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DD起搏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朝贵;张飞龙;郑行春;陈建华;陈良龙

    目的:评价DDD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5例HOCM患者植入DDD起搏器;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即刻以及随后2年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径(LAD),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的变化,以及DDD起搏器不同房室(AV)间期时LVOTG,CO的变化.结果:起搏即刻及其后随访中,不同的AV间期(保证心室起搏状态下)均显示LVOTG下降显著(P<0.01),CO升高明显(P<0.05)但以AV间期100ms时效果佳,SAM运动明显改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DDD起搏治疗HOCM临床效果初步满意.

  • 主动固定螺旋导线法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护理

    作者:庄玲丹

    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起搏和/或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11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心室停搏等,也可用于治疗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此方法成功救治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 原发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腔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朱秀清;高晓榕

    原发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为原因不明的左室或右室心肌不对称,不均匀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组织学上呈现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的一组心肌疾病.我科收治1例HOCM,采用经皮腔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对患者第一间隔支成功消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1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观察护理

    作者:俞旺娣;袁莉华;欧阳利群

    目的 总结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中12例术后24 h内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经过及时抢救治疗成功,未再发.结论 精心做好围术期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对护士的培训,熟练配合医生电除颤,积极配合抢救,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成功救治的关键.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间隔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昱;尹秋林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CM)是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征的心肌病,轻者可出现头昏、胸闷、乏力.重者可出现单厥,甚至粹死[1].经皮间隔化学消融(PTSMA)是近几年新开创的H()CM的介入治疗方法.

  • 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2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刘艳萍;杨红蕾;范晓燕;杨婵婵;唐应丽;关怀敏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中青年 HOCM 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本组4例术后出现室性早搏,1例持续性室速,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因不配合肢体制动导致临时起搏器电极脱出,1例临时起搏器电池耗尽,均给予积极对症处理,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中青年 HOCM 患者实施周全、细致的围术期护理方案,能提高治疗效果。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李占全;金元哲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而得名.研究发现[1、2],肥厚间隔心肌可以不影响LVOT,不形成LVOT压力阶差(约占3/4),也可以影响LVOT,形成LVOT压力阶差(约占1/4),后者即为HOCM.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均不能彻底根治HOCM.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防止猝死是其治疗目的.因此,无临床症状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疗,至今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答案.

  • 老年患者起搏器安置术中放置引流条防止囊袋血肿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文莉;郭新贵;林宪如;杨毅宁

    观察放置引流条对防止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血肿的效果,探寻该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科1996年10月至1999年10月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65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1998年8月后开始于术中放置引流条者为观察组,共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64.4±6.7(62~89)岁。起搏指征包括病窦综合征(SSS)16例、房室阻滞14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3例。其中冠心病8例、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9例。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它抗凝剂者19例。安置DDD起搏器11例、VVI 18例、AAI 4例;安置途径为经头静脉27例、锁骨下静脉6例。1998年8月前安置起搏器未放置引流条者为对照组,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65.2±7.7(61~78)岁。起搏指征包括SSS 18例、房室阻滞14例。其中冠心病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8例。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它抗凝剂者17例。安置起搏器DDD 12例、VVI 14例、AAI 6例;安置途径为经头静脉29例、锁骨下静脉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搏指征、起搏器类型、安置途径、服用抗凝剂等均无差别。 两组起搏器植入方法相同,观察组患者放置橡皮条至囊袋底,术后沙袋压迫12 h,拔除引流条。渗出较多者可再保留引流条至24 h拔除;对照组仅术后沙袋压迫12 h。观察两组囊袋血肿发生率、拆线时间。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术后观察2周,观察组中无1例发生囊袋血肿;对照组发生囊袋血肿6例,予穿刺抽吸或沙袋压迫处理,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囊袋感染。两组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拆线时间则无明显差别(见附表)。

  • 经导管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作者:郭玉琴;李占全;张薇薇;张明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经导管化学消融(室间隔)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类型、持续时间及处理措施.

  • 1例安装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护理

    作者:张阴凤;段秀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造成心脏性猝死的重要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治疗虽能在一段时间内改善或消除左室流出道的梗阻,但手术病死率高达5%~16%,并发率也高[1].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来开展双腔起搏器这一新技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目的是改变心室除极顺序,使右心室心尖先激动,左室激动延迟,造成室间隔矛盾运动,使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增宽,减少二间瓣前叶的收缩期前向运动,从而减少流出道压力阶差并相应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改善舒张功能[2].我院于2000年4月25日收治了一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安装双腔起搏器后,我们对该患者实施了整体护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1例

    作者:刘艳明;席小芬;田福利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已婚.因间断胸憋、气短20年,加重伴心前区痛3小时,于2000年7月19日入院.既往"肥厚梗阻型心肌病"20年.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持续压榨性痛,伴左肩臂放射痛、头晕及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抽搐、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自服"速效救心丸10粒"后,症状持续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诊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冠心病、心绞痛",予以"硝酸甘油5mg静滴,吗啡5mg入壶静滴",症状无缓解收入病房.入院查体:T36℃,P65次/min,R20次/min,BP9.3/1.6kPa,(1mmHg=0.133kPa).,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治疗.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介入治疗方法的新改进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王贺;朱明军;胡天勇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隧道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tunnel myocardial ablation,PTSTMA)”治疗传统技术不适合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HOCM患者中的2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经PTSTMA治疗的26例HOCM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变化,术后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电学改变,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指标变化以及随访临床症状的转归.结果 3例通过单支血管消融,17例通过2支血管消融,6例通过3支血管消融.LVOTG由术前(75.6±22.4)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21.4±5.8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 86±84)μ/L,2例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均于1周后恢复正常传导,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2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后室间隔厚度减少[(16.8±4.2)mm vs.(22.8±5.8)mm,P<0.01]、左心房内径减少[(42.0±8.6)mmvs.(48.0±7.0)mm,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39.8±8.6)个月.与消融前比较,随访中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少,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黑蒙症状也有一定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解剖形态不适合做传统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HOCM患者,PTSTMA能显著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PTSTMA可作为HOCM心肌化学消融术的一种补充方法,其近、中期安全有效.

  •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作者:装强;秦永文;郑兴;丁继军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例临床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静息时等于或大于6.67kPa.予间隔支球囊试堵、导管中心腔造影、UCG监测确定靶血管,无水乙醇(2.5±1.0)mL消融间隔支.结果:消融第一间隔支3例,第二间隔支1例,第一、二间隔支联合1例,术前LVOTPG静息压差为8.5(7.1~14.6)kPa,术后即刻降至3.3(1.9~5.5)kPa,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UCG提示LVOTPG进一步降低,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变薄.结论:PTSMA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有效手段,其近期疗效良好.

  • 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7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覃军;黄岚;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林春梅

    目的评价我院采用PTSMA治疗7例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男4,女3例,平均年龄(36.6±11)岁,测定静息时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差≥6.67kPa或应激压差≥9.33kPa,用球囊堵塞靶间隔支后压差下降和/或杂音减轻,确定为靶血管.第1间隔支消融4例,第2间隔支2例,第1和第2支间隔支同时消融1例,平均注射无水乙醇(2.0±0.8)ml.术后随访(73±37)d.结果术后7例梗阻等症状减轻或消失,NYHA分级增加Ⅰ~Ⅱ级;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厚度由(30.14±3.85)mm降至(24.86±4.67)mm(P= 0.0018), 左室流出道宽度由(9.5±2.05)mm增至(14.34±3.19)mm(P=0.003),左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由( 9.25±1.74)kPa降至(4.43±0.85)kPa(P=0.0008).术中及住院期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室传导阻滞及频发室性早搏3例.7例术后心肌酶谱均明显升高,高CK(1 266±615)U.1例因间歇性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于术后第7天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 PTSMA是一项治疗HOCM的新技术,其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心肌间隔切除术矫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及围术期治疗策略

    作者:崔彬;许建屏;王巍;吕锋;熊辉;王水云

    目的 总结心肌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 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了62例HOCM患者,男41例,女21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4.05岁.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经典或改良Morrow技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成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动脉导管闭合术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04.23±47.1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6.76±36.32 min,气管内插管时间13.23±11.76 h,术后住监护室时间42.53±37.41 h.全组死亡4例,病死率6.45%(4/62),死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房扑动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左心房内径(34.56±6.45 mm vs.43.46±7.21 mm,t=6.948,P=0.00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7.14±6.31 mm vs.42.03±6.23 mm,t=3.145,P=0.020),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3.54±17.78 mm Hg vs.103.84±44.04 mm Hg,t=13.618,P=0.000),室间隔厚度(17.12±5.67 mm vs.26.93±5.23 mm,t=10.694,P=0.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58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53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心功能Ⅰ~Ⅱ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 HOCM心肌间隔切除术可充分疏通左心室流出道,消除二尖瓣SAM征,满意的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患者症状.术后主要心律失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精确的手术技术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薛桓;刘旭;于艳秋

    经心导管心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近年来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新的介入性技术.了解这一诊疗技术的基本过程,合理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顺利开展这一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2例经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56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