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二醛酶Ⅰ基因rs1049346 G/A多态性与耐药性癫痫的相关性

    作者:刘洲;崔理立;蔡玉洁;许志恩;李克深;赵斌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 (Glo Ⅰ)基因rs1049346 G/A多态性和耐药性癫痫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7例汉族耐药性癫痫患者和69例汉族非耐药性癫痫患者.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Glo Ⅰ基因rs1049346 G/A多态性.结果 耐药组GG、GA、AA基因型分别占6.0%,49.3%,44.7%,非耐药组分别占7.2%,53.6%,39.1%,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79).耐药组等位基因G、A频率分别为30.6%,69.4%,非耐药组患者分别为34.1%,65.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 =0.85,95% CI 0.51~1.42,x2=0.37,P=0.54).结论 Glo Ⅰ基因rs1049346 G/A多态与汉族癫痫耐药可能无相关性.

  • CYP3A4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小儿耐药性癫痫的关系

    作者:李艳梅;王刚;黄志;吴惧

    目的 探讨耐药性癫痫的汉族儿童CYP3A 4* 18A、CYP3A 4* 1G与癫痫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共检测西南地区238例儿童的CYP3A 4* 18A、CYP3A 4* 1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其中耐药性癫痫(耐药组)83例、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有效组)87例、健康儿童(正常组)68例.结果 CYP3A 4* 1G野生纯合子频率在耐药组、有效组、正常组分别为47%、45%、50%,突变杂合子频率分别为46%、49%、43%,突变纯合子频率为7%、6%、7%;等位基因野生型频率分别为70%、70%、71%,突变型频率分别为30%、30%、29%.3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CYP3A 4* 18A在耐药组中分布野生纯合子93%、突变杂合子7%,等位基因野生型96%、突变型4%;有效组、正常组野生纯合子100%,未发现突变.耐药组CYP3A 4* 18A多态性的突变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及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耐药组与正常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西南地区汉族儿童CYP3A 4*18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癫痫耐药存在相关性,CYP3A 4* 1G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可能无相关性.检测CYP3A 4* 18A基因型也许是选择有效抗癫痫药物的方法之一.

  • 下调孕烷X受体表达对谷氨酸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程永菲;余年;狄晴

    目的 探索下调孕烷X受体(PXR)表达对谷氨酸(GLU)模拟癫痫发作环境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BMEC)P-糖蛋白(P-gp)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bEnd.3细胞,分为不同浓度GLU处理组(以0 μmol/L、1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 GLU处理细胞30 min),GLU不同时间处理组(以100 μmol/L GLU处理细胞0 min、15 min、30 min);使用siRNA-PXR特异性抑制PXR表达,分为对照siRNA(NC siRNA)+GLU组、siRNA-PXR+GLU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XR和P-gp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核内PXR蛋白表达,RT-qPCR检测细胞P-gp mRNA表达,罗丹明123(Rh123)细胞蓄积实验检测P-gp外排功能.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50 μmol/L和100 μmol/L GLU组PXR和P-gp蛋白表达均增高(均P<0.05),尤以100 μmol/L组PXR和P-gp蛋白表达明显.与空白组相比,15 min和30 min组PXR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0.05),30 min组 P-gp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100 μmol/L GLU组胞核内PXR表达增加(P<0.05).与NC siRNA+GLU组相比,siRNA-PXR+GLU组PXR蛋白表达下调了37%[(1.00 ± 0.00)vs (0.63 ± 0.18);t=3.41,P=0.02],P-gp蛋白表达下调了43%[(1.00 ± 0.00)vs (0.57 ± 0.09);t=7.94,P=0.00],P-gp mRNA表达下调了52%[(1.00 ± 0.04)vs (0.48 ± 0.08);t=10.98, P=0.00].GLU组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0.72 ± 0.01)较空白组降低[(1.00 ± 0.03);t=9.66,P=0.00];GLU+维拉帕米(P-gp抑制剂)组(1.07 ± 0.04)较GLU组增高(t= -11.93,P=0.00);siRNA-PXR+GLU组(0.91 ± 0.03)较NC siRNA+GLU组增高[(0.69 ± 0.05);t= -7.52,P=0.00].结论 下调PXR表达能够抑制mBMEC在GLU模拟癫痫发作环境下的 P-gp表达及其功能,提示PXR参与调控癫痫发作诱导血-脑屏障P-gp表达及其功能.

  • 2010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耐药性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忠文;邹蓉;戴永萍;赵合庆

    目的 探讨发展为耐药性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3年3月~ 2014年7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专病门诊的230例癫痫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依据国际抗癫痫联盟耐药性癫痫定义对纳入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一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提高药物剂量到50% WHO推荐日剂量以上以达到规范化治疗.对耐药性癫痫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测相关预测因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MRI阳性(OR=2.214,95% CI:1.011 ~4.851,P=0.047)、治疗前发作次数≥10次(OR=4.856,95% CI:2.214 ~ 10.649,P<0.0001)、治疗后EEG癫痫波样异常(OR=3.500,95% CI:1.618 ~7.571,P=0.001)与耐药性癫痫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MRI阳性、治疗前发作频率高及治疗后EEG癫痫波样异常的患者易发展为耐药性癫痫.

  • 自身免疫性癫痫

    作者:李乐超;余年;狄晴

    迄今,临床仍有约1/3的癫痫患者对现有抗癫痫药物(AEDs)不敏感,发展为耐药性癫痫(DRE)[1].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有学者[2]将一系列自身抗体或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等)介导的癫痫,称之为自身免疫性癫痫(AE)或免疫介导性癫痫.2002年2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3届国际自身免疫学大会早提出此概念,同年《Nature Immunology》正式发表了AE的相关内容并指出此概念的提出是癫痫病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历史事件[3].虽然目前尚不清楚AE在癫痫总体人群中比例,但愈来愈多的研究[4-6]显示,AEDs治疗癫痫失败可能部分归因于AE的存在.因此,现对A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 智力评估在耐药性癫痫定侧中的价值

    作者:刘立红;石先俊;廖白军;刘仕勇;安宁;杨辉;杨梅华

    目的 探讨智力评估对耐药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侧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经手术治疗的耐药性癫痫,筛选出105例有随访记录的且其术前智力评估结果中操作得分(PIQ)和言语得分(VIQ)差值大于15分的成人耐药性癫痫患者,比较IQ低值侧其与电生理+影像学得出的综合定位结果,并结合术后疗效分析.结果 两者相一致组78例(78/105),吻合率74%.术后随访2~4年,标准按Engel分级,总优良率79%(Ⅰ级+Ⅱ级),83例.其中一致组有70例,占84.3%,非一致组13例,占15.7%.两组疗效对比,一致组优良率为89.7%(70/78),非一致组为48.1%(13/27),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智力评定VIQ与PIQ差值大于15分,其低值侧对致痫灶侧评估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术前评估定侧参考指标之一.

  • 多药耐药基因-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与小儿耐药性癫痫的关联研究

    作者:王广新;杨作成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与小儿耐药性癫痫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多药耐药基因-1的T-129C多态性、BDNF基因的C270T多态性作为研究的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在耐药性癫痫组41例患儿、药物有效癫痫组43例患儿、正常对照组30例儿童中进行这两个多态性检测,比较3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耐药性癫痫组MDR1基因T-129C多态性的TT基因型分布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药物有效癫痫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耐药性癫痫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的CC、CT、TT基因型分布频率和C、T等位基因频率与药物有效癫痫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DR1基因T-129C多态性可能与小儿耐药性癫痫存在关联,在小儿耐药性癫痫的发生中可能起作用;而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小儿耐药性癫痫可能无关联.

  •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中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

    作者:杨夏鑫;孟明珠;纪坤乾;王晓棠;童丽丽;王爱芹;赵秀鹤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中癫痫发作的临床及电生理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MELAS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癫痫发作的形式、脑电图特点,并依据颅脑磁共振是否有新发卒中样病灶,将患者分为新发卒中样病灶组和无新发卒中样病灶组,依据首发症状及癫痫首发年龄分为癫痫首发组和非癫痫首发组、成人组(≥18岁)和非成人组(<18岁),分析癫痫发作与新发卒中样病灶的关系、耐药性癫痫与首发症状及癫痫首发年龄的关系.结果 57例癫痫发作率为82.5%,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的患者为35.1%,发作形式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87.2%)常见.行脑电图检查22例,其中21例(95.5%)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15例(68.2%)出现癫痫样放电.癫痫发作在新发卒中样病灶组的比例较高,与无新发卒中样病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耐药性癫痫在癫痫首发组的比例较高,与非癫痫首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耐药性癫痫在非成人组的比例较高,与成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癫痫发作是MELAS的常见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发作形式多样,非特异性的脑电图表现常见.新发卒中样病灶和癫痫首发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

  • 耐药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A、B受体表达观察

    作者:陈姝璇;康杨婷;石海燕;伍国锋;王丽琨

    目的 观察耐药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 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γ-氨基丁酸B(GABAB)受体表达的变化,以探讨二者在颞叶癫痫大鼠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制作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根据癫痫大鼠对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的反应分为耐药组、药物敏感组,选择8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大脑海马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GABAA、GABAB受体.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耐药组大鼠海马组织GABAA、GABAB受体平均积分光密度(MOD)值分别为0.157±0.016、0.158±0.026,药物敏感组分别为0.262±0.016、0.263±0.027,对照组分别为0.294±0.040、0.307±0.032;耐药组、药物敏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耐药组、药物敏感组相比,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耐药组GABAA、GABAB受体累积积分光密度(IOD)值(代表GABAA、GABA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1±0.029、0.071±0.016,药物敏感组分别为0.223±0.036、0.149±0.012,对照组分别为0.261±0.034、0.180±0.011,耐药组、药物敏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耐药组、药物敏感组相比,P<0.05.结论 GABAA、GABAB受体在耐药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降低,二者可能与癫痫耐药发生有关.

  • 癫痫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海燕;黄建敏;李雪斌;蒙兰青;唐雄林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75例,根据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耐药性癫痫(DRE)患者102例(耐药组)和抗癫痫药物(AEDs)控制良好患者73例(良好组),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从耐药组和良好组筛选出颅内无病灶的DRE患者、AEDs控制良好的患者各40例(分别计为无病灶耐药组与无病灶良好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癫痫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耐药组与良好组在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病因分类、脑电图、影像学异常及抑郁评定、是否有脑炎病史、初次用药后疗效上有统计学差异,无病灶耐药组与无病灶良好组在病程、发作频率、脑电图改变、抑郁评定、初次用药后疗效上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发作频率≥4次/月和初次用药后疗效是DR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频率≥4次/月是无病灶DR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癫痫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是病程长、发作频率高和初次用药后疗效差;无病灶癫痫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是发作频率高.

  • 128导长程视频脑电图系统在耐药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魏洪涛;贺建勋

    目的:观察128导长程视频脑电图系统在耐药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耐药性癫痫22例患者,采用光电128导癫痫定位系统EEG9200 K脑电图机行头皮脑电图监测,并与PET及头颅核磁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①9例患者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结果致痫灶吻合,分别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3个月后9例患者均再次进行头皮脑电图监测,未发现癫痫发作。且随访中未见癫痫发作。②13例患者根据发作类型,经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后,致痫灶无法准确定位,行颅内电极及深部电极置入术,应用128导脑电图机行颅内电极脑电图长程监测,同时对功能区进行定位,选择了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32个月。术后3~6个月13例患者再次进行头皮脑电图监测,未见癫痫发作。11例随访中未见癫痫发作,2例术后6个月出现癫痫发作,加大抗癫痫药物剂量后未见癫痫发作。结论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结果致痫灶吻合可定位的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无法定位致痫灶的患者应用128导脑电图机行颅内电极脑电图长程监测可明确致癫灶,部分可进行功能区定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颅内电极脑电图可作为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方式选择的“金标准”。

  •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乐超;张燕芳

    目的 探讨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继续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的效果及影响药物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97例,所有患者继续使用AEDs治疗,观察至少2a,根据观察期内是否达到至少1 a无发作将其分为缓解组和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DEs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 97例患者中,18例达到缓解(其中12例复发),79例始终未达到缓解(失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发作频率≥4次/月(OR=3.973,95%CI1.202~ 13.136,P=0.024)、治疗失败药物数量≥4种(OR=3.269,95% CI1.063~ 10.047,P=0.039)与ADEs治疗失败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显示AEDs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结论 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继续使用AEDs治疗,仍然有一定几率获得发作缓解,缓解后复发几率较高;治疗前发作频率≥4次/月、治疗失败药物数量≥4种与患者AEDs治疗效果不佳有关.

  • 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中 HSPBAP1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纪军;刘力峰;陶树新;单广振;王敏;夏章勇;马红玲;徐飞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中热休克蛋白27相关蛋白1(heat shock 27kDa associated protein 1,HSP‐BAP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6例耐药性癫痫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 HSPBAP1的表达,并与1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HSPBAP1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 HSPBAP1表达量明显升高,其可能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导致神经元凋亡及海马苔藓纤维发芽。

  • 戊四氮点燃腺苷A1受体敲除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的动态表达变化

    作者:张继龙;笱玉兰;罗利俊;单萍;康慧聪;朱遂强

    目的 观察戊四氮(PrZ)点燃腺苷A1受体敲除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动态表达变化,评价腺苷系统在耐药性癫痫治疗中的作用,探索耐药性癫痫治疗新思路.方法 采用实验小鼠腹腔注射PTZ制备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动物先分为野生型组(n=40)和敲除鼠组(n=40),2组实验动物再根据有无接受点燃及点燃后不同时间点又各自分为点燃前、点燃后24h、7d、30 d4个亚组,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亚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MRP1表达情况.结果 PTZ点燃后24h时,野生型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MRP1表达与点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敲除鼠组小鼠MRP1表达显著高于点燃前(P<0.05),2组小鼠点燃后7、30 d时MRP1表达均显著高于点燃前(P<0.05);2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MRP1表达点燃后30 d时显著高于点燃后7d时,点燃后7d时显著高于点燃后24 h时(P<0.05),PTZ点燃后MRP1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TZ点燃后同一时间点(点燃后24h、7d、30 d)敲除鼠组MRP1表达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0.05).结论 腺苷A1受体激活可下调MRP1表达,调控腺苷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成为治疗耐药性癫痫新的方法.

  • 拉莫三嗪添加治疗青少年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作者:笱玉兰;罗利俊;梅俊华;陈国华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添加治疗青少年耐药性癫痫(DR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青少年DRE患儿39例,保持原有抗癫痫药物不变,加用LTG,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结果:评价时间1年,添加LTG患者药物保留率94.9%,有效率73.0%,完全控制率16.2%,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以皮疹为主要表现,治疗前后MMSE评分无明显变化,学习成绩排名无下降.结论:LTG添加治疗青少年DRE疗效明确,对认知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 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华

    目的 观察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多药耐药基因-1、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耐药性癫痫患者以及同期在本院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控制良好的癫痫患者各85例,分别作为耐药性癫痫组和治疗有效组.另选取健康人群8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所有受试人员的外周血清及脑脊液中多药耐药基因-1及P-糖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类型癫痫患者以上两项指标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治疗有效组、健康对照组比较,难治性癫痫组患者血清P-糖蛋白及MDR1-mRNA表达水平较其他2组均明显增高(P<0.05,P<0.01);治疗有效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P-糖蛋白及MDR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有效组比较,耐药性癫痫组脑脊液P-糖蛋白及MDR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耐药性癫痫组中不同发作类型患者血清MDR1-mRNA、P-糖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外周血及脑脊液中多药耐药基因-1、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癫痫耐药的一项重要指标.

  • 耐药性癫痫机制及精准化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冒萧萧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为5%,其中经过合理的药物治疗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称为耐药性癫痫,约占全部癫痫的20%~ 30%.长久以来耐药性癫痫一直是研究及治疗的热点和难点,基因学病因作为耐药性癫痫治疗的新靶点,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耐药性癫痫的发生机制及精准化治疗,尤其是基因相关药物代谢特征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中国汉族人群SLC6A11基因多态性与耐药性癫痫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解媛媛;肖波

    目的 探索中国汉族人群SLC6A11基因多态性与耐药性癫痫的相关性.方法 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在湘雅医院门诊的480例癫痫患者,应用Illumina Golden Gate定制芯片对288例药物敏感癫痫患者和192例药物耐药癫痫患者进行SLC6A11基因型鉴定,分析单位点基因型频率和单体型与耐药性癫痫的相关性.结果 敏感组与耐药组之间SLC6A11基因1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性癫痫患者单倍型5的频率高于敏感组(1%vs.4%;OR =2.56 [0.107-0.763];P=0.01),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后单倍型5的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SLC6A11基因的14个SNP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的癫痫耐药性无关.

  • 愈痫灵方对难治性癫痫大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P-gp、LAP、MCP-1表达的作用

    作者:李振光;宋祖丽;王净净;李智雄;谢静涛;左亚杰;张曦;肖瑶

    目的:探讨“愈痫灵”方对红藻氨酸(KA)致痫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P糖蛋白(P-gp)、层黏连蛋白(LAP)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1)造模:在脑立体定位仪引导下,海马区微量进样器注入KA1.0μL(即1.0μg)点燃发作,选取发作行为级别在Racines标准Ⅳ级以上者,以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灌胃干预14 d后,再次以亚惊厥剂量KA0.5μL复燃,筛选再次发作级别在Ⅳ级以上或持续状态大鼠,且脑电图检测有癫痫样波放电者为造模成功的耐药难治性癫痫模型鼠。(2)分组与处理:造模成功鼠随机分为愈痫灵方干预组、拉莫三嗪对照组、模型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共5组,分别给予“愈痫灵”汤剂、拉莫三嗪及同等体积的蒸馏水(2 mL/d)灌胃30 d。(3)标本处置与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P-gp、LAP、MCP-1在海马与颞叶皮层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间比较,造模成功组海马区及颞叶皮质区MRP1、P-gp、LAP、MCP-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愈痫灵、拉莫三嗪干预处理后能显著降低模型鼠海马区MRP1、P-gp表达水平(P<0.05),海马区及颞叶皮质区LAP、MCP-1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痫灵方组与拉莫三嗪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颞叶皮质区LAP、MC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药性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及颞叶皮质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P-gp、LAP、MCP-1表达均明显升高,逆转与降低海马区MRP1、P-gp的表达可能是“愈痫灵”方抗耐药性癫痫作用机制之一。

  • 愈痫灵方对KA致痫大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多药耐药基因MDR1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振光;宋祖丽;王净净;李智雄;谢静涛;左亚杰;张曦;肖瑶

    目的:探讨愈痫灵方对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多药耐药基因MDR1b表达的影响。方法①造模:在脑立体定位仪引导下,海马区微量进样器注入红藻氨酸(KA)1.0μL(浓度为1.0μg/μL)点燃造模,选取发作行为级别在Racines标准Ⅳ级以上者,以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灌胃干预14 d,再次亚惊厥剂量0.5μL KA复燃,选择再次发作级别在Ⅳ级以上或持续状态大鼠,且脑电图检测有癫痫样波发放者筛选为造模成功的耐药难治性癫痫模型鼠。②分组与处理:造模成功鼠随机分为愈痫灵干预组、拉莫三嗪对照组、模型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共计5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愈痫灵汤剂、拉莫三嗪及同等体积的蒸馏水(2 mL/d)灌胃30 d。③标本处置与检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海马区与颞叶皮层MDR1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间比较,造模成功组海马区MDR1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颞叶皮质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造模组的海马区MDR1b表达高于颞叶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愈痫灵、拉莫三嗪干预后能显著降低KA致痫鼠海马区MDR1b的表达水平(P<0.05);愈痫灵方组与拉莫三嗪组间比较,海马与颞叶皮质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颞叶皮质区MDR1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造模耐药性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区多药耐药基因MDR1b的表达较皮质区明显升高。愈痫灵方降低海马区MDR1b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耐药性癫痫作用机制之一。

52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