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52例报告

    作者:宋红星;于波;沈惠良;于方;付胜良

    目的: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共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残障指数评分(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及下腰痛(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discheight,PDH)。结果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 min,平均113.2 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82.6 ml。手术节段PDH,术前(7.80±3.2) mm,末次随访时(7.20±0.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术前分别为:(7.60±1.0、39.0±3.3和17.5±2.4),末次随访分别为:(1.70±0.6、17.7±0.3和25.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003、0.005和0.007)。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应用 Wallis 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 IL-10和TGF-β介导的生物学治疗犬椎间盘退变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李威;唐勇;刘天懿;贾治伟;白雪东;阮狄克

    目的:探索利用细胞因子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生物学机制及作用,评价IL-10和TGF-β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有效性。方法建立6条1岁龄比格犬针刺退变模型,6周后处死动物取出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将培养的退变髓核细胞分为4组:20 ng/ml IL-10治疗组,20 ng/ml TGF-β治疗组,20 ng/ml IL-10联合20 ng/ml TGF-β治疗组及未治疗组,正常髓核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和real-time PCR检测IL-10和TGF-β对细胞炎症因子蛋白水平与基因水平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检测未治疗组髓核细胞高表达炎症因子,而采用 IL-10和 TGF-β的组别炎症因子的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抑制。IL-10和 TGF-β能够阻断退行性椎间盘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和椎间盘细胞炎症反应的发展。结论 IL-10和TGF-β能够稳定地抑制椎间盘退变(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 )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介导治疗IDD的应用前景。

  • 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王冰;于秀淳;周银;梁进;张晶涛;黄伟敏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 X-Stop )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应用 X-Stop 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单间隙 DDD 患者共47例,其中男16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3±11.1)岁,主要诊断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症等,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 )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67.2 (20~300) ml,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7.2 (25~50)个月,其中3例术后残余轻度腰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出现假体向棘突后方脱出,1例予以假体取出,其余2例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特殊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棘突骨折、腰椎后凸畸形、邻近节段退变等其它相关并发症。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3.30±2.79,末次随访27.55±1.38,P<0.05),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5.74±0.97,末次随访1.06±0.92,P<0.05)。结论 X-Stop临床疗效确切,手术操作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D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但手术适应证选择应慎重,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

    作者:黄卫国;海涌

    目的:比较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有效性和术后2年的融合率。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72例成人II、III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以腰椎滑脱的病理学改变分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两组。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8例,Meyerding 分级均为II度滑脱;峡部裂性滑脱症24例,Meyerding分级II度10例、III度14例。所有患者均行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年龄,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2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 )和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腰痛疾患疗效评分进行评价治疗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组平均年龄(48.6±6.9)岁,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组(59.5±9.9)岁,退行性组术中出血量(343.3±62.4) 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5.3±2.7)天和术后平均住院日(8.6±2.4)天分别小于峡部裂性组(383.8±50.7) ml、(7.5±2.5)天、(10.2±3.8)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峡部裂组手术平均时间略长于退行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两组各有1例硬膜撕裂,结果无差异。JOA评分:术前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退行性组(24.19±1.21)大于峡部裂性组(22.83±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2年,退行性组(25.33±1.06)大于峡部裂性组(24.04±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VAS评分:术前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退行性组(1.77±0.78)小于峡部裂性组(3.0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2年,退行性组(1.79±0.87)小于峡部裂性组(2.96±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退行性组有20例完全复位,27例部分复位和1例未复位;峡部裂组有9例完全复位,11例部分复位和4例未复位。两组术后1年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 JOA 评分得出临床疗效评价,退行性组:优36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达93.75%;峡部裂性组: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87.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峡部裂性组行PLIF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与退行性组采用PLIF手术治疗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并且退行性组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临床疗效更加显著的优点;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融合率无明显差异。

  • 腰腿痛患者肥胖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旭狮;桑朝辉;彭楷文;宋祖坤;张嘉伟;瞿东滨;江建明

    目的 探讨腰腿痛患者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规律.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腰腿痛就诊于我院脊柱骨科门诊的329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职业等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其腰痛程度.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根据BMI值分为正常组(BMI> 18.5 kg/m2~< 24.0 kg/m2)、超重组(BMI≥24 kg/m2~< 28 kg/m2)及肥胖组(BMI≥28 kg/m2).所有患者均已行腰椎MRI检查,采用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分析腰椎每一节段椎间盘.统计分析腰腿痛患者中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规律.结果 各组患高血压情况:肥胖组26例(40.6%),超重组27例(22.0%),正常组17例(12.0%),肥胖组与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高血压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的比例、抽烟的比例及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节段各组3级椎间盘,肥胖组为20例(31.3%),超重组为33例(26.8%),正常组为26例(18.3%),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1~2节段的3级椎间盘比例显著增高(P<0.05).L2~3节段中3组之间不同分级的椎间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4节段各组1~2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14例(21.9%)、18例(28.1%)、4例(6.3%),超重组分别为41例(33.3%)、27例(22.0%)、2例(1.6%),正常组分别为68例(47.9%)、20例(14.1%)、0例(0.0%),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及超重组L3~4节段1~2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3~4节段4级、5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各组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14例(21.9%)、28例(43.8%)、18例(28.1%),超重组分别为69例(56.1%)、31例(25.2%)、12例(9.8%),正常组分别为99例(69.7%)、19例(13.4%)、4例(2.8%),L5~S1节段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5例(7.8%)、35例(54.7%)、14例(21.9%),超重组分别为46例(37.4%)、46例(37.4%)、10例(8.1%),正常组分别为74例(52.1%)、35例(24.6%)、3例(2.1%);全腰椎椎间盘中各组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90例(28.1%)、90例(28.1%)、44例(13.8%),超重组分别为240例(39.0%)、120例(19.5%)、34例(5.5%),正常组分别为545例(57.4%)、94例(9.9%)、13例(1.4%),L4~5节段、L5~S1节段及全腰椎椎间盘中,3组患者3级、4级、5级椎间盘的比例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肥胖组(3.38±1.24)分,超重组(2.77±0.75)分,正常组(2.63±1.06)分,3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腰腿痛患者肥胖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关,会加重腰椎间盘退变并可能加重患者腰痛程度.肥胖对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大于上腰椎椎间盘.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未见有Modic改变

    作者:杜长志;孙旭;陈忠辉;李松;王斌;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目的 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腰椎MRI图像上是否存在Modic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8例ALDH患者,其中男51例,女17例;年龄11~20岁,平均(17.9±1.1)岁,术前腰椎MRI评估有无Modic改变及类型,记录椎间盘突出发生的节段、类型及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本组患者共816个椎体终板(T12/L1 ~ L5/S1)均未发现Modic改变存在.共408个椎间盘,其中87个(21.3%)椎间盘存在突出,其中单节段突出49例(72.1%),双节段突出19例(27.9%).在87个突出的椎间盘中,Pfirrmann Ⅱ级27个(31.0%),Ⅲ级43个(49.4%),Ⅳ级17个(19.6%),未发现Ⅴ级的椎间盘.结论ALDH患者中未见Modic改变且椎间盘退变程度低,提示在青少年人群,椎间盘退变不是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主要病因.

  • 后路选择性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作者:普有登;段洪;周兆文;闵捷;邵标;陈戈;尹劲;贺云;余鹏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后路手术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并用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3.4年,影像学检查无钉棒松动、断裂,无术后继发性脊柱侧凸畸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分别为:(61.35±15.68)分、(26.21±16.32)分、(22.32±9.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下腰痛评分为:(12.26±2.34)分、(15.28±2.32)分、(23.86±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优良率达88.3%。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适当矫形重建脊柱平衡,有利于提高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 关注科研躬身临床服务患者--记本刊副总编辑海涌教授

    作者:

    海涌,《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 颈椎病之我见

    作者:赵定麟

    一、颈椎病的基本概念与定义什么是颈椎病,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临床难题。从 1984 年,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在桂林主持召开的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到 1992 年,中华外科杂志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在青岛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再到 2008 年,由中华外科杂志、SICOT 中国分会及上海东方医院等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这三次会议都对颈椎病的定义进行了讨论,争论,辩论。大家都觉得“颈椎病”一词太笼统,设想了许多术语,但都觉难以包罗颈椎病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与体征。因此,认为还是称为颈椎病为宜。1984 年的“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对颈椎病的表述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失稳和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1-2]。

  • 1.5T 磁共振 T2值定量测定在评价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温群;孟凡华;钱亭;魏春晓;刘军;肖菁;林祥明

    目的:探讨 MRI T2弛豫时间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因腰背部疼痛来我院就诊的患者50例(248个椎间盘),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8~78岁,平均(42±15)岁。行腰椎1.5 T MRI 检查,常规矢状位 T1WI 及 T2WI、横断位 T2WI,并行正中矢状位 T2 mapping 成像,根据 Pfirrmann 标准将248个腰椎间盘分级,并测量髓核及纤维环前、后缘的 T2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各级髓核( nucleus pulposus,NP )和纤维环( annulus fibrosus,AF )前、后缘 T2弛豫时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测量 T2值与年龄、分级的 Pearson 相关性,分级与年龄的 Pearson 相关性。结果共计测量248个椎间盘,统计结果示:(1)腰椎间盘各分级 NP 的 T2值随分级的增高而减小;(2)腰椎间盘各分级 AF 前缘 T2值随分级的增高无明显变化;(3)腰椎间盘各分级 AF 后缘随 T2值分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4)50例腰痛患者年龄与腰椎间盘分级呈弱正相关,年龄与椎间盘 AF 前、后缘 T2值呈弱负相关,年龄与 NP T2值呈中度负相关。腰椎间盘 AF 前、后缘 T2值与各分级均呈弱负相关;腰椎间盘 NP T2值与各分级呈高度负相关。结论腰椎间盘 T2值可以很好地体现其退行性变的程度,并可以进行量化分析,T2 mapping 成像技术可以为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 X 线评估

    作者:李娜;杨菲菲;韩骁;程晓光

    目的:评估 X 线片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于2008年1~10月接受随访的病例33例。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5~70岁,平均47.2岁。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3例,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10例,共43个手术节段。对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所摄的颈椎正位、侧位、过屈位及过伸位 X 线片进行影像学分析评估。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6~52个月,平均43个月。43个颈椎间盘置换节段 X 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假体前后径小于椎体前后径14个(32.6%);人工椎间盘假体发生移位 3个 ( 7.0%);颈椎间盘置换节段可见异常骨化或骨赘16个(37.2%);术前与术后颈椎整体曲度、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曲度、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间盘置换节段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测量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能够较好地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功能,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邻近椎间盘退变,但部分病例存在假体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术前适宜的病例筛选及规范手术操作有助于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仍有待长期大样本量随访研究。

  • 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防治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张国旺;徐建广

    目的 探讨应用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 Coflex 防治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6 月至 2012 年 12 月间,我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40 例,其中男 20 例,女 20 例,年龄 20~38 岁,平均 28.6 岁,手术采用 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 L4~5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 Coflex 置入.比较术前与术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 以及 L4~5椎间隙高度 ( disc height index,DHI ) 和椎间盘MRI T2加权相对信号强度 ( 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 ) 变化情况,分析 Coflex 装置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结果 本组 40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8~72 个月,平均 60.2 个月,平均手术时间 104 min,出血量 164 ml,患者腰腿痛症状显著改善,术前 VAS 评分及 ODI 分别为 8.4±0.9、44.8±2.8,术后 3、6、12 个月及末次随访 VAS 评分分别降为 1.8±0.5、1.7±0.4、1.6±0.3 及 1.4±0.3,术后 3、6、12 个月及末次随访 ODI 分别降为 3.8±0.4、2.3±0.4、2.1±0.3、1.8±0.2.与术前比较,术后 ODI 及 VAS 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术后 L4~5DHI 及 MRI T2RSI 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腰椎髓核摘除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对于已合并上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患者, Coflex 装置有助于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 Topping-off技术防治椎间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实验研究

    作者:梁博;徐建广

    目的 探讨后路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 Coflex 对比格犬腰椎间融合后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 16 只健康成年比格犬,应用经皮穿刺比格犬腰椎间隙损伤椎间盘方法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用配对比较法随机分为仅行椎间融合的对照组及行椎间融合加相邻节段 Coflex 置入 ( Topping-off 技术 ) 的实验组,术后 3、6 个月行 MRI 检查、髓核组织 II 型胶原 ( COL-2 ) 阳性细胞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阻滞剂-1 ( TIMP-1 ) 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 ( BMP-15 ) 内参基因 GAPDH 含量测定.结果 MRI 检查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犬腰椎间盘均有不同程度退变,实验组 MRI T2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为 2.92±0.21,对照组为1.69±0.11,实验组较对照组退变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对照组术后 6 个月髓核的 COL-2 阳性细胞含量为 8.66±1.31,较术后 3 个月时的 12.33±1.24 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对照组术后 6 个月时 TIMP-1、BMP-15 基因表达量分别为 1.86±0.14 和 1.98±0.24 较术后 3 个月时的 0.70±0.12 和0.78±0.13 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实验组第 3、6 个月自身对照髓核的 COL-2 阳性细胞含量,TIMP-1、BMP-15 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实验组术后 6 个月髓核 COL-2 阳性细胞含量为 11.33±1.7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TIMP-1、BMP-15 的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85±0.13 和 0.98±0.1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后路棘突间固定装置 Coflex对比格犬的腰椎间盘退变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椎间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有一定延缓作用.

  • 不同融合节段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邻近节段稳定性影响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刘玉增;海涌;杨晋才;关立

    目的探讨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单节段( A组),双节段( B组)和三节段( C组) PLIF,共45例,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每组纳入15例,测量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及上位邻近节段术前、术后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腰椎活动度平均减少10.4°,邻近节段活动度平均增加2.1°;B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腰椎活动度减少11.4°,邻近节段活动度平均增加1.9°;C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腰椎活动度减少16°,邻近节段活动度平均增加8.1°。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A组:术前(3.6±2.0)°,术后(6.5±1.6)°;B组:术前(8.4±5.5)°,术后(9.8±9.5)°;C组:术前(5.0±4.5)°,术后(13.0±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随着融合节段增加,邻近节段活动度也随之增加。根据术前腰椎前凸角度,术中适度恢复腰椎生理前凸角度,是维持邻近节段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 高龄患者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苏庆军;刘铁;康南;杨晋才;藏磊;孟祥龙;袁帅;海涌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选择性手术治疗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10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6例,腰椎管狭窄症20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75~84岁,平均77.2岁。42例随访1年5个月至5年4个月,平均2年7个月。对患者的术前伴发疾病、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总结。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定。随访拍摄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术后腰椎稳定性、腰椎融合和内置物的情况。结果术后并发症包括7例高血压者并发血压增高、1例冠心病者并发心绞痛、1例脑梗塞、4例肺部感染和3例脑脊液漏。术后1年或末次随访X线平片评估示:无手术节段失稳和内固定失败。ODI评分由术前(71.1±19.2)%改善至术后(22.0±11.3)%( 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1)分改善至术后(2.2±1.7)分( P<0.01)。下肢痛VAS评分由术前(7.9±1.7)分改善至(3.1±2.1)分( P<0.01)。42例中39例对术后疗效满意,3例对术后疗效基本满意。结论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积极控制伴发疾病和术后并发症,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 人工颈椎间盘与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作者:关立;陈小龙;海涌;刘玉增;汪文龙;于志毅

    目的:比较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和颈椎动态稳定器( 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 )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因颈椎病于我院骨科行颈前路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 DCI 固定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颈前路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Prodisc-C 组)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44.0(32~54)岁,诊断脊髓型颈椎病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 6例;行 DCI 固定术( DCI 组)患者10例,男 6例,女4例,平均年龄44.5(33~55)岁,脊髓型颈椎病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采用颈肩功能障碍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及其改善率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 X 线片,测量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椎间隙角度、假体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距离及异位骨化数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术前 JOA、NDI、颈肩痛 VAS、上肢痛 VAS、颈椎前凸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分别为(10.3±1.4)、(15.2±5.5)、(6.2±2.1)、(4.1±1.4)、(10.0±2.1)°、(3.7±4.5)°,术后末次随访 (15.8±5.4)、(3±1.2)、(2.9±1.8)、 (1.8±0.8)、(16.6±3.6)°、(5.4±2.1)°;DCI 组术前 JOA、NDI、颈肩痛 VAS、上肢痛 VAS、颈椎前凸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分别为(9.5±1.3)、(15.6±16.3)、(6.4±2.0)、(4.5±1.4)、(14.9±3.5)°、(3.1±2.2)°,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6.2±5.8)、(2.9±1.3)、(2.6±1.7)、(1.9±1.1)、(22.3±4.6)°、(6.4±2.3)°;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比,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术后末次随访发现3例异位骨化,2例假体前移1 mm,DCI 组未出现异位骨化和假体移动。结论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与 DCI 治疗颈椎病均能保留颈椎活动度,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早中期疗效满意。

  • 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王锋;吴小涛;王运涛;邵建树;张明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行Ⅱ型胶原染色,观察髓核细胞的类软骨表型表达情况.结果: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培养成功16例;原代髓核细胞平均7d贴壁,呈类圆形或多角形,P1代髓核细胞平均12h贴壁,呈大梭形或多角形,两代细胞融合95%所需时间分别为30d和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主要表达于原代和P1代髓核细胞浆内,被甲苯胺蓝染成天蓝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沉淀,两代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简化髓核细胞分离步骤,提高培养效率;传一代后髓核细胞增殖速率提高,但仍维持类软骨表型,表达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对白介素1β致髓核细胞退变的影响

    作者:胡津铨;袁文;曹鹏;杨晨;高阳;石长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对白介素1β(IL-1β)致NPCs退变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大鼠NPCs和BMSCs,分别传至第3代,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纯度,分别测定CD29、CD31、CD45、CD90表型.取第3代NPCs分为3组:A组,无IL-1β干预,不与BMSCs共培养,设为对照组;B组,用IL-1β干预NPCs后不与BMSCs共培养;C组,用IL-1β干预NPCs后与BMSCs细胞借由transwell小室间接共培养.IL-1β干预时间和BMSCs共培养时间均为24h,之后取出transwell,将3组NPCs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观察其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4(ADAMTS-4)、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5(ADAMTS-5)、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因表达量,同时通过Annexin V-FITC/propidium iodide (PI)凋亡试剂盒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试剂盒观察3组NPCs凋亡情况.结果:流式细胞鉴定结果显示90%以上的BMSCs表现为CD29、CD90阳性,小于5%的BMSCs表现为CD31、CD45阳性,细胞纯度较好.3组NPCs中ADAMTS-4、ADAMTS-5、MMP-1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为0.98±0.19、1.10±0.08、1.21±0.24,B组为5.23±0.25、6.92±2.33、23.39±0.09,C组为2.31±0.26、3.33±1.52、12.68±0.11,与A组比较,B、C组均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Caspase-3活性相对表达量A组为1.20±0.18,B组为5.92±0.93,C组为2.33±0.52,与A组比较,B、C组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A组为4.2±2.2,B组为17.1±3.7,C组为10.5±2.4,与A组比较,B、C组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BMSCs共培养可有效降低IL-1β致NPCs退变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减少细胞凋亡;BMSCs可作为种子细胞对椎间盘炎性环境起到“治疗”作用.

  • Fas及其配体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冠宇;赵丹慧;田伟

    Fas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FasL是Fas在体内的天然配体.FasL在细胞外与细胞膜表面的Fas结合后,Fas交联成三聚体或多聚体,Fas分子N端死亡效应结构域将死亡信号向下传递,活化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降解DNA,导致细胞凋亡.近年来发现Fas、FasL在稚间盘中均有表达[1-4],并且和椎间盘中髓核细胞的凋亡[1-3]及免疫赦免相关[5、6].现就Fas、FasL在椎间盘的表达及其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和免疫赦免的关系进行综述.

  • 聚集蛋白聚糖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晓芊;邵增务;杨述华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椎间盘突出症、椎体滑脱、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首要诱因.椎间盘组织具有以基质为主要结构,细胞散在分布于基质内的结构特点.蛋白聚糖和胶原是椎间盘基质内主要的蛋白质,对于基质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不可或缺,因而它们的损耗是椎间盘退变中的重要环节.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是椎间盘蛋白聚糖中主要的一种;基质内Aggrecan的损耗(质、量的下降)是椎间盘退变的首要早期改变,也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时必须改善的部分.笔者着重就Aggrecan损耗的机制、后果以及改善Aggrecan损耗的措施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98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