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热证可灸浅议

    作者:乔秀兰;靳文学;唐勇;余曙光

    笔者查阅古今书籍和文献,经过相关研究分析,认为灸法对于热证,只要运用得法,也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兹从以下四个角度阐述.1 热证可灸理论依据1.1 灸有补泻长期以来认为灸法有补无泻.其实早在<内经>中已有灸法补泻的论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杨继洲进一步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说明灸不仅可温补,还可攻病泻邪,热邪为病自然在其泻法之内.灸有补泻,不仅丰富了灸法的内容,而且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1].

  • 相对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杨志新;宋成军

    现就相对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举例如下.1 内关透外关治疗癔病内关-外关:内外阴阳表里相对.王某,女,23岁.数年来眩晕易乏,失眠多梦,时而心慌,气短.10d前与人争吵后,猝然哭啼吵闹,胡言乱语,时而昏扑欲绝.查:精神恍惚,表情呆滞,面赤,脉浮,重按细数.予滋阴降火,安神定志.取内关透外关、百会.施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治疗15次而愈.

  • 浅谈泻法在老年肺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仇鸿虎;朱志强

    对泻法在老年肺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了泻法在本病中的应用时机及机理,并结合西医学阐述本病治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 “多针法”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韩继忠;余梅芳;许瑾

    “多针法”是在患病局部压痛点、阳性反应或穴位上同时刺入2~5支同样长短粗细的毫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近年来笔者用“多针法”治疗906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25例,女481 例,年龄小23岁,大61岁,以40~50岁居多,病情短2天,长2个月。1.2 取穴原则:(1)主穴取患处局部压痛点,无压痛者以所痛之处的俞穴为主穴。(2)配穴取患处远端相应的经络腧穴。如肩周炎除取局部穴位外,可配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1.3 治疗方法:一般所取主穴均采用一穴多针法以加强驱风通痹的作用。因在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可找到疼痛区域,痛区一般常有圆形、片状、条索样等阳性反应点,结合反应点的形态,进行多针刺法。病变在关节者,可根据疼痛部位刺至关节间隙、滑囊、关节附近肌腱附着点等部位;病变在肌腱、韧带、肌肉者应刺中肌肉韧带,病变经穴或厅穴用傍针刺治疗;所取阿是穴凡压痛极显著者用杨刺法治疗;一般压痛点用齐刺法针治;如压痛点较多,取较明显的2~3处即可。针与针之间应有0.1~0.2寸的间隔,每日1次,7天一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一疗程,若疼痛明显减轻,则改为隔日1次。一般针刺多用大幅度捻转泻法,体弱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1.4 疗效标准:(1)症状消失:症状全部消失病变部位活动自如。(2)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病变部位活动明显减轻。(3)好转: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好转,如疼痛减轻或病变部位活动度增大。(4)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略有好转但疗效不持久。2 结果 本组906例,痊愈280例,占30.90%;显效340例,占37.50% ;进步275例,占30.30%。总有效率98.7%;无效11例,占1.3%。3 典型病例3.1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男60岁,右肩疼痛,活动受限2 月余。查患肩周围肩骨禺、肩前、肩后、天宗穴等多处压痛明显,右肩不能上举,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梳头等均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诊为右肩关节周围炎,即用多针法在上述穴位上每穴各刺入2.5寸毫针2支,用泻法,配曲池、合谷等穴,并配合摸墙锻炼,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6次后,患肩活动如常,疼痛消失而愈。3.2 急性腰扭伤:患者,男,43岁,前一天搬物不慎致使左侧腰部扭伤,不能直立行走。在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按摩、服药效果不佳,后来我科治疗。查患者左侧腰眼部位压痛(+),肌张力高,即在疼痛部位上下平等刺入4针[2],刺入0.5~1寸,留针20分,治疗一次后疼痛减轻,隔日治疗1次,共2次而愈。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般疼痛患者大多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致疼痛难忍,用传统的一穴一针法,通瘀之力不足,而采用多针法,刺激量大,故能使凝滞之气血行散,经络畅通,疼痛才能减轻或迅速消除。“多针法”多用在病变的局部,常刺在关节间隙、滑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的附着部位,能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故适用于痹证和伤筋的治疗。“多针法”突出了局部取穴原则,但常常还要配合远端辩证取穴加强治疗效果。

  • 牙痛穴治疗牙痛经验

    作者:杨建生;张圣东

    牙痛穴位于手掌心掌横纹与第三、四掌骨交点处,选病侧手,取0.5寸毫针,消毒后快速刺入该穴,以泻法强刺激,留针10~30分钟.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阶段的针灸疗法

    作者:刘金竹;宋玉平;王伟

    急性期:发病在15天以内.发病初期邪气胜, 正气充足,多属实证.治以泻法,以祛外邪.常用穴位有地仓、颊车、四白、阳白、下关、迎香、合谷等.针剌手法:采用浅刺、轻刺、不捻转、不提插的手法.可用电针以疏密波5~10分钟,刺激强度以患者不痛或者可看到轻微收缩为度,随病情好转,可适当延长通电时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 针刺与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作者:金珏

    针刺法:外膝眼透内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鹤顶、绝骨、曲池穴.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针刺得气后留2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 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

    作者:何绍奇

    甘草是中医处方中用得多的一味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共250方,用甘草者120方;《伤寒论》113方中,以甘草作为方名(如炙甘草汤)或方名中有甘草者(如麻杏石甘汤)就有15方.究其用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缓和峻烈 中医学治法虽多,总的来说,不外补泻两个大类.虚实为察病之纲要,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即所谓“实者泻之”.实证当用泻法,即祛邪之法,药多猛峻.一般地说,猛峻之药虽利于病,但正气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何在不妨碍祛邪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

  • 导泻法治疗出血热少尿期117例

    作者:叶艺玲

    几年来,笔者针对本县多雨多雾、山高水冷的自然条件,适时选用导泻逐水兼祛湿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11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耳尖放血配合针刺治疗麦粒肿56例

    作者:董丽娜

    笔者近5年来用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56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56例中,女48例,男8例;年龄大48岁,小11岁;病程短半天,长1周。 2 治疗方法 首先搓揉患眼同侧耳尖使其充血,然后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三棱针在耳尖上方迅速点刺,并挤压耳尖使之出血5~7滴,边挤边用消毒干棉球擦之,后用于棉球按压止血。再针刺合谷(双侧)、睛明(患侧),合谷穴采用泻法,睛明穴缓慢进针后.轻捻转,均不留针。日1次,第2天取对侧耳尖放血,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熏炙之物,避免劳累与过度焦虑。……

  • 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 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郁证1例

    作者:刘艳玲;赵晓峰

    郭某,女,68岁,2014年9月22日初诊。1年前因情志不遂而精神不振、心悸、胸闷,夜间入睡困难,于多地就诊,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3个月前因老伴去世深受打击,症状加重,且时时欲哭,默默不语,睡眠时间短,每晚睡眠时间仅约2h,且易惊醒,于当地门诊针灸治疗,并自服舒乐安定每晚1片,但症状并未明显改善。神清,精神不振,面色晦暗,时时欲哭,默默不语,心悸,胸闷,汗出,乏力,纳差,夜间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2h,且易惊醒,小便调,大便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为郁证(肝气郁结型)。西医诊断为抑郁症。治以调神疏肝。以“醒脑开窍”法主穴配合疏肝理气穴太冲为主方,并膻中麦粒灸。针刺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百会、印堂、太冲,配穴取风池、完骨、天柱、神门、膻中、合谷、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申脉、照海。患者取坐位,针刺风池、完骨、天柱,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双手同时操作,每穴1min,留针15min。起针后取仰卧位,先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行提插捻转泻法1min;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为度,3天后改为百会、印堂,百会向后平刺0.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min;印堂提捏进针0.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min;三阴交直刺0.5~1寸,施提插补法1min;太冲直刺0.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1min;照海用捻转补法;合谷、申脉捻转泻法;余穴常规平补平泻。留针25min。起针后于膻中穴处施麦粒灸。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纺锤形艾炷,于膻中穴表面涂少量耦合剂,然后放置麦粒灸,以线香点燃艾炷顶端,待感觉局部灼痛时,用镊子取掉残灶,再快速换另一壮施灸,每次5~7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且无皮损为度。治疗每周3次。西药继续服舒乐安定每晚1片。治疗5次后心悸、汗出较前缓解,睡眠时间延长至约2.5h。15次后面色有光泽,精神可,心悸、汗出症状较前进一步缓解,纳可,夜间易入睡,且睡眠时间延长至约4h。20次后面色红润,精神可,且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心悸、胸闷、汗出、乏力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夜间易入睡,睡眠时间达6h,且不易惊醒,纳食正常,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自行停服安眠药。继续治疗1个月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诉明显不适。

  • 疑难病辨治体会

    作者:谭顺祥

    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寒温并用,开痞散结,益气和胃法治疗胃脘颤动;用温化水饮,辛散水气,开郁降逆法治疗重症呕吐;以温阳化气,蒸腾水津,生津止泻法治疗烦渴证,均收获满意疗效。

  • 针灸治疗痛证举隅

    作者:李永堂;周志华;俞蔚影

    近几年来,笔者用针刺治疗不同部位、不同病因所引起的痛证,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头痛(肝阳上亢)秦某,女,50岁,2000年10月20日诊.2天前感觉头重而痛.因情绪波动头痛加重,不能睁眼.诊见面红耳赤,痛楚表情,烦躁不安,口苦、脉弦,BP22.61/13.03kPa.证属风阳上亢,干扰精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痛.局部取悬顾、颔厌(双侧)穴,用0.5寸针,针尖向后平刺,留针30min.远部取太冲、太溪穴,用泻法,针感向周围放射,旋即出针,1h后测血压,BP18.62/11.44kPa,头痛、头重明显减轻,目能睁开.次日觉头部清楚,双目如常,查BP16.75/10.64kPa,按上方继续治疗4次而愈.

  • 针灸治疗痛证举隅

    作者:赵忠顺

    笔者采用不同的针法治疗痛证,收到满意效果.举例如下.例1:李某,女,72岁,因恼怒而偏瘫1天于2003年7月6日上午10日入院.入院后经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入院第10日诉双膝关节疼痛,疼痛从夜间开始,痛势剧烈,难以忍受,服止痛剂无效.查舌红苔少,脉细弦.为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以补气益血通络.先取膈俞、肝俞、肾俞,针用补法,留针45min,每5min行针1次.针30min时,疼痛稍舒,起针后仍取上穴各灸3壮,然后再取血海、梁丘、足三里及内外膝眼,用泻法,不留针.治疗1次而愈,次日局部针1次巩固疗效,至康复出院痛未再发.

  • 翳风穴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牛凤菊;黄修玲;王哲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主治耳鸣、耳聋、口?、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床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等病症。笔者宗前人之旨,以翳风穴为主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 1 口噤 李某,男,38岁,1996年11月就诊。2小时前受情志刺激又感风寒,至牙关紧闭,用手撬之而不开。痛苦面容,意识正常,不能讲话。诊断:口噤。针刺双翳风穴,配双下关穴、四关穴。提插捻转,使之得气,再用泻法行针2分钟,行针过程中病人即牙开能言,留针20分钟以巩固疗效。起针后牙关开合正常,言语流利。……

  • 针灸治疗失眠概况

    作者:温学民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失眠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有关,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概况归纳如下.1 体针王军等针刺治疗失眠32例,主穴取百会、三阴交、内关、丝竹空透率谷、神门.配穴取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用捻转补法;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胆俞,用捻转补法;肝郁化火型加风池、合谷、太冲、行间,用捻转泻法;阴虚火旺型加肾俞、太溪,用捻转补法;痰热内扰型加阴陵泉、丰隆,用捻转泻法;胃气不和型加中脘、足三里,用泻法;心火亢盛型加心俞、灵道,少冲点刺放血,病程较长者加血海.

  • 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作者:梁迎春

    临床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就诊的患者比较多,笔者根据《玉龙经》里面的记载,“中风半身不遂,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进行针灸,见效非常快.因为这个治疗方法很特别.一般治疗半身不遂,就是直接在患侧进行针灸,而这里面的记载,先用补法,针灸无病的一侧,再用泻法,针灸有病的一侧.初我也是怀着“真的会有疗效吗”的心态,但是将之应用到临床当中,却发现效果显著.

  •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作者:李其忠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之语,出自明代医家吴有性所著的《温疫论·老少异治论》.年迈之人,生理功能日趋衰退,阳气不足、阴精亏耗等虚损之象较为普遍,抗病与康复能力较差,故治疗时应慎用泻法,即“老年慎泻”.因为泻下之药多偏寒凉,易伤阳气,且耗津液.反之,年轻之人,生理功能旺盛,气血方刚,生机勃发,虚证较少,故治疗时当慎用补法,即“少年慎补”.年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有别,补泻之法的临床应用必须特别注意.当然,吴有性也指出“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则另当别论,当补则补,该泻则泻,辨证为据.

119 条记录 6/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