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何磊;戎利民;董健文;刘斌;陈瑞强;谢沛根;冯丰;杨补

    目的 探讨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采用XLIF手术治疗的1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36~82岁,平均62岁.腰椎失稳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所有病例在接受XLIF手术的同时均辅助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其中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融合者分别为11例、4例和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单个节段完成椎间盘处理并植入融合器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83 ml.2例患者术后即出现大腿麻木和屈髋乏力,未行特殊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4.6、3.1分,ODI指数较术前平均改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14/16).术后6个月4例完全融合、11例部分融合、1例未融合;随访12个月以上的8例中7例于术后1年完全融合、1例部分融合,融合率87.5%(7/8).结论 XLIF手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可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 椎间盘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卯;熊蠡茗;杨述华

    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退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对椎间盘退变病因和治疗的研究是当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椎间盘细胞培养技术为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也是椎间盘组织工程学、椎间盘基因或药物治疗等研究的起始点和关键点.

  •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张旗涛;王立春;姚猛

    人类椎间盘退行性变是一种患病率很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60岁以上人群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病率达90%.研究椎间盘的变化规律和退行性变的机制有助于了解发病机制,寻求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 自噬在张力诱导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中的变化

    作者:俞云飞;徐宏光;王弘;张巍;熊寿良;张敏;涂成东;宋俊兴;张晓玲

    目的 探讨自噬在张力诱导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取10只清洁级SD大鼠腰椎终板软骨进行细胞培养.对P1代终板软骨细胞分别加载间歇循环张力(10%伸长率,0.5 Hz)0 h、3h、12h、24 h、48 h.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PCR与蛋白印迹法检测软骨标志基因Ⅱ型胶原、转录因子SOX-9及蛋白多糖转录因子、Beclin-1和LC3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小体.MTT(3-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染色)法检测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刺激前后的细胞存活率.结果 间歇循环张力诱导后0h组与3h组为正常终板软骨细胞形态,呈多角形;12h组略呈不规则形;24h组和48 h组呈梭形改变.实时PCR显示24h组和48 h组中Ⅱ型胶原、转录因子SOX-9及蛋白多糖的表达量降低;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1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显示24h组和48h组自噬发生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MTT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添加3-甲基腺嘌呤刺激后细胞活性减弱、存活率降低.结论 间歇循环张力刺激下终板软骨细胞表型逐渐丧失;自噬相关基因LC3与Beclin-1表达明显上调,但细胞活性降低;抑制自噬水平可降低细胞存活率,提示自噬参与了间歇循环张力诱导的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

  • 蛋白酶连结素-1在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吴星火;杨操;郜勇;刘玮;李帅;王琨;张宇坤;宋雨;邵增务

    目的 通过观察蛋白酶连结素-1(protease nexin-1,PN-1)在椎间盘髓核细胞生长及其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阐明其可能的信号调控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原代人髓核细胞并分对照组,interleukine-1 beta(IL-1β)诱导组和TNF-α诱导组共3组.各组分别在3d,7d,14d和21d组织学染色,并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髓核细胞MMPs基因表达变化.将髓核细胞培养于含IL-1β(10 ng/ml)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PN-1(0,10,50,100 ng/ml),培养24 h,收集细胞,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方法检测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 (IRA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8(P38 MAP Kinase,P38)及Phospho-P38 MAP Kinase(P-P38)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组织学检测发现,在IL-1β诱导细胞退变的过程中,髓核细胞的分裂增殖缓慢,排列紊乱,髓核细胞形态变差,出现明显的坏死,密度稀疏.IL-1β可诱导髓核细胞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的表达,破坏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比例,致髓核细胞退变;在髓核细胞退变过程中,PN-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N-1可通过抑制IL-1β激活的MMP3、MMP9和MMP13蛋白的表达,提高aggrecan(AGG)和Col-2蛋白表达.外源性PN-1干预可通过抑制IRAK1蛋白的表达和和P-P38蛋白的磷酸化抑制IL-1β激活的IRAK1/Nu-clear factor κB (NF-κB)信号通路,进而抑制髓核细胞的退变.结论 PN-1在髓核细胞退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拮抗IL-1β激活的IRAK1/NF-κB信号通路,抑制MMPs活性,保护髓核细胞,逆转其退变.

  •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参数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炳轩;刘宝戈;刘振宇;曾峥;杨江;张耀

    目的 探讨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测量参数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212位正常志愿者的颈椎标准侧位、前屈位、后伸位X线片,男84位,女128位;年龄20~79岁,以10年为一组,分成6组;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依据颈椎9分法,分为4组.影像资料由3名脊柱外科医生分3次运用Mimics软件测量.测量参数包括C2~C7曲度及椎间各节段和整体活动度.对颈椎曲度和整体活动度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年龄、性别和间盘退变三个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G)评估测量者组内和组间一致性.结果 C2~C7曲度为21.40°±12.15°,C2~C7整体活动度为63.59°±15.37°.性别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2.472,P<0.05).性别和年龄两因素对颈椎整体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3.863和-6.463,P<0.05).性别对C2,3、C5,6两个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C2~C7所有五个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间盘退变对C4,5、C5,6和C6,7三个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与颈椎整体及后伸活动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6和0.215,P>0.05),但与前屈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1,P<0.05).颈椎曲度、整体活动度和节段活动度的测量结果均具有很高的组内一致性(ICC=0.97,0.96~0.97; ICC=0.91,0.90~0.92;ICC=0.89,0.87~0.91)和组间一致性(ICC=0.94,0.92~0.95;ICC=0.89,0.86~0.91;ICC=0.83,0.79~0.86).结论 性别是颈椎曲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两因素是颈椎整体活动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间盘退变程度是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影响因素.

  • Modic改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估

    作者:韩超;马信龙;王涛;马剑雄;田鹏;臧加成

    目的 采用终板钻孔髓核置入建立兔Modic改变动物模型,并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评估,探讨建立Modic改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Modic改变的形成机制.方法 54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0 k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髓核置入组、肌肉置入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髓核置入组行腰椎前外侧手术入路暴露L-5、L5-6椎间盘右前外侧,使用16G骨穿针在L5-6椎间盘紧邻骺板的椎体处钻孔,深度约3 mm;利用5 ml空针刺入L4-5椎间盘中,抽取髓核并将其推入至椎体的钻孔内;肌肉置入组行相同手术显露及钻孔方法在L5-6椎间盘紧邻骺板的椎体处钻孔,取少量椎旁肌肉置入椎体的钻孔内;对照组行相同手术显露及钻孔方法,但不置入任何组织.止血、冲洗后,缝合各层组织和皮肤.术后12、16和20周行MR检查后各组动物处死6只,取标本进行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观察造模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观察造模部位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 术后12周、16周和20周,MRI显示髓核置入组T1加权像可见有低信号出现,T2加权像则显示低信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杂高信号,而对照组及肌肉置入组均未见明显信号改变.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也证实髓核置入组髓核置入部位出现组织的异常增殖.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髓核置入组IL-4、IL-17及IFN-γ的高表达现象,髓核置入组均高于肌肉置入组和对照组,且基本与术后时间呈正相关.肌肉置入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终板钻孔髓核置入法可以成功建立Modic改变的动物模型,自身免疫因素很有可能在Modic改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吉莹;周志杰;范顺武;方向前;赵凤东;张建锋;赵兴;胡志军;刘军辉;王燕燕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83例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4例;年龄32~83岁,平均(60.8±13.7)岁.椎间盘源性腰痛17例,腰椎轻度滑脱23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退行性腰椎侧后凸畸形18例.手术节段L1,25例、L2,313例、L3,438例、L4,569例,平均手术节段1.5节.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CT扫描并评估内植物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83例患者中51例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时间43~460 min,平均(132±68)min,每个节段(不含内固定操作)手术时间平均(43±12) min.术中出血量30~640 ml,平均(125±74)ml,每个节段OLIF手术中出血量平均(27±13)ml.术后住院时间3~15 d,平均(5.6±3.2)d.所有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2.9%(19/83),术中并发症为5例(6.0%),包括4例(4.8%)入路无关的融合器沉降,1例(1.2%)入路相关的节段动脉损伤;术后并发症为14例(16.9%),包括6例(7.2%)术侧腰大肌无力,2例(2.4%)术侧大腿前外侧疼痛,1例(1.2%)术侧大腿外侧麻木,1例(1.2%)对侧屈髋疼痛,2例(2.4%)术侧交感链损伤症状,2例(2.4%)取髂骨区疼痛.所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均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或消失.结论 OLIF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退行性病变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且能明显降低入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作者:沈俊宏;王建;刘超;李长青;张超;潘勇;周跃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由通讯作者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间完成49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OLIF手术,对临床和放射学资料进行分析.腰椎滑脱25例(51%)、椎间盘源性腰痛14例(28.6%)、腰椎不稳10例(20.4%).所有病例分为初期组(24例)和后期组(25例),均接受单节段OLIF手术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其中术中参数仅包括OLIF技术相关内容.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近期临床疗效,采用对数曲线拟合回归分析评价OLIF技术的学习曲线.结果 初期组手术时间(47.1±10.6 min)明显长于后期组(37.2±10.0min),初期组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25.3±6.1)s明显长于后期组(17.1±6.9)s.手术时间和放射线暴露时间随完成病例数增加逐步减少,于大约20例后达到渐近线平台.初期组术中出血量(28.1±18.2) ml与后期组(24.4±10.9) 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期组主要并发症包括供骨区疼痛11例(45.8%)、大腿麻木和(或)疼痛5例(20.8%)、髂腰肌和(或)股四头肌乏力2例(8.3%)、麻痹性肠梗阻1例(4.2%)和交感神经损伤1例(4.2%).后期组主要并发症包括供骨区疼痛4例(16.0%)、大腿麻木和(或)疼痛3例(12.0%)、髂腰肌和(或)股四头肌乏力1例(4.0%)和交感神经损伤1例(4.0%).所有并发症均在3月内消失.除供骨区疼痛外,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初期组)和20.0%(后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3.9)个月.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4±2.3)分下降为(1.5±0.9)分,ODI评分由术前(37.1±9.4)分下降为(11.8±3.9)分.49例总融合率为89.8%(44/49例),初期组融合率(91.7%)与后期组(88.0%)相似.结论 OLIF技术可安全、有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并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结果;基于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分析显示OLIF技术对初学者呈现特有的学习曲线;理解和掌握技术细节可改进术中参数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昊聪;孙鹏飞;张子方;于海龙;陈超;王征

    目的 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L5S1融合情况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50例接受长节段固定至S1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术后L5S1固定失败或固定满意分为两组.骶骨固定失败组15例(30%),男9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60±7.6)岁;T12~S16例,L1~S17例,L2~S12例.骶骨固定满意组35例(70%),男26例,女9例;年龄50~80岁,平均(58.4±4.8)岁;T12~S1 16例,L1~S112例,L2~S17例.术后3、6、12、24和4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以及腰椎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系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及术前影像学参数,即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线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腰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L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lination,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分析导致L5S1融合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再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L5S1融合情况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骶骨固定失败组与骶骨固定满意组术前LL分别为-40.5°±8.7°和-41.2°±7.9°,TLK分别为1.7°±7.4°和1.8°±6.7°,SS分别为32.1°±5.6°和32.4°±5.5°,PT分别为18.7°±10.5°和19.5°±10.1°,PI分别为42.3°±4.4°和40.1°±5.2°,SVA分别为(9.2±3.5)cm和(9.5±3.1) cm.两组患者年龄、BMI、腰椎Cobb角、LL、TLK、SS、PT、PI、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骶骨固定失败组骨密度T值(-2.7±1.1)小于骶骨固定满意组(-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骶骨固定失败组与骶骨固定满意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8.2%±5.2%和7.8%±4.5%,VAS评分分别为(3.4±2.6)分和(3.1±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骨密度T值越小,L5S1融合失败的发生率越高;但是L5S1融合失败不一定会降低其临床疗效.

  • 后凸型与非后凸型L4退变性滑脱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疗效比较

    作者:孙旭;陈曦;李松;陈忠辉;邱勇;王斌;钱邦平;朱锋;朱泽章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后凸型L4退变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且有2年以上随访的137例Ⅰ~Ⅱ度L4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4例,女113例;年龄45~72岁,平均(59.1±11.6)岁.根据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滑脱椎间隙的开放方向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前方椎间隙高度、后方椎间隙高度和局部后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两组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后凸型滑脱组21例(15.3%)、非后凸型滑脱组116例(84.7%).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出血量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术前滑脱角分别为3.1°±2.3°和-8.2°±4.7°;后凸型滑脱组椎间隙前方相对高度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椎间隙后方相对高度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而两组患者滑脱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LIF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滑脱角、局部后凸角、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后凸型滑脱组滑脱复位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组.术前后凸型滑脱组ODI和VAS评分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凸型L4退变性滑脱组椎间隙向后开放,有利于应用TLIF手术进行滑脱复位,术后生活质量改善与非后凸型滑脱组相当.

  • 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张忠民;王亮;黄敏军;尹刚辉;汤嘉军;鄢博;金大地

    目的 探讨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10月收治30例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7~73岁,平均(60.3±12.7)岁.术前正、侧位脊柱全长X线片示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4.3°±8.8°,腰椎前凸角平均为30.5°±15.5°.结合体格检查的神经定位和影像学表现确定责任节段.手术方式为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背部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影像学评价采用冠状面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和C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冠状面参数、矢状面参数、ODI和VAS评分等改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73个月,平均(46.0±10.9)个月.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角和C7PL-CSV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末次随访时LL、SS、PT、S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较术前腰痛VAS评分、ODI的改善与手术前后矢状面参数的LL、PT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手术前后冠状面参数的改变无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 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通过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腰背部疼痛,其临床疗效确切,围手术期并发症可控.

  • 骨水泥强化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比较

    作者:吴志彬;刘宏建;尚国伟;贾杰;魏琛;王俊魁;周权发;皮国富;王义生

    目的 比较骨水泥强化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采用腰椎融合术治疗4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资料,根据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椎体内是否注入骨水泥分为常规组(未置入骨水泥,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平均73.2岁;腰椎间盘突出 12例,腰椎管狭窄8例)和骨水泥强化组(置入骨水泥,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平均73.7岁;腰椎间盘突出12例,腰椎管狭窄8例),螺钉分别置入L3、L4、L5及S1共170个椎体.分别评估术前、术后30天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Cobb角、固定节段椎体上缘终板及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结果 40例患者经3~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2个月.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常规组及骨水泥强化组评分分别为13.0%±4.9%和11.0%±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与术后30 d的平均Cobb角的变化值常规组及骨水泥强化组分别为5.53°±1.64°、2.15°±0.97°.骨水泥强化组术后30 d出现上终板凹陷角度增大,末次随访时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椎体变形指数及相邻椎间隙均减小,且前两项指标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常规组.结论 骨水泥强化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均能缓解患者症状,但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能明显提高老年患者内固定术后椎体的稳定性.

  • 川芎嗪对椎间盘退变髓核细胞的作用机制

    作者:时亮;段亮;董向辉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椎间盘退变髓核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0只,提取并培养椎间盘髓核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组、川芎嗪低浓度组、川芎嗪中浓度组、川芎嗪高浓度组,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μg/L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10μg/L的IL-1β+10μmol/L的川芎嗪、10μg/L的IL-1β+20μmol/L的川芎嗪、10μg/L的IL-1β+50μmol/L的川芎嗪.采用CCK-8检测髓核细胞增殖倍数,流式细胞学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髓核细胞外基质蛋白(AGG、COLⅡ和SOX-9)和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细胞增殖倍数、Bax、AGG、COLⅡ和SOX-9蛋白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凋亡率、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磷酸化p65(p-p65)、p-p65/p65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组比较,川芎嗪低、中、高浓度组细胞增殖倍数、Bax、AGG、COLⅡ和SOX-9蛋白水平逐渐增高,细胞凋亡率、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p-p65、p-p65/p65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可通过抑制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和p-p65缓解椎间盘退变.

  • 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作者:何勍;张超;阮狄克;天用

    目的:总结分析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78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4例中出现早期并发症80例(10.2%)。其中术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36例(4.6%),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发生硬脊膜撕裂及脑脊液漏31例(4.0%),27例术中硬脊膜撕裂,缝合修补24例,3例裂口较小者取皮下脂肪覆盖;4例术后发现隐性脑脊液漏,延长引流至术后12 d或24 h引流量<50 ml拔除引流管。术中神经根损伤9例(1.1%),7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另2例遗留足背感觉麻木或足下垂。伤口深部感染4例(0.5%),2例行清创、保留内固定、抗感染治疗痊愈,1例行清创、取出内固定、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痊愈。结论熟练掌握腰椎解剖知识、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仔细观察、及时处理是防治下腰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盘源性腰痛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武百山;高珊

    目的 探讨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盘源性腰痛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例以左臀部、左大腿后侧疼痛10个月入院,1例以右臀部及下肢疼痛1年余入院.外院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相关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转我院后经腰椎MRI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变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结合症状体征、发病特点及疼痛部位与突出间盘神经根定位不符,确诊为盘源性腰痛.经腰椎等离子射频和(或)针灸及椎旁神经阻滞后痊愈.结论 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应该考虑盘源性腰痛的可能,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注意辨别不典型症状、体征,及时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一定程度减少临床误漏诊.

  • 甲状旁腺素(1-34)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变MMP-1及MMP-13表达的影响

    作者:骆阳;齐璨;罗鹏远;梁少博;李舒扬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对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大鼠腰椎间盘退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及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卵巢切除(OVX)组及卵巢切除+PTH(1-34)(OVX+PTH)组各10只.OVX组及OVX+PTH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12周,OVX+PTH组大鼠给予皮下注射PTH(1-34)30μg·kg-1·d-1.连续用药12周后,处死大鼠并收集标本.对L3椎体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对L4~5椎间盘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卵巢切除术后24周,OVX组椎体BMD显著低于Sham组,OVX+PTH组椎体BMD显著高于Sham组和OVX组.OVX组MMP-1及MMP-13显著高于Sham组(P<0.05),OVX+PTH组MMP-1显著低于OVX组(P<0.05),而MMP-13与OV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下注射 PTH(1-34)可有效抑制卵巢切除大鼠退变椎间盘中 MMP-1 及 MMP-13 的表达.

  • 兔椎间失稳后弹性内固定软骨终板Ⅱ型胶原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昭;杨学军;宋雄英;邢文华;霍洪军;刘春杨

    目的 观察兔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经弹性内固定重建椎间稳定,软骨终板Ⅱ型胶原蛋白的变化,为腰腿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选取36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雄雌不限,体质量(2.5±0.15)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8只.先将实验所用36只兔制作成L6/7椎间手术失稳模型;实验组在手术失稳2个月后用椎弓根螺丝钉和张力钢丝弹性内固定的方法进行L6/7的稳定性重建,术后2、4、6个月分别取2组兔椎间盘软骨终板(每个时点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Ⅱ型胶原蛋白,用JD801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过程及机制.结果 实验组手术进行椎间失稳张力钢丝弹性内固定稳定性重建后,2、4、6个月短期内椎间软骨终板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厚,软骨细胞显著增加.实验组Ⅱ型胶原蛋白灰度术后2~6个月逐渐下降,实验组Ⅱ型胶原蛋白灰度术后2~6个月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Ⅱ型胶原蛋白光密度术后2~6个月逐渐升高,实验组Ⅱ型胶原蛋白光密度术后2~6个月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弹性内固定能有效阻止软骨终板Ⅱ型胶原蛋白的退行性变;而且有部分恢复的征象,为进一步进行其他治疗创造了必要条件.

  • 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融合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红伟

    目前,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1].腰椎融合术主要通过减压和稳定腰椎结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源性疼痛.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手术后骨性融合率为90.9%~100%[2].手术技术的高低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但术后的康复锻炼在手术成功与否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有许多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但在康复锻炼开始时间、内容、效果和强度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知.现就腰椎融合术后康复锻炼的时机、内容、强度等综述如下.

  • 磁共振T2-mapping检查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崔凤珍;王世雷;张哲;刘娜;赵月芹;张利欣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mapping检查评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第二医院2016年1—11月健康受试者42例行常规颈椎MRI及T2-mapping扫描,对受试者颈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析T2值与Pfirrmann分级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年龄、解剖节段髓核的T2弛豫时间值.结果 42例健康受试者共210个颈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资料Ⅰ、Ⅱ、Ⅲ、Ⅳ、V级例数分别为20、85、98、7、0例.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髓核平均T2值与Pfirrmann分级存在负相关性(r=-0.67,P<0.01),髓核平均T2值随着Pfirrmann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不同Pfirrmann分级间髓核平均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图显示,T2值在诊断Ⅰ级和Ⅱ级、Ⅱ级和Ⅲ级、Ⅲ级和Ⅳ级颈椎间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80及0.79(P<0.05);在18~30岁年龄阶段中,不同颈椎间盘节段中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0岁在不同颈椎间盘节段中T2值低于18~30岁(P<0.01).结论 磁共振T2-mapping检查可对颈椎间盘退变及其年龄、解剖节段相关变化评估价值较高.

198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