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氯喹逆转人鼻咽癌细胞HNE1/DDP的耐药作用

    作者:张浩轩;孙小锦;孙一鸣;赵素容;蒋琛琛;刘浩

    目的:探究氯喹对人鼻咽耐药细胞的逆转耐药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检测不同浓度的顺铂(2,4,8,16,32μmol · L-1)以及不同浓度的氯喹(5,10,20,40,80μmol · L-1)处理HNE1细胞,HNE1/DDP细胞48 h对细胞增殖的影响;q-PCR方法检测5,10μmol · L-1氯喹处理HNE1/DDP后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的表达;PI单染方法检测氯喹(10,20μmol · L-1)处理HNE1/DDP后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氯喹处理HNE1/DDP后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氯喹(5,10,20,40,80μmol · L-1)对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浓度依赖性;q-PCR结果表明,氯喹作用细胞后能明显降低MDR1 mRNA水平;PI结果显示,氯喹作用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表明,氯喹能明显降低MDR1和P-gp蛋白水平。结论氯喹能逆转人鼻咽癌细胞HNE1/DDP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DR1 mRNA表达及抑制P-gp的功能与表达有关。

  • 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姜黄素逆转结肠癌伊立替康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杨勇;陈小伍;朱达坚;王国新;黄燕峰;罗勇;苏鹏飞;张小聪

    目的 探讨姜黄素在逆转结肠癌伊立替康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构建结肠癌伊立替康耐药模型LoVo/CPT-11R细胞,CCK-8法测其生长抑制率及耐药指数;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q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耐药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耐药细胞经不同浓度姜黄素(5、10、15μg/mL)处理后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逆转指数;将耐药细胞设对照组、姜黄素组、伊立替康组、两药混合组,检测不同组间细胞EMT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结果 LoVo/CPT-11R细胞能在含60μg/mL伊立替康的全培中稳定生长,耐药指数为5.79;耐药细胞体积增大,细胞间连接不紧密;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上调(P<0.05);姜黄素作用耐药细胞后,其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逆转指数为1.75;姜黄素组和混合组中耐药细胞的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下调(P<0.05).结论 EMT参与结肠癌细胞伊立替康耐药形成,姜黄素通过调控EMT途径逆转结肠癌细胞伊立替康耐药.

  • 微小RNA与肿瘤干细胞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小舟;罗佐杰

    肿瘤治疗的障碍之一是出现耐药,传统化疗方案可以消灭大部分肿瘤细胞,但始终缺乏从根本上铲除肿瘤的方法.对肿瘤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寻找开发逆转耐药的药物是当前肿瘤化疗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研究认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具有自我更新、分裂增殖能力及耐药、DNA修复活性和抗凋亡等特性,而其耐药性使CSCs抵抗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从而为肿瘤增殖和复发留下"种子",因此,CSCs是造成肿瘤耐药的根本原因.

  • 逆转晚期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志辉(综述);韦长元(审校)

    姑息化疗是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耐药常常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靶向抑制细胞周期G2检查点、靶向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对乏氧的反应、节拍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和热疗化疗联合以及癌细胞微量元素调控等逆转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中药单体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玉琴;刘华钢;梁燕;汤婷婷;吴余燕

    在以化学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环境下,肿瘤产生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作用成为致使化疗失败及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MDR产生的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膜转运蛋白,如MDR相关蛋白(MRP)、P-糖蛋白(P-g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过度表达使药物外排;MDR相关酶,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DNA扑异构酶Ⅱ(Topo Ⅱ)等活性增强或过表达;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控制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如Bcl-2、Bax、Puma、Noxa)等敏感性降低[1];细胞存活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除此之外,肿瘤MDR还可能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EMT)有关.

  • 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杭永付;薛晓燕;方芸;丁选胜;苗立云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国内、外近十年来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结果:中药抗菌可以通过抑制菌体内能量的生成、改变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抑制菌体内酶的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细菌内毒素的释放、代谢产物发挥抗菌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消除R质粒、抑制细菌主动外排泵、抑制β-内酰胺酶、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等途径逆转细菌耐药性.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思路深入探讨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 丹参酮Ⅱ 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景莉;王秦;李晓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先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能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和凋亡,极大地提高了APL的完全缓解(CR)率,但是取得CR后,单用ATRA维持治疗,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和复发后耐药现象.因此,对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研究成为又一重要课题,同时亟待开发新的高效、低毒的诱导分化剂.丹参酮(Tanshinone,Tan)是丹参的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的结构,总称丹参酮类化合物.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转变为醌而起到电珑子传递作用;同时,它们是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促进或干扰生物的某些生化反应,因此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1],如TanⅡA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2].近年研究表明,TanⅡA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和凋亡、抑制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特别是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3],其有望成为治疗APL新的高效、低毒诱导分化剂.本文就TanⅡA对APL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干扰素与维拉帕米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作用的研究

    作者:冀宛丽;赵家太;栗兵霞

    目的:研究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MDR)的逆转作用.方法:以对药物敏感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经阿霉素(ADM)诱导具有MDR表型的人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为体外试验模型,分别单用及联用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对细胞系进行处理,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表面P-170的表达.结果: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联用后使乳腺癌细胞耐ADM的IC50降低为0.32μmol·L-1,优于二者单用(2.29、1.23μmol·L-1),逆转倍数升高到51.88(二者单用为7.25、13.49),P-170表达低于二者单用.结论:单独应用α-干扰素、维拉帕米均可达到部分逆转MCF-7/ADR对ADM的耐药作用,但二者联用效果更强.

  • 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建立及二甲双胍逆转其耐药性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婷;陈鹏;徐婷;郭丹;黄佳祎

    目的:建立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并初步探讨二甲双胍对其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体外建立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实验分为亲本组、空白耐药组、拉帕替尼组二甲双胍组和联合用药组(n=3);CCK-8法检测并计算空白耐药组细胞耐药倍数及二甲双胍组细胞逆转耐药倍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和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I3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空白耐药组细胞对拉帕替尼敏感性降低;亲本组、空白耐药组及二甲双胍组细胞IC50值分别为(2.64±0.12)、(11.21±0.03)、(5.62±0.13)μmol/L,耐药倍数约为4.25,逆转耐药倍数约为2.0;二甲双胍组(0.73±0.04)细胞增殖指数较空白耐药组(1.11±0.02)明显降低(P=0.004),联合用药组(0.63±0.06)细胞增殖指数较空白耐药组(1.11±0.02)同样明显降低(P=0.031);二甲双胍组[(10.70±0.76)%]细胞凋亡率较空白耐药组[(5.05±0.59)%]明显增高(P=0.007),联合用药组[(24.68±1.52)%]细胞凋亡率较空白耐药组[(5.05±0.59)%]同样明显增高(P=0.006);联合用药组中PI3K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较空白耐药组均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二甲双胍通过抑制PI3K信号通路逆转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性.

  • CIK细胞对卵巢癌化疗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对ERCC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亚军;袁越;柳海燕;张琼;周航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在杀伤人卵巢癌耐顺铂(DDP)细胞株(SKOV3/DDP)的效应当中是否存在着逆转化疗耐药作用及其对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组1(ERCC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组2(ERCC2)表达的影响.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DDP、CIK细胞、无毒剂量CIK细胞联合顺铂对人卵巢癌亲本细胞株(SKOV3)和SKOV3/DDP的体外杀伤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经无毒剂量CIK细胞作用下两组细胞中ERCC1、ERCC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DDP和CIK细胞对SKOV3、SKOV3/DDP两组细胞均有杀伤效应,且随DDP浓度和效靶细胞比值的升高呈依赖性增加;与单纯DDP作用相比,无毒剂量CIK细胞联合DDP对SKOV3/DDP细胞具有较明显的协同作用(P<0.05).CIK细胞作用SKOV3/DDP细胞后,靶细胞中ERC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干预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可以部分逆转SKOV3/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且CIK细胞逆转SKOV3/DDP的耐药作用可能与ERCC1表达下调有关联,而与ERCC2表达下调无关联.

  •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剂研究进展

    作者:廖文秋;张堵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Jlce,MDR)的产生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的现象.因此,研究MDR产生的机制、寻求有效的耐药逆转剂及逆转措施,克服MDR现象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就MDR产生的机制、目前国内外逆转耐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作者:陈蕊华;张凤春

    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在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妇女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治疗效果优于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然而,随着药物治疗的深入,AIs的耐药也逐渐显现.近年研究发现: AIs的原发耐药可能与芳香化酶基因多态性有关,但具体的原理还不甚清楚.AIs的继发耐药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和多个生长因子通路的交叉通话相关.针对AIs的耐药,许多学者进行了逆转耐药的研究,本文就AIs的原发与继发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策略进行综述.

92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