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疗程均为14d.观察治疗疗效及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73.33%,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率47.50%,总有效率72.50%,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能纠正椎动脉痉挛和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老年人后仰洗头很危险
专家称,大部分老人都有颈椎退行性病变,脑供血自然不足,后仰洗头时,会过度扭曲颈椎,引发椎动脉痉挛,从而引发动脉出血,导致中风发生.其实身体前倾采用传统的低头洗法更安全,低头是习惯性动作,不会过度刺激椎动脉.因此,专家提醒,美容美发场所几乎全是后仰式洗头发,一年忙到头的游子新年回家,若想为年老父母表孝心的话,不妨亲自在家为老人低头洗发,以防发生意外.
-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进展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中,旋转手法的应用是关键,近几年有学者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解剖学方面倪文才等[1]曾对31具尸体标本进行椎基动脉系及其对延髓、脑桥等部血循分布情况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椎动脉从出枢椎横突孔至入枕骨大孔处可谓"蜿蜒崎岖”,共有6~7个生理弯曲,椎动脉在其中位置相对固定.颅内椎动脉远侧段的管径约3.0~4.0mm,支配前庭神经核的基底动脉脑桥支管径仅0.1~0.5mm,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由小脑下前动脉分出,其管径平均为0.2mm,所以对上颈段大幅度的位移必然扭曲、拉张椎动脉,影响椎动脉血供.另外椎动脉壁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该神经纤维受到异常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椎动脉供血.李义凯等[2]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手法对颈椎管内解剖结构的改变,如椎管截面积、椎管矢状径、神经根袖等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旋转时,对侧神经根袖位移明显,这有助于解除神经根袖处的某些粘连.纤维环在过伸旋转时均有轻度凸出,并随左右旋转而左右移动.如果退变严重,或椎体后缘有较大的骨赘,或有较大的髓核突向椎管内,此时如果行旋转手法,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前屈旋转时较过伸旋转时能使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截面积增大,使椎管内空间增加,有利于手法的安全;前屈旋转对下位神经根位移的影响较大,有利于松解神经根袖处和椎管内的某些粘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此,建议颈部施行旋转手法时,采取适当的前屈位为宜.另外,他对颈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取新鲜尸体颈段脊椎,用输液器头皮针的细塑料管分别插入枕骨大孔内的双侧椎动脉内,将颈椎标本分别置于直立位和右旋不同弧度进行滴注液体观察,发现旋转侧椎动脉的滴数在开始时有所增加,至旋转极限时下降,对侧椎动脉滴数在旋转10°左右时开始下降,至极限时下降明显,甚至完全停止.上述现象他在临床病例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他认为:行旋转手法时切忌蛮力大幅度的旋转手法,尤其对于伴有椎动脉变异、动脉硬化明显、高血压等患者要慎用或不用颈椎旋转手法.
-
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关于颈椎病的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用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型的分类法,交感型的分类也有报道.Barre-lieou提出的"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Barre-lieou综合征",认为是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改变的一系列症状.
-
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重量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个综合症候群,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直接刺激压迫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
-
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求颈性眩晕的病因,确立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针刺穴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手法加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颈复康颗粒,每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70%,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30%和60%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寰枢关节紊乱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手法加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的首选疗法.
-
脑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是指供血于脑部的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椎-基动脉系统、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如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等)发生一时性广泛性缺血所出现的晕厥.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其次是颈部疾患(包括颈椎及其关节的增生、颈肌疾患、颈部软组织病变、颅底畸形)所引起的椎动脉受压;其他如动脉本身的炎症、外伤、肿瘤、畸形;或由于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受累,引起反射性椎动脉痉挛等.
-
针刺治疗头颈部创伤后颈脑综合征效果观察
创伤后颈脑综合征,又称外伤性钩椎关节病,或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在头颈部外伤后由于钩椎关节创伤反应,造成颈部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曲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颅脑症状,临床常被误诊为脑外伤综合征或脑外伤后遗症。
-
颈交感神经分布研究进展
邹振生通过观察发现国人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后周围环绕十分丰富的交感神经丛,提出交感神经的刺激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5].孙宝珍通过对100例主要症状为眩晕、呕吐的颈椎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的颈椎CT对照研究,测量其各椎体横突孔的大内径作为参考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故认为此类患者不完全存在因骨赘形成所致狭窄.相反,横突孔周围骨质的改变引起椎动脉压痕的出现,往往是骨赘发生过程中椎动脉张力长期作用在骨质上形成的代偿性结果.这一结果充分阐明了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不是以往传统学说认为的那种是由颈椎横突孔本身骨赘形成所致狭窄造成的,而是由横突孔周围钩突及上关节突骨赘形成累及横突孔间接变窄压迫刺激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6].
-
齐刺后顶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综合征,属中医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所致,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为主,常伴有发作性眩晕、呕吐、复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笔者自1996年12月以来,采用齐刺后顶穴治疗该病40例,并利用TCD所提供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显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1例
患者,女,59岁,以突发全面近事遗忘4h入院。入院前4h,患者同其家属一起步行到我院经一系列划价、交款等程序后行肠镜检查,检查结束后即感头昏、眩晕不适。忘记自己是如何来到医院的,更不知自己因为什么原因来医院,对其家属也在医院感到很不理解。开始家属觉得好笑,以为在开玩笑,但发现她很快忘记每一件做过的事。以前曾有类似的但较短暂的遗忘症表现,常伴头昏、眩晕。查体:BP 18/12kPa,心肺无异常,神清语晰,对答切题,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判断力、计算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其他异常。辅助检查:胆固醇3.65mmol/L,甘油三酯6.05mmol/L,全血粘度:高切6.883、中切8.236、低切15.897。经颅彩色多普勒示:左侧椎动脉痉挛。脑电图、心电图及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TGA)。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灯盏花素静滴、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口服12h后,部分记忆恢复,16h全部恢复正常。2 讨论 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1~24h,发作时不能记忆新事物,伴有远记忆不同程度的丧失及对时间、地点的定向障碍,但有自知力,谈话、书写及计算力保持良好,无神经系统其他异常,可自行好转,但可反复发作,紧张的体力活动可诱发。目前一般认为系大脑后动脉的颞支或椎基底动脉缺血,累及边缘系统即海马、海马两侧、穹隆和乳头体等与近事记忆或短时记忆的组织有关。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脑梗死。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例临床征象及辅助检查均符合TGA的诊断。需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及癔病鉴别。暗示治疗有效。
-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颈性眩晕症又称椎动脉性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结构发生改变或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反应.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见效快、疗效肯定,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
葛根素注射液配合颈项夹脊穴刺灸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即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的不稳定、椎间盘侧方的突出及钩椎关节的增生、颈椎曲度变直等因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或扭曲、狭窄、闭塞等,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耳鸣、肢体麻木无力等一系列症状,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
射频仪治疗枕大神经痛170例报告
1993年12月~2001年3月,我们应用射频电凝仪治疗170例枕大神经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0例,男32例,女138例.平均年龄为42岁.病史平均为7.5年.全部病例均有头痛、电击样痛、胀痛、酸痛.伴有恶心、视物模糊、手指麻木.170例病人在枕大神经由深层组织浅出(风池穴)处[1,2]有明确压痛.恶心、眩晕者脑 CT 检查54例,无异常.手指麻木者17例,颈椎 X 线片,5例有椎体缘轻度增生.经颅多谱勒(Tcd)检查10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4例,颈内动脉痉挛者88例,椎动脉痉挛者58例,椎基底动脉痉挛者30例.
-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1例
患者女性,59岁,以突发全面近事遗忘4h入院。入院前4h,病人同其家属一起步行到我院行肠镜检查,检查结束后即感头昏、眩晕不适,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医院的,更不知自己为什么要来医院,对其家属也在医院感到很不理解。开始家属觉得好笑,以为她在开玩笑,但晚些时间发现她很快忘记每一件做过的事。以前曾有类似的短暂的遗忘表现,常伴头昏、眩晕。查体:血压18/12kPa心肺无异常,神清语晰,对答切题,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判断力、计算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其它异常。辅助检查:血胆固醇3.63 mmol/L,甘油三酯6.05 mmol/L,全血粘度:高切6.883、中切8.236、低切15.897。颅多普勒示左侧椎动脉痉挛。脑电图、心电图及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灯盏花素静滴、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口服后,12h部分记忆恢复,16h病人全部恢复正常。讨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1~24h,发作时不能记忆新事物,伴有远记忆不同程度的丧失及对时间、地点的定向障碍,自知力,谈话、书写及计算力保持良好,无神经系统其它异常,可自行好转,但可反复发作,紧张的体力活动可诱发。目前一般认为系大脑后动脉的颞支或椎基底动脉缺血,累及边缘系统即海马、穹窿和乳头体等,与近事记忆或短时记忆的组织有关。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脑梗死。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例从临床征象及辅助检查均符合TGA的诊断。本症需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及癔病鉴别。前者脑电图多异常,后者有较明显的官能色彩,暗示治疗有效。
-
推拿理筋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2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2例均为本院2012-08 ~2013-08门诊患者,男性60例,女性52例;病史长为3年,短为半个月;年龄大为72岁,小为22岁.1.2 诊断要点[1] ①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并有推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②椎动脉供血不足与头颈的位置有关.③脑彩超(TCD)提示:椎动脉痉挛和颅内分支供血不足.④X线摄片显示颈椎病退行性变化.⑤排除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
老年洗头方法与健康息息相关
老年妇女王女士在做美容时发生中风,中风发生在服务员为她后仰洗头的时候.大部分老人都有颈椎退行性病变,脑供血自然不足,后仰洗头时;会过度扭曲颈椎,引发椎动脉痉挛,从而引发动脉出血,导致中风发生.
-
浅析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
突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发病率甚高,而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各家意见不一。顾之平[1]、沈蓓蓓[2]等报道了其有自愈倾向。为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探讨,现将我院自1985年~1997年间本病患者79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9例中,男36例,女43例,年龄14~68岁,平均40.52岁。其中伴有耳鸣68例,眩晕28例,椎动脉痉挛6例,颈椎病4例,心血管疾病6例,糖尿病1例。根据语言频率(0.5~4kHz,以下简称语频)听力损失程度分级[3]:41~55dB为中度16例,56~70dB为中重度22例,71~90dB为重度21例,90dB以上为极重度20例。其中8kHz听阈丧失40例。按用药种类不同分为三组:A组,能量合剂加激素30例;B组,能量合剂加中药34例;C组,能量合剂加东菱克栓酶15例。各组间年龄、病程、听力水平等经t检验无差异性,有可比性。
-
热敏点灸合电针灸治疗椎动脉痉挛32例
目的:通过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推动脉痉挛,探索治疗椎动脉痉挛所致供血不足的新方法.方法:62例椎动脉痉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32组)采用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在平均治疗(32±41.77)天后,观察头颅多普勒TCD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痊愈率33.3%,显效率30.0%,TCD值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87.5%,显效率12.5%,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TCD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椎动脉痉挛具有明显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头痛·眩晕·猝倒也许根在颈椎
一些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猝倒等症状,以为是心脑血管病,但做了多项检查却无异常,此时极有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惹的祸.颈椎是人体活动量大的脊柱节段,易发生劳损,随着增龄和损伤的积累而发生颈椎退变老化.此时,向后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椎体骨刺或椎体半脱等,压迫刺激椎动脉或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管腔变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