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16基因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

    作者:李龙萍;匡小燕;李化梅;邓飞

    目的 探讨p16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p16基因内部4个微卫星位点D9S265、D9S161、D9S259、D9S169,从石蜡包埋的存档标本中选取40例NHL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正常对照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应用PCR-SSCP技术进行MSI和LOH分析.结果 NHL组织中p16基因内部4个微卫星位点D9S265、D9S161、D9S259、D9S169.①各位点MSI频率介于12.5% ~27.5%,其中D9S259位点MSI频率高为11/40(27.5%),D9S161位点MSI频率低为5/40(12.5%);各位点LOH频率介于12.5% ~ 17.5%,其中D9S169位点LOH频率高为7/40(17.5%),D9S259位点LOH频率低为5/40(12.5%).②NK/T细胞淋巴瘤D9S161和D9S259位点MSI阳性组均高于B细胞淋巴瘤MSI阳性组,而D9S265和D9S169则与之相反(P>0.05).NK/T细胞淋巴瘤D9S265位点LOH阳性组与B细胞淋巴瘤LOH阳性组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①NHL中p16基因既存在MSI,又存在LOH,p16基因可能是NHL候选抑癌基因之一.②微卫星位点D9S265、D9S169与B细胞淋巴瘤关系较紧密,而D9S161、D9S259与NK/T细胞淋巴瘤关系较紧密.

  • 大肠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研究进展

    作者:赵海兴;阎晓初

    1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早年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多数大肠癌的早期形成均从腺瘤开始,然后逐渐增大,后成为具有侵袭性的癌.近年来分子病理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主要存在两种分子机制[1].多数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poly posis,FAP)的发生与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杂合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密切相关[2];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colorectal cancer,HNPCC)以及部分散发性大肠癌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所致[3].

  • 血清循环DNA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对宫颈癌与卵巢癌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朱丽英;刘鑫;袁静;刘丽荣

    目的 探讨血清循环DNA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对宫颈癌与卵巢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各组血清标本循环DNA、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对63例宫颈癌和33例卵巢癌(病例组)、63例子宫肌瘤(良性对照组)、63名健康成年女性血清标本(健康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 宫颈癌在D3S1038、D3S1300、D3S1228位点LOH频率分别为53.4%、60.3%、57.1%;卵巢癌在D17S579、D17S855、D17S786、D3S1038位点的LOH频率分别为:45.5%、42.4%、27.3%、51.3%;所有位点的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D3S1228位点与良性对照组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D17S579与D17S855位点与良性对照组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D3S1228位点及卵巢癌D17S579、D17S855位点具有较高的LOH,为进一步研究血清循环DNA作为宫颈癌与卵巢癌的遗传学辅助诊断指标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膀胱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的意义

    作者:赵泽驹;罗旭;付逆;李本根;罗光恒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MSI)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其在肿瘤发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在膀胱癌的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36例膀胱癌组织中的微卫星改变.结果36例中有29例(80.56%)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LOH/MSI),其中9号染色体上微卫星位点阳性改变者19例,检出率52.78%;膀胱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改变,5个微卫星位点的诊断组合对膀胱癌的检出率较高,以其分析该地区的膀胱癌具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上客观评价、筛查和诊断膀胱癌的指标之一.

  • 人肝癌p57kip2基因表达缺失与杂合性缺失的关系研究

    作者:章宗籍;易晓佳;赵继智;申丽娟;张华献;钱忠义

    目的 通过对p57kip2mRNA表达水平下降的人体肝癌进行杂合性缺失研究,探讨肝癌发生有关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人肝细胞肝癌及癌周肝组织各30例,正常肝组织对照20例.共80例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检测p57kip2 mRNA的表达,并运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和基因分型对3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周肝硬化组织p57kip2基因所在染色体区域的lO个微卫星位点(DllS1397,DllS1318,DllS4046,DllS922.THOI.DllS2359,DllSi760,DllSl338,DllS569和DllS1397)进行杂合性缺失检测.同时分析了p57kip2mRNA表达与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结果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正常肝组织未见p57kip2 mRNA表达,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阳性表达率均为26.7%(8/30).杂合性缺失检测结果显示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中,仅有TH01(7/30.23.3%)、DllS2359(5/30,16.6%)和D11S569(1/30,3.3%)3个位点有杂合性缺失;p57kip2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主要与TH01位点相关.结论 p57kip2mRNA和蛋门表达异常提示其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p57kip2基因同一区域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不是p57kip2基因LOH和MSI的频发位点,但p57kip2mRNA表达缺失与TH01位点的杂合性缺失相关.

  • 肿瘤患者外周血游离DNA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文洁;金冶宁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游离DNA,其含量明显高出健康人水平,并且这些游离DNA具有肿瘤特征性.定量这些游离DNA并分析其肿瘤特征性(主要介绍微卫星的改变,如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 肝细胞癌染色体4q和8p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作者:任拼;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兰淼;姚丽;朱少君;韩秀娟;张义灵;张伟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4q和8p两个区域上相关的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频率,探讨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信息性肝癌标本,提取组织DNA,并检测浓度,然后进行PCR扩增,后将产物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观察目的条带有无密度减少或丢失.结果:45 例信息性肝癌病例的9个微卫星位点总染合性 缺失率为66.7%.其中D8S552的LOH率高为41.9%,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得到该位点在性别(P=0.023),血清AFP(P=0.004),有无肝内转移(P=0.023)中均有统计学差异.D4S415为22.5%,D4S3331为22.3%,D8S1810为18.8%,D4S2954为15.4%,D4S3030为15.4%; D8S1725为12.5%,D8S1827为9.8%,D8S1754为6.3%.结论:染色体4q和8p上D4S415 、D4S3331、D8S552位点杂合性丢失是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事件,提示其临近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为其他肝癌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分析胰腺癌基因组杂合性缺失

    作者:林连捷;林艳;郑长青;刘香;金玉

    目的:研究细胞基因组范围内的杂合性缺失(LOH),比较白种人和日本人的异同.方法:应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检测14种白种人和7种日本人胰腺癌细胞株基因组范围内的LOH. 结果:每一种胰腺癌细胞基因组中都有不同程度的LOH,染色体臂9p的LOH频率高(19/21,90.5%);白种人和日本人胰腺癌细胞株不同染色体臂出现LOH频率不同,白种人中常见的LOH是9p(14/14,100.0%),17p(13/14,92.9%),18q(13/14,92.9%)等,而日本人出现频率高的是13q (6/7, 85.7%). 白种人和日本人共同的高频率的(50%以上)LOH出现在染色体臂3p,8p,9p,13q,17p和18q. 结论:胰腺癌出现多处LOH;不同种族LOH出现可能频率不同.

  • 痰液脱落细胞FHIT基因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评价

    作者:庄鹏晖;蒋晓刚;潘承恩;尚东

    目的 通过检测痰液脱落细胞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评价FHIT基因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探讨肺癌筛查的有效方法.方法 以液基细胞学为基础,采集并分离高危人群痰液脱落细胞,提取DNA,检测FHIT基因MSI和LOH.结果 在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或LOH异常的阳性率在41.6%~49.5%之间,以D3S1300高,达到49.5%,3个位点中至少1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72.3%(n=73),至少2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45.5%(n=46).统计学分析表明,FHIT基因出现MSI或LOH在肺癌和非肺癌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液基细胞学为基础,检测痰液脱落细胞FHIT基因的MSI和LOH可以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新途径.不同微卫星位点出现异常表现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多位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散发性结直肠癌染色体20q11-13区杂合性缺失精细定位

    作者:许世峰;徐延田;彭志海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情况,并对20q11-13区进行精细定位.方法 收集1998年至199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20号染色体进行杂合性缺失分析,在20q11-13区域另取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并对标本进行PCR分析.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精确定位.结果 在20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即20q11-13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界定了两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20q11.2、20q12,并在该杂合性缺失区发现了抑癌基因E2F1、PMP24和MAFB.结论 20号染色体有两个高频精细杂合性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 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初步分析

    作者:周燕虹;刘晋祎;马恒太;王自强;周紫垣;杨录军;刘胜学;曹佳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 急性白血病9号染色体微卫星复制错误的研究

    作者:赵新东;焦飞;吴春梅;谭齐贤;卢伟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9号染色体微卫星复制错误(RER)现象,探讨微卫星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用于检测染色体微小缺失的意义.方法 选取AL病人53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例.在9号染色体共选择5个微卫星位点,对骨髓细胞DNA及作为对照的自身口腔黏膜细胞DNA进行多重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观察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情况.结果 53例AL中,共36例发生了至少1个位点的MSI,AML中有15例发生了MSI,10例发生了LOH;ALL中有5例发生了MSI, 4例发生了LOH.其中位于9p21上的D9Sl62、D9S1748、D9S171 微卫星位点LOH发生率分别为0(0/53)、5.7%(3/53)和7.5%(4/53), MSI发生率分别为15.1%(8/53)、7.6%(4/53)和11.3%(6/53);位于9q34上的D9S61和D9S67位点在AL中LOH发生率分别为11.3%(6/53)和5.6%(3/53),MSI发生率分别为5.6%(3/53)和9.4%(5/53).其中D9S61位点LOH均发生于AML,发生率为18.1%,显著高于ALL,差异有显著性(P=0.046).至少发生2个位点MSI即RER+的有6例,占11.3%.结论 AL 较高的RER+表达率提示,广泛的MSI与AL的发生发展有关;AML在D9S61上检测出较高的LOH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与AML发生有关的基因改变;微卫星标记技术为研究AL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管洪在;王海燕;乔宏;吴春梅

    目的 检测12号染色体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情况,以探讨其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53例初诊儿童ALL作为病例组,15例良性血液病作为病例对照,5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了12号染色体上TEL基因附近的4个微卫星位点(D12s89、D12s98、D12s269、D12s358)的MSI和LOH发生情况,并对其中18例病儿进行了初诊、缓解和复发期MSI和LOH情况的检测.结果 53例初诊ALL病儿MSI和LOH总的发生率分别为3.77%和43.40%,其中D12s89位点LOH的发生率高,为39.62%,D12s269位点LOH的发生率低,为9.43%(χ2=5.24,P<0.01);动态检测其中的18例病儿发现,初诊期LOH的发生率为61.11%,缓解期为11.11%,复发期为66.67%,初诊和复发期各位点LO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χ2=8.88、11.69,P<0.01);3例初诊未检测出LOH的病儿,复发期3位点同时检测到LOH;2例病儿在初诊、缓解和复发期均检测到LOH.5例正常对照和15例良性血液病对照均未检测到LOH及MSI的发生.结论 TEL基因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可用于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并可作为临床上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方法之一.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吴春梅;卢伟;王忠英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CML病人不同时期8、9、17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结果 在D8S555位点,CML加速、急变期(AP+BC)病人的MSI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CP)病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9);8号染色体上D8S555、D8S559位点MSI发生率明显高于9、17号染色体上D9S67、TP53A1/A2、AFMa127xg9位点,AFMa127xg9位点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个位点,差异有显著性(χ2=1.858~9.946,P<0.05、0.01).结论 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是CML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的常见事件;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CML病情演变中所起作用不同;AFMa127xg9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CM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抑癌基因.

  • 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tk基因自发分子突变研究

    作者:袁健;刘胜学;刘晋祎;曹佳

    背景与目的:研究小鼠淋巴瘤 L5178Y3.2.7c-tk +/-细胞 tk基因的自发突变频率和分子突变.材料与方法:进行 4次平行试验,计算自发突变频率.选择 tk基因自发突变子(tk-/-),提取基因组 DNA,经等位基因特异性 PCR扩增,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和测序等技术,分析其分子突变谱.结果:L5178Y细胞 tk基因的平均自发突变频率为 145× 10-6,tk基因自发突变 LOH平均发生率为 79.8%.由 LOH分析的试验结果显示,自发突变的 LOH在大集落(Large clone,LC)与小集落(Small clone,S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分析证实,自发tk基因点突变主要为碱基置换.结论:tk基因的自发突变是以功能性等位基因缺失为主的分子突变,其中点突变以碱基置换为主.

  • 散发性结直肠癌PTEN基因突变与微卫星改变间的关系

    作者:张静;滕蕾;战玉竹

    背景与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突变高发区外显子5、7和8的突变与人类结直肠癌基因不稳定性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6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PTEN基因第5、7和第8外显子突变情况和结直肠癌高度敏感的微卫星检测位点Bat25、Bat40及D18S21的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微卫星改变阳性个体组中PTEN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8.57%(4/14),与微卫星改变阴性个体组中PTEN基因突变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1,.结论:PTEN基因的突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产生一定的作用.

  • 胶质瘤DMBT1基因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杨卫忠;王锐;石松生;陈建屏;刘才兴;林于峰;倪天瑞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发现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属于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本文探讨胶质瘤抑癌基因的改变,可以为今后胶质瘤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探讨DMBT1基因(deletedin malignant brain tumors)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胶质瘤发生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10例脑膜瘤、80例胶质瘤10q25.3~26.1区域内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D10S187,D10S209,D10S216,D10S575,D10S587),分析DMBT1基因LOH和MSI.结果:10例良性脑膜瘤和胶质瘤旁正常脑组织均未发现MSI和DMBT1基因LOH.30例胶质瘤组织至少有1个微卫星标记发生LOH,Ⅰ级胶质瘤为15.4%(2/13例),Ⅱ级为22.7%(5/22例),Ⅲ级为35.3%(6/17例),Ⅳ级60.7%(17/28例).其中,Ⅳ级胶质瘤中D10S209和D10S587发生LOH频率>50%,D10S187 LOH发生率为43.5%.D10S216和D10S575 LOH发生率均<30%.80例胶质瘤组织共有19例MSI,Ⅰ级胶质瘤MSI发生率为7.7%(1/13例),Ⅱ级为9.1%(2/22例),Ⅲ级为23.5%(4/17例),Ⅳ级42.9%(12/28例).DMBT1基因LOH和MSI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其中,Ⅲ~Ⅳ级胶质瘤DMBT1基因LOH和MSI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5).结论:抑癌基因DMBT1基因LOH和胶质瘤MSI与胶质瘤发生和分化密切相关.

  • 少枝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检测进展

    作者:张淑坤;滕梁红;卢德宏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少枝胶质细胞瘤对化疗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少枝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的杂合性缺失(LOH)与化疗的敏感性和较长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在研究少枝胶质细胞瘤1p/19q的杂合性缺失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检测方法,现将这些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218 条记录 1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