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6例分析
2004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患者16例,探讨剖宫产后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6例,年龄20~45岁,平均32.5岁,均已婚,其中15例剖宫产术后5~6天出现发热体温38.5~39.5℃,下腹有压痛,B超发现子宫口处低回声区域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4m3×3m3×2m3~8m3×6m3×4m3.1例剖宫产术后7天后发现合并盆腔血肿,B超发现子宫口处低回声区域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血肿14m3×12m3×3cm3.
-
舌头牵拉法治疗术后呃逆
呃逆是外科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较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病人,手术后病人出现呃逆无法自主控制,致腹压的急剧增高而使腹部切口张力显著增高,无疑会导致切口疼痛加剧.频繁的呃逆还存在着切口血肿、出血以及切口裂开的潜在危险.对呃逆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镇静或解痉药物、压迫眶上缘、短时间内吸入二氧化碳、颈部膈神经封闭以及针刺按摩穴位等方法,其不足之处是起效较缓慢,甚至有部分病人疗效不明显,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对术后出现呃逆的病人采用舌头牵拉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
剖宫产后切口血肿及愈合不良的超声诊断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常常难以避免.术后超声对子宫复旧情况进行监测,早期发现切口愈合不良和血肿形成,并及时处置是避免术后晚期切口裂开导致阴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三例及文献复习
一、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34岁,因二次剖宫产术后5年余,经期进行性延长5年于2010年4月10日入院.患者分别于2000年、2005年因"骨盆狭窄"行剖宫产,第二次剖宫产术中出血较多,具体情况不详,术后反复少量阴道出血,B超提示子宫切口血肿,经积极治疗后血肿消失,症状消失.
-
剖宫产腹壁切口血肿诊治体会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22岁,因停经39周,规律性腹痛1小时入院,入院诊断:妊娠39周G1P0 LOA临产,入院后因频发变异减速,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术后第1天,患者发热、自觉下腹切口痛,查体:体温波动于37.3-39.5℃,心肺听诊正常,切口周围压痛明显,切口无红肿及渗出,监测血象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行B超检查示:左下腹切口上方探及不均低回声包块,约6.6*2.8cm。临床考虑腹壁切口血肿并发感染,于原切口切开,清除脓血性渗出液约60ml,行渗出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及时调整抗生素,清创处置3天,再次缝合切口,8天后拆线,切口愈合良好。 -
颈椎前路手术后切口血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后切口血肿临床特点、处理措施及预防策略。方法分析258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切口区血肿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呼吸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6例以呼吸功能障碍者术中证实存在皮下血肿,3例以神经障碍者术中证实存在硬膜外血肿,1例呼吸及神经功能障碍同时存在患者术中可见皮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同时存在,随访6个月~2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ASIA分级恢复满意。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早期是术区血肿的高发期,应密切注意患者呼吸及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早发现和积极手术干预是避免严重后果的主要措施。
-
MR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及切口愈合过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MR在剖宫产术后子宫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龙岗区人民医院8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 R检查图像,观察子宫复旧过程及复旧不良的MR表现,观察子宫切口愈合过程及愈合不良的MR表现。结果:在80例剖宫产患者中,术后子宫复旧良好70例, M R表现为:子宫大小、形态恢复正常,宫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子宫内膜连续;切口表面光整,T2W I信号逐渐接近正常子宫壁信号。复旧不良10例,表现为:子宫腔积血(液)5例,宫腔内残留1例,胎盘植入2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血肿1例。其中发现子宫肌瘤6例共9个病灶。结论:MR能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对复旧不良及切口并发症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可以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13例体会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以其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能早期进行日常活动等优点,已在国内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但如何预防及处理其术后并发症仍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我科行腹股沟疝手术出现并发症的13例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12年3月我科共行45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13例出现并发症。男10例,女3例,年龄35岁~78岁。并发症:复发4例,感染1例,慢性疼痛2例,切口及会阴部异物感2例,切口血肿1例,阴囊血清肿3例。 -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护理
剖宫产手术是产科常见的创伤性操作,也是重要的手术助产方法。近年来,由于临床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抗生素广泛应用等各种原因导致选择剖宫产手术逐渐增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概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临床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血肿、切口裂开及切口疝等。剖宫产本身作为一种手术方式,会给母体的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创伤,手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术后切口感染更会加重患者的心身负担及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增加临床医护人员的压力,对临床治疗、护理及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不及时治疗,一旦发生,轻者影响切口的愈合,重者可导致宫腔感染败血症等甚至危及产妇生命导致医疗纠纷等严重后果。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中,28例出现术后切口愈台不良,针对以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治疗,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
会阴切口改良缝合术200例
自1998年10月以来,对200例会阴切口创口进行内八字改良缝合,在预防切口感染,防止切口血肿及开裂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会阴侧切开200例,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5.8岁,全部为初产妇.
-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和不良38例分析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较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切口愈合不良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血肿,切口疝等.它的出现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为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我们研究了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出现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共38例,现报道如下.
-
剖宫产子宫切口血肿9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快速升高,剖宫产术后的近、远期并发症亦见增多[1].子宫切口血肿是剖宫产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剖宫产术后感染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产后复查的重视,子宫切口血肿发病率有所上升,现收集2008年1月-2012年8月到诸暨市红十字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病例共9例,对其原因、治疗和愈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血管钳在腹壁切口止血时的应用
腹部外科手术时常用电刀切开腹壁,电凝或丝线结扎止血,手术后病人腹壁切口血肿、脓肿、残留线结所致感染、脂肪液化、渗血及裂开等并发症时有发生,给病人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腹壁切口因此愈合不良还可影响外观和引起功能障碍。为了减少术后腹壁切口并发症,我院腹部外科从1996年2月开始采用手术刀片切开腹壁及血管钳钳夹止血,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下腹部直切口缝合方法探讨
传统腹部手术不论采用纵切口或横切口均常规缝合筋膜和皮下脂肪层,尤其是皮下脂肪厚者,缝合后易致伤口渗血渗液、切口周围组织增生硬结或切口血肿而裂开.我们在1997年1月~2001年1月对收住我院的100例皮下脂肪在1cm以上的剖腹产和妇科手术患者采用下腹部直切口全层间断缝合,伤口愈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我国自然分娩限制会阴切开的研究现状
会阴切开术是在第二产程末或分娩过程中,用剪刀或手术刀切开会阴,并需缝合修补的一种扩大阴道口的外科手术[1]。现今已成为产科医生或助产士常用的一种手术操作,在自然分娩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防止严重会阴裂伤及紧急状态下快速结束分娩。会阴切开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疼痛和感染,此外还有会阴撕裂、切口血肿、出血过多等,并且有很多产妇表示不愿意会阴侧切[2-3]。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限制会阴切开,指出在自然分娩时避免产时会阴切开,可以减少会阴损伤的程度,并且对产程和新生儿没有影响,产妇产后较少发生会阴疼痛和尿潴留[4-5]。现将我国自然分娩限制会阴切开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皮下翻转筋膜瓣修复髂骨取骨处创面5例报道
自体髂骨以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多年以来一直是治疗骨缺损、骨肿瘤、脊柱及关节融合等骨科手术的首选,被认为是骨移植中的"金标准"[1].尽管术后髂骨供骨区很少发生灾难性的损伤,但操作不当也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如取骨区疼痛、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切口血肿、取骨区感染及取骨区骨折等,其中髂骨取骨区创面形成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供区并发症.由于创面深,且常有窦道形成及潜在空腔,常规清创缝合后创面愈合困难(图1).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院对收治的5例髂骨供区创面患者采用皮下翻转筋膜瓣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腹部手术切口血肿或脂肪液化裂开的防治
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腹部手术切口血肿或脂肪液化裂开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增加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应使这种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并进行恰当处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62例临床分析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产科常见的疾病。其原因有:妊娠生理引起血小板减少、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以导致妊娠流产、胎死宫内及产后出血和新生儿颅内出血、手术切口血肿等,对母婴存在潜在危险。
-
新式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血肿68例分析
子宫切口血肿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剖宫产术感染率增加的原因之一[1],自新式剖宫产术广泛应用以来,由于该术对麻醉效果要求高,加上子宫下段切口的改良、子宫下段形成的程度、术者的手法、以及胎儿等因素的影响,剖宫产术切口血肿发生率仍较高.现就68例新式剖宫产术切口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措施.
-
瘢痕子宫术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腹腔积液1例诊治体会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临床严重并发症。目前全国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因产后出血而死亡者占31.2%,高居第一位[1],故必须及时诊断、立即处理。本文以我院收治的一例病情隐匿、少见的瘢痕子宫术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腹腔积液、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例,讨论该病的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
患者,37岁,G4P1,因"停经36+4w,皮肤瘙痒1+w,发现胆汁酸升高1-d"于2013年04月05日收住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闻及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5cm,腹围114cm,胎心140/153次/min;辅助检查:B超晚孕,双活胎,头/横位;肝功示ALT 138 U/L 、AST 143U/L、TBA 22.1μmol/L;血常规Hgb:108g/l、plt:95*109/L;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①G4P1+236+4w宫内孕双活胎;②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③瘢痕子宫;④低蛋白血症。因双胎合并瘢痕子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在持硬麻醉下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经过顺利,术中给予欣母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宫体肌注,术中出血约150ml,术毕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予以止血、预防感染、促宫缩等治疗。患者于术后13h自诉胃部痉挛,心电监护示生命体征平稳,考虑可能与麻醉药物有关,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1h后自诉胃部痉挛无好转,给予阿托品0.5mg肌注解痉,20min后出现腹胀,给予开塞露通便,症状缓解,患者术后夜间心率波动于82郯88次/min、血压波动于110郯114/70郯80 mmHg。术后第1d夜间,未排气,自觉腹胀,普外会诊查体示腹部稍膨隆,腹软,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弱,建议暂禁食,给予开塞露通便。术后第2d,未排气,胃部不适缓解,腹部平片示:不除外麻痹性肠梗阻,给予灌肠。术后恶露不多,无发热。术后第3d,仍未排气,考虑不全性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灌肠等,复查血常规WBC:19.78×109/L ,Hgb由108g/l 降至51g/l、plt:147×109/L,在B超监测下行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约20ml,B超示:腹腔中量积液,子宫切口前方约7.4×3.7cm血肿,当日行介入疗法(经皮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共给予A型红悬5U输注纠正贫血治疗。术后第4d,已排气,进流质饮食,患方拒绝腹腔穿刺引流积血,要求保守治疗。术后第7d,患者多次出现腹部绞痛,普外会诊后考虑:①肠梗阻;②血性腹膜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治疗。术后第9d,大便已解,肛门排气畅,复查B超示:腹腔中量积液,给予放置腹腔引流管3d,共引出暗红色不凝血1050ml。术后第18d,复查B超示:腹腔无积液,子宫前方血肿稍缩小,复查血常规回示WBC 8.4×109/L、Hgb:97g/L,恢复好,子宫收缩好,阴道流血少,泌乳通畅,准以出院;1月后复查B超示:腹腔无积液,子宫前方血肿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