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回盲部憩室致反复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
临床病例患者男性,80岁.3年前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多发憩室.无任何临床症状.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坠痛,随即排出暗红色血便约500ml.8小时后又相继排出血便3次,共约1700ml.经输血和止血治疗,5天后大便潜血阴性.复查纤维结肠镜示回盲部升结肠多发憩室,横结肠以上毛细血管扩张.2年后病人因痛风再次人院.又无明显诱因突发暗红色血便,每天3~5次,每次大约300ml,持续5天.
-
腹部引流管断裂3例分析
我院于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间,共有873例手术使用了引流管,其中有3例出现引流管断裂,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1 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4~57岁,平均47岁.1例为胃大部切除术,引流管放置于食管与胃吻合口左下处;1例为化脓性阑尾炎脓肿形成,引流管放置于回盲部右下方近髂窝处;1例为直肠癌根治术,引流管放置于后骶窝处.3例手术所使用的引流管均为硅胶制成,视使用部位截取长度,手工剪出侧孔2~3个,侧孔大小不超过管径的1/3.断裂均发生于术后5~7 d拔除引流管时,拔除方法为边旋转边施加拉力退出.检查所取出的3条引流管,发现其均较原长度缩短,1例管体横断,断端呈不规则锯齿样;2例于侧孔处断裂,侧孔边缘不平滑,有撕裂痕迹.其中2例立即通过引流口钳夹取出,1例(胃大部切除术)经二次手术取出,观察在引流管残端管体内有网膜或肉芽组织侵入生长.
-
癌性结肠梗阻68例诊治分析
我院于1933-2006年共急诊收治癌性结肠梗阻患者68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8例,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27~72岁,平均51岁.肿瘤原发部位:回盲部9例,升结肠10例,结肠肝曲6例,结肠脾曲5例,降结肠14例,乙状结肠24例.
-
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104例临床分析
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 HL )是一种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于结外淋巴瘤,病变可发生在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胃、回盲部,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30%~45%[1‐3]。消化道是淋巴瘤为常见的淋巴结外受累部位,消化道淋巴瘤既可以原发于胃肠道,也可以继发于其他部位淋巴瘤侵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3年7月至2014年1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4例PGI‐N HL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对无进展生存(PFS )及总体生存(O S )的影响进行分析。
-
手术治疗克罗恩病6例临床疗效观察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发作性和非特异性的全肠壁炎,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回肠、结肠(包括回盲部)和肛周[1].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期间共收治6例,根据CD发生的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纵隔结核误诊为食管结核一例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侵犯消化系常见的部位是回盲部、回肠、空肠、乙状结肠.食管结核及纵隔结核少见,对于无结核症状及相关检查不支持结核时,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食管肿瘤而行手术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超声内镜可以观察病灶的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壁外淋巴结情况,结合细针穿刺获取深部病灶的组织标本,在食管及纵隔结核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回盲部炎性假瘤11例分析
资料与方法收治回盲部炎性假瘤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4~76岁,平均52岁;病程1~21个月,平均5.5个月.右下腹痛及腹块9例,腹痛、腹胀6例,消瘦8例,慢性腹泻3例,不全梗阻1例,低热7例(经术前应用抗生素后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腹水、血便、贫血等症状.
-
让你从初学者到高手——单人肠镜操作100例体会
今年4月在瑞金医院进修时接触单人肠镜的,以前双人肠镜操作近8000例,因进修期间助手人员稳定性差,改为单人操作,除必要时变换体位外,均采用左侧卧位,完全不采用腹部按压的情况下完成单人操作200余例,平均到达回盲部时间3分钟,插入长达70cm左右.现在把由双人到单人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胃肠道异物取出2例报告
2006年12月及2007年8月,我们应用腹腔镜技术替代常规剖腹手术,成功治疗小肠及胃内异物各1例,现报告如下.病历资料例1:患者,女,78岁.因误吞义齿伴阵发性腹痛7天入院.病人合并老年性痴呆、失明、糖尿病、高血压、偏瘫等疾病.入院体检:右下腹轻度压痛.入院前2天及入院后腹部X线检查均显示义齿位于右下腹近回盲部小肠.
-
空气灌肠:让宝宝肠子不再"打结"
刚出生6个月的"小公主"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用手扪及婴儿腹部包块,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希罗达导致严重腹泻1例
病历简介患者,男,62岁,农民;2005年11月22日以右下腹痛2个月伴消瘦为主诉住院治疗.电子肠镜检查提示:升结肠占位.病理诊断:腺癌.11月30日在肿瘤外科行升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升结肠及回盲部浸润隆起型腺癌,Ⅰ~Ⅱ级,浸润浆膜层及阑尾,标本切端未见癌累及,肠壁淋巴结2/12转移.2006年3月9日第1次化疗,方案: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希罗达(卡培他滨)1 500 mg,每天2次,连用14天.化疗期间无明显胃肠道反应.
-
2.76匹维溴铵对鼠结肠离体纵环行平滑肌的影响
目的匹维溴铵是治疗IBS有效药物,其对IBS各亚型治疗效果存在差别,从机理上探讨药物作用特点,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成年SD大白鼠,体重大于250g,5只断颈处死,立即取材,近断结肠取离回盲部3CM,远端结肠取离肛门3CM.
-
肝下高位盲肠阑尾合并升结肠缺如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男尸时,发现回盲部位于肝右叶下方,升结肠缺如.现报告如下.
-
阑尾腔内分隔畸形1例
患者女性,4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8小时急诊入院.腹痛为间断性绞痛,以上腹部及脐周疼痛明显,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少量胆汁.曾先后2次因腹痛在我院诊断为"肠梗阻"、"阑尾炎",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查体:右下腹肌稍紧张,脐周及上腹部轻压痛,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结肠充气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WBC 15.9×109/L,N90.3%,L9.7%.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术中见阑尾位于回肠下外侧,明显增粗,壁增厚,充血水肿,无穿孔、坏疽;回盲部水肿明显,腹腔内无渗液.
-
小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女,52岁.明显消瘦1年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0天.查体:轻度低热,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腹肌紧张,压痛明显,反跳痛(+),可闻及金属音和气过水声.X线腹透:腹部肠腔内见有较多积气,中下腹部有多个气液面,部分气液面呈阶梯状.临床诊断: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40cm处有小肠套叠,套叠以上肠管扩张.复位后见长40cm小肠坏死,相应肠系膜急性炎症反应及淋巴结肿大,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
回盲部良性淋巴样息肉病1例
患者女性,50岁.因右下腹疼痛来我院就诊.查体:在右下腹扪及一包块,遂行电子肠镜检查示结肠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新生物.末端回肠黏膜正常,回盲瓣下方有9~10枚小息肉.经保守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行手术切除.
-
小肠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68岁.肠吸收不良3个月,腹部不适、胀痛2个月伴恶心、呕吐、发热3天.人院一周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空肠坏死约15cm,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约6cm×8cm大小,呈冰冻状,距十二指肠Treitz韧带10cm处至距回盲部20cm之间共28处病灶,2处穿孔分别为lcm×Icm大小.术后第8天死亡.
-
回盲部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1例报道
胃肠道原发的神经源性病变较为少见,其中好发于结直肠的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mucosal Schwann cell hamartoma,MSCH)尤其罕见,尚未见中文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回盲部的MSCH,并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
-
回盲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90%原发于皮肤,也好发于接近皮肤的黏膜、脉络膜、软脑膜和眼睛等处[1].原发于消化道者罕见,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3%[2],曾被认为是转移性的,现研究证实胃肠道也存在黑色素细胞,具备发生该瘤的组织学基础,故消化系统各个部位均可以发生[3].发生在食管、胃、小肠、肛门和直肠的黑色素瘤报道较多,发生在结肠报道相对较少[4],而回盲部占结肠原发性黑色素瘤的33%[5],本文报道1例回盲部恶性黑色素瘤,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
原发肠系膜结内Castleman病并发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男,40岁。体检发现下腹部肿物半个月,于2015年4月6日入院。 CT检查:下腹部一肿块影,大横截面约4.8 cm ×4.6 cm,与邻近小肠分界欠清,考虑诊断为小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其他肿瘤待排除,建议手术切除。术中见距回盲部100 cm处回肠系膜根部见一肿物,大小约6 cm ×5 cm,质硬,包膜完整,肿瘤未侵犯小肠,考虑回肠系膜胃肠道间质瘤。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其他检查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