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癌27例临床分析
我科1999~2002年治疗结肠癌2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26~80岁.病程多在2年以内.肿瘤位于回盲部3例,肝曲8例,脾曲4例,乙状结肠10例,横结肠1例,结肠全段多处1例.
-
回盲部炎性假瘤5例
关键词: 回盲部 -
回盲部间质瘤并急性阑尾炎1例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伴发热1个月入院.起病时疼痛在中上腹,1h后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在该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
横结肠至回盲部贯通性异物1例
患者女,36岁,因肛门误入异物半年伴右下腹隐痛3个月入院.半年前,因肛门内误入异物(由于隐私未述具体情况),当时无明显症状,后偶有下腹坠胀,未予治疗.于3个月前出现右下腹隐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查体:下腹部轻度压痛,无肌肉紧张,无反跳痛,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立位腹部X线平片示:腹腔内异物.
-
回盲部憩室穿孔1例
患者女,4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入院.病人2天前开始上腹部不适,约12h后右下腹开始疼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发热(体温37.3 ℃).查体:右下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腹肌紧张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2.0×109/L.诊断:急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
-
大肠肛门放线菌病2例
[例1]患者女,64岁.因右下腹阵发性钝痛伴腹胀10d,于1993年9月3日急诊入院.查体:腹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右下腹部可触及一约6cm×5cm大小的条状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无压痛及腹肌紧张,肠鸣音活跃.下消化道造影显示回盲部实性占位病变,临床诊断为结肠癌.决定手术治疗,术中见回盲部有一约6cm ×5cm大小的实性包块,孤立,于周围组织无粘连,质硬,活动,边界不清,向肠腔内生长致肠腔狭窄,以盲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见包块呈黄色,边界不清,内有硫磺色颗粒.镜下可见放射状菌丝.病理诊断:结肠放线菌病.
-
右半结肠癌并发腰部脓肿1例
患者男,61岁.因右腰部肿块7d,于2003年4月8日入院.7d前始感腰部不适并凸起一肿物,伴低热,无腹痛腹胀,无便血及腹泻,查体:T37.3℃,P82次/min,R20次/min;BP 16.0/10.0kPa(120/75mmHg).腹平坦,未扪及明显包块,右腰部可触及一约4cm×4cm×3cm肿块,有波动感,皮肤红热触疼.肿块B超检查呈现液性暗区.穿刺液镜检:脓细胞(+++),见食物残渣.钡灌肠检查示:升结肠距回盲部约6cm处后壁溃疡并穿孔.肠镜检查示:肿物周边隆起中央凹陷并穿孔,溃疡面充血、糜烂、水肿,穿孔直径约0.3cm,取肿物组织做快速病理检查示:腺癌.诊断:升结肠癌并后壁穿孔.经肿物切开引流,充分术前准备,于2003年4月16日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见升结肠距回盲部6cm后壁有一肿块,胼胝约3.5cm,中央穿孔,与腰部引流口相通,探查未见肿大之肠系膜淋巴结,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肠管一期吻合,清创窦道,保护输尿管,缝合瘘管内壁,清理腹腔,放置腹腔引流,腰部引流口清创后放置纱条引流.术后抗生素输液治疗,及时更换敷料,腹部切口一期愈合,腰部引流口于术后10d愈合.随访3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现已正规化疗.
-
巨结肠术后短肠综合征1例
患者男,生后19天因先天性巨结肠症行回盲部造口术,2岁行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术中切除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术后病检报告:结肠肌间无神经节细胞,符合先天性巨结肠症.
-
回盲部囊尾蚴病1例
患者女,57岁.因下腹不适5年,体重进行性下降1年入院.……
-
小肠粘膜下脂肪瘤2例
[例1]男,60岁.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10余天,经禁食、补液症状缓解,后反复出现阵发性腹痛并出现左下腹局限性隆起,排便及排气后症状好转.体检:消瘦脱水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下腹可触及一5cm×4cm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3cm处空肠套叠约10cm,还纳后触及肠腔内无蒂肿块4cm× 4cm×3cm,即行肠段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空肠粘膜下脂肪瘤.
-
回盲部急性化脓性双阑尾炎1例
回盲部双阑尾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非常罕见,当患者临床表现较重,腹部B超或CT检查回盲部发现可疑双阑尾炎征象时,术者在常规施行阑尾切除术的同时应仔细探查回盲部及其相邻组织器官,以避免遗漏病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
中医辨治回盲部平滑肌肉瘤术后伴双肺转移验案一则
回盲部平滑肌肉瘤发病率极低,预后差.本案运用中医药疏利三焦法治疗回盲部平滑肌肉瘤术后伴双肺转移一案,调达气机,分消三焦,临床取得良效.
-
小儿回盲部憩室穿孔伴急性阑尾炎2例
例1.患儿男,7岁,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1d,加重伴全腹疼痛5h于2005年4月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收住本科。入院后查体:体温:38.9℃。下腹部广泛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右下腹明显。肠鸣音减弱。腹部平片提示膈下游离气体。白细胞17.5×109/L,中性0.80。诊断:1回肠憩室炎并穿孔,2急性阑尾炎?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多量脓性液体,阑尾位于盲肠下位,表面脓苔,充血水肿。距回盲部8cm处,见回肠系膜对侧有一3×2cm憩室,顶端破裂。行阑尾切除,憩室段回肠切除。术后病理回报:1、回肠憩室并穿孔,2、急性阑尾炎。
-
成人肠套叠误诊2例
患者张某男52岁因脐周阵发性疼痛3天,伴呕吐入院。既往史因胃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体检:体温37.8℃,痛苦面容、脐周压痛、轻度反跳痛,未示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X线检查:腹中部见数个阶梯状液气平面。入院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给予保护治疗,2天后腹部疼痛加重,排暗红色水样便。诊断狡窄性肠梗阻。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距离回盲部3cm处一回型肠套叠。部分肠管变黑坏死,行肠段切除,肠吻合术。术后痊愈。
-
阑尾根部中分化粘液腺癌一例
患者女性,69岁。因“反复右下腹部疼痛1年半”入院。患者1年半前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返酸嗳气,无呕血黑便。抗感染治疗后疼痛缓解。患者半年前再次出现右下腹疼痛,性质同前。下腹部彩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团块,阑尾脓肿可能。”入院查体:右下腹可及约2cm×3cm大小包块,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差,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肝肾区叩击痛,腰大肌、结肠充气试验均阴性。 CT表现为回盲部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中心密度较低,并可见小片状高密度影(小结石?),周围渗出明显;增强显示条状、环状强化。初步诊断:结合反复发作病史,考虑慢性阑尾脓肿。入院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阑尾肿物)中分化黏液腺癌,肿瘤侵润阑尾壁全层至浆膜外纤维脂肪组织,并向回肠、结肠浆膜面侵犯,回盲部系膜淋巴结9枚、回肠系膜淋巴结5枚未见癌转移,二侧切缘及大网膜未见癌累及。
-
手术治疗37例回盲部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疗效和提高诊断正确率的方法.方法:对37例回盲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肿瘤根治术31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6例.术中、术后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成功,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消除,无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出院.结论:肿瘤根治术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治疗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疗效确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提高早期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率.术中进行肠道冲洗,术后进行局部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率.
-
癌性结肠梗阻68例诊治分析
我院于1933-2006年共急诊收治癌性结肠梗阻患者68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8例,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27~72岁,平均51岁.肿瘤原发部位:回盲部9例,升结肠10例,结肠肝曲6例,结肠脾曲5例,降结肠14例,乙状结肠24例.
-
回盲部病变238例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回盲部病变的性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观察238例回盲部病变的内镜表现特点,对活检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息肉样隆起,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79例,炎性息肉21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16例,伴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14例,腺瘤样息肉恶变9例,回盲部癌59例,淋巴瘤9例,肠结核16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克罗恩病6例,脂肪瘤2例,平滑肌瘤1例.结论 回盲部病变常见为慢性炎症,其次为癌.
-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的护理体会
2006年1-12月,我科对132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行结肠镜检查术.针对老年患者体质弱,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特点,我们注重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除1例肠道准备不满意外,其他均到达回盲部,成功率达99%,无发生并发症.
-
食管下括约肌究竟在哪儿?
由于生理功能的需要,人体各脏器不同部位分布了若干括约肌或括约肌样结构.因为功能不同,这些括约肌或括约肌样结构形态各异,例如,在回盲部,存在一括约肌样结构,它的功能是防止回肠内容过多过快进入结肠,所以仅仅是由两个黏膜瓣构成,并不强大.肛门与尿道括约肌比较强大,能彻底阻止尿液与粪便溢出体外.