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喉鳞癌9p13-23区域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精细作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先发;唐平章;程书钧

    背景与目的:微卫星( microsatellite)是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的 DNA重复序列,与许多重要基因紧密连锁.在肿瘤中微卫星象抑癌基因一样常常发生杂合性缺失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在某些特定肿瘤中有些微卫星位点存在高频发的 LOH"热点", 而与该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热点"附近.微卫星 LOH的研究是寻找新的抑癌基因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喉鳞癌 9p13- 23区域微卫星 LOH的热点及其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微切割法从喉鳞癌组织石蜡切片中挑取肿瘤组织,苯酚氯仿抽提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 DNA, 应用 9p13- 23区域 13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 42例喉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进行 PCR扩增和变性凝胶电泳,并对频发微卫星 LOH的发生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42例喉鳞癌组织 9p13- 23区域微卫星 LOH的发生率是 97.6%( 41/42), LOH发生率高者是位于 9p22- 23的 D9S162( 89.5%),其次是位于 9p21的 D9S171( 80.0%),与 p16基因紧密连锁的 D9S1748的 LOH发生率仅 50.0%; ( 2)等位基因缺失作图发现 42例喉鳞癌组织在 9p13- 23上存在两个明显的 LOH较小区域,分别位于 9p21的 D9S161~ D9S171之间和 9p22- 23的 IFNA~ D9S162之间; (3)年龄 < 60岁、声门上型喉鳞癌和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在 9p13- 23区域发生 LOH的微卫星位点频数比年龄≥ 60岁、声门型喉鳞癌和淋巴结转移阴性者更易发生多个(≥ 4个)微卫星的 LOH,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值分别 < 0.01、 0.01和 0.05) , 而 T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差异与发生 LOH的微卫星位点频数无关.结论 :喉鳞癌 9p13- 23区域除抑癌基因 p16以外可能还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候选抑癌基因.年轻患者声门上型喉鳞癌的发生及颈部淋巴结的转移与多种基因异常有关.

  • 鼻咽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分析

    作者:邵建永;王辉云;黄晓明;黄丽惜;余杏娟;冯启胜;黄平;冯丙键;李锦添;曾益新

    目的: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全基因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1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定位NPC发生高频率LOH的区域,为定位NPC相关基因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335个位点)技术检测98例NPC肿瘤基因组DNA等位基因缺失.结果:在22对染色体中,19对染色体在所选取位点中有至少1个位点LOH频率≥30%,3对染色体(15号、20号和22号)无LOH频率大于30%的位点;在335个位点中,4个位点LOH频率≥60%,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1个在9号染色体;5个位点LOH频率介于50%~59%,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5号和¨号染色体各1个位点;2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40%~49%,5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30%~39%;252个位点LOH频率低于30%,提示为背景缺失;LOH频率≥30%的位点主要集中于12个染色体臂,分布于:1p36-34,3p24-26,3p14-21,3q25-27,4q35-31,5q15-21和5q32-33,8p22-23,9p21-23和9q33-34,11p12-14,11q13-23,13q13-14和13q31-32,14q11-13,14q23-24,14q32.本研究新报道在染色体区带1p,5q和19q等发生高频率LOH,LOH精细图谱提示这些区域内可能存在与NPC相关的TSG.结论:NPC肿瘤细胞在多染色体区带发生高频率LOH是常见的分子事件,提示在这些缺失区,可能存在与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

  • 显微切割鼻咽癌组织16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郭颖;方嬿;梁启万;李辉梅;郝亚萍;曾益新

    目的:研究鼻咽癌中16号染色体的缺失情况.方法: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获取肿瘤组织,然后用PCR的方法以16号染色体上的8对引物对38例鼻咽癌进行分析.结果:38例鼻咽癌组织中所有标本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有杂合性缺失,其中D16S533出现杂合性缺失的频率高,占86.1%(31/33),此外,杂合性缺失频率超过50%的有引物D16S398、D16S390和D16S420,分别占78.8%(26/33)、69.4%(25/33)和57.6%(19/33).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在16号染色体上存在三个杂合性缺失高频缺失区,分别位于16p12.3(引物D16S420)、16q12.2(引物D16S390)和16q21 22.1(引物D16S533,D16S398).

  • 47例鼻咽癌遗传变异的研究

    作者:郭颖;方嬿;梁启万;李辉梅;关新元;曾益新

    目的:分析鼻咽癌细胞的遗传变异特性.方法:①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检测47例NPC活检组织DNA拷贝数的改变;②应用微卫星序列分析16号染色体缺失情况.结果:发现与NPC相关的7个DNA拷贝高频增加区和7个高频缺失区:增加的染色体为1q、3q、4、6q、8q、12和18;缺失的染色体有1p、3p、9q、11q、14、16和19p.16号染色体进行了微卫星序列分析,检测出两个异常明显的区域:16p12.3和16q24.3.结论:鼻咽癌具有染色体变异,其中增加多的是染色体1q和12,缺失多的是染色体1p和16.

  • 胶质瘤中LGI 1的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作者:王金环;王淑杰;郭承承;宋振国;黄楹;徐新女

    目的 为了检测人脑胶质瘤组织及胶质瘤细胞系LGI 1基因编码区中有无碱基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方法 收集30例胶质瘤标本,2例脑膜瘤、2例瘤旁及2例颅脑损伤内减压脑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5个脑胶质瘤细胞系.提取组织标本及培养细胞基因组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LGI 1各外显子序列,采用SSCP银染分析;扩增LGI 1微卫星序列,凝胶电泳银染分析;发现异常泳动条带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①PCR-SSCP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有1例Ⅱ级胶质瘤标本未检测到第1 a外显子处扩增产物以及Ⅱ、Ⅲ级各1例胶质瘤标本均未检测到第8 c外显子处扩增产物.未在30例胶质瘤标本和4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检测到电泳条带异常,在细胞系TJ905第5外显子处检测到电泳条带异常,经DNA测序分析证实确有突变.②在30例胶质瘤标本及5个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MSI和LOH.结论 基因突变及MSI和LOH可能不是LGI 1在胶质瘤恶性进展过程中失活的主要原因.

  • 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

    作者: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 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缺失基因突变及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龙陈艳;徐艳松;李卫;高枫;唐卫中

    目的 通过分析DCC基因突变和杂合性缺失,初步探讨DCC基因在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方法分析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正常黏膜组织DCC基因第4、28、29号外显子点突变.用Msp Ⅰ酶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Mp Ⅰ酶切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结果 DCC基因第4外显子201密码子(C>G)突变66例,发生率为90.4%.第4内含子第8碱基1例A>C多态性改变,发生率为1.4%.第28及29号外显子未见异常.Msp Ⅰ-LOH 7例,LOH率为29.2%.结论 201密码子(C>C)为正常的多态现象,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无关,不能作为结直肠癌的生物指标.内含子NT_010966:g.1459443 A>C为偶见的多态性改变.而Msp Ⅰ位点LOH可能与晚期结直肠癌有关.

  • 线粒体融合基因2在肝细胞癌中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作者:冯济业;张晶晶;王金发;吴宗杨;应立平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基因2(Mfn2)的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发生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56例HCC患者的临床手术组织样本,对位于Mfn2附近的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LOH分析.结果:所有样本中4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39.3%(22/56),在D1S2667,D1S2740,D1S434和D1S228位点发生LOH的频率分别为34.1%(14/41),31%(9/29),37.1%(13/35),37%(17/46).对LOH的发生率和乙肝病毒(HBV)等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BV阴性者在D1S434,D1S228位点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V阳性者(P< 0.05);AFP阳性者在D1S2667位点的LOH频率显著高于AFP阴性者(P<0.05).LOH频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HCV感染,有无癌栓,肝内是否多发,有无肝硬化,肿瘤的大小,有无包膜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CC患者的Mfn2基因易发生LOH,LOH的发生率与HBV感染,血清AFP值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Mfn2的LOH可能在HBV阴性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m23H1基因的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甘西西;李小红;王崇宇;叶玲玲;李继承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对石蜡包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及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和nm23H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本实验中,卵巢上皮性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的10%,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结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之一.

  • 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习惯性流产患者基因组微失衡

    作者:李洁亮;何文茵;魏君;陈欣洁;何文智;孙筱放

    目的:寻找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夫妇基因组微失衡变化,包括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方法:提取1对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夫妇基因组DNA,利用高分辨率的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进行检测.结果:在本研究中的习惯性流产夫妇基因组上,未发现可能致病的LOH;而在习惯性流产女方基因组上,我们发现其12号染色体13.31区域有一个392kb大小的4拷贝的CNV,涉及的基因有CLEC4A,POU5F1P3,ZNF705A,FAM66C,FAM90A1,FAM86FP,LOC389634,CLEC6A,CLEC4D,其中CLEC4A,CLEC6A,CLEC4D等在人胎盘滋养层细胞中可检测到表达,主要分布在滋养层细胞表面,早孕期的绒毛及足月胎盘中也可检测到,足月胎盘中表达减少,考虑与炎症及免疫反应,细胞黏附,细胞间信号转导,糖蛋白转运有关.另外,其在胎盘滋养层细胞上的受体可能与HCV,HIV胎盘宫内感染有关.结论:研究表明,基因组的CNVs可能是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一个原因,高分辨率的aCGH芯片检测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6号染色体长臂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赵静;周韧

    目的:检测48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6q14-26上12个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物的杂合性缺失(LOH)情况,确定与T-NHL相关的6q上的小缺失区(RMDs),为寻找与T-NHL发病相关的抑癌基因提供有意义的信息.方法:选取6q14-26区段上1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LOH,确定发生LOH的小重叠区段,并分析6qLOH与肿瘤样本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8例肿瘤样本中8例(17%)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LOH,12个标记物LOH的频率从8%到50%不等,RMD位于6q21-22,另发现一个发生LOH频率较高的部位位于6q25.6qLOH在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T-NHL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44).结论:6qLOH与T-NHL的恶性程度有统计学相关性.6q21-22和6q25区段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这些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在T-NHL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

    作者:李小红;甘西西;杨月琴;林兴秋;梁勇;李继承

    目的:研究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其基因组DNA,进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石蜡包埋胃癌标本及对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579、D17S855位点MSI、LOH检测和BRCA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40例胃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5%、15.0%、37.5%.37例胃癌D17S855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8.9%、18.9%、37.8%.在肿瘤TNM分期中,上述2个位点MSI检出率在TNM Ⅰ+Ⅱ期分别高于TNM Ⅲ+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在TNM Ⅰ+Ⅱ期,BRCA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TNM Ⅲ+Ⅳ期,并随着胃管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P<0.05).BRCA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结论:MSI和LOH可能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胃癌的进展.MSI可作为检测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学标志之一.BRCA1蛋白有可能阻止胃癌向低分化发展,并可能有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 散发性结直肠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雷大钊;陈新岐;白剑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散发性结直肠癌新鲜标本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3例,选取微卫星位点D3S1300和D3S1234标记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银染技术检测以上微卫星位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检出率为22.0%,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卵巢上皮癌组织和外周血中11号染色体q24区域杂合性缺失及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的关系

    作者:赵冰冰;张玮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癌组织和外周血中11号染色体q24(chr11q24)区域杂合性缺失(LOH)范围的精确定位及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的关系.方法:用覆盖chr11q24的14个微卫星位点标记对65例卵巢上皮癌组织进行LOH分析,并对此区域进行精细定位.PCR扩增相应位点的基因组DNA,用310ABI-Prism自动测序仪进行电泳,并用Genescan 3.7和Genotyper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和LOH分析,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的关系.结果:(1) chr11q24区域LOH发生率为74.4%,chr11q24区域LOH复盖的小区域(SRO)位于D11S4150和D11S1884之间,大小为2 Mb;(2)GATA69G01和D11S1884位点在卵巢低分化腺癌的LOH发生率分别为53.8%和41.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卵巢上皮癌(P<0.05).D11S4150、GATA69G01和D11S4085位点的LOH发生率在Ⅲ~Ⅳ期的患者分别为46.2%、53.8%和35.4%,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O区域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3.8%和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3)D11S4150、GATA69G01位点和SRO区域LOH发生的患者其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无LOH发生患者的累积生存率(P<0.05).结论:D11S4150、GATA69G01和D11S4085位点的LOH发生率在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卵巢上皮癌chr11q24区域LOH的SRO位于D11S4150和D11S1884之间,该区域的LOH发生及其病理类型可能与预后相关.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7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王忠英;林桢;邓小燕;吴晓蔓;周强

    目的 探讨17号染色体短臂(17p13.3)的杂合性缺失(LOH)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研究17p13.3上的D17S1866、D17S695、D17S849、D17S926、D17S643微卫星位点的LOH.结果 30例AML患者中发生LOH的共有17例(56.7%)25例次,D17S1866、D17S695、D17S849、D17S926、D17S643位点LOH的发生率依次为23.3%(7/30)、23.3%(7/30)、16.7%(5/30)、13.3%(4/30)和6.7%(2/30).其中2例同时在D17S1866、D17S849位点发生LOH;2例同时在D17S1866、D17S695位点发生LOH;1例同时在D17S695、D17S849位点发生LOH;1例同时在D17S695、D17S926位点发生LOH;1例同时在D17S1866、D17S849、D17S643位点发生LOH.10例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生LOH.结论 17p13.3上D17S1866、D17S695、D17S849、D17S926、D17S643位点可检测到较高频率的LOH,提示该区域的LOH可能在AML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 肝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逄锦忠;钦伦秀;王强庆;任宁;孙冰生;林国领;叶青海;刘银坤;汤钊猷

    目的 检测HCC患者血浆循环DNA杂合性缺失(LOH),并探讨将其作为有关临床预测标记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位于染色体8p上3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D8S277、D8S298和D8S1771,对62份HCC患者血浆循环DNA进行LOH检测,并进一步探讨LOH与患者HBsAg表达、是否肝硬化、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及细胞分化程度和有无肝内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62份HCC患者血浆循环DNA标本中,36份(58.1%)在1个或多个位点发生LOH,D8S277、D8S298和D8S1771位点杂合度分别为74.2%(46/62)、75.8%(47/62)和69.4%(43/62),LOH频率分别为32.6%(15/46)、44.7%(21/47)和46.5%(20/43).D8S298位点有肝内转移患者血浆循环DNA标本的LOH频率(62.5%)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者(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3个位点上的LOH频率无明显相关.结论 血浆循环DNA中D8S298位点LOH有可能成为HCC术后转移复发及预后的一个潜在的预测标记.

  • 肝细胞癌4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作者:张树辉;丛文铭;冼志红;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对56例患者HCC中4号染色体上10个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56例HCC中,LOH的频率为71.4%(40/56),D4S426的LOH率高为61.0%,其次为D4S1534(53.7%).D4S406基因座,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LOH频率高于阴性者[76.9%(20/26)与12.5%(2/16),χ2=13.999,P<0.01];在D4S426、D4S1615和D4S1652基因座,EdmondsonⅢ、Ⅳ级的LOH明显高于Edmondson I、Ⅱ级[76.7%(23/30)与18.2%(2/11),χ 2=9.242、P<0.01;53.8%(14/26)与16.7%(2/12),P<0.05;60.7%(17/28)与18.2%(2/11),P<0.05];D4S2921基因座,肝内转移者的LOH显著高于无肝内转移者[63.6%(21/33)与1 8.2%(2/11),χ2=5.1 32,P<0.05].MSI的频率为8.9%(5/56); AI的频率为26.8%(15/56).结论HCC 4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形式以LOH为主,提示LOH路径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MSI路径的作用次之.

  • 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作者:罗春英;邓飞;刘曙光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和其周围微卫星DNA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PCR、PCR-SSCP技术观察38例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及其肿瘤旁淋巴组织或同一病例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点突变研究和p53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 p53基因外显子5~8总突变率为39.47%(15/38).微卫星改变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5.26%.微卫星改变阳性肿瘤的p53突变率为55.56%(5/9),阴性者为34.48%(10/29)(P>0.05).D17S926和D17S947位点LOH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53突变率分别为100%、36.11%(P>0.05).结论 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两者发生无明显关系.但微卫星改变阳性的肿瘤,p53突变倾向于高发.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基因杂合缺失现象的研究

    作者:府伟灵;汪江华;张晓莉;周来新;雷曼平;华川

    目的由于Rb1基因的失活可能不是引发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唯一因素,因此,此项课题中我们通过探索第13号染色体上基因杂合缺失(LOH)现象发生的机率以及通过家系分析确定标记位点缺失的遗传学来源,试图探明其它可能参与RB发生发展的基因存在的位点,并试图寻找和确定具有诊断及预后价值的LOH检测指标.方法 16个RB患者成对的肿瘤与其相应血清标本在13号染色体上14个微卫星标记处通过荧光PCR进行扩增,分析测定LOH;并通过对患者家庭进行分析确定标记位点缺失的遗传学来源.结果 16个RB患者中,12个在13号染色体上一个或一个以上位点发生LOH.其中三个位点,D13S265、D13S263和D13S153(位于Rb1基因内), LOH发生机率高,分别是8个、8个和9个.12个LOH阳性标本中有10个标记位点的缺失被确定发生在父系来源的染色体中.LOH阳性及阴性组肿瘤的发生时间分别为504 d和1 086 d.结论在位点D13S263 (13q14.1-14.2)和 D13S265 (13q31-32)处可能含有某些未知基因参与RB的发生发展;在我们的实验群体中标记位点缺失大多选择性地发生在父系来源的染色体中;此外,LOH阳性组的患者RB确诊时间早于LOH阴性组,其中D13S263和D13S265两个位点的LOH现象可能对RB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 3p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作者:杨和平;易斌;阮志华

    目的研究血浆游离DNA第3号染色体短臂的杂合性缺失(LOH)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7例NSCLC手术病例在术前抽取全血,术后在癌中心切取组织.15例健康志愿者和76例非手术NSCLC患者也抽取全血标本.用PCR-银染法对NSCLC 27例手术病例、76例非手术病例血浆中游离DNA的3p部位进行LOH分析.结果 27例病理组织标本LOH的发生率为63%(17/27),在17例病理组织阳性的病例中,血浆游离DNA同时发生LOH的百分率为84.4%(14/17);76例非手术病例中,血浆游离DNA LOH的发生率为64.5%(49/76).结论血浆游离DNA 3p部位的LOH在NSCLC诊断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18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