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留尿道不挂尿袋
"你们不用再劝我了,让我做这样的手术,还不如让我死了算了.""我绝对不能接受没有膀胱,绝对不能接受每天挂着尿袋出门……""就算要死,我也要有男人的尊严……"一天,我正在出门诊的时候,听见外面一阵骚乱,一位59岁的膀胱癌患者在家人的生拉硬拽下来到了我的门诊.这位情绪激动的患者姓张.在进入诊室之后,张先生倒是平静了下来,但是无论我问什么,他都一言不发,面色消沉地望着窗外.后来,陪同他就诊的家属简单讲述了他的病情.原来,张先生是一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自从2年前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于当地医院泌尿外科发现膀胱肿瘤以来,已经先后做过三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两周前的后一次手术后的病理检查提示膀胱肿瘤已经侵犯到了膀胱肌层.当地医生向其告知了病情,并建议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新膀胱术+腹壁造口术,以进一步治疗膀胱肿瘤,并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
BLCA-1、BLCA-4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72570例,有15210例患者死于膀胱癌[1]。在我国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占泌尿系肿瘤的首位,同时发病率正在不断的攀升[2]。低、中风险的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一年之后分别有20%、40%的复发率,高风险患者复发率可高达90%[3]。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是治疗的核心。由于膀胱癌的慢性特性及需要长期监测的特点,造成膀胱癌是目前花费贵的肿瘤之一,因而是卫生经济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肿瘤疾病[4]。目前膀胱镜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本身具有侵入创伤性、检查者的主观因素变异、活检取材误诊、不易发现早期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缺点[5]。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标记物被发现并用于诊断及监测膀胱肿瘤[6]。并且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可用于替代膀胱镜的肿瘤标志物。目前国内外对核基质蛋白与膀胱肿瘤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 bladder cancer-associated nuclear matrix protein 1,BLCA-1)及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adder cancer-associated nuclear matrix protein 4,BLCA-4)更以其在检测膀胱癌中的高敏感性及特异性,成为膀胱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BLCA-1、BLCA-4在膀胱癌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我国膀胱癌诊治指南解读
世界范围膀胱癌患者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30余万例,目前位列人体常见肿瘤的第7位,肿瘤死亡排位第8,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从欧美的诊疗指南以及我国的诊疗指南的制订特点来看,循证医学已被充分地认识和贯彻。从临床细微的症状入手,分步骤、先简后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所在。针对肿瘤疾病的诊治原则应当是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强调及早进行膀胱镜活检及术后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活检。早期治疗方案则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膀胱灌注以及放化疗为辅的联合治疗措施。
-
窄带光膀胱镜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精要
手术名称:窄带光膀胱镜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术者:范晋海手术步骤1体位:截石位2 特殊器械使用:Olympus Exera II成像平台3术中精要3.1先在白光下检查膀胱内壁黏膜,确定膀胱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并标记(Mapping).3.2通过转换位于摄像头末端的按键,转换至窄带光下,检查膀胱内壁黏膜.与之前白光下的发现进行比较,确定之前所未发现的微小病变并明确肿瘤卫星灶尤其苔藓状绒毛状黏膜改变的范围和界限.同时窄带光成像并不特异性与肿瘤相关,在一些炎症及增生病变也可出现黏膜浅表血管或黏膜组织状态的改变.此时需要随时转换白光和窄带光结合个人膀胱镜检查的经验进行判断(如充血炎症情况下,窄带光下黏膜呈均匀的棕褐色,白光下黏膜光滑无隆起粗糙改变,但需注意排除原位癌).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180例报告
自1996年3月,我科采用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1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表阿霉素改良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18例体会
我们自2000年12月起对18例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后应用表阿霉素(EPI)改良膀胱灌注方案预防肿瘤复发,疗效及安全性满意,报告如下.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加丝裂霉素C膀胱粘膜下注射治疗浅表性膀胱癌
自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我们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TVBt)并行经尿道丝裂霉素C(MMC)创面周围膀胱粘膜下多点注射治疗浅表性膀胱癌6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护理
膀胱肿瘤居高不下,占泌尿系肿瘤的首位,其生理学特点表现为空间上的多中心生长与时间上的反复发作[1], 为了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进展,并延长病人存活时间,我科从2003年1月-2005年6月对6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人采用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8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电气化术的方法.方法:对8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电气化术(TVBT).结果:TVBT出血少,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可多次重复.结论:TVBT适合于年老体弱不愿意接受开放手术者,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
膀胱灌注表柔比星致过敏反应一例
患者男,65岁,因膀胱癌术后化疗于2011年10月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被确诊为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电切术.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人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6.5℃,血压130/80 mm Hg,心率73次/min,脉搏73次/min,呼吸20次/min.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门诊膀胱灌注的护理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约50%在2年内肿瘤可能复发[1],术后应用膀胱药物灌注,可以预防其复发和进展,通过抗癌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微小病灶或原位癌,从而减少膀胱癌的复发机会。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患者行膀胱灌注50例,经临床随访观察,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术后复发率为10%。本文就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的护理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
CSEA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临床观察
我院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将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210例,年龄65~90岁,ASA Ⅰ~Ⅲ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占82%;其巾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43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1例、疝修补术10例、其它手术10例.本组均采用CSEA.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套管针),选取L2~3或L3~4间隙为穿刺点.局麻药选用0.75%布比卡因1.2~2 ml,注药时间控制在20 s以上,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麻醉平面不够或手术时间长者追加2%利多卡因硬膜外给药.术中根据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应用血管活性药或调节输液种类及速度,常规吸氧,连续监测ECG、SPO2、BP、P等,术毕硬膜外予吗啡镇痛.
-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护理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为表浅性膀胱癌[1].据文献报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达50%~70%,其中10%~30%的复发病例伴有恶性程度增高或浸润能力增强[2].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22例临床分析
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1].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22例膀胱肿瘤采用经尿道电切术(TURBT),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并发症的预防
2002年1-4月本院收治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0例,均经尿道电切治疗,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
经尿道膀胱浅表肿瘤电切治疗37例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7月收治膀胱肿瘤患者47例,其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临床诊断为TaT1膀胱肿瘤患者3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经尿道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经尿道手术包括尿道膀胱检查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灼术(TURBT).本院1996~1998年共施行经尿道手术86例,现就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
膀胱镜检查术中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男,60岁.因"无痛性血尿4年、近一周血尿加重"入院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查、血肿清除术.2007年因前间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放置支架一枚,服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氯吡格雷抗凝治疗.2008年及2009年行尿道膀胱肿瘤汽化术,病理示:移行细胞癌.2009年因出现肉眼血尿,贫血,故停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氯吡格雷.入院检查:Hb 58g/L,输注RBC 1 200 ml,术前1d复查Hb为60 g/L,再输注RBC400ml.ECG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V1-V3异常Q波.患者无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
用特制镰刀状电极或普通电切环经尿道行带蒂膀胱肿瘤电切
我院以膀胱注射针经膀胱镜行膀胱肿瘤基底部粘膜下注射1%利多卡因后,用特制镰刀状电极或普通电切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82例,现报道如下.
-
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本院至今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100余例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V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41例,随访3个月至2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