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灶DNA含量测定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为了探讨食管癌患者癌周淋巴结转移(LNM)灶细胞DNA含量及其相关指标测定的预后意义,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4例食管癌癌周LNM灶细胞DNA含量进行检测,并对癌周LNM灶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食管癌癌周LNM灶细胞的DI值、H-检出率、SPF和PI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淋巴结,Apo却显著低于对照组;癌周LNM灶DNA二倍体者、倍体同质体者、SPF降低者、PI降低者、Apo升高者的术后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DNA异倍体者、倍体异质体者、SPF升高者、PI升高者和Apo降低者.随癌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升高,患者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均逐渐降低,部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食管癌癌周LNM灶细胞DNA倍体变化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其生物学特性和患者预后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癌周LNM灶细胞的生物学参数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及量化指标.
-
流式细胞术外周血样品的直标法及其全血用量的探讨
流式细胞术(FCM)以其快速、简便和准确的检测, 而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肿瘤学与免疫学等领域.特别是多种识别白细胞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出现, 使FCM在外周血白细胞分析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因而优化一种快速、简便和准确的外周血白细胞的FCM免疫荧光标记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三种直接荧光标记法的比较及其样品用血量的探讨, 旨在建立一种用于FCM的佳直接荧光标记法.
-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征稿简则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是北京生理科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等以机能为主的基础医学研究论文、研究短文及属于相应学科的临床实验研究论文。论文应是没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每期还刊登一组约请有关专家撰写的专题综述,内容为前沿性的并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的。此外还刊登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科研新闻、短评等。1 稿件要求:来稿一律寄编辑部收(附单位介绍信,请不要寄给个人)。稿件(包括图、表,或有少量照片)必须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为原件。另附一纸写明稿件联系人、详细通讯地址(含邮政编码、电话、传真或电子邮箱)、文章题目、主要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等),以建立作者信息库及便于联系。来稿需用计算机打印,每页约1000字(30行,每行约34字)。2 文章格式的规定:2.1 题名:应与内容相符,言简意赅,不超过20个汉字,不要副标题。2.2 首页下标注所受资助的基金项目及编号。 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470325)2.3 作者:应是对文章作出贡献、能对内容负责的人,一般不超过7人。置于题目下行。2.4 工作单位:应写标准全称、所在城市及邮编。置于作者下行。 例: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05)2.5 摘要:以第三人称撰写,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主要数据)和结论4部分,用叙述形式而不用结构式。字数宜300字以内。5个以内的关键词,在关键词下标注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查阅)。
-
组织工程及其支架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认识生物正常和病态组织结构-功能关系,设计、构造、改良、培育和培养活组织,研制生物替代物以修复或重建器官的结构,维持或改善组织器官功能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一个综合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移植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
-
组织和细胞体外培养现状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方面的进展,对细胞生存环境的了解不断增加,对细胞培养所需的成分和特殊因子等的了解不断增加,以及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能成功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的种类越来越多.
-
神经干细胞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传统观念认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是不可能再生的.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成年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CNS仍然可产生新的神经元,并证实在成人脑组织中也有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存在.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可被生长因子诱导而增殖,并保持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潜能,移植后能在宿主的神经组织中生存、整合及分化,并且通过基因转染后可表达外源性基因产物.因此,人们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机制以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保持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和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问题.目前已证实,局部微环境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体脑内神经干细胞微环境因素包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体细胞信号、血管微环境、细胞外基质和基板等,以及在胚胎水平通过染色体修饰和重建的调控亦参与了干细胞生物学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
从两种期刊比较中美寄生虫学研究概况
寄生虫学作为一个生物学的分枝早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探讨方法.近年来由于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遗传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寄生虫学研究,促使寄生虫学蓬勃地发展.新的寄生虫学专业刊物也相应出版,如:Parasitology Today,Molecular &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和Parasite Immunology等.并出现免疫寄生虫学(Immunoparasitology)和分子寄生虫学(Molecular Parasitology),这两个已公认的新学科(毛守白,1989).为了解我国寄生虫学研究范畴与对象和美国的寄生虫学研究有何异同,现选两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进行比较.美国的寄生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是美国寄生虫学会所办的刊物,每年6期.我国<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是我国动物学会、昆虫学会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联合主办,每年4期.我们以为这两种刊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虽然这两个刊物所刊登的研究论文,不能全面地反映我国及美国的寄生虫学研究情况,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窥见两国寄生虫学研究的概况.选<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4年至2000年共29期.J.Parasitology 1994年至2000年第5期共41期.
-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及其抗卡氏肺孢子虫的研究进展
目前,生物医学的研究已集中在寻找新的干预措施来控制寄生虫性公共卫生问题.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惊人的成就,提供了发现和评价药物分子靶的机会.DNA拓扑异构酶--"细胞内的魔术师",几乎涉及到所有控制DNA的生物过程,已呈现出作为设计新型药物的重要靶点(Chowdhury and Mayumder,2004).过去的20多年,拓扑异构酶的研究已从基础扩展到临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已将Topo工抑制剂列为重点研究的六大类抗肿瘤药物之一(Liu,1989).本文主要就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及其抗卡氏肺孢子虫的研究综述如下.
-
Kupffer 细胞起源及其免疫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Kupffer 细胞(Kupffer cells,KCs)主要存在肝血窦中,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肝脏的 KCs 来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化而来,但是新近研究发现具有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具有 KCs 功能的巨噬细胞。KCs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识别外源和内源的危险信号,激活后分化为 M1型和 M2型。在体内,硅化合物、脂质体封装混合物以及氯化钆类可以特异性消除 KCs 和(或)阻断 KCs 的功能。KCs 的基本功能包括:吞噬清除病原;抗原递呈,启动适应性免疫;促进肝细胞再生等。
关键词: Kupffer 细胞 细胞生物学 抗原递呈 肝细胞再生 -
细胞囊泡运输调节机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工作介绍
2013年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联合授予美国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James E.Rothma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Randy W.Schekman和德国生物学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Thomas C.Südhof,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内主要运输系统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这是继Günter Blobel因发现蛋白质具有特定的内在信号如信号肽等,并通过内在信号与靶位相互作用而指导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运和定位而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细胞内在运输系统方面的相关研究再一次登上诺贝尔奖的舞台。这充分肯定了细胞的物质运输系统是意义重大的科学发现。
-
用颜色显现细胞中蛋白间小动作
《科技日报》报道,据2015年1月26日出版的《自然·方法学》报道,活细胞中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检测和成像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要归功于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新方法可将生化过程转换为更易可视化的颜色变化,从而为细胞生物学家和神经学家提供了一种新工具,以帮助其解决从细胞生物学基本机制到精神疾病根源,乃至开发新颖疗法等方面的问题。
-
细胞生物学平台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
分子影像——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结晶
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和活体影像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型学科,是在不干扰机体的情况下对细胞功能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1].从Weissleder等[2]正式确立其概念以来,分子影像学强调活体、亚细胞水平对完整器官进行生物代谢过程的研究,其发展是工业、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和影像学之间交叉渗透、相结合的产物,是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结晶.
-
细胞离子通道与疾病(2)
细胞信号转导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其中离子通道(Ion Channels)的研究是交叉学科的典型,它涉及细胞生物学,物理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细胞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通道结构和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离子通道病是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通道病(Channelopathies)"已被确定为一大类疾病.疾病过程中或药物等因素可引起一种或多种离子通道结构或功能病理改变.近年对细胞离子通道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从水子水平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并为研制有关药物提供依据.
-
两种杀虫剂对家蝇卵巢机能与形态的影响
本文观察了两种杀虫剂对家蝇卵巢机能及形态的影响,从细胞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角度为家蝇防治做一个尝试.
-
AK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靶点
目的:研究AKT抑制剂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逆转录病毒感染介导MPLW515L过表达,构建MPN细胞模型.蛋白印迹实验检测信号通路的组成型活化.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细胞并行细胞计数法,应用克隆形成单位试验检测MPN细胞的增殖.Annexin V染色检测细胞凋亡,BrdU法检测细胞周期.应用动物生存实验分析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MPN小鼠模型存活率的影响.结果:MPL W515L过表达可以显著活化PI3K/AKT、JAK/STAT等信号通路.阻滞上述信号通路能够抑制MPN细胞模型的增殖、促进凋亡,其中以PI3K/AKT抑制剂效果显著,并使G1ME细胞处于有丝分裂S期的比例减少、处于G/Go期的比例升高,显示出细胞周期阻滞功能.同时,在MPN病人的血液样本中,阻滞PI3 K/AKT也能够抑制骨髓祖细胞的克隆形成单位,并显著增加动物模型的存活率.结论:AK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靶点.
-
大鼠胎血与骨髓非造血成体干细胞体外分化能力的比较
为了比较大鼠胎血和骨髓中非造血成体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 adult stem cells, NASC)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体外诱导两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异同,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孕大鼠的胎血和成年大鼠的骨髓,用Ficoll-hypague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后,种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LG培养液内.收获的NASC传代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β-巯基乙醇(β-ME)、二甲亚砜(DMSO)和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诱导NASC向神经元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发现: 传代培养后的两种NASC的形态相似,皆呈均一的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两种NASC的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表达CD44、 CD54,不表达CD11b、CD45;定向诱导的两种NASC具典型神经元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nestin和NSE为阳性,但GFAP为阴性.结论:大鼠胎血和骨髓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的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两者都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胎血应是NASC的又一来源.
-
ZNF300促进巨核细胞分化
目的:研究ZNF300对巨核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分析及定量RT-PCR方法检测ZNF300表达水平以研究ZNF300与白血病及巨核细胞分化的相关性;使用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感染介导过表达ZNF300,使用流式细胞术、MTT比色法、集落形成试验分析K562细胞和原代小鼠骨髓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增殖的情况;应用细胞浆和细胞质蛋白分离结合蛋白印迹实验方法检测ZNF300亚细胞定位;并应用双荧光素酶试验和用ChIP-qPCR技术探讨ZNF300调控的靶基因.结果:ZNF300表达水平伴随巨核细胞的分化而升高;TPA诱导后巨核细胞分化的表面标记CD41、CD61在过表达ZNF300的K562细胞明显比对照细胞增多.同时,ZNF300显著降低K562细胞增殖率、阻滞G1ME细胞周期并降低小鼠骨髓细胞集落形成单位.ZNF300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能够结合在C-MYC基因的启动子区并增强启动子活性.结论:过表达ZNF300可促进巨核细胞分化.
-
核酸识别Toll样受体特性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病.SLE发病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化,涉及多个系统和多种脏器损伤,造成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SLE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浆膜炎及肾、心血管、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系统损伤,死亡率高.虽然目前SLE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对于其发病原因比较公认的是核酸识别Toll样受体对于自身核酸复合物的识别而引发的针对自身的免疫反应.Toll样受体是一类介导机体天然免疫并能作为桥梁连接机体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重要受体.Toll样受体被配体激活后能够产生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并释放Ⅰ型干扰素,从而介导机体抵御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Toll样受体信号的异常激活将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本综述首先从细胞生物学与信号转导的角度阐述Toll样受体在机体天然免疫过程中的作用,之后将探讨Toll样受体信号激活在SLE发病过程中的影响.
-
培养细胞污染支原体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在生物制剂的生产和研发领域,细胞培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用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制造疫苗;杂交瘤细胞制造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或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等[1].然而支原体污染常常成为细胞培养的不速之客,严重影响着细胞及生物制剂的质量.污染细胞常见的支原体包括:发醉支原体(M.fementans)、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口腔支原体(M.orale)、精氨酸支原体(M.arginina)、梨支原体(M.pirum)、唾液支原体(M.salivarium)和人型支原体(M.hominis)[2-3].被这些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常常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也不导致培养液浑浊,难以凭肉眼发现,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速、敏感度高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