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围术期护理

    作者:刘秀梅;王秀虹;梁瑛琳

    目的:探讨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7月—2013年9月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围术期施行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重点为观察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早行功能锻炼。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分,入院及出院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本组术后2~3 d拔除切口引流管后可佩戴支具下地活动,6周内生活均可完全自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无原发症状加重及神经功能恶化。术后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 P<0.01);出院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结论对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能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腰椎间盘退变磁共振成像异常信号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定;牟奇猛;黎建蓉;谭文;韩波;何桂花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磁共振成像(MRI)异常信号特征,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例以椎间盘退变所致腰痛为主诉的患者为病例组,2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腰椎MRI检查,对其椎间盘信号改变、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HIZ)征、终板下骨质退变(Modic改变)、Schmorl′s结节征象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与椎间盘退变所致腰痛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椎间盘退变分级:Ⅰ级0%/9.5%,Ⅱ级19.0%/67.9%,Ⅲ级41.5%/15.9%,Ⅳ级35.0%/4.1%,Ⅴ级4.5%/2.6%.2组HIZ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及14.0%.病例组85例(42.2%)存在终板Modic改变,其中Modic改变Ⅰ型10例(11.2%),Ⅱ型50例(58.6%),Ⅲ型25例(30.2%);对照组中56例(28.0%)存在终板Modic改变,Modic改变Ⅰ型8例(14.3%),Ⅱ型39例(69.6%),Ⅲ型9例(16.1%).2组Schmorl′s结节的发生率分别为41例(20.3%)和38例(19.0%).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椎间盘信号改变与腰痛显著相关(x2=39.101,P=0.001),其他征象与腰痛无相关性.结论 腰椎间盘信号异常是导致腰痛的危险因素.

  •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表现及意义

    作者:覃柳生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腰椎间盘的退变同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同样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r=0.937,P<0.05)。结论通过影像学对患者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其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同患者的年龄以及小关节骨关节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骨关节炎的治疗

    作者:曾庆馀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也称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无论在国内外,均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本病至今无特效治疗,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对本病认识的深化,处理得当,病人也可减少很多痛苦。1 骨关节炎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本病属增龄性疾病,虽然青年发病者并不少见,但大多于50岁前后发病。多累及膝、髋、拇指基底节、远端指间关节、脊柱骨突关节(常伴椎间盘退行性变)。症状包括关节痛、僵硬、活动受限或关节稳定性降低;可以自动缓解或复发。部分病人可存在放射学骨关节炎而无临床症状,即所谓放射学骨关节炎或称无症状骨关节炎,非本文讨论重点。  本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引起软骨受损。软骨基质分解和合成失调造成软骨的进一步破坏。软骨下骨板由于缺乏软骨的保护,受到异常压力而发生代偿性增生(骨赘形成)。滑膜可能发生轻度炎症,关节囊常增厚。  引起骨关节炎疼痛的原因很多,常见有:软骨碎片、结晶、炎症介质及作用于软骨下骨板压力改变,关节内某些结构破坏(如半月板撕裂),滑液量增加和炎症因子的存在,软骨下骨板淤血、血管压力增高、梗阻骨质的修复,骨刺引起骨膜刺激、神经受损,关节囊及韧带由于关节肿胀紧张度增高,以及滑囊炎症、肌肉挛缩等。2 治疗的目的和值得注意的事项  目前骨关节炎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避免或者减少畸形,减少病情进展的风险性及有利于受损关节的修复。值得注意的是:①在开始治疗以前,应确定症状是否为OA所引起,抑或为其他原因,如关节周围结构(如滑囊炎等)或其他来源的放射痛所致,不宜单凭影像学诊断而定,以免将其他原因所致症状,误认为放射学(无症状)OA所致。②很多症状不严重的OA病人,可通过理疗、  作者单位:515031 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研究室体育锻炼和自我调适来解决,不一定需要服药。而且,本病病情自动缓解或复发,病人症状控制以后,也不必长期服药。好是教会病人自己掌握,什么时候应该服药,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服药而采用其他方法缓解症状。3 骨关节炎的治疗  美国风湿病学院(ACR)新近发表的髋、膝OA治疗指南[1],将骨关节炎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现就有关问题重点介绍如下。3.1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病人教育、医疗体育、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辅助器械等。美国风湿病学院2000年推荐的骨关节炎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病人教育,自我调理,通过电话联系以得到社会支持,减轻体重(如果超重的话),户外锻炼,物理治疗,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锻炼,增强肌力的锻炼,行走的辅助装置,穿刺抽液,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底外侧加垫(对膝内翻者),使用支架,职业疗法,保护关节和保存能量,使用日常生活活动的辅助装置。与药物治疗一样,作为OA的基本治疗手段。

  •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的中医护理

    作者:王桂芬

    颈椎病是由椎间盘退行性变,形成椎管狭窄,使神经根、脊髓受压而产生的病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失明、耳聋、大小便失禁,甚至是高位截瘫.

  • 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

    作者:陈国仙;王万明;张志宏;陈庆泉;林宗锦;林智军;刘航涛

    背景: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经典方法,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目的:验证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0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行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用持针器夹持21G穿刺针,行L<,1-2>及L<,3-4>椎间盘右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闻盘行组织学观察,并将L<,2-3>椎间盘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对照椎间盘大多髓核完整,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髓核组织中有大量髓核细胞.造模后第4周髓核细胞数量不断减少,第12周时髓核中主要为纤维组织,伴有极少量髓核细胞.结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可为应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的体外共培养

    作者:徐远;俞兴;徐林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目的:通过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退行性改变的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直接接触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以及髓核细胞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法:取已自然退变的第6 代髓核细胞与生长良好的第4 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75∶25,50∶50 和25∶75)体外共培养7 d,单独髓核细胞(100∶0)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100)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与结论:RT-PCR 检测显示共培养组(75∶25 和50∶50)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条带均明显亮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在共培养组(75∶25 和50∶50)胞浆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共培养组中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浆内异染颗粒增多.提示通过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而且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转换.

  • 细胞移植及髓核组织工程重建修复椎间盘退变

    作者:陈清河;叶君健

    背景:通过细胞组织工程将细胞或细胞支架复合体植入退变缺损的椎间盘内,使退变的椎间盘再生可能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为理想的方法.目的:评价组织工程髓核体内移植抑制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组织工程髓核、组织工程材料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常用的细胞支架主要包括胶原支架、琼脂糖支架、藻酸盐支架、聚乙醇酸支架与壳聚糖支架以及复合材料等.通过自体椎间盘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基因技术筛选种子细胞,进行细胞和/或细胞支架复合体移植恢复或再生相关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通过逆转和修复椎间盘细胞病理性改变,为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和功能恢复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

  • 腰椎间盘突出症178例综合治疗报告

    作者:李玲;徐贵龙;薛松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壮年.发病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和急慢性损伤有关.

  • 颈椎节段中许莫氏结节患病率及分布特点与椎间盘退变的相互关系

    作者:曹胜;张学利;胡炜;朱如森;万军;刘岩

    背景:关于许莫氏结节的相关性研究多见于腰椎节段,其在颈椎节段中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关因素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许莫氏结节在颈肩痛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许莫氏结节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至12月因颈肩痛行颈椎MR检查的患者,共820例,其中男398例,女422例;年龄30-80岁,平均(52.2±11.5)岁.统计许莫氏结节在颈椎节段、年龄、性别、头围、颈椎曲度、颈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特点,分析上述因素与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820例患者4 920个颈椎节段中,64例(7.8%)88个椎间盘(1.8%)临近终板(108个,1.1%)发生许莫氏结节,头侧与尾侧终板许莫氏结节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71,P=0.689>0.05).终板患病率以Ce6(2.4%)高,其次为Ce7(1.5%)和C4/5(1.3%).许莫氏结节的发生与年龄、颈椎曲度、椎间盘退变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但与性别、头围无关(P>0.05).邻近终板存在和不存在许莫氏结节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24.26,P<0.05),前者间盘退变更严重(Z=58.80,P< 0.05).双侧终板与单侧终板发生许莫氏结节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603,P=0.003< 0.05),前者间盘退变更严重(Z=3.44,P<0.05).邻近终板发生“急性期”和发生“非急性”期结节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547,P=0.036<0.05),后者间盘退变更严重(Z=2.40,P<0.05).将影响许莫氏结节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许莫氏结节发生的相关性强,年龄次之,颈椎曲度弱.提示在颈肩痛患者中,许莫氏结节好发于C5/6节段,头侧与尾侧终板许莫氏结节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许莫氏结节与年龄、颈椎曲度、椎间盘退变分级存在相关性,且与椎间盘退变分级相关性强.

  • 针电结合中医封包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5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瑞云

    目的:观察针电结合中医封包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5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电结合中医封包治疗,对照组采用腰局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疗效。结果:两组相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针电结合中医封包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效果良好。

  • 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黄琳俐;伍晓玲;韦金翠;黄艳丽;兰秋丽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基础上受到积累伤力所致的一种综合征,髓核摘除术是治疗的方法之一[1].要取得佳疗效,必须及时、准确地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康复训练.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理论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对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治疗骨关节炎中成药的合理选择

    作者:梁士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变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它是一种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畸形)的中老年常见疾病。我们所说的骨刺、骨质增生、罗圈腿、颈椎病、髌骨软化、腰椎病,比如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间盘突出都属于骨关节炎的范畴[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骨关节炎在全球50岁以上人口中的发病率为50%,在5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80%。据美国有关机构的统计,骨关节炎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后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第二位疾病,美国用于骨关节炎的医疗费及带来的工作损失达650亿美元。鉴于此,WHO将骨关节炎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并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世界骨关节炎日”。由于发病率高,各国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费用惊人。

  • 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席焱海;薛敏涛;余将明;王伟恒;温剑坤;叶晓健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早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常规组),后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管理模式(全程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 全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术后3 d及1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经前侧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谢骏贤;赵帅;杨一帆;陈博来;林定坤

    目的 探讨经前侧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9月,本院采用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6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6例患者均在OLIF微创管道下顺利完成所有手术,随访时间7~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见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或Cage移位.至末次随访,仅1例椎间隙尚未融合,其余所有节段均已融合;2例Cage下沉,未见置入物松动;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腰椎JOA、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前缘、后缘及椎间孔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效果佳、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对已存在退变的相邻节段的中远期影响

    作者:李超;阮狄克;何勍;唐勇

    目的 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对已经存在退变但未纳入融合范围的相邻节段的中远期影响.方法 对本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患接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的158例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影像学方法对其相邻节段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相邻节段术前无退变和已存在退变的椎间盘的远期进一步退变情况及相应的临床功能.结果 10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65.2个月(54~71个月),其中26例(25.5%)出现了相邻节段的影像学退变.在相邻上位节段中,术前无退变和已存在退变的椎间盘随访时出现进一步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3.5%(10/74)和35.7%(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邻下位节段中,术前没有退变和已存在退变的椎间盘随访时出现进一步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2.5%(6/48)和22.2%(4/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评价显示无论术前相邻节段有无退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并在终随访时得到保持,但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组随访时ODI明显高于无退变组(P<0.05).结论 与术前无退变的相邻节段椎间盘相比,术前已存在退变的相邻椎间盘融合术后更容易出现进一步退变,而且会影响其远期的临床疗效.

  • 腰椎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作者:孟祥龙;海涌;康南;刘玉增;鲁世保;苏庆军

    目的 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38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5°±8.5°;腰椎前凸角(LLA)21.4°±10.8°;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即矢状位平衡(SVA)为(6.9±5.5) cm;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7.2±5.6) cm.所有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5 ~ 4.8年,平均4.2年.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Cobb角、LLA、SVA和CSV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F-36评分结果评价疗效,优22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34例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肺部感染2例,内固定钉棒松动1例,交界性后凸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

    作者:鲁世保;孙文志;海涌;康南;藏磊;王宇;刘铁;翟树超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简称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3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共280个节段,278枚椎间融合器(Cage)。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岁;平均手术节段1.4个(1~4个);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突然的腰痛和下肢症状决定非手术治疗或行翻修手术。结果本研究组中Cage后移7例,Cage7枚,均发生在L4/L5节段。Cage后移发生在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者均未因Cage后移出现腰痛或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未行翻修手术。结论 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有使用Cage型号过小、Cage无角度、直线型终板、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过大及合并退行性侧凸等。

  • 组配型横突拉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曾忠友;吴鹏;宋国浩

    目的:研制组配型横突拉钩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腰椎骨骼标本和腰部软组织的观察、测量,设计制作了以腰椎横突为固定支点的组配型拉钩,将其应用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植骨的手术方式,并与传统椎板拉钩的使用进行比较。对比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方面,组配型横突拉钩组优于椎板拉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及后随访JOA评分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椎板拉钩相比,组配型横突拉钩具有容积小、组装方便、把持性好、固定确切、视野大、对手术操作干扰小以及适合人群和手术方式广泛等优点,可作为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显露工具。

  • 伴颈神经根病的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治疗

    作者:尹国栋;罗剑;陈观华;蒲晓斌;郭珊成;黄志勇;何平;薛超;陈菜凤

    目的:探讨伴颈神经根病的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 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 A-SCCC)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病例资料,患者入院后先接受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如果神经功能无缓解或加重,则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影像学资料,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通过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平均随访4个月,其中23例经非手术治疗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1例改善不明显,其中8例改手术治疗,3例患者继续非手术治疗(2例症状逐渐缓解,1例出现脊髓病临床表现)。治疗后及随访期间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经过系统非手术治疗后病情可以缓解,部分仍需手术治疗,伴颈神经根病或脊髓高信号的A-SCCC不必预防性手术,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98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