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腔细菌生物膜对抗菌剂的敏感性

    作者:唐子圣;刘正

    许多研究证实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抗菌剂的敏感性比其处于浮游状态时要低得多,而口腔细菌却常以生物膜方式致病,对许多抗菌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这就造成实验室的药敏结果用于临床效果不佳.因此详细了解处于生物膜状态的口腔细菌对抗菌剂的敏感性,对于临床上治疗和预防许多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水源在牙科医源性交叉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李罡;周学东;胡涛

    定植在牙科综合治疗台水道的生物膜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可以导致口腔治疗中的医源性交叉感染.本文主要对现在应用的提高水质的方法和牙科水质的评价与监测方法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了提高牙科水质研究的进展.

  • 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作者:杨秀娟;姚军

    目的:评价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方法:分别配制浓度梯度为20、40、60、80 g/L的赤藓糖醇和木糖醇溶液,作用于变异链球菌菌悬液.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下观察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厚度和活菌率等,对比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赤藓糖醇和木糖醇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厚度变薄,各层细菌密度降低,细菌之间的粘结性降低,各层活菌百分比减少(P<0.05).结论: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影响的作用相似,均对变异链球菌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 牙菌斑和生物膜

    作者:刘正

    "没有牙菌斑,就没有龋病"这个概念使近几十年来对龋病病因学和预防学的研究聚焦于牙菌斑上.

    关键词: 牙菌斑 生物膜
  • 五倍子在人工口腔中抗菌斑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作者:席清平;唐荣银;王秦芳;岳小红

    目的:应用人工口腔观察中药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与致龋病关系较密切的4种细菌在人工口腔中形成菌斑生物膜,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并对釉质表面的细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五倍子水提取物处理后釉质表面的细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倍子组釉质表面未见细菌团块的堆积,细菌散在分布于釉质表面,无生物膜形成;生理盐水组可见栅栏状和谷穗状的结构,有明显的生物膜形成.结论:五倍子可明显抑制口腔生物膜的形成.

  • 挥发油影响生物膜而逆转MD R和促透的研究进展

    作者:酉明巧;周玲;吴敏;刘辉

    目的:探索挥发油及其萜类成分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间的关系,为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作为新的逆转 MDR途径给出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挥发油及其萜类成分逆转 MDR、抗肿瘤以及促透机制相关研究文献,从生物膜角度阐述挥发油逆转 MDR 作用和对生理屏障促透机制。结果目前,研究多为探讨挥发油及其萜类的促透机制和逆转 MDR作用,较少关注生物膜通透性与逆转 MDR间的关系。结论挥发油及其萜类成分既具逆转 MDR 作用又对生理屏障有良好的促透作用,这提示将挥发油促吸收作用与逆转 MDR 相结合开展研究,从中寻找能改善MDR细胞药物吸收的逆转剂这一新思路的合理性。

  • 金银花水煎液抗绿脓杆菌生物膜作用及其与庆大霉素的协同作用

    作者:袁秀丽;吕嘉枥;程慧娟

    目的 观察金银花水煎液体外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及与庆大霉素的协同作用.方法 通过试管稀释法测定金银花水煎液和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小押菌浓度(MIC),用MTT法建立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并检定全银花水煎液和庆大霉素不同MIC浓度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结果金银花水煎液对绿脓杆茵的MIC为125g·L-1,SMIC也为125 g·L-1;庆大霉素对绿脓杆菌的MIC为1.56 mg·L-1,SMIC为25 mg·L-1,与金银花的协同作用对绿脓杆菌的SMIC为1.56 mg·L-1.结论 金银花水煎液在体外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时固体表面的黏附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并能破坏铜绿假单胞菌已形成的生物膜,增强庆大霉素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多糖解聚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

    作者:贾鸣;胡晓梅;孙卫忠;饶贤才;丛延广;胡福泉

    目的:克隆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多糖解聚酶基因并检测其活性. 方法:应用PCR技术从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基因组中扩增多糖解聚酶基因,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QE-31中,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IPTG诱导表达;采用Ni-NTA柱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目的蛋白;提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胞外多糖,观察目的蛋白对胞外多糖的降解活性. 结果:采用PCR技术成功扩增了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多糖解聚酶基因,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设计序列一致;转化E.coli JM109后,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率约为25%;SDS-PAGE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0.4×103,与理论预期值一致;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蛋白主要在上清中以可溶形式表达. 经Ni-NTA柱亲和层析后蛋白纯度大于95%. 初步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PaP3多糖解聚酶蛋白对生物膜胞外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结论:重组噬菌体PaP3多糖解聚酶在体外可以特异性的降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多糖,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表皮葡萄球菌全面调节子的表达在生物被膜耐药性中的作用

    作者:贾宁;徐志凯;袁云娥;索继江;邢玉斌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全面调节子的表达在生物被膜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表皮葡葡球菌1457生物被膜内细菌红霉素作用前后全面调节子(agr,sarA,sig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表皮葡萄球菌1457中,agrD和RNAⅢ在膜内菌中的表达均高于浮游菌,且红霉素作用24 h后的表达高于作用前(P<0.05);sarA膜内菌的表达高于浮游菌(P<0.05),但红霉素作用前后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膜内菌sigB和反应sigB 调控的活性基因asp23的表达红霉素作用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于agrD和RNAⅢ参与群体效应系统的调节,提示群体效应调节在红霉素耐药性增加中起着重要作用.

  • 离心过滤法提取外切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俊;任军;王均;张红梅;杨静悦;张利旺

    目的:利用外切体的物理特性,用基于孔径分离的生物膜离心过滤法制备外切体,以降低其研究及应用的技术门槛. 方法:以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作为外切体的来源,分别用传统的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生物膜离心过滤法制备外切体,再利用透射电镜进行两者之间形态学鉴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蛋白质成分的鉴定. 结果:两种方法的提取物在超微结构及形态方面非常相像,其蛋白质谱几乎一致. 结论:基于生物膜分离技术的离心过滤法可制备出外切体.

  • 两种方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结果比较及耐药原因分析

    作者:岳聪聪;苏冰;张晓雪;郭瑞林

    目的 比较纸片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MIC)法检测18株临床分离白色念珠菌和4株标准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的检测结果,并分析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原因.方法 根据K-B法和MIC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通过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测量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结果 K-B法和MIC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经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其OD值远远高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的OD值.结论 K-B法和MIC法对于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与其形成生物膜有重要相关性.

  • 秦皮等10种中药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李钰乐;方毅;李亚婷;郝小康;郭瑞林

    目的 研究秦皮等10种中药在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 10种中药为秦皮、高良姜、地肤子、黄连、白头翁、土槿皮、白蔹、栀子、大黄、鱼腥草,分别用水煎煮浓缩为1 g/L.XTT减低法检测10种中药对抑制白色念珠菌50%生物膜(SMIC50)的浓度,血清芽管试验.结果 黄连、秦皮和土槿皮对白色念珠菌芽管的抑制较为明显,黄连SMIC50为31.25mg/L,秦皮和土槿皮均为62.5 mg/L,地肤子、白头翁等在500 mg/L时仍未见抑菌效果.结论 黄连、秦皮和土槿皮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抑菌效果,地肤子、白头翁的抑菌效果不太明显.

  •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妙毅;刘安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其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对分离得到的鲍曼不动杆菌160株,采用黏附半定量法测量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及哌拉西啉他唑巴坦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影响。结果:16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96株为多重耐药菌(60%),59株为泛耐药菌(36.89%)。149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93.13%),其中弱阳性36株,阳性52株,强阳性61株。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增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50%、75%、81.96%)、左氧氟沙星(44.44%、53.85%、70.49%)、氨曲南(63.89%、88.46%、90.16%)的耐药率显著增强。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增强,其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及氨曲南耐药性增强。

  • 不同培养条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作者:彭晓云;黄晓敏;郑秋桦;李海妙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方法:在不同温度、不同载体、不同培养时间及营养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测出细菌生物膜表面积,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不同温度下培养的细菌膜,25℃的表面积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载体培养的细菌膜两两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以硅胶膜的差异大;培养5d、6d菌膜的表面积明显高于3d的表面积;振动与非振动培养的菌膜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在体外细菌形成细菌膜的能力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培养温度、载体、时间和营养条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膜生长都有影响.

  • 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及其电流的研究

    作者:匡珂;杜剑青;白莉萍

    20世纪初,人们已经对生物半透膜及细胞内外液体的离子分布特性有所了解.学者们在对生物电产生机制的研究中逐渐发现了生物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 一氧化氮与慢性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梅;张沥

    近年来,有关一氧化氮(NO)与慢性胃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现综述如下.1 NO的生物学特点NO分子小,结构简单,与Fe2+有很高的亲合力,极不稳定,易被氧化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NO有很强的亲脂性,极易透过生物膜,因而在细胞间广泛地起作用.NO由NO合成酶(NOS)催化L-Arg生成.NOS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原生酶(cNOS),主要分布于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等,需依赖钙离子或调钙蛋白激活,在NADPH参与下,生成少量NO,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及神经递质的释放.

  • 脱管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多平;李春梅;张晓刚;曹林忠;张秀

    目的:探讨脱管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体外Brown平板法改良法进行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培育,根据试管二倍稀释法对脱管散的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分别将脱管散稀释为1/4、1/2、1.5倍、2倍浓度,在扫描电镜的辅助下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不同时间点干预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变化情况。结果7d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稳定形成,当脱管散浓度为30mg/ml(1/4)、60mg/ml(1/2)浓度下,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的生物膜细菌无统计学差异(>0.05),两者无差异,180mg/ml(1.5倍)、240mg/ml(2倍)、360mg/ml(3倍)时对BF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清除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载体细菌数数量逐渐减少;360 mg/ml浓度作用下24h时BF内的金葡菌被完全清除。结论脱管散具有理想的抗菌性。

  • 八角茴香油对变形链球菌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作者:王公钊;王琳;刘君星;刘中涛;郭楚君;柴馨婷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八角茴香油对变形链球菌抗菌效果及对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能力。方法①通过抑菌实验和杀菌实验测定八角茴香油对变形链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及小杀菌浓度(MBC);②配制不同浓度的八角茴香油(1.25%、2.5%、5%、10%),作用于培养24h形成成熟生物膜的变形链球菌,利用AO/EB荧光染料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生物膜并分析活菌与死菌比例。结果八角茴香油对变形链球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MIC为5%,MBC为10%。不同浓度的八角茴香油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均有一定破坏作用,5.0%、10%浓度八角茴香油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破坏大,活菌与死菌比例分别为(0.192±0.011)、(0.062±0.004)。结论八角茴香油能够有效的抑制并杀灭变形链球菌,而且能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

  • ICU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其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作者:徐洁玲;陈周利

    目的:对比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耐药株的产膜能力,以此总结生物膜与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6月惠东县人民医院ICU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株(20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鉴定20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3年标准判别,分为敏感株,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采用黏附半定量法测量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多重耐药株、泛耐药株之间形成生物膜的差异,统计敏感株、多重耐药株、泛耐药株黏附OD值及生物膜形成的阳性率;统计分析ICU不同标本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生物膜的生成情况。结果 ICU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阳性率为65.50%,其中,生物膜形成的阳性率多重耐药菌组高,为83.36%,其次泛耐药菌组为77.11%,敏感组低,为22.00%。 ICU共收集200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86.0%),痰标本172株鲍曼不动杆菌有109株形成生物膜,阳性率为63.37%;分泌物13株,其中9株产生生物膜,阳性率为69.23%,介入物有15株13株产生生物膜,阳性率为86.67%。结论 ICU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其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临床应该做好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鉴别诊断,避免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 真菌生物膜感染的药物防治进展

    作者:钟慧;秦艳娥(综述);钟小斌(审校)

    真菌生物膜结构有助于抵抗机体防御系统及增强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临床慢性、持续性及难治性感染与真菌耐药有密切关系,真菌生物膜的的形成已经成为真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并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了解对真菌生物膜有效的预防及治疗药物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防治真菌生物膜的相关药物。

1224 条记录 59/62 页 « 12...54555657585960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