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生物活性接骨螺钉材料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研究用于制备新型生物活性接骨螺钉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玻璃纤维(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glass fiber,n-HA/PA66/GF)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生物螺钉后期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制备圆片状n-HA/PA66/GF及其浸提液;取小鼠成骨细胞与n-HA/PA66/GF浸提液共培养,采用直接接触实验观察细胞生长变化情况;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测定细胞骨钙素含量;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和生长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查细胞骨架及肌动蛋白纤维表达. 结果 直接接触实验表明,n-HA/PA66/GF对成骨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MTT检测n-HA/PA66/GF浸提液与成骨细胞共培养2,4,6d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0.96-0.14,1.54 ±0.15,2.39 ±0.27.结果显示,成骨细胞数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证实,n-HA/PA66/GF能使更多成骨细胞进入S期而对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影响,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随着共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Transwell实验显示,含浸提液和FBS的α-MEM培养基小室穿过半透膜的细胞数分别为(8.73±3.26)个/视野、(9.47±3.29)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n-HA/PA66/GF表面的成骨细胞形态规整,紧紧黏附在材料表面,逐渐呈现复层生长.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材料浸提液对细胞骨架及肌动蛋白纤维的分布无明显影响. 结论 新型生物螺钉n-HA/PA66/GF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相容性,对细胞生长、增殖、分泌、黏附、周期和骨钙素分泌等均有一定调节作用.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成骨细胞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玻璃纤维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皮下移植研究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同种异体皮下移植后的存活与分布情况,为拓展MSCs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采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细胞,与明胶海绵复合后植入兔异体或自体背部皮下,观察术后3 d、1,3,5周标记细胞存活、分布和免疫反应等. 结果异体和自体MSCs植入皮下后均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部分进入宿主组织内.随时间延长,术后植入区域的标记细胞和炎性细胞逐渐减少,3周时异体和自体标记细胞在局部的分布出现差异(P<0.05),但是5周时仍可以在异体组和自体组观察到较多的细胞表达EGFP和含有BrdU. 结论兔骨髓MSCs在异体皮下组织中至少可以存活5周,并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从而提示异体MSCs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技术在检测大鼠耳蜗组织细胞凋亡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凋亡检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
硫酸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骨缺损是骨科的一类常见病,治疗较为棘手.自体骨移植一直是骨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但由于存在取骨数量和形状受限,且取骨部位疼痛、感染的缺点,其应用多限于单处少量骨缺损.而异体骨存在抗原性和安全性问题.因此,对人工合成骨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目前骨缺损治疗的一大热点.硫酸钙(calcium sulfate,CaS)是一种常见的人工合成骨,其治疗骨缺损已有百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骨替代材料.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硫酸钙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取得很大进展.笔者就此内容综述如下.
-
大鼠神经干细胞的荧光标记及脑内移植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是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人工改造型,在蓝色光(波长488 nm)激发下可以稳定地发出绿色荧光,以EGFP示踪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示踪剂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1].笔者分离培养了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以逆转录病毒介导EGFP进行标记,探索标记方法的可行性以及EGFP对NSCs正常功能有无影响.并做标记细胞脑内移植实验,探讨EGFP在NSCs脑内移植中的示踪作用.
-
软骨、骨组织工程的现状与趋势
组织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开发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形态和功能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它的提出、建立和发展是对外科领域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和模式的一次革命,孕育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应用前景,是未来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同时,组织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将是21世纪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组织工程发展迅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软骨、骨缺损在临床上的常见性和治疗上的迫切性,以及其组成结构上的相对单一性,软骨、骨组织工程已成为组织工程研究进展快的内容之一。
-
组织工程与创伤医学
组织工程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医疗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将体外培养扩增后具有生物学活力及特定功能的细胞与可降解生物支架材料复合,在体内或体外再造组织或器官,用以修复或改善损伤组织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终形成有活力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重建[1].
-
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对神经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 应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Sinerem标记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探讨Sinerem的安全性及合适的标记浓度.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性NSCs.制备Sinerem多聚赖氨酸复合物,以不同浓度Sinerem对细胞进行标记.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内铁,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及死亡情况.结果 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质内大量铁颗粒存在,标记率在99%以上.电镜观察见Sinerem标记干细胞内含纳米铁颗粒.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25~1 500 μg/ml不同浓度范围的Sinerem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nexinV-PI检测结果显示,Sinerem在25~200 μg/ml范围内的不同浓度对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Sinerem可以有效标记大鼠骨髓源性NSCs,可以应用25~200 μg/ml浓度范围的Sinerem 标记细胞.
-
推荐一个优秀的“凋亡”网站
凋亡是机体维持细胞增生与死亡平衡的一个重要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与组织发育的基本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平衡的任何紊乱将导致多种严重的病理过程,包括癌症。因而凋亡是近年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医学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文献急剧增加,相关知识动态更新甚快,有时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凋亡相……
-
穿细胞途径在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中的作用
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将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这一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见于多种疾病如炎性反应、烧伤、肿瘤、过敏等.在此病变过程中,人们已较深入地研究了细胞骨架及与细胞间连接相关的细胞间隙,而相对较少研究穿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尤其是透射电镜、基因敲除等技术的广泛开展,为研究穿细胞途径提供了较可靠方法,对其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深入研究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机制及防治策略
在20世纪60年代烧伤休克液体复苏问题初步解决后,国内外烧伤学者开始关注严重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并注意到脏器在伤后一定时间内仅表现为功能变化,病理学上缺乏特异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多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较全面地研究细胞内外体液成分、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即从研究严重烧伤后脏器组织学的改变,发展为研究组织细胞生物学的变化.目前认识到,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与烧伤休克复苏密切相关,是烧伤后机体防御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应用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且容易获取及体外扩增培养,成为近年来成体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间充质干细胞既可以作为修复组织的细胞来源,还可能同时参与多种组织的更新.目前在多个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包括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基因转染的细胞载体等.
-
成体干细胞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
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将体外培养扩增后具有生物学活力及特定功能的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用以修复或改善损伤组织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终形成有活力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重建[1].干细胞是机体存在的一类特殊细胞,他们的显著的生物学特性是既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又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适当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干细胞按其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虽然胚胎干细胞更具有全能性,理论上可生成任何组织,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细胞和组织若用于病人的细胞和组织替代性治疗,相当于异体移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而且胚胎干细胞能否分化为肿瘤样的组织,尚是个未知数[2].而成体干细胞来源广泛,而且不涉及伦理问题,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更具有优势.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成体干细胞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着重对研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贴附生长型细胞铺片的制备
在研究体细胞生物学、体细胞遗传学的疾病诊断方面,细胞培养日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细胞培养成功后需要用各种方法进行检测,其检测观察的原理及技术与一般方法基本相同,但检测样本的制备略有差异[1].以盖玻片为组织细胞的生长基质表面,可以更方便的培养细胞,并进行观察及培养后的染色处理和保存[2].
-
介绍一种简易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
在研究人体细胞生物学、体细胞遗传学和疾病诊断方面,成纤维细胞培养日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有关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笔者经多次实验总结出一种相对简易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供同道们参考.1 材料和方法手术切取成年健康兔全层皮肤0.5cm2~1.0cm2,置盛有含10%~15%小牛血清RPMI1640(Sigma USA)营养液的容器内,在净化工作台下用眼科剪和镊将皮下脂肪组织去除干净,以PBS或Hank's液反复冲洗三次(末次可用RPMI1640液),将其剪成0.5mm3~1mm3的小块,以每块1cm的间距接种在1~2个玻璃或塑料培养瓶中,然后将其翻转倒置(接种面在上)加入适量营养液,在5%CO2孵箱中静置培养3~4h后,再轻轻翻转培养瓶(接种面在下),使组织与营养液充分接触,再置培养箱内继续培养.3d后更换营养液(保留原液体量的1/3),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定期观察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换营养液并适时传代.
-
MLL-AF4阳性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患者的实验室综合诊断特点及方法.方法 报道1例3岁10月AMKL患儿,利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方法综合诊断AMKL.结果 形态学发现异常细胞胞体大,胞核椭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浓厚,隐约可见1~3个核仁,胞质嗜碱,量中等,边缘不完整,多数细胞可见伪足,双核及多核细胞易见;该类细胞表达CD41a、CD61、CD71和CD42b,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筛查MLL-AF4阳性,染色体为复杂核型.结论 儿童AMKL较为少见,而MLL-AF4阳性AMKL更为罕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MICM分型诊断,有利于治疗及改善预后.
-
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分类和分期的修订方案——国际皮肤淋巴瘤学会和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特别工作组的建议(待续)
ISCL/EORTC推荐蕈样肉芽肿协作组使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分类及分期修订方案.这个修订方案吸收了自1979年初的指南发表以来的有关蕈样肉芽肿(MycosisFungoides,MF)和Sézary综合征(Sézary syndrome,SS)肿瘤细胞生物学和诊断技术的进展,明确目前影响研究机构和调查者之间有效交流和(或)MF及SS标准化临床实验发展的某些指标,而且为追踪其他有潜在预后意义的指标提供了一个平台.此外,鉴于皮肤淋巴瘤中非MF/非SS亚型预后和临床特点的差异,本方案是特别针对MF和SS的.除了对本修订方案的评估和分期程序做出推荐外,该文还对修订方案的论据做了讨论.[Blood.2007,110(6):1713-1722]
-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在法医物证检验中的应用
近年来,一种叫做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领域.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可以将单个细胞切割下来,为此,可以对单个细胞或同类细胞进行检测和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显微切割技术,将癌变的细胞和正常的细胞分别分离出来,或是将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别分离下来,与基因芯片技术或是定量PCR技术相结合,比较不同类型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对于基因组学研究,显微切割技术可以提高突变检测的灵敏度,而使用常规的方法,可能会有很多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在了众多背景信号当中.对于蛋白组研究,显微切割技术和二维电泳、质谱技术连用,可以比较正常和病变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可以避免基质细胞的干扰.
-
促纤维组织增生小细胞肿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促纤维组织增生小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ur,DSRCT),因其主要发生在腹腔内又称之为腹腔内促纤维组织增生小细胞肿瘤(Intra-abdominal DSRCT,)为近年来所认识、十分罕见的肿瘤,国外文献报道不足百例.我们在此报道1例,经复习文献后对该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促纤维增生小细胞肿瘤 临床 病理学 细胞生物学 -
肿瘤支持治疗新概念
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共有840万人因罹患恶性肿瘤而死亡,预计到2020年可能增至1000万[1].2014年4月,我国肿瘤登记中心正式发布了2013年中国肿瘤年报(2010年登记的数据),2010年全国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的死亡病例为205万例,恶性肿瘤成为了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肿瘤治疗的新方法、新药物层出不穷,多种抗癌新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肿瘤患者生活质量、5年生存率和长期无病生存率均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