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邹英华:微创世界大展宏图
邹英华教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二十余年来,他刻苦钻研,瞄准学科发展至高点,大胆开创国内首个介入血管外科,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敢吃螃蟹好勇气邹英华的医学事业起步于北大医院.他在北大医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全国一级教授、我国放射学先驱之一、著名医学专家汪绍训、李松年先生,其博士课题“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获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科技成果奖和北京青年科技论文奖.后来,邹英华在德国埃森大学医院深造,从事介入治疗学研究,学成归国后回到母校,逐渐开展了血管扩张和支架成形技术(又称作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技术,从以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为代表的动脉缺血性病变到以下腔静脉、肝静脉狭窄为代表的静脉阻塞性病变,从大血管到中小血管,从常见部位到少见部位,邹英华已经完成全身各部位的介入治疗万余人次,在该领域的造诣日见纯熟.
-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所致尿潴留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重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所致尿潴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12例因BPH导致的尿潴留、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1个月)的患者资料,年龄80~91岁,平均(82.6±3.4)岁,均不适宜外科治疗.全部患者采用1.9~2.7 Fr微型导管、50~100μm的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临床成功定义为术后拔除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并恢复自主排尿.术后3、6、12个月评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结果 PAE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2周内成功拔除导尿管并恢复自主排尿,2例于术后3~4周拔除,临床成功率为91.7%(11/12).与术前相比,PAE术后3、6、12个月的IPSS、QoL、PV、P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治疗重度BPH所致的尿潴留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体会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1],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20%~25%,是导致妇科非急症出血的常见原因,并有0.4%~1.0%的恶变率[2].该病临床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和不适、肿瘤压迫症状以及严重贫血等许多异常症状和体征.随着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越来越成为子宫肌瘤的首选治疗方法.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本研究共对42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
中晚期盆腔内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盆腔内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当有症状和临床表现时大多属于晚期,由于盆腔内组织器官复杂,大多患者因病变侵犯周围器官或淋巴转移失去手术机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和栓塞已成了不能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4例盆腔内恶性肿瘤报道如下.
-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又称错构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的飞速发展,对AML的诊断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自1993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对58例AML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自1993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单纯肾AML 57例,多发肾AML合并肝AML 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1例;年龄23~49岁,平均38岁.左肾单发24例,右肾单发22例,双肾病变11例,双肾并肝脏AML 1例.肿瘤大为32 cm×21 cm×14 cm,小者直径为5 cm×4 cm×4 cm.
-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5年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内放射诊疗机构透视引导介入操作者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水平和规范监测情况,促进个人剂量监测的规范化,保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 使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定期监测,建立该区Access个人剂量数据库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各年度介入操作者实际监测人数变动较大;2010-2014年,介入操作者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46、0.16、0.19、0.21和0.24 mSv/a,且异常剂量率逐年降低;5年监测结果中未出现超过剂量限值工作人员;各年度均出现未按规定时限监测的情况.结论 5年中,该区89.1% ~98.5%的介入操作者的个人剂量低于异常剂量调查水平,相应的放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但仍应重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介入操作者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限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
64排CT血管重建对肝脏肿瘤介入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及对肝动脉变异显示的价值.方法:对34例肝脏肿瘤(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进行MSCTA检查,并应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34例患者共进行MSCTA及三维重建59次:共发现腹腔动脉解剖变异8例,栓塞后肿瘤供血动脉侧枝血管形成10例,腹腔动脉走形变异1例.结论:MSCTA及三维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多角度显示肝动脉的变异及肿瘤供血动脉的立体解剖图像,对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及减少手术时间、术中辐射量具有重要意义.
-
中晚期贲门癌经胃左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中晚期贲门癌患者经胃左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9例经胃左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的中晚期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胃左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3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1例(28.21%),部分缓解21例(53.85%);稳定4例(10.26%),进展3例(7.69%).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24例(61.54%);上腹部疼痛23例(58.97%);发热13例(33.33%),骨髓抑制16例(41.03%).随访结果显示,半年生存率为84.62%(33/39),一年生存率为64.10%(25/39),两年生存率为38.46%(15/39),超过3年生存率为7.69%(3/39),其中1例已存活5年.结论经胃左动脉灌注栓塞的介入疗法可有效延长贲门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中晚期贲门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PCXMC在介入放射学估算患者受照剂量中的应用
在介入放射学中,由于X线照射条件复杂,角度变化多样,对患者有辐射风险,特别是有效剂量的估算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通过体模实验,验证PCXMC软件在介入放射学中估算器官剂量的准确度,为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提出了相关软件测评的参考意见.
-
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投照角度与辐射剂量的合理优化
投照角度与剂量的关系对在介入诊疗过程中优化患者受照剂量十分重要.本试验的目的是分析不同投照角度下的曝光条件,摄影剂量和有效剂量,为优化投照角度,有效降低患者受照剂量提出建议.
-
ContextVision——领先的医学影像增强解决方案独立开发者
30年医学影像增强处理经验自20世纪70年代CT发明者Hounsfield与图像处理发明者Allan M Cormack联袂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起,医学影像技术开始进入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作为早期进军医学影像增强处理领域的企业,ContextVision不断向国际上一流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和经销商提供独特的影像分析与处理技术.据ContextVision销售及市场总监Fredrik Palm先生介绍,ContextVision以开发和销售图像增强软件来帮助客户改进医疗诊断为理念,以为医疗成像提供临床价值,通过提供业内黄金标准的图像增强系统,来对超声波、数字和介入放射学,乳腺X线,磁共振成像和CT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为目标.
-
介入放射诊疗辐射剂量特性的检测与验证
目的 对介入放射诊疗的主要辐射剂量特性进行检测和验证,为全面研究辐射剂量特性及正确实施辐射防护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血管造影仪模拟各种诊疗条件布点,用热释光剂量仪检测介入诊疗的水平和垂直辐射场、工作人员体表辐射剂量分布和不同介入手术中工作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得到预设条件的辐射剂量检测数据,由此分析辐射特性及原因.结论 本文检测出的辐射剂量数据和特性分析,可以为辐射防护提供研究依据.
-
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介入医学即通过X射线、CT和超声等影像的导向,借助专用器械治疗躯体疾病的方法,广义地讲也应该涵盖利用内窥镜、胸腔镜、腹腔镜等设备非直视下手术.本文从影像学设备、支架技术、导管栓塞技术等三方面阐述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介入放射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现已被称为除内科、外科以外的第三种临床治疗方法.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辐射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以下简称DSA)模拟介入放射诊疗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条件,用不同仪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DSA的辐射剂量及剂量率,探讨不同的检测结果对DSA辐射防护的意义.方法:利用巡检仪、热释光剂量片等仪器,在DSA模拟各种诊疗条件下,检测DSA的辐射剂量.结果:利用不同的剂量仪器检测出DSA的剂量及剂量率,得到DSA在普通曝光及透视条件下,其辐射剂量较小,但是瞬间剂量率较大,要对其进行针对性防护.结论:在DSA的诊疗过程中,不同的诊疗条件有不同的输出剂量.本文检测出输出剂量数据,可以为DSA的辐射防护提供实验方法和研究依据.
-
56例介入治疗急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急性肺炎的临床的研究.方法:在患者身体中分别向单侧支气管和双侧支气管内注入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作为治疗前期的试验,56例急性肺炎的治疗,治疗前后的患者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困难程度作出对比,分析出临床试验的效果.结果:56例介入治疗急性肺炎的患者,由支气管注入抗生素后,患者血压、体温、脉搏均恢复到正常值,呼吸也恢复到平稳状态.结论:介入抗生素治疗急性肺炎的效果明显,值得日后临床广泛应用并加大力度宣传.
-
浅谈介入放射学
1 介入放射学概念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由影像医学与临床微创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医学学科,是在临床影像医学设备(X - ray、间接X- ray与DSA、CT、MR、B-us等)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细微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采集活体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等.简单地说,它是采用高科技影像设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病人体内血管,进行修补、扩充、疏通工作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
-
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介入医学即通过X射线、CT和超声等影像的导向,借助专用器械治疗躯体疾病的方法,广义地讲也应该涵盖利用内窥镜、胸腔镜、腹腔镜等设备非直视下手术.本文从影像学设备、支架技术、导管栓塞技术等三方面阐述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介入放射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现已被称为除内科、外科以外的第三种临床治疗方法.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29例临床分析
大咯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长期反复的大咯血,又无手术治疗的指症,临床处理乏策,死亡率高,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出血对挽救病人生命至关重要.1974年Remg等[1]首先应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获得成功.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认为它是有效控制大咯血的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现就我院用此法治疗的2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大咯血的治疗价值和影响因素.
-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介入治疗26例分析
输卵管阻塞是造成妇女不孕诸多因素中常见的病因,约占女性不孕病因的1/3.1988年澳大利亚皇家妇女医院Rosch和Thurmond医师首次采用介入放射学的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SSG)和再通术(FTR),提高了输卵管阻塞诊断和再通成功率.本院自1998年8月以来用Cook公司生产的真空间轴导管子宫输卵管造影装置对26例不孕症者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采用自制输卵管再通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5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制输卵管再通器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制输卵管再通器械,对造影显示为单侧输卵管不通20例和双侧输卵管不通35例行输卵管再通术.结果:输卵管插管成功率100%,近端输卵管再通成功率98%,中远段输卵管再通成功率69%,术后随访1年正常妊娠率38%.结论:自制输卵管再通器械结构合理,对于输卵管性不孕具有很好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