伤以内毛细胞为重,损伤从底回至顶回逐渐加重.实验结束后3天较实验后即刻的听功能有所恢复但内毛细胞损伤加重.

  • 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听觉功能的检测

    作者:张纪帅;陈星睿;吴军;韩维举

    目的:运用不同测试技术对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的听觉功能进行检测,分析120 dB SPL白噪声暴露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为豚鼠的听力学研究提供模型及方法参考。方法以120 dB SPL白噪声为噪声暴露条件,比较噪声暴露组、对照组各2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总结分析120 dB SPL白噪声暴露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噪声暴露组之间的ABR阈值、DPOAE幅度值、eABR阈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 dB SPL白噪声建立豚鼠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稳定,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可以很好地检测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听觉功能的变化。

513 条记录 4/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