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端瑜;唐明灯;李生栩;刘道佳;张杰平;蔡志华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L)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HL患者化疗后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终结果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并与治疗后单纯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四格表x2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①31例患者共发现病灶145处,其中恶性94处、良性51处.18F-FDG PET-CT评价HL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87%、94.12%、96.84%、96.00%和96.55%,均明显优于单纯CT检查(x2=9.83、13.49、11.50、11.69、22.58,P均<0.05).②31例患者经PET-CT显像后,16例(51.61%)更改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是HL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 18F-FDG PET-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聪霞;李旭;姚稚明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良恶性诊断非常困难,在诊断不明确而手术切除的结节中,约30%为良性.常规影像学技术虽然可以对大部分SPN做出定性诊断,但对一部分SPN仍然诊断困难,且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ET-CT作为一种新的显像技术,能够综合提供SPN的代谢及形态信息,在SPN的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近期多种新的显像方法的应用更进一步提高了SPN的诊断准确率.

  • PET-CT在胸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尹培;霍红旗;柴鹏;赵剑平;冯小伟;刘春海;游志鑫

    目的 评价PET-CT在胸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及不明原因胸腹腔积液,临床高度怀疑胸腹膜转移瘤的37例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经病历记录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终判断是否存在胸腹膜转移瘤,并对已确诊胸腹膜转移瘤的患者记录病灶代谢分布形态及测量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 37例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中,PET-CT诊断阳性的患者共29例,其中,假阳性3例;诊断为阴性的患者共8例,其中,假阴性2例.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胸腹膜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66.7%、准确率为86.5%、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75%.在已确诊胸腹膜转移瘤的26例患者的全身显像中,病灶摄取形态呈条形或环形分布者11例、呈点灶状分布者15例,两组病灶SUVmax分别为5.97±3.39和2.89±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结论 PET-CT全身显像在胸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简单、无创和灵敏度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判断胸腹膜转移瘤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18F-FDG和18F-FLT PET-CT在肿瘤非手术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江茂情;吴华

    早期监测肿瘤在不同治疗方法中的疗效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PET可从分子水平上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特异度.18F-FDG为葡萄糖类代谢显像剂,作为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显像剂,因其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表现为对肿瘤的非特异性显像.3'-脱氧-3'-18F-氟胸腺嘧啶(18F-FLT)为核苷酸类代谢显像剂,在细胞增殖显像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两者在肿瘤监测、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各具特点.该文就PET-CT在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探讨两者在监测非手术治疗疗效时何者更具有优势.

  • 18F-FLT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

    作者:李红梅;冯珏;李晓东;张建阳

    形态影像学作为评价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传统方法,因所需时问较长,不能从生物学角度进行评价,逐渐被分子影像学方法所取代.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虽然在多种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中显示了突出的优势,但由于特异性较差,不能对恶性肿瘤的冶疗效果进行准确评价.研究表明,18F-氟胸苷(18F-FLT)PET大的应用前景在于监测肿瘤的治疗效果,且优于18F-FDG.

  • 食管癌中18F-氟脱氧葡萄糖摄取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珍芳;万卫星

    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基因、分子水平的异常,是多个因素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检测肿瘤细胞糖摄取在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食管癌肿瘤细胞葡萄糖摄取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影像学及肿瘤相关抗原在诊断肺癌中的应用

    作者:田亚东;袁卫红

    肺癌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生及病死率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正确的临床分期对指导肺癌治疗,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肺癌的诊断主要是影像学手段,有CT、MRI、SPECT、PET等;而肿瘤相关抗原中的肺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癌胚抗原检测对肺癌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姚晓龙;孙灿文;娜仁花;何霖;古丽菲拉·海克甫;杨小丰

    目的 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18F-FDG PET/CT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相应的检索词,收集1990年至2016年的所有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发表文献,通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诊断比值比(DOR)并进行分析.阈值效应分析采用计算曲线下面积;亚组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共纳入文献22篇,患者2543例.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灵敏度为0.66(0.62~0.69),总特异度为0.82(0.80~0.84),总PLR为3.60(2.82~4.58),总NLR为0.45(0.37~0.54),总DOR为9.12(6.15~13.52),曲线下面积为0.82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肺结核病史的与无肺结核病史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提示肺结核病史是影响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 18F-FDG PET/CT是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良好方法,可为NSCLC提供准确分期.

  • 神经上皮性肿瘤18F-FDG摄取水平与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蔡莉;高硕;李彦生;杨海磊;刘磊

    目的:探讨神经上皮性肿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神经上皮性肿瘤的患者行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检查,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及肿瘤MVD.按VEGF表达高低将其分为2组并观察VEGF低表达和高表达组间18F-FDG的肿瘤与对侧蛋白质的SUV比值(T/WM)的差异,T/WM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41例患者中VEGF低表达者23例,VEGF高表达者18例.VEGF低表达组与VEGF高表达组T/W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M与MVD呈正相关(r=0.759,P<0.05).结论:神经上皮性肿瘤的18F-FDG摄取水平与VEGF表达及MVD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用于术前活体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 全身~(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中的应用

    作者:郑婧;高硕

    目的:探讨全身~(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诊断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患者行全身PET/CT检查,通过视觉分析和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测定对病灶进行判断,所得结果与病理和(或)随访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中终明确原发灶13例,其中肺癌8例,结肠癌2例,肾癌、乳腺癌、宫颈癌各1例.4例未发现原发灶患者中3例PET/CT否定原转移性腺癌诊断而诊为恶性淋巴瘤.PET/CT对肿瘤原发灶诊断的灵敏性为92.3%(12/13)、特异性为75.0%(3/4)、准确性为88.2%(15/17).另有10例(58.8%)患者除己知转移瘤和原发灶之外,还发现了其他脏器组织的转移.结论:~(18)F-FDGPET/CT全身显像在探寻颈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及了解病变分布范围有重要价值.

  • 18F-FDG和11C-PIB PET联合脑显像对阿尔茨海默病及额颞痴呆的鉴别诊断价值初探

    作者:王颖;高硕;蔡莉;石志鸿;李彦生;纪勇

    目的 初步探讨11C-PIB和18F-FDG联合脑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及额颞痴呆(FTD)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难以鉴别为AD或FTD的患者,行11C-PIB及18F-FDG PET联合脑显像.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行18F-FDG PET脑显像.18F-FDG结果应用统计参数图(SPM)进行基于体素水平分析,行2个样本t检验,P < 0.001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选取11C-PIB廓清及滞留情况对比明显的55~60 min图像进行视觉分析,PIB阳性定义为双侧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及皮质下结构PIB放射性滞留较白质为著,小脑PIB廓清.PIB阴性定义为大脑皮层及皮质下结构、小脑无明显PIB滞留,仅在脑白质走行区少量放射性滞留.结果 18F-FDG与11C-PIB PET脑显像示典型AD图像5例,双侧颞-顶联合皮质区、楔前叶及后扣带回大脑葡萄糖代谢减低,PIB阳性.典型FTD图像2例,双侧额叶、前扣带回及双侧皮质下结构大脑葡萄糖代谢减低,PIB阴性.3例患者经18F-FDG脑显像仍难以鉴别,但11C-PIB脑显像提示AD 2例,FTD 1例,并且经5~6个月随访证实.结论 18F-FDG和11C-PIB联合脑显像能为AD及FTD鉴别诊断提供双重的影像学依据,尤其是在大脑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相互重叠时,11C-PIB显像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史文杰;梅兴明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肺腺癌亚型,临床较少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收治的1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患者相关资料,通过18F-FDG PET/CT检查,明确了原发病灶及淋巴结、骨骼多发转移灶,探讨了PET/CT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

  • 18F-FDG PET/CT在宫颈鳞癌治疗后鳞状细胞癌抗原升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文杰;王小杰;毛媛媛;宋申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宫颈鳞状细胞癌治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升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宫颈鳞癌手术和(或)放、化疗后血清SCC-Ag升高(>1.5μg/L)患者,18F-FDG PET/CT全身扫描查找有无复发和(或)转移灶.以病理学和(或)随诊结果为诊断标准,评价PET/CT对宫颈鳞癌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效能.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 PET/CT发现异常代谢增高灶者44例,阴性表现者8例.42例患者经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诊证实复发和(或)转移,PET/CT诊断宫颈鳞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假阳性3例、假阴性1例,PET/CT诊断宫颈鳞癌复发和(或)转移的敏感度为97.6%(41/42),特异度为70.0%(7/10),阳性预测值为93.2%(41/44),阴性预测值为87.5%(7/8),准确度为92.3%(48/52).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和)或临床随诊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732).结论 18F-FDG PET/CT是宫颈鳞癌治疗后SCC-Ag升高患者复发和(或)转移的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甲状腺髓样癌18F-FDG PET/CT表现

    作者:郑红娜;解敬慧;朱毅;张延军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特征,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MTC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表现及临床资料.测量原发灶早期及延迟大标准摄取值(SUVmaxE和SUVmaxD),计算储留指数(RI).结果7例MTC患者中,单发4例,双发2例,多发病灶1例;形态不规则4例;边界不清楚4例;密度不均匀减低7例;伴粗大钙化5例.2例患者原发灶早期显像表现为FDG摄取较低,SUVmaxE分别为2.5、2.1,延迟显像代谢活性下降,RI为-20%、-14.3%;余5例早期显像及延迟显像均表现为FDG不均匀代谢增高,SUVmaxE为3.6~9.1,平均5.8±2.1,RI为7.5%~45.8%,平均21.3%±16.2%.伴颈部淋巴结转移5例,早期显像及延迟显像均表现为FDG不同程度代谢增高, SUVmaxE为3.2~8.2,SUVmaxD为3.3~9.8;所有7例均不伴有远处转移.结论18F-FDG PET/CT有助于检出MTC及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全面评估转移情况.

  • 18氟-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伽玛刀疗效的评估

    作者:边艳珠;卢亚敏;郑鑫;魏强;任朝英;吴大勇;李金福;张文艳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癌的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治疗,作为三维适形放疗设备之一的体部伽玛刀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2].

  • 18F-FDG PET/CT在顽固性癫痫病灶定位和治疗决策中的影响

    作者:梁英魁;赵文锐;川玲;郭烽;雷霄;王升;侯小明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显像在顽固性癫瘸患者定位与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 顽固性原发癫痫患者84例,均行FDG显像、头皮脑电图检查(EEG)及MRI检查.分析癫痫患者的FDG显像表现,根据其表现制定治疗计划.以手术患者的皮层脑电图(ECoG)为标准,比较3种检查符合率.随访比较FDG显像不同表现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统计学方法使用X2检验、Fisher's精确统计和Kappa检验.结果 FDG显像、EEG、MRI对癫痫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78/84)、97.6% (82/84)、22.6%(19/84).手术52例,伽玛刀治疗19例;放弃治疗13例.PET/CT对治疗的决策更改率为38.1%(32/84),与ECoG比较,手术患者中PET、EEG、MRI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86.5% (45/52)、53.8%(28/52)、30.8%(16/52),FDG PET与ECoG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425).PET/CT上表现为单发局限性病灶组的治疗满意率高于多发病变组(分别为91.1% vs 50.0%,P<0.01).3例FDG显像阴性患者伽玛刀治疗不满意.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癫痫灶定位准确性优于EEG以及MRI,可指导治疗手段的选择.FDG表现为单发病灶及少数多发病灶的患者手术及伽玛刀治疗效果较好.

  • 18 F-FDG PET/CT对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杨洋;黄世明;刚波;陈清华;林志春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 F-FDG PET/CT)对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查找有关18 F-FDG PET/CT对肾上腺肿瘤良恶性诊断性试验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员按同一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采用Meta 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20篇文献,肾上腺肿瘤患者1481例,肾上腺病变共计1663个.Meta分析结果示,PET/CT对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为0.92,特异度为0.92,阳性似然比为9.54,阴性似然比为0.09,合并效应量为139.60,受试者曲线下面积为0.9708.18 F-FDG在肿瘤摄取值/肝脏摄取值>1时代谢参数SUVmax比值的诊断效能高(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93、受试者曲线下面积为0.9789).结论 18 F-FDG PET/CT代谢参数中SUVmax比值(tumor/liver>1)对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效能高.

  • SUVmax与MTV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对比观察

    作者:侯丽娟;张喜平

    目的:观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和肿瘤代谢体积( MTV)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异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初治乳腺导管癌63例,采用18 F-FDG PET-CT显像技术在新辅助化疗前、第一个疗程结束及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显像扫描,计算并比较SUV-max变化率(⊿SUVmax1%,⊿SUVmax2%)及标准摄取值(SUV)=1.5时MTV的变化率(⊿MTV1%,⊿MTV2%)和2.5时MTV的变化率(⊿MTV1′%,⊿MTV2′%)。结果本研究化疗结束后有效32例(有效组),无效31例(无效组)。两组⊿ MTV1%、⊿ MTV2%和⊿ MT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有效组⊿ MTV2′%、⊿SUVmax1%及⊿SUVmax2%明显大于无效组(P<0.05);两组化疗前肿瘤长径≥2.5 cm时⊿MTV1%、⊿MTV2%、⊿MTV1′%、⊿MTV2′%及肿瘤长径<2.5 cm时⊿MTV1%、⊿MTV1′%、⊿MTV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肿瘤长径<2.5 cm时有效组⊿MTV2%明显大于无效组(P<0.05)。结论 SUVmax与MTV对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且评估效果相当。

  • 18F-FDG hPET/CT显像中口服对比剂致回盲部及升结肠生理性浓聚的探讨

    作者:郑立春;冯珏;李红梅;张秀梅;王鹏;乔丽敏

    笔者对本科行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 F-FDG)hPET/CT检查患者中结肠部位出现生理性核素浓聚现象的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

    作者:张敬勉;赵新明;王建方;王颖晨;张召奇;赵秀娟

    目的 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8F-FDG 后60 min及120 min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延迟显像于患者饮水使胃适度充盈后进行.必要时行增强CT检查.分别从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外转移3个方面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分别测量胃癌复发与吻合口炎症早期及延迟显像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SUVmax变化率(△SUVmax%),评价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的价值.所有患者的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复发的准确性96.4%(53/55)高于CT(85.5%),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92.0%)、准确性(96.4%)、阴性预测值(93.8%)均高于CT(60.0%、81.8%、75.0%),诊断淋巴结外转移的灵敏度(81.8%)、准确性(90.9%)均高于CT(45.5%、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F-FDG PET/CT显像使34.5%(19/5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21.8%(12/55)的患者治疗方案改变.(3)胃癌复发患者及吻合口炎症患者△SUVmax%分别为(22.8±9.8)%、(8.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早期探测胃癌复发、转移,将成为胃癌治疗后有效的监测手段;且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合理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有助于肿瘤复发与吻合口炎症的鉴别.

421 条记录 15/22 页 « 12...1213141516171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