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舒丽瑾;许艳荣

    目的:该文就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该院自2014年2月一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9例患者予以康复程序,其后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为(40.66±2.52)分,SDS评分为(40.74±2.46)分(t=9.6147,P〈0.05);对照组SAS评分为(45.74±2.13)分,SDS评分为(46.73±3.34)分,组间由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79, P〈0.05)。护理满意度97.4%高于对照组76.9%,组间由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2,P〈0.05)。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康复程序,其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骨外固定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

    作者:刘霞;庞志敏

    我科自1999年5月~1997年5月采取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78例,术后施行科学规范的功能康复程序训练,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78例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12~78岁。股骨干骨折40例,胫腓骨骨折3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49例(Ⅱ度15例,Ⅲ度34例)。随访6~18个月,6个月内达临床愈合标准者占89.7%,其余在18个月时全部达临床愈合标准。2 功能康复程序训练方法2.1 非负重期 ①床上练功法:穿针后第2天至1周,让患者做患侧四头肌、髋周肌的等长收缩及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在患者能够完成上述锻炼,可逐渐过渡到让患者行髋膝足踝等关节的主被动活动。此种锻炼既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又可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及肌肉的粘连与萎缩。②离床锻炼法:术后1~4周,主要让患者练习戴外固定器上下床,为患肢负重行走打好基础。下床时应双手支撑,臀部离床,健侧蹬床,形成三点支撑,在支撑下向床边移动,健侧先下床持重,然后一手扶床,一手扶患肢,足着地,上床时患肢先上床,健侧支撑身体,患者下床后可持双拐,健侧负重,患肢做屈髋、屈膝、踢腿、下蹲等规范动作。因该期骨折端骨痂已形成比较连续,基本稳定,实施有关节活动的不负重锻炼及周围关节的伸屈活动可有效地防止肌萎缩,促进骨折周围肌力的恢复和髋、膝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2.2 负重期 术后第5周~6个月,教会患者正确持拐助行。患者持拐站立时要挺胸收腹,抬头向前看。站立时双拐与足成三角形,迈步应先出健侧,后迈患肢,身体重心在健侧。患侧拐杖前移时,身体保持稳定后患肢再前移,每天练习500~1000m,一天三次。该期骨断端已从骨折的临床愈合期过渡到骨性愈合期,骨折处已相当稳定,如无暴力损伤,不会发生再次骨折,正常负重训练及下蹲训练,可促进骨痂愈合及塑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起始时间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英;王建荣;吴丹;张秀;张柳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早期康复在国内外已经开展多年,传统的心脏康复程序的制定是根据坏死心肌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理论,即发生AMI后1~2周坏死组织开始吸收,3~4周肉芽组织逐步纤维化,6~8周形成疤痕愈合。基于此要求AMI患者应绝对卧床4~8周[1]。然而,AMI患者长时间卧床的不利影响逐步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早期康复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肯定[2-4]。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康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AMI早期康复对患者具有治疗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5],特别是大多数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如何确定AMI早期康复的起始时间认识不足,为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起始时间的研究综述如下。

  • 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久荣;侯晓林;宋毅;朱涛;曾明曦;熊朝磊

    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中,为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即使无并发症至少需住院6周,近二十年来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推广普及的速度很快,并为广大心血管工作者所接受.

  • 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

    作者:葛杰;周谋望;敖英芳;姜军;吕铮;贾凤荣;丛晓东

    目的:探讨安全有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Bm)患者60例,按照我中心现行康复程序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年进行关节活动度、肢体围度测量及问卷调查.使用等张肌力测试系统对术后3个月后坚持练习和未坚持练习患者各10例,评定双侧腿肌力,比较各项参数.结果: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全范围AROM、正常ADL及患膝屈肌肌力,6-7个月恢复正常运动,大部分专业运动员恢复原有竞技性运动水平.术后坚持练习组与未坚持练习组肌力比较,伸肌大输出功率、大收缩速率、大力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伸肌疲劳系数及屈肌力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大腿及小腿围度较健侧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程序安全有效,患者短期(3个月)可恢复正常AROM、ADL及患腿屈肌肌力,并逐步恢复正常运动.膝伸肌肌力需坚持长期练习,才可更好恢复.

  • 各类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

    作者:姜鑫;李汉秀;孙红芹;张益民

    我院自1990年~1997年10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23例(430个髋),对其中120例(122个髋)应用自行设计的康复程序进行训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康复护理ADL量表简介

    作者:张荀芳;郑彩娥;蒋小毛

    康复评定是康复程序中重要的环节,康复临床常使用客观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评定.康复护理除对患者一般状况、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评估外,主要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评定.

  •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作者:王新军;高荣慧;李晓榕

    为探讨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我院康复中心对住院的12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运动功能康复程序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日本康复医学现状与启示

    作者:邱纪方

    1 考察龙操医院是日本西部一家著名的骨科专科医院,以全髋、膝置换为特色,全髋、膝置换术前后的康复训练已成为该院康复的一项专长,康复程序也较完善.该院医师均为认定康复医师,具有康复处方权,由治疗师及护士施行,如机能训练常在PT或OT室进行,膀胱训练、位置治疗、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由病房护士施行.门诊患者一般在门诊理学疗法室治疗,大多为牵引与电疗,由助理PT施行;运动疗法与OT一般由注册PT或OT师承担,常在病房PT或OT室施行,病房所有患者的PT或OT治疗也在此处进行.上肢及ADL训练由OT师施行,下肢、拐杖使用、步行训练及温热、水疗等由PT师施行.物理因子治疗,主要集中在热敷袋、水疗、牵引及低频电疗.由于设备先进,施行治疗的效率高,如站立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动训练等均由电脑控制,准确性高.

  • 快速康复模式下结直肠癌传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疗效对比:一项基于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EnROL)

    作者:袁玉杰(摘);张信华(校)

    目的:腹腔镜辅助手术和多重管理方案(即加速康复程序,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 ERP)极大地改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并改善了临床治疗结局。然而,腹腔镜手术尚未成为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标准,大量有着良好开腹手术技术的外科医生仍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究竟传统开腹手术辅助ERP能否与腹腔镜辅助的微创治疗匹敌?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议。 EnROL(Enhanced Recovery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解答上述问题。资料和方法该研究为I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可择期手术的成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18岁),按1∶1随机分配至腹腔镜组或开腹组,两组均应用快速康复多重管理程序(ERP)进行围手术期管理。通过纳入中心、肿瘤部位(结肠或直肠)、年龄组(<66/66~75/>75岁)再进行分层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个月的机体疲劳感(使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价),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不适情况及身体机能(简表SF-36)。术后7天或更早出院之前,受试患者和结局评估人员都不知晓治疗情况。手术质量及病理评估由中心负责人员进行盲评。该研究在英国临床伦理委员会南部牛津中心B注册,注册号为No.07/H0605/150。结果研究从2008年7月开始,至2012年4月结束,共在英国的12个中心纳入204例病人(其中腹腔镜组103人,开放结合ERP组101人)。腹腔组的切除范围[(6.8±3.7) vs.(18.4±7.5)cm]以及术中出血量[(115±152)vs.(257±290)ml]较开腹组减少,但手术时间[(182±69) vs.(135±54)min]相对延长,总体手术相关损伤评分[(31.2±6.0)vs.(31.8±6.0)]没有明显差别。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的机体疲劳感评分无显著差异[MFI-20(12.28,95%CI:11.3~13.1) vs.(12.05,95%CI:11.2~13.1);P=0.93]。然而,腹腔镜组的中位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缩短(5 vs.7天;四分位点间距:4~9 vs.5~11天;P=0.033)。其他次要结局和病理报告质量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虽然有经验的外科医生运用开腹手术结合加速康复程序可使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疲乏感及其他不适情况降低至腹腔镜手术治疗相当的水平,但是住院时间会有明显的延长。在治疗结局无明显差别的前提下,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结合快速康复程序更应被推广使用。

  • 不同康复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骨隧道的影响

    作者:刘书芳;矫玮;张晓辉

    目的:探讨科学康复训练方案,使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运动员尽早重返赛场.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传统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康复方案.术后各阶段进行骨隧道直径MRI测量和运动功能评估.比较分析骨隧道扩大情况及其与运动功能的关联.结果:(1)经过康复训练后,在术后24周以内骨隧道扩大呈增加趋势,24周之后呈稳定趋势;康复组骨隧道扩大百分比、骨隧道内口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快速康复组骨隧道扩大百分比术后6周和24周较传统康复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特别是骨隧道内口直径术后6周、24周、1年较传统康复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1年后骨隧道扩大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骨隧道扩大情况与三项运动功能测试结果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的康复程序会对术后患者的骨隧道扩大产生不同影响,术后过早的康复训练会导致骨隧道内口有所扩大;康复训练方案应注意时间点的选择;骨隧道扩大与术后运动员的运动功能未见显著相关性.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后康复(一)

    作者:江海燕;于法景;王亮

    1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新理念ACL重建后的康复近几年有很大的变化,康复程序正在变得越来越激进.尽管如此,康复的目的是相同的:即让病人回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这就涉及到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正常的肌力及正常的关节稳定性.对于运动员来说,康复计划还必须考虑到恢复其跑跳的速度、动作的敏捷性和灵巧性.

  • 康复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偏瘫中的早期瘫中的早应用

    作者:潘俊婵;冷亦煊;陈晓芸

    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程序,评价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康复组在康复前,康复后60天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评分比较,数据应用SPSS10软件处理.结果康复后的60天与康复前比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痉挛评分有所下降.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程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 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守强;白会能;刘兰;梁雪爱

    目的 探讨分析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5年6月~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康复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4周康复程序,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案,要求绝对卧床休息4周,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统计.结果 康复组康复治疗活动前后各项常规活动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康复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生理自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rther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2年内随访AMI再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J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康复程序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AMI再发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 康复程序在改善急诊PCI患者抑郁状态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陈士芳;钟文杰;任丽芳

    目的:探讨康复程序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院外康复初期)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163例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83例,对照组80例。中途失访11例,终统计数为康复组78例,对照组74例。参考《中国心肌梗死康复程序》对康复组进行康复指导,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指导。观察两组抑郁例数的改变情况。结果康复运动后,康复组78例,抑郁例数24例(30.8%),对照组74例,抑郁例数42例(5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 不同心脏康复程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脏康复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卓茹

    目的:对比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和2周心脏康复程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术后心脏康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出院后3个月持续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2周心脏康复程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路径优化的10 d心脏康复程序治疗;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功能分级、生存质量以及精神心理状态。结果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LVEF、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结论10 d心脏康复程序能够缩短AMI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程序应用

    作者:彭伟;李春龙;任辉

    康复治疗的正确与否,对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治疗效果影响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康复程序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达到针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正确应用康复程序目的,通过评价-修订计划(实施)-再评价-再修订计划(实施)的良性循环过程,使病人获得正确、科学的指导,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 骨外固定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功能康复训练

    作者:史均平

    穿针外固定治疗骨折,是通过穿插在骨上的钢针体外装置(支架)的连接达到骨折固定。这种疗法具有损伤小、患者痛苦小、骨折愈合快和功能恢复好等特点。我科自1996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取穿针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108例,术后实行科学规范的功能康复程序训练,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康复治疗观察

    作者:曹志友;唐瑞先;王涛;李中言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心绞痛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80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康复组42例,对照组38例;康复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根据心绞痛分级按康复程序进行康复锻炼及心理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药物治疗10 d~14 d,待胸痛消失后予以逐渐活动的治疗.结果康复组在缓解胸痛时间,减轻胸痛程度以及心电图改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心绞痛是有效的、安全的,能提高病人的治疗信心.

  • 脑瘫患儿20例康复体会

    作者:郝樱;朱亚明

    脑瘫是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婴儿期.患病率为1‰~5‰,一般强调早诊断早治疗,佳康复期是6个月前就开始.由于我国康复起步晚,经济不发达,近年接受的脑瘫儿童都是几岁甚至十几岁,其康复难度较大.我们按脑瘫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并指导家长参与强化训练.现将20例脑瘫患儿康复体会报告如下.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