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修复口底后肌皮瓣坏死原因分析

    作者:运新跃;郑金曙

    应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起始于80年代,因其能立即关闭伤口、恢复外形、成活率较高,且具有血运丰富、组织量充分、距离口腔较近等优点而深受临床青睐。但其转移后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多表现为修复面近期臃肿远期萎缩,及因感染或其它原因肌皮瓣不能成活,终为肉芽组织所代替。因此,预防伤口感染、防止肌皮瓣坏死又急待改进。笔者曾行肌皮瓣修复9例,其中3例坏死,现对其坏死原因予以分析并对预防及治疗进行探讨。

  • 肺癌继发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苏力德;廖宁;王秀静

    [病例]男,61岁.因左侧胸痛、咳嗽、咳少许白色痰2个月,左下肢疼痛1月余就诊.胸部CT扫描提示左上肺癌.遂转至上级医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诊断为左上肺中心型鳞状细胞癌.全身骨骼放射性核素扫描提示全身骨骼多处转移.

  • 肝转移癌超声检查误诊为肝囊肿八例分析

    作者:李学萍;褚玉民

    肺黑色瘤、淋巴瘤及鼻咽癌在肝内出现转移灶时,超声检查常表现为无回声区,类似于囊性病灶,常误诊为肝囊肿.本文对我院1997年~2003年误诊为肝囊肿的肝转移癌8例报告分析如下.

  • 麻醉对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金保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0年全世界癌症患者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 240万和620万,到了2008年分别上升到1 266万和756万,估计到了2015年,新发病例数将会达到1 500万[1].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手术仍然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的方法之一.

  • 基因沉默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正想

    早在1985年,吴曼院士就提出了恶性肿瘤是基因治疗的重要目标,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是基因病,都存在一个或几个不同基因的异常表达,所以从基因水平治疗恶性肿瘤一直是医学界不断追求的方向,而且近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直肠癌可以用HLA-B7治疗,肺癌可以用p16基因治疗,神经胶质细胞瘤可用自杀基因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可以用IL-2治疗等,部分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实体瘤七例报告

    作者:李栋梁;侯兰芬;王友君;王志伟;郭宏谋;张馨;郭晓;宣宝和

    既往报道实体瘤后并发白血病较多[1],而白血病并发实体瘤的报道较为少见,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初诊时及病程中并发实体瘤的病例更为罕见,近年来我院收治了7例,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 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贡蓉;贺少龙;王涛;田卫伟;高志林;马梁明;郑转珍;江波;乔振华

    目的 通过对96例原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以及19例治疗相关APL (t-APL )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进行分析,以提升对t-APL的认识,提出安全有效的 t-APL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由山西大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6例原发性APL和19例治疗t-APL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对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医院登记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结束后,所得数据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子学缓解率、5年总生存率.结果 t-APL占APL的17%,t-APL组与原发性APL组的CR率分别为89% 和91%,分子学缓解分别为74% 和78%,2组中各有7例(7%)和2例(11%)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L发生占一定比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与化疗结合治疗后,其CR率、分子学缓解率与原发性AP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APL ,说明t-APL和原发性APL有相似治疗反应,但t-APL患者面临的死亡风险更高.

  • 罗伊适应模式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

    作者:陈萍;戴付敏;张娜;王丽君

    本文总结了罗伊适应模式在恶性肿瘤患者院内围手术期、放疗化疗期及从院内延伸至社区居家照护期3个阶段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该模式的应用与完善提供参考。

  • 营养筛查、评估和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作者:田松焕

    目的 探讨营养筛查、评估和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恶性肿瘤患者个体化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估法(SGA)对14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将有营养风险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肿瘤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化疗前1d实施营养干预.干预4周后再次对2组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同时采用欧洲癌症与治疗组织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估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营养状况和生命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37.6±4.5) g/L比(32.4±4.9)g/L]、前白蛋白[(282.8 ±28.3) mg/L比(242.0±26.6) mg/L]、血红蛋白[(111.2±7.6) g/L比(100.9±9.2) g/L]、体质量指数[(18.0±1.5) kg/m2比(16.5±1.2) kg/m2],t=-5.115 9、-6.888 6、-5.643 7、-5.175 1,P值均<0.01;整体健康状况[(66.73±14.06)分比(54.41±15.35)分],t=-3.881 0,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在营养筛查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营养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应该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集束化干预在预防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新娟;郭杰;李淑云;史健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预防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住院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527例次作为试验组,2014年1-12月的502例次作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集束化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0.95%(5/527)和0.38%(2/527),对照组分别为3.39%(17/502)和1.99%(10/5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8、4.472,均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00±2.00)分,对照组为(92.92±2.3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7,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可以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干骺端皮质型骨转移瘤1例

    作者:王必曦;毛一平

    皮质型骨转移瘤国内外报道较少.曹来宾等[1]报道1047例骨转移瘤仅5例为此型,田军等[2]报道7例长骨皮质型骨转移瘤.本院曾见1例干骺端皮质型骨转移瘤.

  • 肝脏局灶型转移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丁婕;戴旭

    病例 女,49岁,6年前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右上腹胀持续存在.半年来出现右下肢麻木和疼痛感.1月前右上腹胀痛加重,饮食后更加明显,不伴有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来诊.患者病来一般状态可,偶有黑便,半年来体重减轻4 kg.患者20年前左上臂行黑痣切除术,大小为1 cm×1 cm,黑痣已经破溃,未做病理.黑痣上方还有一个0.5 cm大小黑痣,20年前即存在无变化.7年前右髂部皮肤肿物切除,肿物为皮肤色,中间有黑头,未做病理.有活动性乙型肝炎.

  • 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丽霞;李芳兰;李林

    不明原发灶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群异源发生的肿瘤,指转移灶经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已得到确认而通过其他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尚未发现原发灶的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10%[1-3].

  •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中乾;田丰;何广顺;赵晓朋;周东海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4月-2016年3月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2月、6月肿瘤体积变化情况,根据肿瘤体积变化、血供变化或肿瘤代谢变化对疗效进行分级(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肿瘤稳定;PD:恶化;CR+PR:总有效率),并评价其短期疗效.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术前术后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2月:CR 3例,PR 18例,SD 15例,PD 2例,CR+PR为55.26%;术后6月:CR 6例,PR 21例,SD 9例,PD 2例,CR+PR为71.05%.术前肿瘤体积与术后2月、术后6月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创伤小,不良反应轻,安全可行,在控制肿瘤生长、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

  • Anticancer Activities and the Drug Targets of Botanical Saponins from a Medicinal Herb,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作者:

    Triterpenoid saponins are metabolites produced in most plant species through complex biosynthetic pathway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to humans owing to their diverse medicinal effects, including antiinflammatory, antimicrobial,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 European and Far East Mistletoes: Potential in Adjuvant Cancer Therapy

    作者:

    槲寄生属半寄生类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及东亚,中国、韩国和日本很早以前就将其作为治疗用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欧洲槲寄生提取物因具有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生长/细胞毒素和稳定DNA,~性的作用,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对于槲寄生,其主要生物活性是糖粘合蛋白,槲寄生外源凝集素类和名为粘毒素的微蛋白.槲寄生外源凝集素类是毒性植物血凝素,糖和复合糖类(包括半乳糖和/或N-乙酰半乳糖胺)家族中的成员.活体内、外实验证实,植物体内分离出的槲寄生植物血凝素与重组合成的相比,在槲寄生提取物中起着更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实验提示:甙类,多糖,胺类等其他成份也有抗癌活性.目前,在欧洲,关于抗癌治疗中是使用纯植物提取物还是植物血凝素的单一成份这一原则问题,包括使用野生植物凝血素还是重组的,正在讨论中.而商业性槲寄生的制备、鉴定、标准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也在讨论中.

  • 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预后

    作者:虞聪;徐建光;劳杰;陈德松;陈亮;顾玉东

    目的总结10年来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分类、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2例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采用手术治疗将肿瘤及边缘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尽量保留肢体及其重要血管和神经,以保存上肢功能.行神经移植修复3例,带蒂皮瓣覆盖创面8例.对10例复发病例再次切除肿瘤组织后,进行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短3个月,长10年半,平均5年;其中2例滑膜肉瘤于术后1年因远处转移而死亡,其余病人无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87.5%,生存5年以上者共14例.局部复发14例,复发率为70%;由于多次复发终上肢截肢1例,手指截指2例,肢体保存率为85%.结论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

  • 乳腺癌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徐悦;郑波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然而,基于庞大的乳腺癌基础人群及较长的生存期,乳腺癌治疗后并发乳腺癌治疗相关血液肿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提高人们对治疗相关性血液肿瘤的认识,本文就乳腺癌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发病原因、相关机制及预后进行综述.

  • EBV相关恶性肿瘤的新病毒靶向性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樊世杰;熊小龙;郑毅雄;黄凌娜;昂健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被证明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相关,如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以及胃癌(gastric cancer,GC)等.在大部分EBV相关性恶性肿瘤中,几乎所有的癌细胞内都包含病毒基因组,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EBV基因组作为靶点,治疗EBV相关恶性肿瘤的潜在可能.本综述主要描述EBV相关恶性肿瘤的病毒新靶向治疗的新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了药物诱导病毒活化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的可能性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 脊柱转移癌预后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表达的关系

    作者:陈华江;李玉莉;肖建如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的表达与脊柱转移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77例脊柱转移癌组织MMPs及TIMPs的表达,并以COX回归分析探讨两者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脊柱转移癌手术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60±8.45)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6.98%. MMPs及TIMPs在脊柱肿瘤组织及间质中均有表达.各类转移癌中,肺癌转移灶MMP-2、TIMP-1及TIMP-2阳性表达高(P<0.01).COX回归分析表明TIMP-1、TIMP-2表达上调与脊柱转移癌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P<0.01);而MMPs与患者预后关系不大.结论:TIMPs表达程度可以作为判断脊柱转移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98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