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作者:张玉坤;陈大国;王秀菊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松弛变性突出椎体边缘,使硬脊膜受压,压迫神经根所出现的腰腿疼痛综合征,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之一.我院近几年来,采用曲安奈德局部痛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挑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作者:柳庆明;朱冬霞

    笔者自1995-07~1999-12间运用挑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小24岁,大71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长3 a,短15 d;治疗次数少3次,多7次。其中42例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病例均经X线拍片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或后突;部分病人经CT或MRI检查发现椎间盘退行性变;少数病人经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部活动而引发),重者伴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视力模糊、幻觉、耳鸣等。2 治疗方法[1]2.1 取穴病人俯案,充分暴露颈项部,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参照温氏《颈椎病防治250问》选择3点。常规消毒后,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每点约0.5~1 ml。2.2 挑治方法以特制不锈钢针沿局麻针眼进针,依次挑破表皮、真皮,后达皮下,约0.6~1 cm深,挑口直径约2~3 mm,把挑口周围约10 mm内的肌纤维全部挑净,消毒后用薄姜片敷于挑口,外以纱布包扎,1次/周。

  • 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任大伟;李清;贾涛;何胤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

    作者:刘磊;于秀淳;黄伟敏;陈宇;李新勃

    目的 观察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03例行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其中男240例(47.71%),女263例(52.29%);年龄为20~84岁,平均48.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5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0例.通过术前X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基于术前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及许莫氏结节的发生情况.结果 503例中仅5例为单节段退变,12例为跳跃节段退变,余486例均为多节段退变.共1863个(1863/2515,74.08%)腰椎间盘发生退变,5个节段椎间盘(L1~2、L2~3、L3~4、L4~5、L5~S1)均退变的病人比例为39.56%(199例).不稳定节段数为127个,Modic改变为188个,高信号区域为241个,许莫氏结节节段数为161个.30岁以下男性病人腰椎间盘退变率较女性高;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病人椎间盘退变率增加,退变程度加重.腰椎不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和许莫氏结节均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明显相关性(P均<0.05).某一腰椎节段(L3~4、L4~5、L5~S1)椎间盘发生PfirrmannⅣ、Ⅴ级退变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Ⅲ+Ⅳ+Ⅴ级)比例均超过了80%,且严重退变(PfirrmannⅣ+Ⅴ级)比例也较高,超过60%.结论 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广泛存在,在临床工作中要予以重视.

  • 导航辅助经皮置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研究

    作者:高放;方忠;刘广武;郭建峰;徐勇;曾恒;熊伟;李锋

    目的 评估导航辅助经皮置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其中行导航辅助MIS-TLIF手术病人26例(导航辅助MIS-TLIF组),行开放TLIF手术34例(开放TLIF组).收集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等情况;记录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痛、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其腰椎X线、CT、MRI检查结果,评估椎间融合率、置钉精准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所有病人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永久性并发症.导航辅助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为(146.8±20.9)min,显著长于开放TLIF组的(133.6±15.8)min,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72.4±71.2)ml、(130.0±40.6)ml、(5.8±2.2)d,显著低于开放TLIF组的(253.3±88.6)ml、(206.1±38.8)ml、(7.5±1.9)d,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航辅助MIS-TLIF组术后2 d腰痛VAS评分为(3.1±1.6)分,显著低于开放TLIF组的(4.4±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37,P<0.001);但两组病人术后3、6、12、24个月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腰痛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航辅助MIS-TLIF组和开放TLIF组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0.77%、82.35%,置钉精准率分别为90.38%、88.9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导航辅助MIS-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置钉精准、安全性高,并且更加微创、出血少、术后腰痛轻微、康复快.

  • 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与脊柱骨盆平衡相关性研究

    作者:汪勇刚;徐林军;胡伟;许永涛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通过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40例,以常用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中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为观察指标,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术后2年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予以比较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评估PLIF手术对脊柱骨盆平衡的影响。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腿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的LL、SS、PT比较,LL从术前的38.6°±5.2°增加到术后的46.8°±7.3°(t=2.904,P=0.01),SS由术前的28.2°±6.7°增加到术后的33.4°±5.3°(t=3.608,P=0.038),PT由术前的21.6°±7.8°减小到术后的18.2°±9.4°(t=3.062,P=0.041);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增加,由术前的(12.5±1.8)分升至末次随访的(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式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前凸的病理状态,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从而对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腰椎滑脱微创手术治疗现状

    作者:熊国相;彭京豫;唐尚权

    腰椎滑脱是常见的脊柱疾病,以退变性滑脱为多见,有约20%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性手术曾经作为处理腰椎滑脱的"金标准".但近年来,微创技术在腰椎滑脱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方式进行了总结,主要是对近5年各种人路手术方式的文献进行综述.

  • 椎间盘退行性变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杨梦凡;熊伟

    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腰痛是一种衰老相关性疾病,带给病人和社会巨大的负担.临床上对于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探索从未间断,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干细胞疗法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治疗退变椎间盘.随着对再生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用MSCs来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的治疗方法越来越成熟.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干细胞疗法的新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应用

    作者:刘定安;李锋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CS的病理变化来自椎管前方的变性突出的椎间盘及椎体的骨赘等动态因素,其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病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治疗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甲基强的松龙的脊髓保护作用逐渐地被外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就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 NaMRI在定量诊断软骨退变中的应用

    作者:贺露姣;李红;符策岗

    软骨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骨关节和下腰部疼痛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磁共振为主要的检查方法,主要是依赖H质子成像,但除此之外还可检测出23Na、31P、33S、127I等非零自旋原子.而NaMRI可弥补常规MRI的不足为退行性改变的早期提供生化信息.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aMRI在定量分析骨关节软骨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和T2*-mapping技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退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曾菲菲;查云飞;邢栋;王娇;陆雪松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和T2*-mapping定量技术对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名受检者进行常规T2 WI、DKI与T2*-mapping成像,并对腰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析椎间盘髓核(NP)、前纤维环(AAF)、后纤维环(PAF)的DKI测量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系数(MD)、T2*弛豫时间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DKI和T2* mapping技术鉴别Pfirrmann Ⅰ~Ⅱ级、Ⅱ~Ⅲ级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大小.结果:NP的T2*值在Ⅴ级与Ⅱ级、Ⅴ级与Ⅲ、Ⅴ级与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F的MK值在Ⅱ级与Ⅴ级及Ⅲ、Ⅳ、Ⅴ级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F的MD值在Ⅴ级与Ⅲ级、Ⅴ级与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F的T2*值在工至Ⅴ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F的MK值、MD值在Ⅳ级与Ⅴ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F的T2*值在Ⅰ级与Ⅱ级比较、Ⅴ级与工~Ⅳ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分级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AAF、PAF的MK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921,0.604,0.678;P值均<0.001);NP、AAF、PAF的MD值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917,-0.509,-0.654;P值均<0.001);NP和PAF的T2*值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647,-0.305;P值均<0.001),而AAF的T2*值与Pfirrmann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0.088;P>0.05).NP、PAF、AAF的MK、MD、T2*值的ROC下面积(AUC值)依次减低.NP、PAF、AAF的MK、MD值鉴别Pfirrmann 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椎间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T2*值.结论:DKI成像定量评价人腰椎间盘退变是可行的,对于早期腰椎间盘退变,DKI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2*-mapping技术.

  •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突关节角的CT研究

    作者:刘旭林;李淑玲;李文乐

    下腰痛原因很多,对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研究也较多,而对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角的研究却很少.笔者通过80例正常人与150例腰椎和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角的CT对照研究,试图探讨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角与腰椎和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生的内在联系.

  • ADC值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诊断中价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郭家川;杨汉丰;杜勇;徐晓雪;李扬;陈耀康;陈清生;张勇

    目的 应用能反映腰椎间盘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nt,ADC)值,探讨椎间盘髓核ADC值与椎间盘退行件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63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进行腰椎MR常规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并测量L1/2~L5/S1椎间盘髓核ADC值.根据Pfirrmann分级法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阅片将椎间盘分为Ⅰ~Ⅴ组.对比Ⅰ~Ⅴ组椎间盘髓核的平均ADC值,斤对各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63例301个腰椎间盘中,未发现符合Pfirrmann Ⅰ级和Ⅱ级的椎间盘.Pfirrmann Ⅲ~Ⅴ级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分别为(1.59±0.23)×10-3 mm2/s、(1.14±0.21)×10-3mm2/s、(0.84±0.23)×10-3 mm2/s.Ⅲ~Ⅴ组椎间盘髓核的ADC值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髓核的ADC值可以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增加ADC值逐渐降低.

  • 人工椎间盘研制进展

    作者:肖进;原林

    下腰痛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是导致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常见的原因.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脊柱融合等.但手术的满意率一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移植骨吸收,假关节形成,相邻节段应力集中等许多问题[2].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椎间盘摘除还是脊柱融合术都改变了正常腰段脊柱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机制,术后逐渐发生腰椎功能紊乱所致.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机制认识的加深和材料学的发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被认为是可以替代脊柱融合术治疗腰骶椎退行变所致腰痛的有效方法[3].用合适材料制成、设计合理的人工椎间盘装置不但能保留手术节段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和承载功能,还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活动性,类似于正常人体椎间盘[4].本文作者复习了人工椎间盘的有关文献资料,就其研制进展及设计原则作一综述.

  • 椎间盘退行性变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东生;叶伟

    基因治疗即通过人工方法将一段特定的遗传信息物质DNA导入人体细胞以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基因治疗的研究以来,已取得累累硕果.在肌肉骨骼系统,亦有滑膜细胞、软骨细胞、肌腱、韧带、半月板、肌肉骨组织基因转化成功的报道.种种情况表明:基因治疗在肌肉骨骼系统有巨大的应用潜能.

  • 计算机控制快速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作者:陈来来;徐卫国;陈圣华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现代人久坐办公室,运动量减少.腰椎间盘突出征是指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为腰腿痛及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种综合症.80%~85%患者用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或暂时缓解<'[1]>,其中牵引手法是重要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6年采用计算机控制快速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取得显著疗效.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护理

    作者:陈秀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该病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253例,效果良好.正确的术前术后护理,对保证该病的疗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后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生物学治疗进展

    作者:韩小伟

    椎间盘退行性变可诱发脊柱退行性改变、椎间盘髓核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因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及退变脊柱节段融合等,但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临床症状,其远期疗效并不显著,且存在并发症多的缺点[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发现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压力损伤终板的微骨折、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等均可导致椎间盘的主要成分代谢失衡,从而引发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以此为基础,针对退行性变的不同阶段,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手段来恢复退行性变椎间盘细胞数量或重建椎间盘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从根本上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有效策略.

  • 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治疗的护理

    作者:何滔;岳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重新调整脊柱功能单位的分布,促进脊柱内外力学平衡的恢复和代谢,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积极有效的护理可加快病人的康复.现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髓核细胞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锋;王运涛;吴小涛

    目的 综述髓核细胞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髓核细胞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结果 椎间盘髓核细胞不仅是残留脊索细胞,其对于整个椎间盘功能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生物治疗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一方面试图改善髓核细胞的生存微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补充髓核细胞数量,包括移植干细胞分化为类髓核细胞来缓解椎间盘退行性变.结论 基于髓核细胞或干细胞来源类髓核细胞的细胞移植技术为扭转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可能.

198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