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宏秀;刘玉冰;尹克霞;徐靖;邵国林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1.吡喹酮单剂,按20mg/kg.d×6d(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分3次服用,共服6d)或10mg/kg.d×12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mg/kg.d×15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干芜散单剂,每次1.56g,每d3次,连续服用1年.4.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12d.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mg/kg.d×12d或50mg/kg.d×12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mg/kg.d×12d.5.干芜散、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首先服用干芜散单剂6个月,后按4方法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另外间隔期间继续服用干芜散.结果1~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80.0%,69.6%,97.8%和94.8%,按x2检验,1.2.3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亦无差异(P>0.05),但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3种(P<0.005),且第5疗法与第4疗法相比杀虫反应大大减轻.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不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而且可大大减轻杀虫反应的发生.

  • 槟榔和南瓜子治疗布朗族人群绦虫病204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鸿斌;朱进;车英;刀天友;唐小英

    目的 观察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的疗效. 方法 将调查的近1周内排绦虫节片的31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槟榔、南瓜子治疗,对照组采用阿苯达唑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及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组治疗2天内总有效率为98.04%,对照组为一周内有效率为18.1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为1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槟榔、南瓜子、硫酸镁治疗绦虫病有一定的疗效.

  • 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人不良反应的观察

    作者:陈红旗;高凤林;高歌;尹立新

    目前主要的抗囊药物有阿苯达唑、吡喹酮,但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将31例脑囊虫病人服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江苏吴江市美洲钩虫种群调查及化疗研究

    作者:梅火根;孙凤华;钱益新;曹汉钧;吴中兴;王柏荣;储金奎;徐人骥

    目的开展有效化疗研究以控制吴江地区美洲钩虫病的流行.方法通过对美洲钩虫感染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比较不同化疗方案,选择和推广应用有效化疗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美洲钩虫感染占84.39%,混合感染占8.89%,美洲钩虫感染者的平均虫负荷为2.82条,家庭聚集性K值为0.56,G值为325.44.在噻嘧啶、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与甲苯咪唑伍用A组(3片)、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联用B组(6片)、驱虫康I组、驱虫康Ⅱ组的阴转率分别为82.93%、95.74%、91.60%、95.74%、79.41%和88.71%.实验村的感染率下降91.13%,对照村的感染率下降13.37%,有显著性差异.此外,防治试点的美洲钩虫感染率降至3.17%.结论采用连续选择性化疗方法控制美洲钩虫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值得在美洲钩虫流行区推广、应用.

  • 超声诊断胆囊活体蛔虫1例

    作者:张飞

    患者女,36岁,因剑突下剧烈疼痛1d入院.十多岁时有肠道蛔虫病史,3年前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平软,剑突处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氏征阴性.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午餐后行超声检查:胆囊大小42 mm×13 mm,壁毛糙,胆囊腔胆汁透声尚可,内见大小约32 mm×3 mm平行双线、带状强回声(图1),并可见其蠕动,变成弧形及蜷曲状(图2,3).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超声提示:胆囊活体蛔虫.住院治疗,给予阿苯达唑、硫酸镁及山莨菪碱治疗,4d后空腹超声复查:胆囊大小68 rmm×25 mm,胆囊腔胆汁透声好,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腹痛消失,遂出院.

  • 阿苯达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片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海涛;单骄宇;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依甫汗·阿汗;冉博;温浩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和阿苯达唑片(T-ABZ)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伞性.方法 收集1998-2008年我院门诊收治及下乡现场普查发现的囊型包虫病患者269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符合病例218例,其中经L-ABZ治疗的患者110例,经T-ABZ治疗的患者108例.依据随访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和血清学化验结果对比分析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短期为服药3个月,长期为服药6个月.囊型包虫病患者分为单囊型(CE1)、多子囊型(CE2)和内囊塌陷坏死型并囊内可见活性子囊(CE3).用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统计数据均用SPSS13.0及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分析完成.结果 短期疗效评价中,L-ABZ组与T-ABZ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9%和49.1%,28.4%和13.9%,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19.581、6.87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期疗效评价中,L-ABZ组与T-ABZ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1.7%和49.0%,47.6%和20.6%,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20.977、15.04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Z组不同类型包虫囊肿疗效比较:对于短期治愈率、短期总有效率、长期治愈率、长期总有效率,CE1组分别为50.0%(15/30)、56.7%(17/30)、58.3%(7/12)、75.0%(9/12);CE2组分别为8.8%(8/91)、35.2%(32/91)、28.6%(12/42)、69.0%(29/42);CE3组分别为33.3%(7/21)、61.9%(13/21)、70.0%(7/10)、100.0%(10/10).CE1组、CE3组分别与CE2组的短期疗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χ2值分别为24.887、4.329、8.860、5.07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BZ组不同类型包虫囊肿疗效比较:对于短期治愈率、短期总有效率、长期治愈率、长期总有效率,CE1组分别为47.4%(18/38)、92.1%(35/38)、79.3%(23/29)、96.6%(28/29).CE2组分别为12.2%(12/98)、65.3%(64/98)、35.9%(23/64)、84.40/0(54/64).CE3组分别为61.5%(8/13)、92.3%(12/13)、50.0%(3/6)、100%(6/6).CE1组、CE3组分别与CE2组的短期疗效(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χ2值分别为19.648、9.930、18.880、3.87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评价中,T-ABZ组和L-ABZ组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2/108)、12.7%(14/110),两组比较,χ2=0.15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BZ及T-ABZ均是有效的抗包虫药物,但L-ABZ临床疗效更佳.

  • 阿苯达唑抗全身性蠕虫感染剂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莉;张鸿燕;王法琴;焦海胜

    目的:了解阿苯达唑治疗全身性蠕虫病感染剂型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文献,综述了阿苯达唑在抗全身性蠕虫感染剂型及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在阿苯达唑新剂型研究中主要通过改变剂型、处方组成和工艺过程等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分散状态,或通过改变用药途径和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等达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阿苯达唑新剂型的研究主要涉及脂质体、固体分散体、纳米粒、微球、缓释微囊、微粒、磁性水凝胶等;其在提高了阿苯达唑的生物利用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抗全身性蠕虫病感染的疗效.

  • 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马运芳;王建华;陈迹;任洁如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ABZ)纳米化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为ABZ纳米制剂的进一步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将16只大鼠随机分为ABZ原料药组(ABZ原料药混悬液)与ABZ纳米微粉组(ABZ纳米微粉混悬液),每组8只,ig给药,剂量为63 mg/kg。各组大鼠于给药0.5、1、2、4、8、12、24、36、48、72 h后眼眶采血0.2~0.3 ml,以甲苯咪唑为内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各时间点药物血药浓度,并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ABZ原料及纳米微粉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ABZ原料药组、ABZ纳米微粉组大鼠的cmax分别为(3.20±1.41)、(6.11±0.74)μg/ml,tmax分别为(3.42±0.91)、(3.15±0.27)h,t1/2分别为(7.53±1.20)、(6.26±0.85)h,AUC0-72 h分别为(49.90±15.50)、(78.36±8.78)μg·h/ml,AUC0-∞分别为(52.30±10.10)、(80.27±8.26)μg·h/ml。与ABZ原料药组比较,ABZ纳米微粉组大鼠的cmax、AUC0-72 h、AUC0-∞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ABZ纳米化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吸收速率,增加了药物的吸收,提高了ABZ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 阿苯达唑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作者:陈蓓;赵军;张海波;王建华;马运芳

    目的:测定阿苯达唑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饱和溶解度法测定阿苯达唑在37℃下,在水、7种常用不同极性强度有机溶剂(甲醇、乙醇等)、有机酸(油酸、冰醋酸、乳酸、甲酸)、pH 1.2盐酸、不同pH(2.0~7.8)磷酸盐缓冲液(PBS)和质量浓度分别为10、50、100 mg/ml的6种常用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泊洛沙姆等)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阿苯达唑分配平衡后在油相(正辛醇)和水相(水及不同pH的PBS)的浓度比,计算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结果:阿苯达唑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0.26±0.02)μg/ml,lgP为3.66±0.01;在常用有机溶剂和有机酸中的平衡溶解度均较在水中高,有机溶剂的极性强度越大,有机酸酸性越弱,其对阿苯达唑的增溶能力越小;在pH 1.2~2.5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较在pH 5.0~7.8介质中高;表面活性剂对阿苯达唑的增溶能力与其种类有关,且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越大,增溶能力越强;在pH 1.2~2.0条件下lgP小于1.6,在pH 5.0~7.8条件下lgP变化不大[(3.71±0.26)~(3.68±0.26)]。结论:阿苯达唑难溶于水,其平衡溶解度与有机溶剂极性强度呈负相关,与有机酸酸性呈正相关,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在强酸性环境中,阿苯达唑水溶性较强、脂溶性弱,在弱酸、弱碱和中性环境中脂溶性较强、水溶性弱。

  • 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性质考察

    作者:陈蓓;陈春燕;高惠静;王建华;赵军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以粒径、包封率联合外观、再分散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联合正交试验筛选冻干处方工艺.考察冻干前、后脂质体的形态学变化、粒径、Zeta电位、水分含量、4℃下12个月的稳定性.结果:采用外加冻干保护剂的总量为10%,其中葡萄糖-海藻糖-甘露醇配比为1.0:1.0:3.0,以速冻的方式,于-35℃冰箱预冻18 h,冷冻干燥48 h获得冻干粉.与冻干前比较,冻干后脂质体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可见清晰的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冻干前、后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208.63±1.04)、(223.04±2.02)nm,Zeta电位分别为(-15.6±0.04)、(-19.4±0.06)mV,包封率分别为(94.62±0.49)%、(91.10±0.46)%(n=3);与脂质体比较,脂质体冻干粉在4℃下12个月较稳定.结论:成功制得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其稳定性优于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工艺可行.

  • 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冻干工艺优化

    作者:任洁如;马运芳;王建华;陈迹

    目的:优化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冻干工艺,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以粒径、Zeta电位为指标,对预冻温度和冻干保护剂的种类、配比及质量分散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及验证,将液相沉淀法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制备成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结果:预冻温度为-20℃、冻干保护剂为4%葡萄糖-甘露醇(3∶7)时,所制纳米微粉的平均粒径为(208.03±2.13)nm,平均Zeta电位为(-15.53±0.18)mV。结论:该冻干工艺可制得粒径、电位较优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

  • 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分散方法的研究

    作者:马运芳;陈迹;王建华;赵军;刘梦;吕顺忠

    目的:建立适于生物安全性研究的阿苯达唑(ABZ)纳米微粉的佳分散方法.方法:选择超纯水、RPMI 1640完全培养基、RPMI 1640培养液、磷酸盐缓冲液(PBS)、0.9%氯化钠溶液5种分散介质,在扫描电镜下观察ABZ纳米微粉粒子的分散形态,并检测其粒径,与基础值比较来确定分散介质;之后以普通超声、先普通超声再细胞破碎超声两种分散方式分别分散ABZ纳米微粉,以粒径为考察指标,与基础值比较筛选佳分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普通超声时间为5~60 min时的粒径变化趋势,以确定超声时间.结果:ABZ纳米微粉在5种分散介质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合,与基础值比较粒径也普遍变大,但在PBS、0.9%氯化钠溶液和超纯水中聚合程度相对轻微,粒径增大幅度也较小,结合细胞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选择分散介质为PBS.采用先普通超声再细胞破碎超声的分散方式,ABZ纳米微粉粒径未见显著增大.超声5~45 min,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ABZ纳米微粉的粒径不断减小;超声45~60 min,随着超声时间的的延长ABZ纳米微粉的粒径反而有团聚增大的趋势,综合时间成本选择超声时间为30 min.验证试验ABZ纳米微粉的平均粒径为(387±3.6) nm,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分散方法可有效抑制纳米微粉悬浮液的团聚,适用于ABZ纳米微粉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 阿苯达唑-聚乙二醇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药剂学性质研究

    作者:王晓青;刘扬;陈袁兰;朱爱军;张光宇;张学农;任伟新;迪理木拉提·巴吾东;顾俊鹏;许晓东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聚乙二醇6000(PEG)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并评价其性质.方法:以阿苯达唑-PEG固体分散体(ASD)为主体,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ASD壳聚糖微球;采用电镜、红外光谱、X衍射分析法等对微球进行表征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动态透析法研究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所制得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10±3.8) μm,载药量(6.42±0.32)%,包封率(57.86±0.74)%;红外光谱、X衍射分析法证明药物成功包载于微球中;微球在醋酸盐溶液(pH3.5)介质中的释放情况遵循Higuchi方程,可持续释放400h以上.结论:本法制备微球工艺稳定,所制微球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 阿苯达唑治疗囊型棘球蚴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索朗央宗;张伶俐;泽碧;蒋璐灿;归舸;白玛央宗;兰珍

    目的:系统评价阿苯达唑治疗囊型棘球蚴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阿苯达唑单药或联合其他阳性药物/外科手术治疗囊型棘球蚴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合计10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苯达唑单药治疗囊型棘球蚴病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率[RR=4.08,95%CI(1.82,9.14),P<0.001];阿苯达唑联合其他阳性药物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阳性药物单用[RR=1.28,95%CI(1.01,1.63),P=0.04];阿苯达唑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外科手术治疗[RR=1.22,95%CI(1.10,1.3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苯达唑单药或联合其他阳性药物/外科手术治疗囊型棘球蚴病疗效均较好.

  • 阿苯达唑市场调查分析

    作者:朱振国;郑荣远;杨学志;殷为勇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应用阿苯达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搜索引擎及国内、外各医药网站、数据库,对阿苯达唑的研发情况、市场信息、适应证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阿苯达唑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糖浆刺5种剂型;近几年其在国内销售额基本列居抗寄生虫药的前3位,生产厂家国内达39家;可用于治疗21种人体寄生虫病.阿苯达唑临床使用广泛,但是引发少见的脑炎综合征、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隐藏着治疗风险,须加强管理.

  • 85例阿苯达唑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胡燕君;王沭

    目的 总结阿苯达唑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 ,检索1994-2006年<中国期刊网>中阿苯达唑不良反应85例.结果 阿苯达唑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症状较多,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皮肤黏膜系统等.结论 应注意安全使用阿苯达唑,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气相色谱法检测阿苯达唑有机溶剂残留量

    作者:王津燕

    目的 建立分离测定阿苯达唑中有机溶剂的顶空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DB-WAX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解介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3 min,以5℃/min的速率升至120℃,保持2 min,再以40℃/min的速率降至18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为120℃,检测器温度为200℃.结果 样品丙酮含量与原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而且检出了甲醇.丙醇与甲醇平均回收率为100.98%和101.47%.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有效,可用于阿苯达唑有机溶剂的检测.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苯达唑片中阿苯达唑含量

    作者:黄海燕

    目的 建立阿苯达唑片中阿苯达唑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二氢钾6.8 g加水至1 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4)-乙腈(60:40),检测波长为295 nm.结果 理论塔板数按阿苯达唑峰计算大于4 000,阿苯达唑进样量在0.012~0.69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6%,RSD为0.18%.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阿苯达唑片的质量控制.

  • 高强度聚焦超声诱导阿苯达唑热敏脂质体杀伤原头蚴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梦莹;张静;叶彬;张潞渝;赵毅峰;赵海龙

    目的 探索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诱导阿苯达唑热敏脂质体(Albendazole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TSL-ABZ)杀伤原头蚴的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阿苯达唑热敏脂质体.设立假照超声组,单纯HIFU组,HIFU+ ABZ水剂100 μL组,HIFU+ TSL-ABZ 100 μL组,HIFU+ TSL-ABZ 200μL组,HIFU+ TSL-ABZ 300 μL组,HIFU+ TSL-ABZ 600 μL组,HIFU+ TSL-ABZ 1 000 μL组,实验组为原头蚴悬液1 mL加入含不同浓度的脂质体PBS缓冲液1 mL,每组均予以HIFU 75W×12 s进行照射,处理后悬液行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原头蚴形态改变并计数死亡率;琼脂糖固定原头蚴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 制备的阿苯达唑热敏脂质体形态规则且分散性良好,与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使用后,对原头蚴的杀伤有很好的效果.其中HIFU+ TSL-ABZ 1 000 μL组杀伤效果为显著,形态观察可见皮层破坏严重,钙颗粒消失,空泡化明显,头钩脱落,部分结构甚至消失,死亡率较其他各组更高[(88.25±0.01),(P<0.01)].结论 HIFU联合TSL-ABZ对原头蚴的杀伤效果均优于单纯使用HIFU照射.HIFU功率一定时,在一定TSL-ABZ浓度范围内,原头蚴的死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 阿苯达唑抑制P-糖蛋白表达对耐顺铂卵巢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何迎盈;刘娜娜;罗治彬;李少林

    目的 探讨阿苯达唑( albendazole,ABZ)通过抑制人耐顺铂卵巢癌SKOV-3/DDP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对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用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氨唑(MTT)比色法检测ABZ对SKOV-3/DDP细胞增殖的影响,求得抑制率为0%、25%、50%、75%所对应的ABZ浓度,并按抑制率将实验分为对照组,25%抑制浓度(IC25)组、半数抑制浓度( IC50)组和75%抑制浓度(IC75)组,每组给予相应浓度的ABZ处理,并按作用时间再将每组分为12、24、36 h亚组.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P-gp的表达.将不同浓度的顺铂(cisplatin,DDP)、表阿霉素( epirubicin,EPI)、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 -Fu)按照分组,联合和序贯ABZ处理细胞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SKOV-3/DDP细胞体外增殖情况.结果 ABZ作用SKOV3/DDP细胞后使P-gp表达下降,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和序贯ABZ均能降低DDP、EPI和5-Fu对SKOV-3/DDP细胞的作用浓度,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联合作用优于序贯作用.结论 在体外ABZ通过抑制SKOV-3/DDP细胞P-gp表达提高细胞对DDP、EPI、5-Fu的敏感性,并能逆转细胞的耐药性.

286 条记录 11/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