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磁辐射对骨髓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所引起的生物效应不同.骨髓是电磁辐射敏感的靶器官之一,其显著的影响是对造血功能的损伤.但骨髓辐射损伤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增殖和死亡调控基因、细胞周期、DNA损伤及酶活性等方面的异常有关.
-
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的第二信使作用机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的环境空间极低频电磁场已成为新的可能致癌源.揭示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机制是防护其不良效应的关键.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外界作用因子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研究第二信使有利于了解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机制.本文就极低频电磁场与细胞第二信使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微波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微波的参数复杂,不同频率和功率的微波生物效应不同,对中枢神经系统显著的影响是对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损害.但微波损伤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基因表达、神经递质和信号转导异常有关.微波与脑肿瘤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脂类保健食品中的维生素E
维生素E为脂溶性维生素,其水解产物为生育酚,是体内有效的抗氧化剂,其中以α-生育酚的生物效应高,具有促进生育、抗衰老的作用,参与细胞DNA合成的调节,可提高免疫力和对抵抗力。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生殖障碍,肌肉、肝脏、骨髓和脑功能异常,红细胞溶血和胚胎发生缺陷等。但维生素E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由食物摄人。
-
氯化稀土对DMH诱发大肠癌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稀土元素生物效应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入,尤其是关于稀土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2].肿瘤的生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使肿瘤逃脱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对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多方研究表明,稀土在一定的范围内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3,4].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稀土对化学致癌剂诱发肿瘤的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纳米氧化铁的毒性及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是指粒径至少有一维在1 ~ 100 nm的物质,由于其大小和结构特殊,在传导性、反应性和光敏性上有独特之处[1].近年来,随着对纳米材料不断深入的研究,纳米氧化铁特别是磁性纳米氧化铁被运用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MRI对比剂[2-3]、药物载体[4-5]和生物分子探针[6]等,这些已经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8].纳米材料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影响.
-
空气细颗粒物(PM2.5)生物效应指标研究进展
本文阐述了细颗粒物生物效应指标的研究进展.细颗粒物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它的形态和组成相当复杂,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如B(a)p,而且含有许多重金属如Pb、Cd、Cr等.这些组分大多数是有毒的,其中一些可以引起肺部炎症和哮喘,另一些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细颗粒物可经过呼吸进入肺部,并且沉积在肺组织,因此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显示细颗粒物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有关,尤其是心脏和肺部疾病.目前认为细颗粒物可能通过氧化、炎症刺激及对遗传物质的作用对机体造成损伤,但细颗粒物的致病机制仍不很清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生物效应.
-
电磁波生物效应对肿瘤化疗增敏效果的研究
化疗是临床癌症治疗主要的手段之一.但化疗所存在的药物缺乏特异的敏感选择性和严重的副作用等制约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本文探讨拟采用生物学与电子工程学的实验技术,在电磁波的牛物效应对肿瘤细胞抑制的基础上,研究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对化疗的增敏作用,探索提高肿瘤化疗治疗效果的新途径.
-
MRI主磁场的安全性及其对fMRI的影响
磁共振静磁场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投射效应和生物效应两个方面.静磁场作用于人脑引起大脑的生理变化,使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本文就MRI系统静磁场的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
毫米波疗法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毫米波是一种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由于其振荡频率与人体的某些组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振荡频率相吻合,故可以通过毫米波与生物组织产生的谐振使生物组织产生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
硝苯地平缓释片的临床应用
硝苯地平缓释片(心痛定),现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该种药品能较好地改善心、脑、肾等器官功能,在人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物效应,不断为人们所认识,长期服用不产生耐药性.与其他药物合用,能互补不足,起协调作用.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较理想的钙拮抗药.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原因分析20例
成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roidism),简称甲减.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现将2005年来误诊甲减患者20例,分析如下.
-
儿童维生素D缺乏——一个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维生素D(vitamin D, V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维持骨骼正常发育.近年研究表明,VD是一种有广泛生物效应的内分泌激素,不仅与人体骨骼发育有关,而且还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众多疾病的发生有关[1].
-
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效应
季铵盐类(QAC)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降低表面张力及在溶液中聚集等基本特性外,还具有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等生物效应.发现季铵盐类表活性剂的杀菌作用并作为消毒剂应用已具有近百年历史,经过研究开发,现已有很多种季铵盐类(单链和双链化合物)消毒剂和卫生产品问世[1~3].
-
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决策与计划、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兴起为揭开疾病的"黑匣子"之谜创造了条件,为阐明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该领域方法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单纯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方法在探索环境-基因交互作用、评价环境暴露和生物效应以及寻找突发病因的研究中已崭露头角,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单纯病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仅用病例而不用对照.按其应用范围可分为四类:病例分布研究(case-distribution study)、病例-病例研究(case-case study)、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 study)和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现分别介绍如下.
-
典型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的进展
一、概述纳米材料是指几何尺寸达到纳米级水平且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当物质小到1~100 nm(10-9~10-7 m)时,由于量子效应、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与界面效应,使物质的一些性质、性能发生了质变,原子、分子水平上制造的纳米材料和器件在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
金属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及遗传毒理机制
金属纳米材料已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本文就不同金属纳米材料遗传毒作用表现和毒效应机制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金属纳米材料经多途径暴露进入机体,通过循环系统在多个脏器分布。金属纳米颗粒主要经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直接或经代谢后间接损伤遗传物质,影响细胞周期和基因组稳定性,造成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甚至令细胞发生死亡或恶性转化。
-
含氟牙膏对尿氟含量影响及其可能生物效应的初步观察
含氟牙膏使用者氟负荷增加及可能的人体效应还没有引起广泛注意.某县海拔在635~2861 m,饮水氟几乎都低于0.2 mg/L,原煤丰富,农村习惯烧敞灶并用煤火烘干玉米,可以使空气氟增高5~55倍,玉米氟含量增高6~300倍,小学生氟斑牙率达78.4%(7257/9251),氟斑牙缺损率达23.63%(2186/9251)是中度燃煤污染氟病区县,97%的人口生活在氟病区中.
-
脊柱运动八段锦
[编者按]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气功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专门研究医学气功机理的机构.该所目前有10多位功理功法及临床研究人员,是国内比较完备的医学气功研究基地,20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医学气功人体生物效应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脊柱运动八段锦"是该所众多科研成果之一,是在大量临床观察与实践基础上总结的一套科学规范的养生保健功法.
-
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大鼠急性佐剂性关节炎的生物效应及作用
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650 nm半导体激光不同能量密度照射足三里穴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差异,研究激光照射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低能量密度组(61.89 J/cm2)、高能量密度组(247.57 J/cm2),将弗式完全佐剂(FCA)注入大鼠右后肢足跖皮内,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治疗组采用65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分别用61.89 J/cm2、247.57 J/cm2两种能量密度照射大鼠足三里穴,观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1、3、5次治疗后关节肿胀度、痛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关节肿胀度、痛阈、TNF-α、IL-1β明显升高(P<0.05),完成5次治疗后低能量和高能量密度的半导体激光对于急性炎症均有效果,高能量密度组治疗效果优于低能量密度组(P<0.05)。结论:61.89 J/cm2和247.57 J/cm2能量密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可以缓解急性AA带来的炎症疼痛、肿胀,降低TNF-α、IL-1β浓度水平。半导体激光照射具有刺激或抑制、累积作用后及抛物线特征。低能量密度组获得佳疗效位于第3~5次治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