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

    作者:李元明

    我科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跟痛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50~68岁。左足18例,右足12例,双足1例。临床表现均有静息痛及行走于硬地时有剧烈的刺痛感,X片均显示鸟嘴样骨质增生。局部压痛明显。2 治疗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驱血,上止血带。取跟骨内侧赤白肉际切口,显露跟骨内侧及跟骨前方之跖腱膜,并将跖腱膜切断,然后用手指探查增生之骨刺,并与X片相符合。用锐利之骨刀在示指的引导下直抵骨刺基底部,斜行凿除,并予以取出。后在跟骨内侧面之中点呈扇形分别用32#钻头钻3~4孔,一般不穿越对侧骨皮质。此时即见有骨髓从孔中涌出,予以吸除后,用生理盐水加压冲洗,防止骨屑残留,日后引起骨化而加重病情。切口内放置庆大霉素8万单位,置橡皮片引流条一根,然后关闭切口,用棉垫加压包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天。3 治疗结果从临床症状的消失程度来评判疗效,优: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步行时无刺痛感,无休息痛,22例;良:远行后有局部酸痛感,无休息痛,8例;差:临床症状无改善。

  • 足底腱膜的解剖

    作者:陈华佑;麻吉元;潘丽雅;田雯;洪洋;秦向征

    目的 观察足底腱膜的形态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解剖50只10%甲醛固定的足,观察足底腱膜浅层的形态结构;测量足底腱膜中间部(跖腱膜)止于跖骨头处内、外侧纤维束的厚度与长度;跖腱膜中间部的厚度.结果 足底腱膜浅层的纤维结构主要参与前外侧部足底脂肪垫的构成,并形成与足底皮纹相似的螺旋纤维板状结构,足跟部足底腱膜浅层的纤维结构较为稀疏.中间部的厚度为(2.168 ±0.t139)m n;跖腱膜于第1跖骨头处内、外侧纤维束的厚度分别为(1.33 ±0.08)mm、(1.46±0.07) mm,明显大于止于2~5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P<0.05;第5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分别为(0.29±0.02) mm、(0.37±0.04)mm,明显小于1~4跖骨头处的内、外侧纤维厚度,P<0.05.结论 足底腱膜浅层主要参与足前外侧脂肪垫的构成,足底腱膜深层对维持足部纵弓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足部受力时有效地避免足前部趾足底总神经、趾足底总血管受压.

  • 冲击波配合跖腱膜牵拉训练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疗效研究

    作者:李娟红;程斌;李桂英

    跟痛症是由劳损和退变所致的以足跟部长期慢性疼痛为主症的一组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该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治疗方法有物理疗法,服药、局部封闭及手术治疗,对于复发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治疗缺乏对照研究.

  • 跟痛症与跖腱膜生物力学临床研究(附67例报告)

    作者:杨宏斌;赖志刚;孙竹娟

    跟痛症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通过临床系统研究,认为跟痛症发病与跖腱膜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并在治疗部位术式有新的改进,减轻了患者在治疗中痛苦.笔者于2007年5月~2009年3月,收治67例跟痛症患者,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跟痛症与跖腱膜生物学的关系.

  • 采用KobeGurd系统行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疗效

    作者:陈兆军;王庆甫;马显志;王正义;徐凡平

    背景:跟痛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保守方法治疗。但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病例,手术治疗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目的:观察足跟内侧小切口KobeGurd系统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利用该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可能性。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采用小切口KobyGard系统进行足跟内侧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患者68例,其中资料完整的56例(84足),男24例(32足)、女32例(52足),体重80 kg以上者46例。年龄28~72岁,平均47.6岁。病史均1年以上,长者3.6年,平均1.8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观察包括疼痛强度(VAS评分系统)、行走距离、站立时间、跟骨筋膜压痛及踝关节、距下关节的活动度等的临床疼痛指数变化,并进行后足疗效评定。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跟骨处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步态恢复正常。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8.8,术后4周、8周、4个月、8个月分别为4.89、2.98、1.46和0。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后足百分评分法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优66足(78.6%),良16足(19.1%),可2足(2.3%)。未出现跟骨骨折、足弓塌陷等并发症。结论:运用小切口KobeGurd系统跖腱膜部分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治疗顽固性足跟痛的一种选择。

  • 跟骨骨刺与跟痛症的关系探讨

    作者:姜磊;缪文礼;宋京蔚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探讨跟骨骨刺与跟痛症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方法:从本院门诊选择局部注射治愈1年以上的有骨刺与无骨刺的跟痛症患者26例.通过X线片重点观察对比有骨刺者治疗前后骨刺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8例有骨刺者骨刺仍存在,有的甚至较治疗前增大,但跟痛症却未复发;1例无骨刺者治愈后第二年却发现有跟骨骨刺,但患者并跟痛症无症状.结论:跟骨骨刺与跟痛症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呵无骨刺.

  • 小切口跖腱膜松解治疗跟痛症42例

    作者:朱之庆;王尚全

    跟痛症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及跟骨刺切除术效果均不理想,我们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采用跖腱膜选择性松解治疗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双足跖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

    作者:张丽丽;李红瑜;顾金花;赵丽荣

    患者男,30岁。因发现双足底肿物8个月,伴行走时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双足底中央各可触及一质软肿物,大小均约30 mm×20 mm,无压痛,无放射痛,无活动度,双足及足趾活动、感觉未见异常。超声检查示:双足底正中跖腱膜周围各可见一个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大小分别为39 mm×12 mm,41 mm×11 mm,边界尚清晰,呈梭形,两端与跖腱膜相延续,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线状略强回声与跖腱膜相延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血流信号较丰富,可测及动静脉血流频谱。超声提示:双足底实质性肿物(考虑跖纤维瘤病)(图1)。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双足底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跖腱膜表面,质地略韧,无包膜,边界不清,侵蚀部分跖腱膜,切除肿物及部分跖腱膜。术后病理诊断:双侧足底跖纤维瘤病,局部细胞增生活跃。

  • 中医方法教你缓解足跟痛

    作者:张超

    足跟痛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由于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致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表现为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部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疼痛又加重.可以选用下列方法治疗.

  • 小针刀松解跖腱膜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

    作者:熊兴勇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跖腱膜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跟痛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近期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刀松解跖腱膜适合于跟痛症的治疗.

  • 中药治疗跟骨刺

    作者:刘国荣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大68岁,小42岁,平均56岁;病史长3~4年,短1~2年.治疗方法透骨草50 g,威灵仙50 g,花椒50 g,米醋1.5 kg.用米醋将上药浸泡5~10 h后煎煮10 min,然后熏洗患处20~30 min,早晚各1次.1剂药用2 d,米醋保留继用.疗效标准及结果治愈:足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但远行及负重时仍有轻度疼痛;无效:治疗后疼痛稍减轻.经5~10 d治疗,痊愈8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体会跟骨刺由跖腱膜和趾短屈肌或跟腱的反复牵扯损伤,在其跟骨附着处形成锥状骨质所致.引起跟骨疼痛的真正原因是跖腱膜或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透骨草、威灵仙、花椒、米醋熏洗患处,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消肿作用.

  • 跟痛症的解剖与临床微创治疗初步研究

    作者:陈青;孙良智;孙建民;徐世民;衣兰凯;苏保辉

    [目的]探讨跟痛症的形成机理,研究跟痛症的病因及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在5例成人25~26 cm新鲜足的标本中观察跖腱膜分布,起止点及毗邻关系,36例患者接受了骨赘切除、跖腱膜止点部分切断、滑囊切除手术.[结果]通过解剖学观察发现跖腱膜与足纵弓及跖趾关节关系密切,跖趾关节背伸时跖腱膜紧张,跖趾关节反复屈伸,跖腱膜受到牵拉刺激,久之形成滑囊炎及骨赘,是导致跟痛症形成及产生疼痛的重要原因.平均随访2年,36例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结论]跖腱膜长期受到牵拉刺激,形成滑囊炎,久之骨赘形成是导致跟痛症的重要原因,微创手术切除滑囊及骨赘治疗对跟痛症的效果令人满意,容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 跟痛症 微创 跖腱膜
  • 骨化性跖腱膜纤维瘤1例报告

    作者:黄迅;钟泽莅

    患者,女,34岁,因左足底发现硬性结节20年,长大,疼痛1年入院.患者于20年前发现左足底有一个硬性结节,无任何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未进行任何治疗.

  • 综合手术治疗跟痛症

    作者:吕冠男;孟凡军;周恩亮;姬凌飞

    我院1995年1月~2002年10月对63例跟痛症患者采取跟骨刺骨切除、选择性胫后神经跟骨下支切断同时跖腱膜松解综合治疗跟痛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作者:陈树军;王志敏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1995~1999年,作者采用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跟痛症46例52足,经6个月以上随访,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36~70岁;单足发病40例,双足发病6例;病程长11年,短1周,平均2.6年。37例静息时跟骨酸胀,站立位及行走时足跟底部疼痛,休息后好转,跟骨结节及其周围压痛明显,足底轻微肿胀;9例呈负重行走痛,无明显静息痛。有封闭治疗史者17例19足,大部分患者曾服用过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 治疗方法2.1 跟骨结节封闭用新7号麻醉针头抽取利多卡因4ml、强的松龙50mg,混合均匀。患肢外旋,患足内侧向上,常规消毒,取患足跟后、内侧赤白肉际交界处为穿刺点,自穿刺点刺入跟骨结节处,患者有酸胀沉感,抽无回血,注入封闭液2~3ml,拔出针头,用拇指从足底部按揉足跟1~2分钟,患者跟骨结节及其周围无疼痛感,表示封闭效果满意。2.2 小针刀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踝关节前垫一软枕,足跟朝上,将足垫稳,在跟骨结节处进针刀,跟骨骨刺刀口线和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底的后平面呈60°角,进针刀深度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只须将骨刺的尖锐顶部磨平,磨3~5下出针,用创可贴盖好针孔;一手使患足过度背屈,另一手从足弓处由底向顶推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做2~3次。跖键膜炎者刀口线与跖腱膜走行方向一致,进针深度达跖腱膜病灶处,行纵行切割,横行剥离手法。跟下滑囊炎者刀口线与跖腱膜走行一致,进针深度达滑囊,用针刀穿透数下。3 治疗结果 本组采用此疗法治疗46例52足,经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1次显效(疼痛消失)41足,好转(疼痛明显好转)6足,有效率达90.4%。4 讨论 跟痛症主要是由跟骨底后面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跟后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多见于长久站立行走的中老年人。采用局部封闭可以减轻甚至消除滑囊内和跟骨结节及其周围的无菌性炎症,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小针刀可以较大面积通透、剥离滑囊炎囊壁,同时又能松解剥离粘连,推铲刮平跟骨骨刺,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松解止痛的目的。采用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跟痛症,术式简单,损伤小,即使是老年患者、体质较差者也均不影响手术。

  • 中草药熏蒸滚动按摩法治疗跟痛症256例小结

    作者:刘建业

    自1989~1998年,作者采用中草药配合局部滚动按摩法治疗跟痛症2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56例中,男102例,女154例。年龄38~50岁58例,51~60岁128例,60岁以上70例。左足发病118例,右足102例,双足36例。病程短6个月,长6年,平均16个月。2 治疗方法 药用川牛膝30g、独活30g、透骨草20g、丹参30g、威灵仙30g、生乳香20g、僵蚕20g、蝉蜕20g、当归30g、红花20g、川芎40g、细辛20g、杜仲30g、续断30g、骨碎补30g、鸡血藤30g。足跟部红肿热痛去独活、细辛,加大黄30g、黄柏30g;寒湿甚者加川草乌各30g、生南星30g、苍术30g。将上药放入盆内,冷水浸泡30分钟后上火煎,将沸前加入陈醋或醋精250ml,盆上放2根木条,将患足放在木条上熏蒸,待足耐受不了时,地面上放一面杖或啤酒瓶,以疼痛明显处与之接触,并用力滚动(以耐受疼痛为限),稍凉后又将患足放在木条上熏蒸。如此反复。30分钟后,撤去火源,浸泡患足(注意不要烫伤),然后再进行滚动按摩,直至药凉为1次治疗。每日1次,每剂3天(下次熏蒸加入冷水照上方法治疗),5剂为1个疗程。3 疗效分析3.1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压痛点消失,行走负重不痛,恢复工作。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压痛点不明显,行走时有隐痛。③有效:症状大部消失,压痛点不明显,行走时有隐痛。④无效:行走负重与治疗前后无改变。3.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256例,经治疗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142例,显效76例,有效36例,无效2例。4 讨论 跟骨痛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跟骨痛,有压痛点,晨起尤重。X线片提示有骨刺形成。其病因多与慢性劳损有关,当体重增加,过度劳累时,跖腱膜起点产生不正常的张力,组织渗出有害物质,产生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刺激跟骨结节而形成骨刺。骨刺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与跖腱膜纤维平行生长,从而引起拇展肌趾短肌及跖腱膜内侧部位张力紧张,影响其功能,行走时疼痛。另外跟骨位于人体低处,受重力影响,动脉血注入容易,静脉血回流较难,足部的活动都依赖跖腱膜的连续收缩和放松来完成,所以易产生疲劳而发病。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跟骨痛(跟骨骨刺)多为肝肾气衰,筋脉失养所致,而作者认为除肝肾气衰外,“通则不痛”是此病的根本,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之剂,药力直达病所引起“局部充血和红细胞浸润等生理性防御反应”,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控制炎性反应而达到止痛目的。

  • 跖腱膜对第1跖趾关节活动的影响

    作者:陈大伟;李兵;杨云峰;俞光荣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躒)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 超声检查跖腱膜厚度和回声的信度研究

    作者:宋烨;李园;陆雯;俞光荣

    目的 超声评价者内和评价者间在测量跖腱膜厚度和回声的信度研究.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集的22例(42足)临床诊断为跖腱膜炎患者(病例组)和28例(56足)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应用超声分别在纵切面和横切面观察和测量跖腱膜厚度及回声,同时用灰阶Histgram软件定量评价足底跖腱膜感兴趣区的平均亮度,由2位医师双盲检查.对照组1周后被同一医师再次检查.结果 在对照组中评价者内及评价者间纵切面和横切面测量跖腱膜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2~0.95;在病例组中评价者间纵切面和横切面测量跖腱膜厚度ICC分别为0.80、0.56;灰阶Histgram软件定量评价病例组中评价者间纵切面和横切面测量跖腱膜平均亮度ICC分别为0.74、0.53;在病例组中评价者间横切面和纵切面评价低回声有或无的Kappa值分别为0.34、0.35.结论 在纵切面超声测量跖腱膜厚度与灰阶软件定量评价平均亮度有较高的信度,超声可作为评价跖腱膜的有效诊断工具.

  • 韧带和跖腱膜在足部有限元分析中的力学作用

    作者:陶凯;王冬梅;王成焘;王旭

    目前通过建立足部三维有限元系统模型进行足部生物力学仿真已经逐渐被应用,而在大多数足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静态分析中,韧带和跖腱膜等软组织是通过直接连接骨骼上相应的附着点形成的索单元来模拟,而关节软骨把相邻的骨骼直接固连在一起.这种用关节软骨固连的方式代替真实的骨骼间的滑动摩擦,增强了骨骼间的结构强度,可能会造成原本由韧带等起到维持骨骼间相互作用却完全由关节软骨代替,即在有限元模型中,可能韧带等组织对仿真不起力学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双足站立、静态载荷,关节采用固连方式时,分析足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有无韧带和跖腱膜对足部各种组织应力分布以及组织结构形态变化等的影响.

  • 遗传性垂直距骨伴拇指内翻爪状畸形两家系18例

    作者:仲伯蒙;殷学军;张亚君;沈红雷;杨跃

    家系1 先证者,男,13岁.因右足马蹄内翻畸形5岁时在外院作跖腱膜松解、跟腱延长术,而后畸形复发入我院.查体:发育良好,心、肺、腹正常,右足马蹄内翻畸形,左足呈舟形足畸形,双手呈拇指内翻爪状畸形,Froment征阳性.双侧拇收肌、拇短屈肌、骨同肌、小鱼际肌瘫痪但无感觉缺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X线摄片示:右足马蹄内翻畸形,左足先天性垂直距骨.结合家族史诊断为:遗传性垂直距骨伴拇指内翻爪状畸形,家系调查见图1.该家系中仅先证者右足为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其余发病者均为双足垂直距骨,且双手畸形随年龄增长而愈加明显.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