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消化道息肉临床特征分析2376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胃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学特征,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近十年来我院胃镜确诊上消化道息肉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上消化道息肉部位、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性别、年龄、伴随症状等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2 376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男691例(29.08%)和女1 685例(70.92%);68.01%(1 616/2 376)的年龄>40岁者发生上消化道息肉;41.96%(997/2 376)的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39.26%(932/2 376)的患者反复上腹痛;所有上消化道息肉发生部位为食管35例(1.47%)、贲门211例(8.88%)、胃底体1 530例(64.39%)、胃窦275例(11.57%)、十二指肠290例(12.21%)、残胃35例(1.47%).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息肉伴随较高的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41.44%和33.07%(P<0.05).结论:上消化道息肉多为良性病变,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女性多见,伴随症状多为上腹不适,息肉病理类型与息肉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胃底体息肉以胃底腺息肉为主,食管、胃窦、十二指肠和残胃的息肉以黏膜萎缩的息肉样改变为主要病理表现.H.pylori感染者上消化道息肉容易发生在贲门和胃窦.
-
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118例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nign protrusive lesions,UGBPL)的诊断价值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8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80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透明帽下黏膜切除术(cap-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及鼠齿钳钳夹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常见,占食管良性病变的62.2%;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50%,十二指肠以息肉多见,占十二指肠良性隆起性病变57.9%,囊肿占31.6%;本组施行内镜下治疗仅cEMR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鼠齿钳钳夹方法安全、有效,cEMR相对有出血危险.
-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急诊处理162例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急诊诊断及取出的处理方式.方法:2002-07/2011-07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胃镜室共完成内镜下急诊异物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患者162例,男89例,女73例,年龄0.8-82岁,异物吞入后就诊时间为3min-9d,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局麻或全麻下急诊用内镜直视下明确诊断,按照异物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的器械,取出异物或设法让异物通过肠道排出体外,162例患者中155例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7例患者治疗失败后改为手术处理,内镜下急诊取出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成功率为95.7%,部分并发咽喉黏膜损伤.结论:经内镜局麻或全麻下急诊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法得当,用内镜上消化道异物急诊取出应为首选方法,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取出异物后应尽早病因治疗.
-
活检钳钳除法治疗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56例
目的:探讨活检钳钳除法治疗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0-2009 年电子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直径≤0.5 cm) 并行活检钳钳除病例治疗和随访资料,并与同期高频电切除病例资料(病变直径≤2.0 cm) 对比,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和病变复发情况.结果:入选病例共91 例.活检钳钳除组56 例,单发息肉样病变48 例,多发8例,共计68 枚病变.高频电切除组35 例,单发息肉样病变23 例,多发12 例,共计54 枚病变.所有研究病例内镜治疗后均无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0%,无显著性差异.半年以后的随访和胃镜复查中两组均各有1例复发,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5% 、1.9%,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活检钳钳除法治疗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的疗效和并发症与高频电切除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活检钳钳除法可彻底摘除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临床疗效肯定,安全实用,是治疗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的有效手段.
-
胃镜下尼龙绳圈套加异物钳拖拉法巧取上消化道长条型硬异物
目的 通过对实验组10例,采用胃镜下尼龙绳圈套加异物钳拖拉取出方法,探讨上消化道长条型硬异物的胃镜下取出方法.方法 上消化道长条型硬异物15例.常规组5例,采用圈套器取出;实验组10例,采用胃镜下尼龙绳圈套加异物钳拖拉方法取出.结果 常规组5例胃内异物,其中有l例在异物取出过程中导致贲门轻度撕裂出血,用去甲肾上腺素稀释液喷洒后可止血,所有5例均有在异物取出过程中导致食管不同部位擦伤渗血,未经特殊处理而止血.实验组10例胃内异物均顺利取出,其中8例无贲门及食管损伤情况,其中2例在异物取出过程中见食管不同部位有轻微擦伤渗血,未行特殊处理而止血.结论 采用胃镜下尼龙绳圈套异物钳拖拉方法取上消化道长条型硬异物比采用圈套器方法更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辅助检查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各种辅助检查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0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应用小肠钡灌、小肠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DSA)、核素扫描(ECT)等检查.结果:50例患者,例阴性结果予以随访,4例检查结果阳性患者手术探查,病理证实.阳性率:ECT80.8%(8/10),SA66.7%(14/21),小肠钡灌47.6%(10/21),小肠镜28.6%(4/14),结肠镜14.0%(6/43).定性或定位准确率:ECT 87.5%(7/8),DSA85.7%(12/14),小肠钡灌90.0%(9/10),小肠镜100%(4/4),结肠镜100%(6/6).结论:在常规胃镜、结肠镜排除十二指肠球部水平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后,考虑小肠出血可能;缓慢出血者先作小肠镜、小肠钡灌检查,CT、DSA适用于活动性出血者或其他检查阴性的患者,伴腹块者B超,T有助于诊断.
-
中国人与非洲黑人H pylori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情况比较及分析
目的:研究比较中国人与非洲黑人H pylori感染及相关胃十二指肠发病情况的差异,提高对防治H pylori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方法:对有上消化道基本症状的两组患者(中国人组n=365,黑人组n=148)进行胃镜检查、H pylori检测,通过对不同的H pylori感染率及胃镜下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复合溃疡(CU)、胃黏膜浅表糜烂(ES)、十二指肠炎(DI)、胃黏膜隆起性病变(SCL)、胃癌(GC)等病变的发生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Hpr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黑人组的H pylori感染率、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率及病灶中的H pylori检出率明显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12=16.73,χ22=16.95,P<0.01),其病变程度也较重.结论: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不仅与H pylori基因不同有关,更与宿主的种族基因背景、不同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
枳实消痞丸对大鼠上消化道CCK及CCK-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枳实消痞丸方对大鼠胃及十二指肠黏膜胆囊收缩素及其A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0只,分为对照及用药组,每组10只.分别以1.5mL生理盐水及枳实消痞丸方水煎制剂灌胃4wk.处死后取材,用RT-PCR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CCKmRNA及胃底、胃窦肌肉组织CCK-A受体mRNA表达水平,并以同管所扩β-actin作为内参照进行半定量比较.结果:中药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CCKmRNA及胃底CCK-A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降低(1.13±0.26vs0.67±0.10,P<0.001;7.30±2.61vs3.37±1.07,P<0.01),但胃窦部的CCK-A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1.22±0.24vs3.25±1.11,P<0.001).结论:枳实消痞丸方可能通过对CCKmRNA及CCK-A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起到对消化道动力的某些影响及临床上的一些治疗作用.
-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临床少见,病因不明,是导致门脉高压的第二大原因.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显著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及贫血,肝功能基本正常.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门静脉纤维化,肝内门静脉终末支破坏,以及肝实质萎缩,但无肝硬化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肝内窦前性门脉高压,即肝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而肝静脉楔压基本正常,脾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量增加.治疗基本与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相同,预后主要取决于上消化道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及其处理.
-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超声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2例初次EUS诊断为SMT的患者进行EUS随访观察.结果:90.1%(29/32)复查EUS与初次诊断一致,间质瘤95.5%(21/22)与初次诊断相吻合.21例2次EUS均诊断为间质瘤的患者中,33.3%第2次EUS显示的生长方式有变化;47.6%2次EUS显示的形态不同;57.1%(12/21)2次EUS大小有差异,其中第2次EUS较首次增大者占66.7%(8/12),其直径在随访间期9 mo内平均增长3.5(2-7 mm).结论: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的准确性很高,定期随访复查EUS,对尽早确诊SCT并判断其良恶性,选择合理治疗策略是必要的.
-
广西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广西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ylori)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基因的阳性率,从而明确广西人群感染H pylori菌株的毒力状况.方法:在广西南宁市几家大医院的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出45株Hpylori,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 pylori cagA基因的297 bp片段,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检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和胃镜诊断资料,分析Hpylori cagA基因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结果:在45株Hpylori中有84.4%(38/45)的菌株含有cagA基因,其中PU患者感染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为76.0%(19/25),CG患者cagA基因阳性率为95.0%(19/20),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054,P>0.05),各年龄组患者感染H pylori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女性患者阳性率(100.0%)显著高于男性(73.1%,P<0.01).结论:广西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ylori cagA基因阳性菌株感染率较高;PU患者感染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低于CG患者;女性患者感染Hpylori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但各年龄组患者阳性率无差异.
-
小儿慢性胰腺炎并发胰管出血二例并文献复习
胰管出血(hemosuccus pancreaticus)是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为胰腺炎症时其误诊率较高.胰管出血的病因分为胰液中激活的胰酶逐渐消化周围动脉壁形成假性动脉瘤,再在消化或内压增高等因素的作用下溃破入胰管引起出血.以脾动脉常受累[1-4].本文报道2例小儿CP并发胰管出血,并文献复习.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囊肿胃置管引流术一例
患者女性,60岁,因上腹痛伴呕吐2年入院.CT及超声内镜显示胰腺巨大假性囊肿(前后径10 cm),自贲门部至十二指肠明显压迫上消化道.操作过程如下:采用OlympusUM-30P机械穿刺超声内镜,纵向针道显示,频率7.5 MHz.
-
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内镜诊断
目的总结近15年来经胃镜、内镜超声、病理确诊的15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以期达到加深异位胰腺内镜下表现的认识.
-
幽门螺杆菌和胰腺疾病
自从第一次由Warren和Marshall描述了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后,该细菌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它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溃疡病和胃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逐渐有证据证明Hp胃感染与许多胃以外的疾病有关.Hp感染可导致上消化道(胃肠道)生理学改变.它通过引起外分泌腺胰腺的生理学变化,同样可引起外分泌腺胰腺疾病的发生或产生临床表现,但至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少.因为胰腺与胃及十二指肠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既然这种细菌能引起胃肠道生理变化,那同样有可能引起胰腺变化.
-
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目的 研究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方法 对50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效果.结果 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后痊愈45例,好转2例,无效3例后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总有效率94%.治疗中发现治疗后24小时后止血33例,占总病例66%;治疗后48小时后止血8例,占总病例16%,终止血全部有效病例为47例,占总病例94%.结论 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有很好治疗效果,但要严格监测各项生理指标防范不良反应发生.
-
1例上消化道钡餐导致高龄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但钡餐造影可能导致肠梗阻,尤其对于胃肠道蠕动功能差的老年人.国内外关于钡餐造影导致肠梗阻的病例较少,尚未引起广大医生的重视.现报道1例放射科医生粗心导致的高龄老年患者不完全肠梗阻.
-
吸入综合征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由于吞咽困难或无效咳嗽等多种原因导致异物残留在口腔或上消化道,并通过声门进入喉部以及下呼吸道,称之为误吸.误吸事件在老年人和早产儿中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现象,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尤其是隐性误吸(没有明确临床表现的误吸),造成肺部损伤而发展为吸入综合征(AS)的比例较高.根据吸入物的量、性质、吸入频率和机体对吸入物的反应分为化学性吸入性肺炎、细菌性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肺脓肿、外源性类脂性肺炎、慢性间质性肺炎以及偶发分枝杆菌肺炎.AS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治疗原则,也同样区别于一般的肺炎,其中对误吸的防治是避免其复发的关键因素.因此,早期确定误吸的存在及病因,并对其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AS并减少复发,如早期支气管镜灌洗、药物增强咳嗽和吞咽反射、胃管鼻饲、口腔护理等.
-
老年患者应用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安全性的比较
胃镜检查是一种较安全的上消化道非创伤性检查,但对于老年患者仍然具有潜在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为此,我们对2006年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1082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无痛胃镜的安全性.
-
老年人疝术后心肺并发症死亡七例分析
我科自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疝患者202例,因术后心肺并发症死亡7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202例中,男176例,女26例,年龄65~92岁,平均71.6岁.均经手术治疗,择期手术184例,急诊手术18例.术前并存心血管和(或)肺部疾病者44例,占21.8%.8例于术后2周内死亡,病死率4.0%.除1例为肝硬化腹水,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7例均死于心肺并发症,其平均年龄74.9岁,见表1.并发症诊断依据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术后4例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2例死于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1例死于巨大切口疝还纳引起腹压增高,急性左心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