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护心脑血管阿司匹林正时尚
现在,阿司匹林成了一种既古老又非常时尚的药物.自从100多年前药理学科研人员合成阿司匹林以来,医生一直把它作为解热、镇痛、消炎药使用.近年来,由于发现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所以有100多年历史的阿司匹林又成了时尚的药物之一.
-
2型糖尿病血浆神经肽Y与神经降压素的研究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均为生物活性多肽,前者主要为缩血管作用,后者主要为舒血管作用.二者与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但与2型糖尿病(NIDDM)关系如何,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血浆NPY和NT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体内主要参与蛋氨酸的循环,在转甲基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许多因素如遗传、HCY代谢酶的先天缺陷,肾功能不全、药物、激素、维生素、吸烟都可影响体内HCY的代谢,造成高HCY血症.而高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和血管损伤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1].
-
脑卒中后抑郁症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关系及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在脑血管性疾病发生后出现以抑郁为特征或重性抑郁样发作的心境障碍,其发病率多在30%---60%之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1],应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而PS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种理论[2]:①原发性内源性机制:脑卒中病灶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或其受体功能下降而出现抑郁症状.②反应性机制:认为PSD是脑损害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的调节障碍.目前PSD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针对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如改善单胺类递质的药物治疗,临床上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药物副作用[3]和难治性抑郁患者[4],而针对PSD反应性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就PSD与HPA轴的关系、运动干预在其中的作用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C-反应蛋白与HIV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疾病进展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持续的免疫激活导致HIV疾病恶化,而炎症反应在机体免疫激活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被看作免疫功能紊乱的标志物[1-2]。CRP是一种重要的急性实相反应蛋白,关于该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传统疾病(非艾滋病人群)如感染、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外周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多种疾病中,CRP已被用于指导临床诊疗[3]。艾滋病在全球流行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对CRP和HIV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就此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脑梗死的临床与早期CT表现分析
缺血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愈后有很大的意义.CT检查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且是无痛苦、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治疗非常重要.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血管性病理因素
全球所有种族人群中脑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它是导致发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老年人更是如此.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可以导致中风和痴呆.然而,它们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和脑组织内血管的病理改变并不一样,一种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有的主要发生在颅外血管,如基底和颈内动脉,有的可能发生在血管末端引起广泛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缺氧,或在大脑前、中、后动脉导致局部缺血性改变,有时甚至引起明显的脑梗死.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6例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TCCF)系指由于外伤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本身或其分支发生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短路.其发生率约占全部颅脑外伤患者的 1.0%~ 2.5% [1],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脑血管性疾病中的难题之一.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技术和材料的迅速发展, TCCF的首选治疗应是血管内介入栓塞,这已成公论 [2,3].从 1997年 3月至 2003年 7月我们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16例 TCCF患者,全部治愈,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
不可忽视病灶性继发癫痫的处理
随着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脑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因颅脑肿瘤、外伤、脑血管性疾病、炎性病变及脑发育不良等病灶性继发癫痫的比例有所增高,约占药物难治性癫痫的30%左右.
-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术后猝死三例
白内障很多为老年人,而老年人大多伴有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现就我院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而死亡的3例报告如下:
-
银杏叶片对高黏血症血液流变性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银杏叶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性疾病的防治.近4年来,我们系统检测了银杏叶片即舒血宁对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总结如下.1 病例与方法
-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诊断
本文简要介绍了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与诊断要点.
-
脑供血不足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脑血管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脑血管性疾病当中又以缺血性血管疾病为常见,深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是正确预防和治疗脑血管性疾病的前提.根据脑缺血发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血液动力学障碍引起的脑缺血.根据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脑缺血和不完全性脑缺血(脑供血不足).
-
傅仁杰治疗老年性痴呆经验
傅仁杰教授业医40余载,致力于中医脑病的治疗研究,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纵观近20年傅教授经验心得,笔者进行了比较研究,收获良多,兹介绍如下.
-
无创性3D-MSCTA超薄层亚毫米扫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术前诊断与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无创性3D-MSCTA超薄层亚毫米扫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术前诊断与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3例患者均用16层螺旋CT行0.5mm超薄层亚毫米扫描,CTA重建均用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部分选用曲面重建(CPR)技术,全部结果均经手术或DSA证实.结果 83例患者中,单发动脉瘤41例,多发动脉瘤4例,动脉瘤术后瘤夹在位且血管显影正常32例,烟雾病2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论 3D-MSCTA超薄层亚毫米扫描技术实现了真正的各向同性扫描,能无创、精确、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
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静脉性脑梗死(vEnouS hEmoRRhaG iC CEREbRa1 inFaRCTion,VHCI)是脑血管性疾病一种特殊类型,多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脑内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所致[1].VHCI和动脉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着根本区别,VHCI的病死率较高(20%~78%)[2],提高VHCI的影像学诊断对于临床正确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uSSion wEiG hTEd imaG inG ,DWI)磁共振成像(MRI)能控制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磁化状态,却不影响其扩散过程,是目前检测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理想方法.
-
3种术式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中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有经股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等方式,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为有创检查,患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对DSA进行观察和护理,对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05年3月-2006年6月在我科经上述3种手术方式行DSA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比较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
Pb、Mn职业中毒与脑血管性疾病的血流变学、微循环指标改变调查
目的 探讨工业毒物(Pb、Mn)引起职业中毒与脑血管性疾病的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学的改变.方法 采用全血液流变粘度计、多部位微循环仪,用60例非毒物接触史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85例工业职业中毒(Pb、Mn)合并脑血管性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发生脑血管性疾病组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指标与正常对照组都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袢周状态都有较显著性改变.结论 因毒物影响致使发生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明显,并有普遍高粘倾向、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高、管径增粗、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
-
通窍活血方足浴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脑卒中(stroke)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脑血管性疾病.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笔者在内科常见治疗护理基础上观察了中药足浴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到如下.
-
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1].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手术全过程的护理是减少和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