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癌p73基因D1S468位点遗传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作者:丁辉;翟慧莉;陆小丹;曹名波;李修岭;韩双印

    目的 检测结肠癌患者1号染色体D1 S468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S),探讨p73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76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取自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苯酚-氯仿抽提法抽提DNA,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扩增D1S468位点,放射自显影判断LOH和MIS.结果 DI S468位点结肠癌组织的LOH、MIS检出率分别为45.3%、17.0%,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LOH在结肠癌中的检出率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有关;MIS的检出率与肿瘤部位、组织分型、淋巴转移有关.结论 LOH和MIS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原发性结肠癌的发生与发展.MIS多发生于结肠癌早期,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而LOH可能促进了结肠癌淋巴的转移,参与了结肠癌的发展及恶化.

  • 人结肠癌染色体1q杂合性缺失分析

    作者:黄幼生;解娜;邓晓佳;宋伟伟;罗志飞

    目的 揭示人结肠癌1q杂合性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15对微卫星标志结合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检测人结肠癌染色体1q杂合性缺失.结果 检测发现人结肠癌染色体1q至少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的占74.2%(69/93);平均缺失频率为17.7%,缺失频率较高的微卫星有D1S413、D1S305等,分别为34.62%、43.75%;缺失图谱分析显示常见缺失区域位于D1S2878~D1S2346(1q21.3~1q23.2)及D1S413~D1S249(1q31.3~1q32.1)之间.小缺失区域为D1S413~D1S249,大约7.1cM的遗传距离.1q LOH(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频率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低分化结肠癌的LOH频率显著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结肠癌(P<0.05).结论 人结肠癌染色体1q31.3~1q32.1及1q21.3~1q23.2区域频繁发生LOH,在这些区域附近可能存在与结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结肠癌1q LOH率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 喉鳞状细胞癌中微卫星的异常改变

    作者:陈菲菲;祝威;刘冰;于红;阮洋;张园丁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究微卫星的不稳定性(MSI)与杂合性缺失(LOH)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号,5号及11号染色体的3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方法对4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35例(87.5%)分别有1~3个微卫星位点发生MSI或LOH.微卫星异常改变发生率高的位点为D5s592,占70%(28/40);其次是D3s1228位点,占52.5%(21/40).结论:在3p14区域及5q23区域附近的抑癌基因参与致癌机制,D3s1228 和D5s592的微卫星改变与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相关.

  • 喉癌前病变及喉鳞状细胞癌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郭涛;孙敬武

    目的:探讨喉癌前病变及喉鳞状细胞癌病变组织上杂合性缺失(LOH)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染色体3p、9p和17p上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D3S1234、D9S171、D9S1748、D9S162、INFA和p53,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银染技术,对49例喉癌前病变和喉癌组织进行LOH分析.结果:6个微卫星标记物LOH发生率分别为:单纯过度增生3.70%,轻度不典型增生10.81%,重度不典型增生26.03%,喉鳞状细胞癌38.67%.其中LOH的总检出率在不同病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86,P<0.01),其频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中,LOH发生率高的位点D9S171(35.00%).结论:基因水平的改变发生在喉癌变的早期阶段,微卫星标志物可能成为喉癌前病变早期诊断的有用标志物.

  • 口腔白斑、赤斑及鳞癌9p、3p的LOH/MSI及其与细胞增殖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文梅;段宁;王亚平;林昱;刘晓蓉;唐巍;蒋文晖;黄晓峰;黄政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口腔白斑(OLK)、赤斑(EK)及鳞癌(OSCC)组织中染色体9p上D9S171、D9S1752、D9S1748、IFNA及3p上D3S1266、D3S643、D3S966的LOH、MSI及其与细胞增殖关系的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检测OLK、EK及OSCC染色体9p上D9S171、D9S1752、D9S1748、IFNA及3P上D3S1266、D3S643、D3S966的微卫星位点的LOH及MSI,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增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组织中9p、3p上7个位点均出现LOH和/或MSI.不同病理组别单个位点的LOH/MSI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综合9p上4个位点或3p上3个位点或9p+3p上7个位点微卫星改变发生率,发现:9p,3p,9p+3p上LOH及LOH+MSI在不同病理组间差异显著.LOH,MSI改变状况与增殖水平关系密切.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加重,细胞增殖水平增高,LOH/MSI检出率增加.具体表现为9p、3p的LOH检出率与AgNOR计数呈正相关,MSI检出率与PC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9p和3p区域的基因异常是OSCC发生和发展过程高频分子事件,该区域可能存在抑癌基因.9p和3p上的微卫星改变状况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增殖活性,使细胞无限增殖有关.

  • 白斑及鳞癌9p微卫星位点改变及与病理的关系

    作者:段宁;王文梅;王亚平;刘晓蓉;张晓梅;林昱;黄政;黄晓峰;蒋文晖

    目的:探讨口腔白斑及鳞癌染色体9p上4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选择微卫星位点D9S171、D9S1752、D9S1748和IF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检测39例口腔白斑及12例鳞癌,分析其微卫星不稳定(MSI)及杂合性缺失(LOH)状况.结果:不同病理组别间4个位点MSI 及LOH总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LOH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组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SI的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组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组别间单个位点的MSI及/或LOH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腔癌的发生是多阶段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MSI在口腔癌前病变癌变早期即已发生,而LOH发生频率则随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逐渐增高.

  • 血浆游离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徐钏铭;黄磊;刘卫硕;敖启林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及组织中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特点,检测血浆游离FHIT基因的LOH在NSCLC研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银染法检测69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和新鲜癌组织标本中FHIT基因的3个微卫星位点D3S1300、D3S1234、D3S4103的LOH,并进行比较;15例肺良性病变患者静脉血、组织标本及5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标本作对照.对应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FHI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NSCLC患者术前血浆和组织FHIT基因的3个微卫星位点上LOH阳性率分别为53.6%(37/69例)、72.5%(50/69例),其共同检出率达74.0%(37/50例).肺良性病变及健康人血浆中未检出该基因突变,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FHIT基因LO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血浆更易检测到FHIT基因的LO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术前血浆FHIT基因LO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同一患者血浆FHIT基因的LOH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在78.3%(54/69)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出FHIT蛋白表达缺失,而在FHIT蛋白表达缺失的54例肿瘤组织中,有39例患者血浆FHIT基因存在1个或2个上述微卫星位点的LOH.结论 NSCLC患者血浆与肿瘤组织中FHIT基因LOH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化;LOH可能是NSCLC肿瘤组织FHIT蛋白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浆FHIT基因的LOH检测对于评估肺癌的预后、转移具有潜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垂体腺瘤微卫星与抑癌基因LOH研究进展

    作者:俞文华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垂体腺瘤细胞存在遗传不稳定性,某些特异染色体微卫星DNA缺失与某些抑癌基因,如MEN1,RB,p16,p27kip1等失活有关,并在垂体腺瘤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喉癌及癌前病变等位基因不平衡性的相关研究

    作者:郭涛;孙敬武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变过程中微卫星DNA等位基因不平衡性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染色体3P、9P和17P上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D3S1234、D9S171、D9S1748、D9S162、INFA和D17S796,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银染技术,对49例喉癌癌前病变和喉癌组织进行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统计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6个微卫星标记物LOH和MSI发生率分别为:喉癌癌前病变中单纯过度增生为3.7%和1 4.8%,轻度不典型增生为10.8%和21.6%,重度不典型增生为26.0%和23.3%;喉鳞状细胞癌为3 8.7%和21.3%.其中LOH的总检出率在不同病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17.686,P=0.000),而MSI的检出率统计学意义(X2=0.314,P>0.05).不同病理组间D9S171和D9S162单个位点LOH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25).在癌前病变早期MSI发生率高于LOH.结论 等位基因不平衡可能参与喉癌发生发展,微卫星分析法为喉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 19号染色体微卫星杂合性缺失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关系

    作者:蒋明;徐龙;赵毅;方红辉;陈朝晖;高原

    目的:研究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MSI和LOH的主要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LP-银染方法扩增79例原发性胃癌及正常组织标本中19号染色体短臂不同位置的7个点,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运用Genescan软件和Genotyper软件分析MSI和LOH,然后进一步分析微卫星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关系.结果:79例胃癌患者中,至少有1种微卫星发生LOH,其频率为31.18%(27/79),在所有微卫星中,D19S591和D19S565的LOH发生率分别为60.32%(38/63)和48.15%(26/54),高于其他微卫星的LOH.LOH高频率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LOH频率也增加(P<0.05),而MSI与胃癌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不大.结论:19p高频率的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且LOH高频率提示在该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癌基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及进展相关.

  • 乳腺癌组织相关基因位点杂合性缺失研究进展

    作者:乔峰;李曦洲;施俊义

    乳腺癌是多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由于一条等位基因发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而另外一条等位基因紧接着发生突变.本文就乳腺癌组织相关基因杂合性缺失试做综述.

  • 胃癌组织中S100A2基因的突变及杂合性缺失研究

    作者:赵晓春;刘迎福;贺修胜;禹正杨;唐振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S100A2基因的突变及杂合性缺失,从DNA水平探讨S100A2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SSCP和微卫星结合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胃癌组织中S100A2基因的突变及缺失情况.结果 40例胃癌标本中,未发现S100A2基因缺失,亦未检测到S100A2基因第二外显子和第三外显子的突变.结论 S100A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下调可能不是由S100A2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突变所致.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p22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王忠英;邓小燕;吴晓蔓;郑小玲;赖毅妍

    目的 探讨8号染色体短臂(8p22)的杂合性缺失(LOH)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检测8p22上D8S511和D8S258位点的LOH.结果 22例慢性期和8例加速期CML病人在8p22 D8S511和D8S258位点均未发生LOH.4例急变期CML病人在D8S51 1位点上均未检出LOH,仅1例在D8S258位点发生LOH.5例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生LOH.结论 8p22上D8S511位点的LOH与CML各期的发生和演变无关;D8S258位点的LOH与CML慢性期和加速期的发生和演变无关,但可能与CML急变有关.

  •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1p/19q杂合性缺失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分子遗传学改变研究进展

    作者:苏江;江涛

    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存在1号染色体短臂(1p)和19号染色体长臂(19q)的杂合性缺失,且具有这一分子遗传学改变的病人,其放化疗敏感性较高,预后较好.此外,还有一些分子遗传学的变化,如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53基因突变、Ki-67基因高表达、IDH1基因突变等,可能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本文就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新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抑癌基因ING1的突变、杂合性缺失及表达

    作者:韦建宝;陈利生;高枫

    背景与目的:ING1(inhibitor of growth-1)基因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其过度表达使细胞生长受抑制,并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旨在探讨ING1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ING1基因的表达、突变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ingle strain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和微卫星标记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p33/ING1 mRNA在癌组织和正常粘膜组织中的平均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52和1.28,而p47/ING1 mRNA分别为0.51和1.21;在同一种组织中这两种剪接体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癌组织与正常粘膜组织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Dukes'A、B期病例的癌组织中p33/ING1 mRNA和p47/ING1 mRNA的平均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65和0.63,而在Dukes'C、D期者癌组织中分别为0.38和0.40,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46例中均未发现ING1基因突变,仅有5例(10.9%)出现LOH.结论: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ING1基因的异常改变少见,它的表达降低可能发生在转录水平或转录后水平;ING1基因低表达可能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有密切关系.

  •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7q31的小共同缺失区域及其意义

    作者:李锦添;付莉;夏建川;冯炳健;买世娟;余杏娟;黄丽惜;冯启胜;潘志忠;詹友庆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TSG).为能在更小的区域内找寻胃癌相关的TSGs,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胃癌在7q31区域内微卫星标记位点的LOH情况,确定胃癌的小共同缺失区域,并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D7S486位点为中心,在位于其上下的7q31区域内选取平均遗传距离约0.5厘摩(centimorgan,cM)的12个微卫星标记.显微切割78例原发性胃癌和相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分别提取DNA;进行多重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以GeneScan、Genotyper软件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的LOH情况.根据LOH结果作图,确定胃癌在7q31内的小共同缺失区域,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联系,分析区域缺失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均可在原发性胃癌中出现LOH,总的LOH频率为41.7%(40/72).LOH的高频位点是D7S486(位于7q31.2),为30.4.%(17/56);次高频位点是D7S650(位于7q31.3),为21.1%(8/38).原发性胃癌在7q31内有两个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长度均约为90¨).D7S2543~D7S486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3);D7S480~D7S650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3),且该区域缺失仅出现于临床Ⅲ/Ⅳ期、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原发性胃癌在染色体7q31上存在两个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在这两个区域内可能存在胃癌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 鼻咽癌染色体16q22-24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鄢践;方﨔;黄必军;梁启万;曾益新

    目的:研究鼻咽癌染色体 16q22 24的遗传稳定性。方法:用染色体 16q22 24上的 8对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分析 50例鼻咽癌的杂合性缺失(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结果:至少一个位点发生 LOH的肿瘤占 48% (24/50), MSI的发生率为 18%( 9/50)。但这些变化均散在分布,未见高频共同缺失区和微卫星不稳定区;其变化在早期(Ⅰ /Ⅱ期)和晚期(Ⅲ /Ⅳ期)病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染色体 16q22 24区的遗传不稳定性的变化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该区是否存在鼻咽癌相关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 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升平;张昌卿;王辉云;冯启胜;余杏娟;黄平;黄丽惜;冯凯涛;陈敏山;郭荣平;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李国辉;曾益新

    目的:研究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5例肝癌1号染色体上28个微卫星标志位点杂合性缺失进行检测.结果:65例肝癌中63例为杂合子,57例至少在1个微卫星标志位点上发生LOH,1号染色体LOH率为91%(57/63),1p76%(48/63),1q88%(52/59);1p36.32~p36.33和1q12~42区域内各微卫星标志LOH均在30%以上.微卫星标志LOH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肿瘤大小、包膜、血清AFP浓度、Edmonson分型均无关.D1S468和D1S2797LOH与肝癌根治术后3年内转移和复发有关,有D1S468(1p36.33)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468LOH者高(分别为82%和38%,P<0.05);有D1S2797(1p32)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2797LOH者高(分别为75%和37%,P<0.05).1p、1q及各微卫星标志位点LOH均与肝癌术后生存率无关.结论:肝癌中存在1p36.32~p36.33和1q12~42的高频LOH,其中后者为首次报道;1p36.33和1p32区域内可能存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 人肝细胞癌4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张华坤;王辉云;夏建川

    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途径、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中染色体的缺失及对应区域的抑癌基因失活是HCC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过程,4q在HCC中经常发生缺失,提示在4q存在肝癌相关的特异性抑癌基因.本文对HCC中有关4q缺失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涉及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水平,包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技术及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杂合性缺失和芯片等技术所做的研究;归纳了4q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缺失的热点区域,以及与HBV感染、HCC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等临床参数的关系;并且列举了4q上与HCC相关的可能的抑癌基因.

  • 肺癌癌前病变中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事件

    作者:邵淑娟;汪洋;杨佩满

    近二十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到目前为止,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肿瘤之首.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本文拟对肺癌发生中的早期遗传学事件加以概述,其中主要有p53的突变,p16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3p、8p、9p、5q的杂合性缺失等,以期寻找肺癌发生中的生物标记,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218 条记录 8/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