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个医生和他的ICU
四年前,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RICU)刚刚启用时,记者曾前去采访.如今,这个在全新理念下打造出的具有国际标准格局的ICU已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众多ICU中的佼佼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工气道管理、机械通气呼吸监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气体代谢与氧动力学监测等国际尖端的技术方法;研究发明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实质性地促进了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对致死性肺栓塞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方面的干预治疗进展迅速……
-
微创方法监测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微创方法监测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早期复苏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同时经微创方法和脉渡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PiCCO)监护仪对其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比较两种方法监测得到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心排出量(C0)、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对微创方法和PiCCO在复苏Oh、3h、6h时的MAP、HR、CI、CO、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比较,可见各项指标在相同时间点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则上述五项指标的r值分别为0.97、0.99、0.86、0.85、0.79,P<0.05,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微创方法监测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效果可媲美肺动脉漂浮导管,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好的监测手段,适用性更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 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患者,在进行介入性经皮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前,术后经导管检测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未闭动脉导管窄处直径(5.6±1.3)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19.1±2.3)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41±0.13)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17±0.03);术后肺动脉平均压(14.4±1.7)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03±0.01)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02±0.01),相应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左向右分流量以及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均会不同程度下降,这种改变可以作为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心导管封堵术 血流动力学监测 Amplatzer封堵器 儿童 -
心肌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为适应不同研究的需要,目前已有很多种心肌损伤的动物模型,现将常用的心肌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病理机制及其应用作一综述.1 实验动物的选择常用的实验动物主要有各年龄层次的鼠、家兔和狗等,其中大鼠为常用.大鼠价格低,易于饲养管理,基本可用于各种心肌损伤模型,但由于体积小,如需手术制作模型,则易损伤其他组织器官.家兔易于手术操作,但较脆弱,术中易猝死,不能耐受慢性模型的制作过程.狗等大型动物易于实验外科手术操作,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多次采血、多项指标测定,还可用于制作急、慢性心肌损伤模型.根据所做的实验选择合适的动物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指标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麻醉和危重症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用于指导液体治疗以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改善氧供,促进患者康复.
-
利用容量型肺动脉导管监测心室压力-容量关系的研究与应用
20世纪70年代Swan和Ganz两人从港湾帆船漂流得到启示,发明了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初只能测肺动脉血压和采血样.通过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了解右心前负荷;通过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nery wedge pressure,PAWP)了解左心前负荷.随后利用温度稀释法实现了测量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CO测定的出现给血流动力学监测带来了重大变革.很多数据都可以通过CO计算出来.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外周循环改变
1999年6月~2000年10月我们应用血液循环动力学信息检测仪,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有外周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报告如下.
-
不同浓度丙泊酚对危重患者镇静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镇静治疗已经成为重症监护室基本规范技术之一[1].镇静治疗可能不足或过量,且易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对于镇静药物血浆浓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十分必要.但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相当困难且危险,本文利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器对ICU患者丙泊酚镇静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测定了不同镇静深度的血浆浓度,现报道如下.
-
超声心输出量监测技术(USCOM)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历史,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的肺动脉漂浮导管(flow directe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PAC ),即Swan-Ganz导管。随后,利用相同原理但操作相对更为简便的脉搏指示持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临床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然而,随着应用的逐渐推广,这些侵入性(有创性)操作技术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如操作复杂、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各种穿刺并发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关注非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代表之一就是“超声心输出量监测(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然而,尽管无创监测法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但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目前仍受质疑,因此针对USCOM与其他测量方法(如热稀释法、超声心动图法及Fick法)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正在引起关注。本文综述了USCOM目前的应用状况及前景,与其他临床常用监测手段结果准确性的比较;同时本文也讨论了USCOM结果的稳定性。
-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的时机、方法与目标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进行规范化的临床实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
被动直腿抬高试验在严重脓毒症患者容量判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被动直腿抬高试验(passive leg raising,PLR)在判断严重脓毒症的机械通气患者中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作用,指导脓毒性患者的容量复苏.方法 前瞻性研究,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ICU,符合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28例进行液体复苏.排除非窦性心律者、心律不齐者和产妇.用脉搏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技术分别记录在半卧位、PLR后、液体输注后(30 min内快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500 ml)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每搏量指数变化(△SVI)是否大于等于15%,分为液体反应阳性组和液体反应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基线水平时心率(HR)、收缩压(ABPs)、舒张压(ABPd)、平均动脉压(ABPm)、平均中心静脉压(CVPm)和心指数(CI)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PLR后及快速输液后ABPs、ABPm、CVPm、SVI与基线水平之间的差异;ROC曲线评价△SVI、△CVPm对预测患者液体反应的价值.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液体反应阳性组18例,液体反应阴性组10例.液体反应阳性组PLR后ABPs、ABPm、CVPm比基线水平显著升高[(115.9±13.1) vs.(100.1±18.1),(77.8±13.0) vs,(68.1±12.4),(10.1±4.1)vs.(7 2±3.4)],分别为P=0.005,P=0.03,P=0.03.PLR后,△SVI和△CVPm预测液体反应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059(95%CI=0.762 ~ 1.000)和0.819±0.081(95%CI=0.661~0.977).分别取△SVI=10.5%和△CVPm=12.7%为界值,预测患者液体反应阳性的敏感性为72.2%和72.2%,特异性为90.0%和80.0%.结论 PLR后的△SVI和△CVPm可以作为严重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一项准确而可逆的液体反应预测指标.
-
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及其护理.方法 结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命体征的临床资料,阐述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进展.结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无创伤性和有创伤性两大类,对于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在其监测下治疗及配合正确的护理,效果明显.结论 目前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不断进步,各有特点,护士应掌握适应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配合,严密观察动态变化,尽可能避免发生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
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是一种插入中心静脉腔和右心房的装置,它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护静脉,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危重急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快速输液,化疗等,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
巧用三通测量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CVP)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基本而常见的一种监测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CVP对指导扩容,避免输液过量或不足以及指导利尿药的应用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ICU已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液、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在ICU中通常有超过40%~60%的患者需要留置CVC[1].
-
心脏术后左心房测压管的护理
左心房压力(LAP)是心脏术后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常用指标之一,它能准确反映左心室前后负荷及左心室肌的收缩功能,操作方便、费用低.我院自开展心脏手术以来即作为一项常用监测项目,但如果对左心房测压管护理不当,可造成LAP数值不准确以及感染、气栓、血栓、出血等并发症.我院近7年来共施行各类心脏手术1 300例,其中849例采用LAP监测,现就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用于输液、术中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给药、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等.
-
动态无创心排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常见疾病,治疗上强调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既往对于液体的管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大多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血压及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病死率居高不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判断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无创心排量监测(USCOM)监测技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
75例改良扩大MORROW术后监护
目的:总结75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术后监护要点。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共为75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共为75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其中男性44例,女性31例,平均心肌阻断时间47分钟,平均转机时间78分钟,ICU住院天数1.9天。术后针对病变程度和手术方法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监护重点为了解术前及术中情况,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配合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效果,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心脏足够的前负荷。注意心率变化,心室率维持在65~80次/分,注意观察心电图有无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做好右心功能的维护,注意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控制好血压,预防术后大出血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由于高原特殊低氧环境,在高原(尤其海拔>4 000 m)易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我们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 820 m)对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