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20例临床分析

    作者:熊玉梅

    目的:探究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治疗预后内容。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20例,对患者各项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主要以溃疡型为主;中、高分化程度占总体40.0%,中、低分化程度占总体的60.0%;淋巴结转移总体为16例(80.0%),进展期癌总体为19例(95.0%)。治疗生存率达到80%。结论结合各项临床特征进行综合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外科治疗原则

    作者:孙益红

    近年来,远端胃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升高.由于AEG 处于胸腹交界处这一特殊部位,有着相对独立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策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展,虽然少数早期AEG病例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微创手术达到治愈切除的效果,但是迄今为止传统的根治性手术仍是绝大多数AEG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 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分子生物学特点比较

    作者:杨宏;武爱文;季加孚

    过去20年间,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但在西方国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生率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

  •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Siewert Ⅱ、Ⅲ型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短期疗效

    作者:吴文辉;汤友珍;吴晖;罗特东;黎文锋;曹金鹏;彭翔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J)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3例SiewertⅡ、Ⅲ型局部进展期AEGJ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手术者55例,新辅助化疗(Xelox方案)联合治疗者48例.结果 单纯手术组与联合治疗组的手术时间[(182.73±38.27)minvs.(173.61 ±36.89)min,P>0.05]、术中出血量[(240.36±44.74)ml vs.(233.47 ±52.63)ml,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15.6±5.2)d vs.(14.2±5.6)d,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治术后清扫所获淋巴结总数[(42.6±4.4)个vs.(40.7±3.3)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手术组的转移淋巴结数多于联合治疗组[(12.4±2.6)个vs.(5.8±3.2)个,P<0.05];联合治疗组R0切除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R0切除率(83.33%vs.52.73%,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3% vs.25.45%,P>0.05).结论 对SiewertⅡ、Ⅲ型局部进展期AEGJ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安全可行,可显著提高R0切除率,同时可减少淋巴结的转移率,并不增加其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神经受侵程度对胃肠恶性肿瘤结局的影响:一项基于临床病理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袁玉杰(摘);张信华(校)

    背景和目的目前,神经受累(或受侵,Neural invasion, NI)已被认为是头颈部肿瘤和前列腺肿瘤的重要转移方式。但在胃肠道恶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ies,GIMs)的病理研究中,NI的病理特点尚未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其报告标准也未统一。NI对GIMs远期结局的影响暂未明确。本研究通过调查NI在GIMs患者人群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揭示NI对预后的影响。国际抗癌协会(UICC)近将NI作为一个新的评价参数加入到现有的TNM分期之中。然而,目前只有少数研究纳入该指标,文献报道结直肠癌中NI的患病率在6~26%,胃癌和胰腺癌的范围则相对较大,分别为2%~76%和45%~98%。其在GIMs预后评价中的具体作用沿不明确。材料与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50例1987年~2009年确诊为GIMs[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I~III型、食管鳞癌(SCC)、胃癌(GC)、结肠癌(CC)、直肠癌(RC)、胆管结肠癌(CCC)、肝细胞癌(HCC)及胰腺癌(PC)]的术后组织切片。从中大约切取约16000张玻片进行HE染色并评价NI的患病率及严重度(未受累-0分,累及神经外膜-1分,神经鞘膜-2分,神经内膜-3分)。研究还评价了NI严重度与患者预后及生存率的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结果本研究中,NI在GIMs中的患病率分别为:AEG-I~III型分别为36%、36%和65%,SCC/37%,GC/38%,CC/28%,RC/34%,CCC/58%,HCC/6%,PC/100%。 NI 严重度评分在 PC 中高,平均为(24.9±1.9),在AEG-I型低,为(0.8±0.3)。纳入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分化级别等参数进入多变量分析得出NI的患病率与AEG-II/III、GC和RC较差的生存率显著相关。然而,NI的严重度仅与AEG-II/III和PC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NI的患病率和严重度在各种胃肠恶性肿瘤中不尽相同。记录NI的严重度比单纯评估有无神经受侵更能准确地反映AEG-II/III型和PC患者的远期预后。 NI显然不是GIMs各型肿瘤的共性指标,但是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一种分层指标指导GIM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Ivor-Lewis手术与左开胸术淋巴结清扫情况的比较

    作者:段晓峰;弓磊;马明全;岳杰;唐鹏;尚晓滨;姜宏景;于振涛

    目的 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行Ivor-Lewis手术和传统左开胸手术在淋巴结清扫程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行手术切除的101例SiewertⅡ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Ivor-Lewis(IL)组(38例)和传统的左开胸(LT)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IL组和LT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切口液化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00 min,明显长于LT组患者(120 min,P<0.05).IL组和LT组患者分别清扫淋巴结(20±9)枚和(13±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组患者清扫胸腔淋巴结(7±5)枚,明显高于LT组患者[(2±2)枚,P<0.001].IL组患者清扫腹腔淋巴结(13±8)枚,LT组患者清扫腹腔淋巴结(11±7)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IL组患者的上纵隔、隆突下、左肺门、右肺门、中段食管旁、下段食管旁、肝动脉旁和脾动脉旁的淋巴结清扫率均明显优于LT组(均P<0.05).结论Ivor-Lewis手术较传统的左开胸术不会增加SiewertⅡ型AEG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在胸腔、腹腔淋巴结清扫方面优于左开胸术,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育生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既不完全等同于食管鳞状细胞癌,又有别于远端胃腺癌.文章从AEG的概念及分类开始,回顾晚期AEG的诊疗现状,分析了胃癌、AEG分子分型,并对未来分子分型对AEG诊治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 贲门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沈兰皖

    贲门是指贲门腺所在的区域,发生在此区域的恶性肿瘤称贲门癌.由于肉眼很难判定贲门的范围,同时此区域发生癌变也不易诊断,所以过去临床将食管胃结合部上下2 cm的区域发生的癌称贲门癌.根据组织学特点也有人称食管胃结合部癌,多数人称胃底贲门癌.由于该区域的肿瘤骑跨胸腔内的食管和腹腔内的胃,且由于过去多采用"胃底贲门癌"这一模糊概念,因此对该区域肿瘤的发病率、诊断治疗及预后都缺乏可比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国际胃癌联合会(IGCA)与食管疾病国际学会(ISDE)的专家们,首次确定了贲门区腺癌的明确定义和分类,不过对该区发生鳞癌未作具体定义.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新概念

    作者:杨跃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是指在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与胃的单层柱状上皮呈锯卤状交界处("Z"形线),即贲门部附近发生的癌.

  • 口服对比剂在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雪吟;李仰康;蔡爱群;周修国;林顺发(通讯作者)

    目的对照研究口服阳性对比剂与阴性对比剂对食管胃结合部(EGJ)癌术前CT扫描图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80例EGJ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口服阳性对比剂(2%泛影葡胺溶液800ml)与阴性对比剂(温开水800ml)各40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病灶进行术前T分期的CT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对比剂对EGJ癌术前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0例口服阳性对比剂患者中,T分期的CT诊断正确31例,错误9例,准确性77.5%;40例口服阴性对比剂患者中,T分期的C T诊断正确33例,错误7例,准确性82.5%,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阴性对比剂在E G J癌术前C T诊断T分期的准确性高于口服阳性对比剂。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入路对手术范围及患者术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力强;董剑宏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内的多个研究显示,我国AEG就临床特点方面而言和西方国家相似,其中进展期病例占AEG总病例数的51%~66%,5年存活率为26.6%~38.5%[1,2],预后较差。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AEG治疗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手术入路有三大类:经腹、经胸和胸腹联合切口,各入路对手术范围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与预后均有影响,因此探讨AEG的不同手术入路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食管胃结合部,即传统的“贲门区域”,是指食管末段和近端胃相连接的部位,由黏膜层和肌层组成。传统观点认为,此部分发生的恶性肿瘤分别属于下段食管癌或近端胃癌。但临床研究证明此处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食管癌或者胃癌有较大差异,应该单独归为同一类疾病,即AEG,包括肿瘤中心位于贲门远近各5 cm范围内的肿瘤。AEG的概念早是由德国学者Siewert等[3]提出的,他将广义的贲门区域的腺癌根据肿瘤的中心位置与贲门齿状线(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与胃的单层柱状上皮呈锯齿状的交界线)的关系分为三型:Ⅰ型,指贲门齿状线以上1~5 cm食管下段的腺癌;Ⅱ型,指贲门齿状线以上1 cm至以下2 cm的腺癌;Ⅲ型,指贲门齿状线下方2~5 cm的腺癌。Siewert分型系统能够反映AEG的临床病理特性与预后,因此被国际胃癌协会(IGCA)和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等公认为较合适的分型方法。与Siewert分型略有不同的是,《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则将AEG更加细化地分为E,EG,E=G,GE和G共5种类型[4]。

  • 食管胃结合部解剖及气钡对比造影检查方法及特征表现

    作者:张典智;阎青显

    食管胃结合部是指以贲门口为中心的2.5 cm 半径的圆形区域[1] ,包括下端的前庭和贲门及胃小弯侧近贲门处和紧邻贲门的胃底部.其解剖特点、检查方法及X 线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 本文就其解剖特点及正常X 线特点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该部位的进一步认识.

  • 经腹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合理选择

    作者:梁寒

    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发病率在持续上升,临床以Siewert系统进行分型,食管胃结合部鳞癌与腺癌是不同的疾病。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经胸入路比较,经腹部入路手术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远期存活率。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在贲门左(No.1)、贲门右(No.2)、胃小弯(No.3)、胃左动脉(No.7)、肝总动脉前(No.8a)、腹腔动脉干(No.9)及脾动脉近端(No.11p)。因此,应该常规清扫上述淋巴结。除非直接侵犯,否则切脾不是全胃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

  • 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手术方式及消化道重建方法选择

    作者:梁寒

    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局部切除和近端胃切除,在满足安全手术切缘的前提下,如果齿状线可以完整保留,即可以采取局部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的主要消化道重建方法有食管-管状残胃吻合,其中食管-管状残胃前壁吻合防反流效果更佳;Kamikawa双浆肌层瓣成型术操作复杂,但是防反流效果可靠;间置空肠重建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双通路重建是近年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及评价

    作者:梁寒

    近端胃大部切除仅适于TINO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是常用的术式,但是由于破坏了防反流结构,造成残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导致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残胃前壁吻合可以在残胃残端形成类似胃底结构,形成HIS角,防反流作用明显.采取食管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式吻合也可以达到防止反流的效果.管状胃基本保持了胃的解剖结构,具备食物的贮存与消化功能.间置空肠可以有效防止反流,空肠储袋间置增加了残胃容量.双通路加近口端储袋可以延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时间.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孙伟峰;任双义

    近几十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且预后远不及胃窦部癌好.外科手术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本文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型、病理分期及外科手术治疗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中手术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 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作者:张玉铃;陈少斌;王耿;张灏

    目的 回顾性分析70岁及以上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GEJ)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可切除的初次住院158例70岁及以上高龄AGEJ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化疗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总体平均生存期为(38.872±7.48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0±6.131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术后病理分期(pT-NM分期)和淋巴结分期(N分期)是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结论 患者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及pTNM分期存在相关,其中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 腺癌
  • 30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

    作者:张宏江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醋酸甲地孕酮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效果.方法:将30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随机等额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西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另外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组还给予口服醋酸甲地孕酮治疗.每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一共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的腹泻、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呕吐等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甲地孕酮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 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食管胃结合部癌变过程的关系

    作者:班志超;周医斋;周佳美;张立玮

    目的 了解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食管胃结合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食管胃结合部的22例正常组织、2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织,34例HGIN组织、28例腺癌组织以及20例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的甲基化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腺癌组织、HGIN组织、LGIN组织、正常组织的甲基化率分别为60.71%、58.82%、55.56% 和9.09%,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为10.00%.腺癌组织、HGIN组织及LGIN组织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IN组织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IN组织甲基化率显著高于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甲基化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GIN组织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而癌组织、HGIN组织及LGIN组织三者间无明显差异,提示DLEC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生的相关因素之一,与疾病进展无明显关系.HGIN组织甲基化率显著高于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也提示DLEC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生相关.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甲基化率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提示切除病灶部位组织的甲基化状态已恢复至正常组织水平.

  • 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切除食管胃结合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的价值

    作者:屈保进;焦健华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食管胃结合部(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诊治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EUS诊断为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EUS表现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包括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结果 160例患者中159例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1例因严重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159例中,134例接受ESE,4例接受EFR,21例接受STER.超声定位准确率为100%.超声诊断与病理符合率:间质瘤91.1%(41/45),平滑肌瘤17.0%(19/112).术后经1-62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US联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治疗EGJ部位SMT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