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密闭式回血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作者:邓东亲;葛文娥;蒋瑞芬;魏晓霞;李晓凤

    目的 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结束时,对患者采用密闭式回血法是否适合.方法选择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71例,共治疗100例次,包括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50例次(试验组);其余50例次做为(对照组).观察透析器凝血情况,对条件适合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比密闭式回血法在肝素组与无肝素组患者的应用情况,分析密闭式回血过程中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凝血情况的组间差异.对比接受无肝素透析与有肝素透析患者在密闭式同血的时间,加压次数的差异.结果无肝素透析患者密闭式同血法的完成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无肝素组密闭式回血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凝血发生率较有肝素透析明显增高(P<0.05);密闭式回血的时间、加压次数在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当透析器凝血呈0级或1级时,可以考虑应用密闭式回血法,回血过程中仍应注意观察凝血的发生.

  • 监测APTT指导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的肝素用量

    作者:陈煜;段钟平;刘义荣;韩大康;赵军;于莹

    目的通过血凝仪监测APTT变化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时肝素的佳用量.方法应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比肾透析和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APTT的变化情况及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不同剂量肝素后APTT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实时监测人工肝治疗时患者APTT的变化状况随时调整肝素的用量.观察管路有无凝血,皮肤黏膜、穿刺或置管部位有无渗血或出血.结果重型肝炎组应用肝素后APTT变化值明显大于肾透析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大剂量肝素组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5分钟有90.5%的患者APTT大于100秒,30分钟后仍有47.6%的患者APTT大于100秒,均显著高于小剂量肝素组.APTT比正常对照值延长40%~80%的情况下,既没有发生管路凝血,也没有加重出血倾向.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凝血机制的变化更加明显,相对于肾透析而言应显著减少肝素用量.实时监测APTT的变化使之比正常对照值延长40%~80%,既可防止管路凝血又可降低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 人工肝 治疗 肝素 剂量
  • 小剂量肝素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伴明显出血患者68例分析

    作者:赵德纯;蒙云英;刘婕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伴有明显出血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68例伴有明显出血的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小剂量肝素法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出血情况,生命体征,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的凝血情况以及透析的效果.结果透析过程中,无1例出血加重,且生命体征平稳.150次透析中,透析器发生不同程度的凝血8次,透析结束后经过反复冲洗仍可再用.流行性出血热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治愈率为91.67%,全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命得到了延长,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小剂量肝素透析治疗伴有明显出血的肾功能衰竭安全有效.

  • 牛津临床透析手册(摘选)

    作者:

    1 血液透析抗凝:肝素1.1肝素肝素是富含阴离子电荷的粘多糖,它可以结合抗凝血酶Ⅲ而灭活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半衰期为30~120min.

  • 肝素及华法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珺

    目的 探讨肝素及华法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分别给予肝素及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华法林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呼吸困难改善时间均短于肝素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出血症状,华法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数略高于肝素组(P>0.05).结论 华法林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改善预后.

  • 穿刺前是否使用适量肝素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研究

    作者:周兵;丁永广;李兵

    目的 研究桡动脉穿刺前经静脉给予适量普通肝素和不给予肝素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共入选106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A组53例,均于穿刺前经术者评估出血风险后拟定普通肝素剂量,由护士经静脉输液通道注射,并由穿刺经验成熟的医师行桡动脉穿刺,B组53例,所有患者桡动脉穿刺由同一医师执行,穿刺前均不给予肝素,拟穿刺成功后再经桡动脉鞘侧管给予适量普通肝素.结果 A组患者全部穿刺成功,B组有6例患者未能穿刺成功,后改为A组方法后均穿刺成功.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血栓及严重不良心血管病事件(MACE)发生.结论 桡动脉穿刺前给予适量普通肝素与拟穿刺成功后才给予适量肝素相比,穿刺成功率更高.

  • 肝素钠在输血小板中的应用

    作者:邓云;乐道平

    目的 探讨肝素钠在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输注血小板治疗中是否可以减少血小板的消耗或者延缓血小板的消耗.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在血小板中加入肝素钠(按10单位血小板:10mg肝素钠),对照组中无添加任何试剂,观察两组输血后12 h内及输血后24 h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通过体重校准后再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12h内的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h内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在输血小板中加入小剂量的肝素钠有减少血小板消耗的作用或者是延缓血小板消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依诺肝素联合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作者:新怡康

    目的 观察依诺肝素联合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8)与B组(n=47).A组应用依诺肝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B组应用依诺肝素联合尿激酶,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与转归情况.结果 A组溶栓30 min血管再通率与B组接近(P>0.05);溶栓60 min、120m in时血管再通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2.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4%,低于B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RA开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K-峰值时间、CK-MB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高,且溶栓活性高,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为理想溶栓药物,值得借鉴.

  • 国产外周动脉洗脱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冯博;石强;夏永辉;梁松年;黄莹莹;齐民;徐克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DES)的顺应性、可视性、定位准确性及预防再狭窄性能.方法 实验支架28枚(12枚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8枚雷帕霉素洗脱支架,8枚裸支架)分别置入14条犬中.严格抗凝后,7只犬30天造影观察后处死,另7只犬60天造影观察后处死.分别观察支架顺应性、可视性、定位准确性;测定支架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测量支架段直径,参考节段内直径,晚期丢失,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率,参考节段内再狭窄率.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枚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脱落.雷帕霉素-肝素DES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X线下可视性较强,定位准确.雷帕霉素-肝素DES释放时即刻雷帕霉素药物浓度在1.79~2.22 ng/ml之间,7天左右达到0.4 ng/ml,可持续释放12周左右.7只犬术后30天造影,显示支架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发生.7只犬术后60天造影,显示2枚雷帕霉素支架血栓性闭塞,1枚雷帕霉素-肝素DES 支架和3枚裸支架不同程度狭窄,1枚雷帕霉素-肝素DES近端可见血管轻度凹陷.雷帕霉素-肝素支架与雷帕霉素支架、裸支架支架段直径间有差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0.049,P<0.05).雷帕霉素-肝素支架与雷帕霉素支架、裸支架间支架段直径晚期丢失有差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 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X线下可视性较强,标记清楚,释放时无明显回缩或前跳;国产雷帕霉素-肝素洗脱支架具有一定的抗凝性能及预防再狭窄能力.

  • 尿激酶、肝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型脑梗塞50例临床观察

    作者:郜风青;卢文甫;李秀英

    目的观察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型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取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数相同,年龄相似,性别差异不大,有可比性。治疗组中50例用尿激酶20~30万单位,1~2天,肝素12500单位,5天;对照组用肝素12500单位,5天。开始用药时间均在发病5天之内,10h内症状有恶化。CT证实无出血,已有梗塞灶出现。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各MDS评分一次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中等剂量尿激酶与肝素合用治疗进展型缺血性脑梗塞,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

    作者:许秀丽;朱秀勤;邢攸红;马燕兰;王玉玲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同时找出较有效的压迫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及减小出血面积.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将每例患者的10次皮下注射随机分为5组,每组压迫时间分别为1min、2min、3min、4min、5min.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不同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3min组与2min组出血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相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局部不同压迫时间与出血面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较大面积(>2cm×2cm)出血率在3min组与2min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相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局部压迫3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

  • 高脂血症患者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

    作者:阎秀英;梁涛

    目的:比较高脂血症患者行套管针留置期间3种浓度肝素液封管的再通效果,以选出适宜的浓度.方法:将入选对象根据肝素液浓度50U/ml、75U/ml、100U/ml分3组,每组20例,男女各10例,每组对象接受一次同一浓度的封管实验.观察再通效果.结果:① 50U/ml组与75U/ml组肝素液封管后阻塞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 75U/ml组阻塞率明显高于50U/ml组(P<0.01).③ 75U/ml组与100U/ml组阻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U/ml 组肝素液为高脂血症患者封管的适宜浓度.

  • 1例克罗恩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术后护理

    作者:陆欣欣;冯爱军;刘杨

    总结1例克罗恩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在下肢动脉血栓患者术后常规肝素抗凝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切口出血情况及肝素诱导下血小板减低症的情况,是保证抗凝效果厦抗凝安全的重要护理措施.合理应用肠外营养,增加营养摄入,改善全身情况.术后加强心理护理以及进行出院后服药安全指导.

  • 介绍一种中心静脉管末端漏液的处理方法

    作者:崔新梅;李颖

    中心静脉插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使用时间长、频率高、使用不当等原因,会造成中心静脉插管与肝素锁衔接处漏液,按照常规,导管为一次性使用,只能拔除后重新置管.我病房保留原有导管,针对中心静脉插管末端漏液采取补救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PICC导管通畅作用的meta分析

    作者:彭易;程云;芦婳;吉洁;白姣姣;夏文兰

    目的 评价使用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PICC导管通畅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Medline(1966年1月至2011年6月),EMbase(1989年1月至2011年6月),CINAHL(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1982年1月至2011年6月),CBMdisc(1978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94年1月至2011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2期)等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中、英文公开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3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质量评价、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 5.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共纳入6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随肠外营养液的输注,或单独持续滴注肝素稀释液,对预防新生儿输注过程中PICC的堵管有显著效果,在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肝素稀释液持续滴注对于预防新生儿应用PICC输注过程中的堵管具有显著效果,对于预防因血栓和堵管而发生的拔管有显著效果.结论 新生儿通过PICC导管输注肠外营养液时,适当使用肝素稀释液对于减少堵管、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有一定效果.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作者:张菊霞;马玉霞;温玉洁;韩琳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注射过程中3种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影响,找出有效的推注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小出血面积.方法 选择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86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3种不同推注时间的皮下注射:方法A:推注时间10s;方法B:推注时间30s;方法C:推注时间为10s,停留10s之后拔针.观察3种方法所致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结果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过程中,方法B、C与方法A比较,能明显降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小出血面积.结论 临床低分子肝素注射过程中,可使用推注时间为30s或推注时间10s,停留10s再拔出针头的方法,减少患者在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皮下出血的发生.

  • 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护理要点

    作者:褚红女;陈红娟

    目的:进一步认识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重要性,规范护理程序,提高护理科研质量,提出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回顾近几年对低分子肝素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治疗ICP过程中的体会,提炼出ICP的护理要点.结果:低分子肝素在治疗ICP过程中不但要观察疗效,还要注意孕妇及家属的心理变化,在观察孕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同时应注意胎儿宫内状况.结论:掌握低分子肝素治疗ICP的护理要点,可提高护理质量.

  • 心脏移植术中鱼精蛋白过敏的抢救及护理

    作者:谢小筠;罗慧敏

    鱼精蛋白是体外循环中用于中和肝素的药物.我们曾遇一例行心脏移植术中注射鱼精蛋白时发生过敏反应,以致因未能中和肝素术后出现胸腔继发性大出血,经积极抢救及多次少量鱼精蛋白的脱敏治疗,出血得到控制,病情平稳.

  • 动脉压迫止血气囊的临床应用及压力选择

    作者:孙晓霞;厉志洪;周芸

    在介入放射治疗中,经皮股动脉空刺,尤其是术中采取肝素化治疗,术后压迫止血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探索的课题.

  •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对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

    作者:贾雅琴;霍东波;王玉玲;郁丽芬;齐丽彤;孟磊;蒋捷

    目的 了解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出血的影响,分析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探讨合适的按压时间.方法 选择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67例,均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随机将患者分为注射后按压2min组和按压3min组,测量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并记录前6次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按压2min组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27.46±7.43)mm和(37.02±8.9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压3min组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29.45±8.87)mm和(34.98±8.6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下脂肪厚度是影响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因素之一,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小于30mm的患者易出血,需按压3min.

3416 条记录 11/171 页 « 12...891011121314...1701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