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按体重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冻干粉,连续给药14天,于第10日起模型组和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乙醇50%(v/v)连续5天(5g/kg),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第15日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液,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乙醇脱氢酶(ADH)、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活性和效价,观察肝脏组织学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ADH、γ-GT及TG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述指标仅轻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也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高剂量轻微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GS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在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中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组高剂量中轻微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组织病理学也得出上述相同的结论.结论: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脾气虚证本质研究的途径与方向
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是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二十多年来有关脾气虚证本质研究主要围绕脾主运化开展,研究认为: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降低,尿D-木糖排泄率下降,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胃肠粘膜有关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及其结构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等[1].此外,研究还发现血清淀粉酶及胰淀粉酶同功酶、胰脂肪活性降低[2].脾(气)虚还表现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偏亢等[1].这些研究部分揭示了脾本质,同时也推动了脾本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进展
中医学理论认为,虚证有表里、脏腑、气血、阴阳之分.目前,虚证本质研究可以界定3个层次:(1)虚证的症候群传统理念(表象的集合)包含疾病层次的含义;(2)以病证结合为观察点的狭义病理学概念;(3)以系统网络(基因组和蛋白组等)为切入点的广义病理学概念(包含非解剖病理).虚证的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同时,采用补虚的治疗方法进行验证并建立有关联系,即以"证治"反证的研究思路证明各种虚证的实质.
-
坎坷路苦求索
脾胃虚实证本质研究已20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回顾过去,以利于将来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刚刚开始进行脾本质研究时,相当艰难,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踏上了这一道路。1975年秋,广州绢麻厂150多名女工长期患慢性低热,久治无效。厂领导怀着急切的心情向我们求助,这机遇,使脾胃研究工作从临床入手得以开展。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分析,慢性低热的原因主要在于脾虚发热,故以“甘温除大热”为治则,运用四君子汤加桂枝、黄芪治疗,结果70例慢性低热患者中,治愈率达60%,总有效率为87.5%,表明甘温除大热对脾虚型发热确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脾本质研究的信念。
-
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湿热证候群的概念内涵较广,包括外感湿热病证和内伤湿热病证,湿热证与湿热病证往往互称.符合病的概念者如湿温,其病程各阶段表现不同类别的湿热证,另一类是内科杂病的相关湿热证.
-
关系--证本质研究的新视点
1 从证本质的现代研究说起证本质研究涉及中医阴阳、藏象、气血等基本理论,对揭示中医诊治原理,促进中医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几十年来,中医现代研究一直把证本质作为主攻方向,特别是继美国学者Go ldberg自1973年提出环核苷酸的环-磷腺苷(cAMP)和环-磷鸟苷(cGMP)这一对矛盾物可能是东方医学阴、阳的物质基础之后,国内学者遂以极大的热情开展了环核苷酸与证本质关系的研究,并将这一研究方法推广开来,以期发现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物质成分.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中医证候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证候的本质肯定与相应的物质成分(实物粒子)有关,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候相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在这种思路支配下 ,追求时髦的客观指标成为研究者的普遍心态,人们不约而同地仰求于西医学,试图在西医
-
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启迪
研读沈自尹院士《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下称沈文),领略其对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的开拓,颇多感悟.
-
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
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对"肾"本质研究发展到"证"本质研究思路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从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推论,进一步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并得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有具体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的结论.强调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
基因芯片技术现状及其在中医基础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基因芯片技术发展现状的介绍与分析,就其在中医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应用前景作了展望.认为该项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在中医"证"和"经络"现象的研究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并通过揭示证和辨证论治在基因水平上的机制与因果关系,以及观察不同穴位、不同刺激方法等所导致有关组织基因转录的差异等,深化和发展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对经络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从而丰富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
基于肺气虚证探讨肺系疾病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
肺气虚常出现卫外功能减退,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治节功能障碍。根据中医理论且结合临床实际,将肺气虚证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当前关于肺气虚证本质研究成为热点,为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来研究肺气虚证本质提供了思路。肺气虚证本质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心功能、肺功能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血液流变学、细胞能量代谢、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生化学、免疫学、代谢组、蛋白组及基因芯片等,涉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1-4]。笔者根据近年来关于肺气虚证的研究概括如下,以进一步揭示肺气虚证的本质特征。
-
温病湿热证本质研究新进展
温病湿热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症候群,它具有病机复杂、治疗困难、易于反复的特点.现将近年来有关温病湿热证本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PCR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简称.Kary Mulls在1985年发明了这种模拟天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其原理是根据DNA在细胞内复制碱基配对的原则,在体外的反应体系内加入模板(目的DNA)在3个不同温度下完成变性、复性、延长三个步骤,在一个称为热循环仪的自动装置中,反复循环30次,就能将目的基因(模板)在几个小时内扩增几百万或几千万倍,用肉眼就能观察到DNA是否存在,从而使基因诊断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的发明使生物医学发生了一场革命,PCR象活字印刷术那样具有多方面精确扩增遗传信息的能力,使人类能更深入更本质的把握疾病,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和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