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houldice术式和改良Millikan网塞法治疗Ⅱ型腹股沟疝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赖济环;蔡棣甜;余嘉莹;曾志勇

    目的 对比研究Shouldice术式和改良Millikan网塞法治疗Ⅱ型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探讨Ⅱ型疝修补的佳术式.方法 103例Ⅱ型腹股沟疝病例分为Shouldice术式(A,n=57)组和改良Millikan补片(B,n=46)组.对比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随访期各相关指标.结果 A和B组随访率分别为93%和96.7%.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感染、阴囊血肿、阴囊水肿和发热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问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康复的因素,以及两组间疝复发率、恢复正常步速时间和提重物时间均无差异(P>0.05);但是A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00).结论 Shouldiee术式在治疗Ⅱ型腹股沟疝,不但可以取得与Millikan网塞修补一样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项可靠方法.

  • 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朱正纲;程东峰;燕敏;杨秋蒙;李琛;张俊;刘风华;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目的研究应用Maruyama软件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 方法分别对 246例和 134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 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 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部位、大小等预后因素输入计算机 , 应用 Maruyama软件对淋巴结转移范围进行分析 , 再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研究 . 结果本组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正确率较高 . 在回顾性研究中 , N1为 89 0% 、 N2为 87 4% 、 N3为 95 5% , 总体达 89 0% ; 在前瞻性研究中 , 上述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正确率分别达 87 3% 、 82 1% 、 88 8% 和 87 3% . 结论通过 Maruyama软件分析 , 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达较高正确率 , 但为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 还应改善术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可靠性 .

  • 腹腔镜下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技术要点——CLASS-04研究设计的初衷

    作者:黄昌明;林密

    日本《胃癌治疗规约》中指出,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的标准手术为全胃D2根治术,其中就包括脾门淋巴结的清扫.随着微创理念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逐渐得到认可.其技术要求较高,应由具备丰富开腹手术经验和娴熟腹腔镜手术技巧的外科医生开展,在熟识脾门区解剖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程序化的手术步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时采用左侧入路,即沿着胰尾上缘分离胰腺被膜进入胰后间隙显露脾血管主干末端,在根部离断胃短血管等,将脾门区淋巴结同胃肿瘤整块切除.同时,在丰富的腹腔镜胃癌手术经验基础上,本中心总结出一整套程序化的手术操作流程,即"黄氏三步法".第一步,脾下极区域淋巴结清扫;第二步,脾动脉干区域淋巴结清扫;第三步,脾上极区域淋巴结清扫.既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效率;同时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探讨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本中心于2016年发起了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保脾No.10淋巴结清扫临床疗效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CLASS-04),试图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为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也为了规范、普及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并推动其发展.目前,该研究已完成入组,初步研究结果也提示,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保脾No.10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相信随着规范化手术培训体系的完善、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黄氏三步法"的推广,腹腔镜原位脾门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也将成为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

  • 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中参与者后期体质量改变是否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作者: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虽然已知体质量指数(BMI)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存在中等相关性,但对体质量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为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的子研究,包括运动、营养、饮酒、戒烟、家外饮食及肥胖等项目,以1992-2000年10国23个中心纳入超过52000位参与者中的328781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BMI和体质量改变与后续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BMI在纳入研究时及之后平均每5年测量1次;体质量改变(kg/年)依据性别分类,并采用5分位法,其中以第2~3五分位合并作为体质量无改变对照(男为-0.6~0.3 kg/年;女为-0.4~0.4 kg/年),第1五分位为体质量下降,第4五分位为体质量中度增加,第5五分位为体质量明显增加。随访并观察后期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发生率,中位随访时间为6.8年。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量改变与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发生结肠癌1261例、直肠癌747例。其中男性参与者纳入时的BMI与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相关(HR=1.04;95% CI:1.02~1.07),体质量中度增加者(第4五分位)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HR=1.32;95% CI:1.04~1.68),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趋势。而对于女性参与者,BMI或体质量改变均与后期结肠癌发病风险无关。体质量改变与结肠癌发病风险、BMI和体质量改变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提高远端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一项间歇期强化新辅助放化疗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作者:卫旭彪

    远端直肠癌新辅助疗法中.在放疗结束和疗效评估的间歇期加强化疗可能提高肿瘤完全缓解率.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间歇期强化新辅助放化疗对远端直肠癌的完全缓解率及毒性反应率的影响.

  • 水溶性对比剂可判断粘连性小肠梗阻是否需早期手术

    作者:蔡世荣

    术后粘连是成年小肠梗阻常见原因,对其处理有很大争议.有报道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延误超过48小时,会发生严重并发症.为预防肠绞窄坏死,有必要早期判断小肠梗阻能否自然缓解.本文前瞻性研究口服Urografin24小时腹部放射学检查能否作为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手术的可靠指征.

  • 消化性溃疡出血时出血斑的演变

    作者:蔡世荣

    消化性溃疡出血时,出血斑是很重要的信号,可预测再出血危险和病人预后.内镜治疗只适用于具有高危出血斑的溃疡,因此,准确识别出血斑对于判断再出血及进一步处理是必要的.出血斑是介于血管出血演变为溃疡基底干净的中间期,本文通过每日内镜检查,前瞻性研究出血斑的演变.

  • 脑脊液引流试验对原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分流手术效果的预测

    作者:郑彦;徐巳奕;钟春龙;江基尧;罗其中

    目的 应用脑脊液引流试验(Tap试验)对原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NPH)病人进行术前评估,预测分流手术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50例iNPH病人,先行Tap试验,5d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Tap试验前1h、Tap试验后24h及分流术后7d分别对病人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通过筛检试验统计分析评估Tap试验并预测iNPH病人分流手术的有效性.结果 Tap试验阳性31例,其中V-P分流术临床症状改善30例,未改善1例;Tap试验阴性19例,其中V-P分流术后症状改善6例,未改善13例.结果提示Tap试验对iNPH分流手术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92.9%,阳性预测率96.8%,阴性预测率68.4%.结论 Tap试验是理想的iNPH分流手术疗效的阳性预测指标.

  • DIC评分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建清;盖延廷;沈建康

    目的 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测定并记录11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至随访结束,本组死亡19例.D-二聚体升高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凝血异常指标(56例,占50.9%).DIC评分0、1、2、3、≥4分者分别为32、26、15、20、17例,病死率分别为0、0、0、20%、88.2%.GCS评分、GOS评分与DIC评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结论 DIC评分是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町靠指标;DIC分值越高,病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 小骨窗开颅与颅骨钻孔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王鹏;孙怀宇;孙世奎;关毅;赵刚;毕志刚;张义;黄国洪;马艳红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参加"脑卒中规范化治疗推广应用研究"(2001BA703B18)课题攻关任务,对4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用小骨窗开颅与颅骨钻孔血肿清除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 经皮微创缝合与传统切开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

    作者:丁凯;丁亮华;丁文鸽;何双华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缝合与传统切开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按照接诊顺序单双数分为传统切开组和经皮微创组.传统切开组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37.0 ± 10.0)岁;经皮微创组34例,男30例,女4例;年龄(36.4 ± 9.4)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感染、术后局部皮肤坏死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27.1 ± 3.4)个月(24~36个月).经皮微创组和传统切开组的手术时间[ (75.0 ± 5.3)min和(64.8 ± 3.8)min ] 、术后局部感染率[ 2.9%(1/34)和14.7%(5/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皮微创组患者术中失血量( 12.0 mL )少于传统切开组( 67.5 mL ) ,术后伤口皮肤坏死发生率2.9%(1/34)低于传统切开组[ 29.4%(10/34)] ,术后6、12、24个月时经皮微创组AOFAS的踝-后足评( 90.5、91.5、93.5分)高于传统切开组( 80.0、81.0、82.5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皮微创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在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切开缝合,并可降低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理想方法.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吴兆祥;汪颖;陈仲;杨洪昌;杨华刚;马志坚;陈戈;李滔;季建华

    目的 对比研究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和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0年3月~2004年12月期间诊治的34例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MIPPO治疗组(17例)和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组(17例).比较两组病例疗效的差异. 结果 MIPPO治疗组的手术耗时、手术失血量和并发症较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显著减少(P<0.05),骨折愈合更快(P<0.05)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P<0.05),患者对疗效更满意(P<0.05).结论 小切口直视治疗关节内损伤结合经皮治疗其他骨折部位的MIPPO可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尽可能地保留了软组织的完整性,降低了软组织的手术损伤,减少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软组织、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许宏俊;路通;程力

    胫骨开放性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各家观点不一,多数倾向于髓外固定.随着交锁髓内钉技术的发展,通过闭合穿针技术固定骨折端,增加了长骨干骨折内同定的治疗方法.部分学者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认为长骨干开放性骨折在充分清创的情况下髓内钉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选择,感染率较低(2.4%~2.6%)[1].2000年4月至2005年7月我科共采用交锁髓内钉Ⅰ期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开放性胫骨干骨折78例,报告如下.

  • 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作者:王俊江;宋恒义;董智;王晖

    目的比较微创外固定架固定(MIEFF)与传统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97年8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条件均衡.其中一组采用切开复位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D-DCP)内固定(传统切开组),另一组采用MIEFF.对两组的手术过程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MIEFF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4 d和8 d,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IEFF手术耗时2.3 h,骨折愈合时间为11周,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IEFF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感染及外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MIEFF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符合美学要求、根据需要可调整固定强度,是一种疗效较好的生物学固定方法.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的比较

    作者:许伟华;杨述华;陈东;叶树楠;冯勇;张波;刘先哲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和传统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 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计算机导航组(导航组)和传统方法组(传统组),每组 30例.导航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8.3)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9.4°±5.3°;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2例,Ⅳ级18例.传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9±8.1)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8.9°±4.8°.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7例,Ⅳ级13例.均采用同种产品的TK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膝外翻角、冠面和矢状面的假体组件角度和手术时间. 结果 导航组髋-膝-踝角平均偏差角度(0.7°±0.2°)小于常规组(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0).导航组额面股骨部分角平均偏差角度(1.5°±0.4°)小于传统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17).导航组额而胫骨部分角(1.4°±0.5°)平均偏差角度小于传统组(1.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116).导航组侧面股骨部分角(7.3°±0.4°)和侧面胫骨部分角(2.5°±0.2°)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9.5°±0.4°、4.5°±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比传统组延长15~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08).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与传统方法相比,下肢力线和假体组件的位置更准确.

  • 小剂量来氟米特诱导治疗增殖型狼疮肾炎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作者:戚超君;张敏芳;查艳;陈建;罗萍;王莉;孙铸兴;万建新;邢昌赢;王松;蒋更如;孙珉丹;陈钦开;陈江华;李德天;关天俊;倪兆慧

    目的 探讨小剂量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诱导治疗增殖型狼疮肾炎(L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15家临床肾脏病中心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增殖型狼疮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来氟米特组和环磷酰胺组,在口服泼尼松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口服小剂量来氟米特(20 mg/d,总疗程24周),或静脉环磷酰胺(总剂量0.8~ 1.0 g,1次/4周x6次)诱导治疗.治疗期间监测24 h尿蛋白量、肝肾功能、抗双链DNA滴度、血沉和补体等指标,记录药物不良反应.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24 h尿蛋白量、血白蛋白、抗dsDNA抗体和补体C3的变化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共100例LN患者入组本临床试验,来氟米特组48例,环磷酰胺组52例.24周诱导治疗后,来氟米特组临床缓解率为79%(95%CI为67%~ 90%),环磷酰胺组为69%(95%CI为56%~ 82%),两组临床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来氟米特组和环磷酰胺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3%(95%CI为11%~ 35%)和27%(95%CI为24%~ 30%),两组完全缓解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4).与治疗前组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量、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均有下降;血白蛋白、补体C3水平均有上升(均P<0.05).但来氟米特组与环磷酰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诱导治疗增殖型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与环磷酰胺相当,其对维持期LN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急性肾衰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梁馨苓;史伟;彭炎强;曾红科;李辉;曾芳芳;叶智明;刘双信;王文键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早期预测和诊断急性肾衰竭(ARF)中是否优于血清肌酐(Scr).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103例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资料,每例患者每天采集血标本.同时应用酶法测Scr水平;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检测血清cystatin C水平;用Cockroft-Gault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ARF运用ADQI的RIFLE标准进行诊断(R:Scr升高≥50%基础值,I:Scr升高≥100%基础值,F:Scr升高≥200%基础值,L:肾功能丧失;E:终末期肾脏病ESRD);同时ARF也按cystatin C升高≥50%、≥100%和≥200%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27(26.2%)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ARF,其中15例经历R标准,18例经历I标准,9例经历F标准,3例经历LE标准.其余76例没有发生ARF的患者作为对照组.ARF患者的cystatin C较非ARF患者显著升高(P<0.01),ARF患者的cystatin C与Scr(r=0.747,P<0.01)、(cystatin C)-1与eGFR(R=0.815,P<0.01)呈明显线性相关.分别按照cystatin C和Scr两种方法诊断ARF,不同程度ARF诊断的中位时间是:R标准的15例患者分别为2 d(1~4d)和3 d(2~6 d)(P=0.011);I标准18例患者分别为4 d(1~8 d)和5.5 d(2~10 d)(P=0.006);F标准的9例患者分别为5 d(3~11 d)和6 d(3~13 d)(P=0.02).ROC分析证实cystatin C在ARF诊断中的准确性高,曲线下面积为0.995,95%可信区间为0.984~1.006(P<0.001).当以cystatin C升高≥50%时作为ARF的诊断截点时,cystatin C在ARF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和96%.结论cystatin C可以作为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指标;cystatin C在ARF的诊断时间上较Scr更早,可作为ARF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 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冯婉贞;陈惠;朱洪;杨海珍;刘丽萍;徐丽;钟良宝;余晨;梁海琴;唐瑞秀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1998年1月始用高通透性血液滤过器对部分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称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ly permeabeability dialysis,HPD),和常规血液透析(CHD)比较,进行了2年的HPD临床观察和前瞻性研究.

  • 非透析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的营养对比研究

    作者:樊均明;邢道权;甘华山;刘先蓉;许国章

    随着透析治疗的广泛开展,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存期不断延长,但是尿毒症及其透析治疗所致的营养不良非常普遍.营养不良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前瞻性研究尿毒症非透析和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提出相应防治建议.

  • 糖尿病并发症——无声来袭的恐惧

    作者:王明霞;于丽

    严格控制血糖,无疑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有效的手段.但既往的血糖控制情况也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理论称之为"代谢记忆",已经在多项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根据这一理论推断,机体会根据初的治疗水平产生记忆,并做出相应的持久反应.

1274 条记录 55/64 页 « 12...52535455565758...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