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细胞癌中染色体3p、9p、14q微卫星不稳定及杂合性缺失分析

    作者:陈海棠;余永伟;侯建国;常文军;余宏宇;赵晋丰;曹广文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频率,并同时研究染色体微卫星变异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位于染色体3p、9p、14q上的共计1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PCR-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EB染色和测序的方法对31例肾细胞癌患者的原发病灶和配对的转移病灶进行MSI和LOH分析.结果:MSI发生频率可达61.3%,LOH频率可达54.8%,其中以D9S168的MSI发生率高为32.3%,LOH发生率高的为D3S1289,达21.4%.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MSI的发生频率与肾细胞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但MSI和LOH与肾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以及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除D3S1566外的11个微卫星标记的MSI和LOH可能是一个增加肾癌易感性的危险因素,D9S168、D3S1289是肾细胞癌中敏感的检测位点,在D9S168和D3S1289附近可能存在与肾细胞癌有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从而影响肾癌的发生和发展.

  • 肝细胞癌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作者:张树辉;丛文铭;冼志红;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egaBACE 500型自动化DNA分析系统,对56例HCC中10个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illite instability,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llelic imbalance,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56例HCC中,76.8%(43/56)出现LOH,其中以RIZ[76.7%(23/30)]和D4S426 [61.0%(25/41)]高;Edmondson Ⅲ、Ⅳ级肿瘤D4S426的LOH明显高于EdmondsonⅠ、Ⅱ级[76.7%(23/30) vs 18.2%(2/11),P<0.01];血清HBsAg阳性患者中D8S277 的LOH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72.7%(16/22) vs 12.5%(2/16),P<0.01].MSI的发生率为32.1%(18/56),其中以BAT-26 [24.3%(9/37)]和D13S170 [21.9%(7/32)]高,HBsAg阳性者MSI发生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AI 的发生率为35.7%(20/56).结论:HCC存在广泛的微卫星变异,其中以代表肿瘤抑制基因路径的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代表错配修复基因路径的MSI的作用次之.

  •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间基因表型差异分析

    作者:丛文铭;Demetris AJ;Finkelstein SD;吴孟超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之间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 和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变异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这两种肝脏常见恶性肿瘤在基因发生路径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微组织切割法,从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直接测序,对33例信息性(杂合性)HCC和 22例ICC进行了6种TSG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检测,并对其中10例HCC和全部22例ICC做7个MS的LOH分析.结果:6种TSG的变异情况在HCC依次为:p53 (4/5,80.0%)、OGG1 (2/4,50.0%)、APC (5/12,41.7%)、RB1 (1/5,20.0%)、DCC (0/4,0%)、MCC (0/3,0%);在ICC为:APC (11/16,68.8%)、DCC (6/13,46.2%)、OGG1 (5/12,41.7%)、p53 (6/16,37.5%)、RB1 (2/9,22.2%)、MCC (1/7,14.3%).HCC和ICC中7个MS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59.1%(13/22).7个MS在HCC中仅有2个发生LOH,而在ICC中则全部出现LOH,其中与p16/MTS-1和MXI-1基因连锁的4个MS仅在ICC中出现LOH.结论:HCC和ICC之间TSG和MS存在着明显不同的 LOH谱,推测两者在发生过程中可能沿循各自不同的分子路径.对LOH基因谱成员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HCC和ICC发生的分子机制.

  • 肝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

    肝细胞癌(HCC)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研究证实,HBV和HCV感染以及黄曲霉霉素B1污染食物的摄入是HCC发生的主要病因.

  • 嗜铬细胞瘤SDHD和MEN1基因突变与杂合性缺失研究

    作者:孙海燕;苏颋为;崔斌;姜蕾;李小英;宁光;张军妮;王卫庆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SDHD和MEN1的突变与杂合性缺失,在嗜铬细胞瘤(P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SDHD和MEN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选用荧光标记11q13区-23区的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37例PCC进行杂合性缺失频率检测.分析上述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在37例PCC肿瘤组织中未发现SDHD和MEN1基因突变.发现3种SDHD基因内含子改变(15519972c/g, 15521745c/t, 15520001c/a),2种MEN1基因内含子改变(9879384a/g, 9878352C/T).SDHD所在区域11q23的杂合性缺失频率为30.8%.MEN1所在区域11q13的杂合性缺失频率为26.9%.结论 PCC中未发现SDHD和MEN1基因突变;发现一定比例的11q13区-23区域的杂合性缺失,提示在该区域可能存在其他的抑癌基因参与PCC的发病机制.

  • 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

    作者:刘韬韬;史耀舟;沈锡中;孔祥银;王吉耀

    目的通过对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p15.5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了解中国人群中胃癌病人在此区域杂合性缺失的情况.方法从66例胃癌病人的石蜡包埋的手术病理标本中,提取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用荧光标记的方法选取11p15.5处的微卫星DNA标记进行PCR扩增,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行杂合性缺失分析.结果 11/36(30.6%)的病人在D11S1318处存在杂合性缺失;而D11S4046位点处,13/60(21.7%)的病例存在杂合性缺失;24/61(39.3%)的病例在11p15.5处至少有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杂合性缺失的频率与肿瘤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结论高频杂合性缺失的区域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这将有助于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而为对胃癌进行风险预测、基因诊断以及基因治疗提供可能.

  • 血浆循环DNA测定对肺癌诊断的意义

    作者:罗效梅;涂植光;汪雨来

    为探讨血浆循环Fhit基因D3S1300位点杂合性缺失(LOH)作为肿瘤标志物对肺癌早期诊断.以微卫星技术检测初诊5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血浆及肿瘤组织中的Fhit基因D3S1300 LOH,同时检测40例非NSCLC肺科住院病人血浆Fhit基因D3S1300 LOH,观察D3S1300 LOH率.

  • 前列腺癌患者1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侯铸;罗勇;姜永光;李明川;林云华;张玉萍

    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特异性骨转移的细胞遗传学机制. 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1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染色体变异情况的初步分析,确定可能与骨转移密切相关的变异染色体.再应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重点对10号染色体上的7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缺失(LOH)检测. 结果:11例伴有远处骨转移的患者组织样本中,10号染色体的变异率为90.9%(10/11),显著高于其他染色体(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现象中,骨转移患者的发生率高,且以D10S1693~D10S587(10q24.2~q25.3)区的LOH发生率高. 结论:10号染色体上D10S1693~D10S587区(10q24.2~q25.3)是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一个高频的LOH区,此区可能与前列腺癌患者远处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

  • 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肿瘤8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分析

    作者:王照明;黎永祥

    目的:分析原发性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8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经显微切割获取前列腺癌及PIN各10个样本DNA,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8号染色体上的14个微卫星位点LOH进行检测.结果:10个原发性前列腺癌样本在8号染色体有不同LOH的频率,8p23.1-p23.2及8p21-p22为两个高频LOH区.10个高级别PIN样本检测8号染色体14个微卫星位点,有5个样本至少有一个位点检测到LOH.结论:前列腺癌中存在8号染色体的高频LOH区,分别位于8p 23.1-p23.2,8p21-p22区,高级别PIN出现LOH的位点与前列腺癌相同,位于8p 23.1-p 23.2及8p21-p22区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燃煤型砷中毒皮损D9S287、D13S153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

    作者:蒋玲;张信江;吴淼;郑庭铭;袁伟;杜辉;周运书

    我们在既往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与p16、p53基因紧密连锁的D9S319、TP53.PCRl5两个微卫星位点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1].为了进一步探讨砷中毒致皮肤癌的机制,我们又对与PTCH基因紧密连锁的D9S287及与Rb 基因紧密连锁的D13S153两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

  •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鳞癌中D9S1752微卫星位点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文梅;林昱;王亚平;张晓梅;段宁;黄政;黄晓峰;蒋文晖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口腔白斑、红斑)及口腔鳞癌组织中染色体D9S1752微卫星位点改变的情况.方法使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DHPLC)对35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15例口腔鳞癌D9S1752位点上的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进行分析.结果50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组织中10例标本出现LOH,9例标本出现MSI.经统计学处理,不同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之间的LOH或MSI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发生时D9S1752微卫星位点已经出现了改变,可能在部分口腔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全基因组染色体芯片在流产绒毛及死胎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钱芳波;沈晔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及死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临床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为流产夫妇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利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K芯片对91例流产样本进行遗传学检测,利用ChAS 3.0软件进行判读分析,并参考DGV、DECIPHER、OMIM、ISCA、UCSC、ClinVar等国际公共病理性数据库,同时与既往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拷贝数变异的病理性.结果:91例流产绒毛和死胎样本均获得芯片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共检出61例(67.03%)异常样本,除40例(65.57%)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30例三体、10例单体)外,CMA还检测出了10例(16.39%)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3.28%)多倍体、5例(8.20%)嵌合体、4例(6.56%)杂合性缺失/单亲二倍体.1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涉及1p36.33p31.1、4p16.3、7q36.2q36.3、22q1 1.21等区带,其中4例为两条染色体间长短臂末端同时出现缺失和(或)重复,高度提示父母一方为相互易位携带者.结论: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无需细胞培养,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准确率高、报告周期短等优点,可为流产遗传学检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患者的病因诊断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可作为流产物遗传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技术.

  • 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细胞微卫星DNA杂合性缺失

    作者:朱岷;张志红;黄铁生

    目的 研究乳腺单纯性导管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样本中位于3p、17p和17q的5个微卫星DNA(MS)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的频率和模式.方法 采用手要显微切割技术分离HE染色乳腺病理切片病变细胞和正常细胞.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3S1029、D3S1300、TP53、D17S579、D17S855目的 DNA片段.结果 UDH组D3S1029、D17S855位点LOH频率分别为9.1%和8.3%;ADH组D3S1029、D3S1300、D17S579和D17S855位点LOH频率分别为25.0%、18.2%、10.0%和16.7%,TP53位点未见LOH;IDC组5个MS位点的LOH频率均大于25%.UDH组与ADH组、ADH组与IDC组发生一个MS位点LOH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DH组与IDC组、ADH组与IDC组在多个MS位点发生LOH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DH组与ADH组、UDH组与IDC组总LOH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个MS位点的LOH频繁发生于散发性乳腺癌;部分UDH、ADH发生D3S1029、D3S1300、D17S579、D17S855位点的LOH,是否作为乳腺癌前损伤恶变风险的分子标志,需进一步研究.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8p22、11p15、17p13区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李志刚;周晓军;孔庆兖;易龙;孟奎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8p22、11p15、17p13三个染色体区的杂合性缺失(LOH)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从石蜡包埋的存档标本中选取34例肿瘤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正常对照组织,用PCR方法扩增位于此三个染色体区域的三个微卫星位点D8S136、D11S988、TP53,扩增产物用6%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LOH的判定.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ER、PR、P53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34例乳腺癌中有12例(35.29%)D8S136位点发生LOH, D11S988和TP53两个位点分别发现5例(14.71%)LOH.D11S988和TP53两个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D8S136发生LOH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高于LOH阴性的肿瘤(P=0.0049). 结论:染色体8p22区域有较高的LOH发生率,位于此区域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可能与乳腺癌的迅速生长有关.

  •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与肝癌的关系

    作者:徐丽倩;李继承;袭云庆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基因编码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因子,编码产物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可通过竞争结合Wnt蛋白受体,或直接与Wnt蛋白结合,由此阻断Wnt信号转导通路.近来,发现在多种肿瘤中存在SFRP1基因的失活,因此人们常将SFRP1基因作为抑癌基因研究,现将此基因与肝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 抑癌基因KLF6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宁;关媛媛;田菊霞

    Kruppel样因子6(Kruppel like factor 6,KLF6),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普遍表达的核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生长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等过程.研究表明,KLF6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前列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中失活、突变或表达下降,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从KLF6的结构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肿瘤中的失活机制三方面进行综述.

  • 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佳佳;陈默;尧良清

    卵巢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化疗耐药性高、肿瘤复发率高等特点,其死亡率居于妇科肿瘤的首位,目前急需卵巢癌特异性肿瘤生物标志物.染色体不稳定性在卵巢癌中较为常见,对卵巢癌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目前循环肿瘤DNA在卵巢癌中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果,其中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在卵巢癌中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 肿瘤微卫星异常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卿海燕;刘冰

    微卫星的异常改变(MSI和LOH)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另一机制,MSI和LOH是影响肿瘤临床病理特性的重要因素.微卫星的检测技术简便易行,它可以用于判断预后,检测癌前病变组织.全文就近几年肿瘤微卫星异常改变的有关文献,阐述了MSI和LOH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癌前病变监测和肿瘤防治中的临床意义.

  • 肺癌6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研究

    作者:白静;王柏秋;卜晓波;王琦;程慧;王柏春;王胜发;张岂凡;傅松滨

    [目的]检测原发性肺癌中6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方法]应用PCR-SSLP-银染的方法,选用6号染色体长臂上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6例原发性肺癌进行了杂合性缺失的研究。[结果]36例肺癌中有19例至少在一个位点发生LOH,占52 8%,其中有1例同时在三个位点(D6S310、D6S314、D6S281)发生了杂合性缺失。5个位点的LOH频率分别为:16.7%、13.9%、19.4%、5.6%和19,4%。[结论]6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在原发性肺癌中是常见的染色体改变,并且在丢失的位点附近有一种或几种肿瘤抑制基因与人类原发性肺癌的发生与发展相关联。

  • 染色体1p、19q缺失检测在胶质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孙靖驰;许在华;王振;刘强;黄欣

    [目的]研究染色体1p和19q的缺失在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中的分布差异,评价其在胶质瘤病理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的Ⅱ~Ⅲ级胶质瘤患者共134例.采用特异性扩增片段分析法检测肿瘤组织染色体1p、19q缺失情况.[结果]134例患者中,组织病理学认定为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AO,WHOⅢ级)9例(6.7%),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al tumor,OT,WHOⅡ级)15例(11.2%),混合型胶质瘤(星形+少突)32例(23.9%),星型细胞瘤(astrocytoma,AA)78例(58.2%).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型胶质瘤、星型细胞瘤的1p、19q缺失率为分别为73.3%(11/15)和66.7%(10/15)、66.7% (6/9)和77.8% (7/9)、53.1%(17/32)和59.4% (19/32)、43.6%(34/78)和41.0%(32/78).染色体1p和19q的缺失情况(包括完整,杂合性缺失,联合缺失)在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型胶质瘤、星型细胞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1p、19q的缺失与胶质瘤病理类型相关.单纯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难以准确判断胶质瘤类型,检测染色体1p、19q缺失情况可作为胶质瘤病理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218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